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怀念内蒙古朋友王再平 [打印本页]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16 08:53
标题: 怀念内蒙古朋友王再平
王再平朋友是咱们中国知青网内蒙古联络站的重要成员,也是我中学时代的班级辅导员,还是与我同一天到同一地方插队的知青挚友。今年七月份他不幸辞世,我们插队同学中当年年龄最小只有十四岁的女知青李萍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以作祭奠,。现将该文发表在这里,愿我们的王再平老兄在天堂里安息!
大幕落下,身影却屹立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屹立。
作者:李萍
大幕落下,身影却屹立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屹立。王再平,你很平常。可是46年的笔耕不辍,等于你又坚持了46年的义务劳动;在你生命画上句号之时,你是不平常的。别难受了,不用难受。我们是知青,是少小离家共赴边陲的知青;是最初的必然也是最后的知青。永别了,王再平!我们熟悉的老知青……
有朋友问我:“王再平走了,你知道吗?” 震惊,非常震惊。我不言语,心里却翻腾的厉害,直到晚上才告诉家人。同样的震惊,同样的不愿意相信:“就是写‘水滴哒汗滴哒’的王再平?” 一切都栩栩如生,一切都历历在目!可是你怎么说走就走不辞而别了呢?恍如是隔世,更像是昨天,46年前的你雄姿英发,带领我们走向乌珠穆沁草原深处。 1998年,我们回去看望接纳过我们整个青春的草原,临别你还笑言:“插队40年50年时,我们大概都走不动了。你替我们回来吧,因为你最小…”你的笑容意味深长,很坦然。可是现在告别的时刻到了,而且是永别!如果眼泪里有不干的活泉,有涌流的江河,这一刻就让我们的泪水尽情流淌……
还记得吗?那年那月那汗青纪事里,我们的所作所为。那时候我们逐字逐句地从收音机里,记录下最新最高指示,连夜送到牧民居住比较集中的浩特。草原上的冬天,接近零下40度,白毛风一刮起来,把漫天飞雪撕扯成细碎的白毛,上面打脸,下面缠腿,天地间就是白茫茫的一片!这种天气连骆驼都迷缝起眼睛,走一步退二步的。我们出发了,反正年轻!坐在高高的驼背上,冻的说不出话。对呀,唱歌吧!“喀拉昆仑冰雪封,哨卡设在云雾中,山当书案月当灯,盖着蓝天铺着地…” 还记得这样的歌声吗?我们披肝沥胆地唱着,竭尽忠诚地唱着;唱的自己都特别感动。这样的夜晚,头顶上的星星一颗比一颗明亮。
除了宣传,我们还自学。可学什么呢?是在学排比句学定语吗?我至今能够背诵1970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其中一段:“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皇冠落地,在整个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帝国主义的安定的绿洲了!” 那时候我们表现都很好,牧民管我们叫知青,报纸广播称我们为草原新牧民。有过表达,毕竟有过如此表达:“面对心灵有心灵的自豪,是纯青利剑中成长的灵魂的自豪。我们的思想已经在深夜奋起,如同帐篷里的牧人,在黎明之前,左肩上扛着马鞍,迎着透红的天空迈进。”
夏日草原如画,我们就在画里。我们都起得很早,每天、每个早晨总想多干些活儿!嗨,为什么用左肩,因为右手时常拿着马绊马鞭。为什么是黎明之前?哦,踩着湿漉漉的青草和露水去找马,哈哈!那马儿正在不远处吃草,它不时咴咴地叫着,用力喷出鼻响。我们努力上进。附近的牧民都知道,有座毡包里的油灯,总是亮到很晚,灯下,王再平好像一边听着牧草生长的声音,一边飞快地写着牧民和知青的先进事迹;他笔下浸润着绿色,又翻滚出层层叠叠的碧波翠浪!我们全然不知,国家走着弯路,个人也走着弯路。直到许多年后,读书读到这段话语,我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上面,没有挪开:“心的青春献给太阳作祭礼,没有一个不是真诚的。”
再见面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沉稳多了!虽然只字未提可从来也不会忘记:我们是知青,是在风雪边疆插队多年的知青,现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对得起这段经历。有一年春节,我们相约去王再平家,屋里很整洁。可书柜的一层竟满满的都是获奖证书!我顺手翻开的那本,恰好就是荣获节水征文一等奖的“水滴哒汗滴哒”。此篇描写一对新婚夫妇,男的风餐露宿地寻找水源,常常忙的顾不上擦汗,任凭汗水滴哒滴哒地流个不停!可妻子在家睡觉,临睡前忘了关好水龙头,滴哒滴哒的漏水声响了一夜… 这样的文章,自然使人过目不忘,尤其是作者的匠心。
一个时代的结束,需要我们垫底,数以千万计的家庭都有上山下乡的知青!可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来了,王再平,你为什么还要垫底?这种双重的垫底,太艰难了!我们都是普通人,将8小时之外用于文学创作,谈何容易!而且几乎没有报酬,谁愿意写呢?人生就这么几十年,印象深刻的就这么几件事情,要把亲身经历写成文字,再由报刊发表,还要无愧于时代;这样的非人磨墨墨磨人,真是令人望而生畏!那么如此的不舍昼夜,如此时专心致志能够获得成功吗?王再平,别人是为成功而来,但是你却为着自己所有的失败!你牢牢记住一次次的挫败,又一次次重新起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我国当代作家中有着知青作家,比如史铁生。他的文字是用生命写成的,他用巨大的悲剧精神,终其一生。像史铁生这样使读者颉取深意注入心目的作品,如今是看不到了!如果让我在当代作家中,只能挑选一、二篇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定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多么宽阔的视野,多么自由的想像,多么清晰的思路,多么准确的把握,多么深厚的功力,多么澎湃的激情,统统凝于笔端;写成恢弘篇章,嘎嘎独响在那些整齐划一的集体主义的年代!这样划时代的文学作品,是后人不能企及的。一个国家的荣誉,主要从它的作家中升起;作家就是这个国家的良心。纵观今日文坛,中国当代作家又写出了什么呢?写作是需要前赴后继的,是需要担当的,现在的作家能够做到吗?
大幕落下,身影却屹立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屹立。王再平,你很平常。可是46年的笔耕不辍,等于你又坚持了46年的义务劳动;在你生命画上句号之时,你是不平常的。别难受了,不用难受。我们是知青,是少小离家共赴边陲的知青;是最初的必然也是最后的知青。永别了,王再平!我们熟悉的老知青…… 2014年7月7日,写于呼和浩特。
作者: 牧歌 时间: 2014-8-16 11:59
精神上屹立的王再平。怀念您。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20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