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我的内蒙古 [打印本页]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27
标题: 我的内蒙古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27
       那是一种情思,是您驰骋万里,碧波荡漾,独有的眷恋;那是一种回忆,是一代天骄英雄儿女为您诉说着醉人的传说。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1
本帖最后由 臾声 于 2014-8-14 07:44 编辑

走近乌拉特

http://player.56.com/v_Njk5OTgxNTE.swf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3
       乌拉特部族系蒙古民族的一部份,是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代后裔。一六四九年九月二日(贤治已丑年八月十五日壬寅)从呼伦贝尔出发征战、游牧来到阴山南北麓以及黄河北岸居住。乌拉特部族以善于制造枪、炮及其它器皿而著称,曾被圣主成吉思汗命名为“乌拉特”(蒙语意为能工巧匠)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4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4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5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5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6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6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7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7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8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8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8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9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39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40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40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41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4 07:42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4-8-14 08:20
乌拉特前旗、中旗还是后旗?等看出发后的美景续集。视频整的好。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14 13:19
臾声图文并茂处,
内蒙风光展示足,
本集专说乌拉特,
下集又该到哪处。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2:56
逗你玩 发表于 2014-8-14 08:20
乌拉特前旗、中旗还是后旗?等看出发后的美景续集。视频整的好。

这里是乌拉特前旗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2:58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4-8-14 13:19
臾声图文并茂处,
内蒙风光展示足,
本集专说乌拉特,

谢谢龙版的诗,下集仍在前旗。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2:59
       这座很有气势的纪念碑为乌拉特三公雕像,矗立在乌拉特前旗红卫大街与G110交汇处的环岛中心,用以纪念历史上为平定战乱、戍卫边疆做出突出贡献的乌拉特三公。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04
       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十五世孙布尔海,游牧呼伦贝尔,领有乌拉特部。后分乌拉特为三部,由布尔海长子赖噶之孙鄂木布,五子巴尔赛之孙图巴、重孙色棱分领其众。

       天聪七年(1633年)乌拉特三部归附清朝,定牧界于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一带。嗣后,从征明朝、察哈尔、朝鲜,平定腾机思叛乱,屡建奇勋。顺治五年(1648年)叙功,以鄂木布子谔班掌前旗,以图巴掌中旗,皆封镇国公;以色棱子巴克巴海掌后旗,封辅国公,各授札萨克,诏世袭罔替,是为乌拉特三公之祖。

       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将乌拉特三公旗从西拉木伦河西迁至穆纳山(乌拉山)一带驻牧,以加强边疆戍卫,乌拉特前旗正式建制,到今天已有363年的历史。三个旗县是同族关系不分界线,旗址在哈达门旧址。因为乌拉特前旗衙门在西,所以叫西公旗。

                                                                               <资料来自网上>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12
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

       乌梁素,是蒙古语乌力亚素的转音;海即湖泊。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杨树湖(《内蒙古资源大辞典》载:乌梁素蒙古语意为生长红柳的地方,河套地区宜于红柳生长,又有“烧红柳,吃白面”之说法。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13
本帖最后由 臾声 于 2014-8-15 23:15 编辑

http://player.56.com/deux_117309027.swf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17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18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18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18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19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19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20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20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21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21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22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22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23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23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5 23:23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18 06:26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18 08:33
美不胜收的好景色!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0 21:29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4-8-18 08:33
美不胜收的好景色!

谢谢龙版的欣赏!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0 21:31
五原县—大河套的故事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称谓始而至此。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0 21:34
民国时期的五原城门(该图片源于网上)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0 21:36
       五原县是全国有名的历史重镇。特别是近代以来冯玉祥五原誓师、傅作义五原抗战等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五原县。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4-8-21 06:46
臾声大哥送给我们的景色太美了,足不出户欣赏到第二故乡唯美景色。谢谢朋友!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21 07:47
五原真是名声显,
千载传承渊源远,
富饶丰足好地方,
近代抗日意志坚。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26
土左情深 发表于 2014-8-21 06:46
臾声大哥送给我们的景色太美了,足不出户欣赏到第二故乡唯美景色。谢谢朋友!


谢谢土左妹妹点评。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28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4-8-21 07:47
五原真是名声显,
千载传承渊源远,
富饶丰足好地方,

龙版的诗高度概括!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29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30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30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31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将军率领军队在五原县隆兴昌镇举行誓师授旗典礼,誓师北伐。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32
(该图片源于网上)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33
       五原誓师台位于五原县旧城区。建于1926年9月17日。誓师台呈方形,土筑而成,高6尺,台底两丈,台顶一丈,坐北朝南。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33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35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36
本帖最后由 臾声 于 2014-8-21 19:43 编辑

       由于年久失修,誓师台已荡然无存。为纪念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五原誓师80周年,06年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投资3800万元重新修建了誓师广场,再现这一名扬海内外的北伐壮举。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48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48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49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49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50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51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51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53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53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54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55
傅作义将军纪念碑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1 19:56
       1940年春时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傅作义指挥的五原大捷创国民党战区收复失地之先例,并因此获青天白日勋章。陵园里安葬着679位抗日阵亡将士的忠骨。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22 09:45
我在呼市见到过傅作义将军领导抗战的一块墓碑。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2 13:58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4-8-22 09:45
我在呼市见到过傅作义将军领导抗战的一块墓碑。

是华北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的墓碑。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2 20:46
本帖最后由 臾声 于 2014-8-22 20:49 编辑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2 20:48
       五原是著名的“葵花之乡”,种植面积达百万亩,年产3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2 20:51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2 20:52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2 20:53
本帖最后由 臾声 于 2014-8-22 20:57 编辑

       内蒙五原也是吕布的故乡,新落成的吕布塑像横戟勒马矗立在110国道与义和渠的交叉点附近。恰好正是葵花收获的季节,有人家借场打籽,俨然一幅丰收景象。一代骁将手持方天画戟,身跨赤兔宝马,日夜坚守在打籽场中央看场哈,哈哈~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2 20:55
这就是义和渠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23 08:00
好景!
谢谢臾声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12
本帖最后由 臾声 于 2014-8-24 06:14 编辑

       说起义和渠不能不多说几句:

       义和干渠原名同和渠,光绪七年 (1881年)由地商王同春开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更名为义和渠。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14
       王同春(1852--1925),俗名瞎进财,字浚川,河北邢台人,他是我国近代黄河后套的主要开发者之一。王同春识字不多,但聪敏慓悍,一生以开渠著名,人称“开渠大王”。少时家境贫苦,随族人至磴口、石嘴山等地谋生,偶“睹工人挖渠,憬然如触所好”,13岁后开始受雇为人挖渠。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15
       王同春曾受到冯玉祥将军邀请,听他讲述有关开发西部的宏大计划。不久,有山西人邀王同春到朔县、应县,指导开渠筑坝灌溉。1917年,已经66岁的王同春又在后套指导开凿杨加河。次年,他又开凿新皂河渠、竣川渠及珊瑚湾。其中,新皂河渠于1920年完成,渠长120里,灌田面积很广。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15
       1925年,冯玉祥的部队开进河套地区,修整道路,疏浚水道,开垦荒地。此时已经74岁的王同春协助冯玉祥的部队指导督察水利工程的修建。同年6月,王同春因病从黄河水利工地回家休养,不久去世。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16
       从公元1869年至1924年,王同春独立投资开了5条大干渠:刚济渠、丰济渠、灶河渠、沙河渠和义和渠。他与别人合伙投资开了3条大干渠:通济渠、长济渠和塔布渠。这8条大干渠最长的有百里之多,短的也有六七十里,大干渠最宽的有10余丈,窄的也有四五丈。他还投资挖通了270多条支渠和无数条小渠,干渠和支渠的长度加起来就超过了4000公里,所动用土方无法计算。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17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18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20
     由林永健主演的近代传奇剧《我叫王土地》所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它讲述了清末民初至抗战期间,河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商兼水利专家王土地的传奇人生。该剧主人公王土地用最古老的开渠方法创造了河套胜景,被誉为“河神”。 王土地的原型就是王同春。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21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22
《我叫王土地》剧照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24
《我叫王土地》原名《大河套》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4 06:24
(有关王同春的资料源于网上)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24 08:16
河套开渠有传奇,
制成影视作特技,
楼主细细来介绍,
抽空请看此剧集。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6 06:25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4-8-24 08:16
河套开渠有传奇,
制成影视作特技,
楼主细细来介绍,

       由于水利设施的兴建,再加上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河套地区旱涝保收。此时开始有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内蒙的同学不妨“抽空请看此剧集”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4-8-26 09:56
臾声大哥图文并茂的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对这个楼情有独钟,因为我爱美丽的大草原。谢谢朋友!



作者: 臾声    时间: 2014-8-27 15:28
土左情深 发表于 2014-8-26 09:56
臾声大哥图文并茂的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对这个楼情有独钟,因为我爱美丽的大草原。谢谢朋友!

谢谢土左版主的点评。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