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偷的联想(四)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21 11:54
标题: 偷的联想(四)
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4-8-22 06:50 编辑
迎合长庆油田大会战。1971年11月我们走进地处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的镇原县。整个甘肃省70多个县区中有50多个贫困县,镇原也算贫困县之一。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纵横交错,形态各异,黄沙漫天。
汽车行驶在这盘山道上,一会儿往左拐,一会儿往右拐,一会儿走在山底,一会儿盘在半山腰,一会儿置于山顶。不光左右摇摆,有时走的尽是像搓衣板一样的路。若唱起个来都是颤音。海拔1000~1500公尺的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隔得非常破碎,形成万壑其间的塬、墚、峁。我们坐在汽车上像摇的煤球一样前后左右摇晃着,眼睛不敢往外看。 北京知青林会宁悲观地说:“他妈的扫门星,把我们骗到这个穷地方,什么时候玩完了,父母都见不到了“。说的我们个个心里发毛。
站在黄土高原上,放眼四望,满目苍凉,处处荒山秃岭,风沙漫漫。连一棵树的影子都没有。一种恋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据说黄土高原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原来有茫茫的、繁茂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鸟群欢歌,动物成群,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长期不断地滥伐森林,使森林面积减少,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
人类为了自己破坏生态平衡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没有草木是缺水的根本原因。 降雨量少,当地的老乡的全是靠老天爷吃饭。
饮水对我们来说是生活第一所需,用的更别提了。先看看当地老乡他们的情况吧。从塬上往老乡家的窑洞下面望去。墙边都布满小小的蓄水池,老乡期盼老天爷下雨。遇到干旱时,他们四处寻找水源。就连我们气焊工倒掉的浓浓的白色电石水,他们也要用饭勺一点点的舀出来。看得好可怜。
若上个公共厕所,当地人是等厕所里没有人上了,才敢脱裤子解手。我原来以为她们避人是思想封建。直到有一次我走进厕所,看到一位姑娘正蹲着解手,这时才看到她的大腿黑白相间像蛇皮一样的吓人。她们哪里有水去洗澡啊!
在我们长庆油田会战的队伍中,一位来自四川叫曾君和的姐姐,她说自己用一个脸盆的水,又洗了澡,又洗了衣服,你想象她是如何节约使用的。
夏天靠雨水,冬天靠雪水。我们把雪放在搪瓷脸盆上,开始没有经验,雪刚放入脸盆里,炉火把脸盆的搪瓷都烧裂的掉瓷了。后来知道先化点水在脸盆里。
老乡在找水源,我们也找水源。
我们同住一室四位北京知青联合起来。找到了一个充足的水源。那就是我们十二团的运输队。
运输队经常用水罐车到咸阳去拉水。拉回来的水放在一个十几米见长方的池子里。
我们一到晚上,乘人不备时拎着水桶,水桶上拴着一根绳子,到水池边一站,将绳子一头绕在手上,然后将水桶递下去,接近水面处巧妙的一晃悠绳子,水桶慢慢沉下去,待水盛满了我们往上提。就这样我们解决了水的困惑。
偷水时需要眼快、手快、动作快,腿快。在艰苦的时期,为了取水,我们提着心、吊着胆。怕被逮着,怕大会点名批评。怕影响兄弟连队的友谊。
我从小就是个胆小鬼。在艰苦的年代被逼的勇敢上阵了。
现在回忆起了。我们终于走出来了。可是现在的甘肃老乡生活又如何呢?
此时联想到社会上尚存的小偷小摸的人,那都是生活贫困所逼。希望他们改掉旧习,靠勤劳发家致富。
作者: 苦辣酸甜 时间: 2014-8-21 12:18
原来甘肃那么苦,难为这些知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