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山峰的“老插” [打印本页]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10:42
标题: 山峰的“老插”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4-12-28 16:14 编辑




                    《老      插》
                  一九六八年——二零一四年
     
为纪念知青插队四十六周年而作

                作者:山峰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10:59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4-12-28 16:10 编辑


山西古县谢家庄北京插队知青名单

    侯宜国      孟祥清      于国华
    王淑玲      毛芹芹      曹星华

    吴宝荣      张   红       王合莲
    张京平      张凤茹      马可群
    李芙蓉      李殿英      顾美玲
    米青海      曲国胜      姚桂荣
    魏士狭(已故)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11:11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4-12-28 16:21 编辑

           
                   序    言
            
       “老插这本书是记述作者本人一生风云的回忆录。
       我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名插队知识青年,我自称“老插”,如果你这样称呼别的插过队的人,可能他会认为是对他人生的讽刺和挖苦,但我却觉得这是对我的尊重和敬佩。我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插队的知青中我年龄最大,学历最高,“老插”的称呼对我来说是恰如其分和当知无愧。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带领丰师中学的十八名知青到山西插队,在艰难困苦的插队岁月里,我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度难关。我们有收获劳动成果的快感,也有无奈失落的悲伤。插队三年后,我被分配到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县粮食局工作。虽然我人已不在村里,但知青点一直在我的关注之中。知青们陆陆续续的离开了村,剩下的人仍在一起过着集体生活,最后一名知青离开村时,长达七年的插队生活终于结束了。我在县里整整呆了十年,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这片难忘的黄土地上。
       我们插队知青的大多数人,具有品行端正、心底善良、勤奋好学、廉洁奉公的品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在我们身上体现了同一代人的基本素养和特征以及令人信服的良好形象。然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一个大转折的时代。我们插队知青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太多太多的磨难,太多太多的坎坷,太多太多的曲折,我们失去的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太少、太少。但是,我们无怨无悔,无论在何处,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会做出显山露水的成绩,留下令人们佩服的身影。
        写“老插”回忆录是我很早以前就有的愿望,只是由于写这部书的主导思想一直确定不下来,而迟迟没有动笔。后来,还是受到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启发,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的写作。
“老插”回忆录共分四部:第一部“血色的高中”,第二部“永远的故乡”,第三部“漫漫回城路”,第四部“迟到的春天”。
第一部“血色的高中”。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是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一场大浩劫!简言之是对革命干部的大浩劫!是对人才的大浩劫!是鄙视知识、对知识分子的大浩劫!“血色的高中”再现了知识青年插队的这段悲惨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永远的故乡”。山峰插队的谢家庄是个非常贫穷的小山村,知青们住的是没有火炕的潮湿的窑洞,喝的是能引起大骨结疾病的高氟水,吃的是酸窝头,喝的是撒把咸盐当菜吃的棒子面粥。村民的生活苦,知青的生活比他们还苦,“永远的故乡”真实的记录了知青艰难困苦的生活。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11:15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4-12-28 16:24 编辑

            
         第三部“漫漫回城路”。知青插队之路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回城之路却难于上青天,对绝大多数知青来说,回城还要靠政府开城门。“漫漫回城路”讲述了这段“胜利大逃亡”的知青回城史。
         第四部“迟到的春天”。如果把插队比作冬天的话,那么回城就可以比作春天了,不过这个春天乍暖还寒,有时竟令人胆寒。“迟到的春天”讲述的是知青回城后的生活和工作,竟管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但我们终于还是回城了。
         这部回忆录以“故乡的思念”作为尾声,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给古县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在创作这部书的过程中,激发出发自肺腑的声音,语重心长、耐人寻味,希望这些心语能引发插队知青的同感和共鸣。
        “老插”这本书真实的记述了我这个老插一生的真实生活,以此来纪念我们这一代人辛勤耕耘、默默无闻的人生,为纪念知青插队四十六周年献上一份珍贵的礼物。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11:34
本帖最后由 开心 于 2015-1-12 20:07 编辑






    我们插队的安泽县是全国闻名的高氟水地区,大骨节病盛行,喝了安泽的水,粗了胳膊细了腿。竟管我们村的水质好一些,但喝一些高氟水也在所难免。我们插队的谢家庄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山村,我们住的是没有火炕的潮湿、冰冷的窑洞,经常吃的是酸窝头,喝的是放把咸盐当菜吃的小米粥。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个把月吃不上一顿白面,见不到一点荤腥,连口咸菜都吃不上。我们耕种的是全凭一膀子力气来操持的贫瘠的黄土地,劳累了一天,同学们晚上还要推碾子拉磨。艰难困苦的插队生活使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曲折和坎坷,然而它却磨练出我们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树立起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十分艰难困苦生活经历的插队知青,再遇到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再遇到多大的生活压力不能承担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人生难得的一笔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我们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是插队知青中年龄最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我们参加工作的工龄比别人短、工资比别人低,以至于退休的待遇都比别人低的多。我的工龄比最小的知青差五年,我三十一岁那年工资只有二十八块五。虽然我们的收入低,但是工作中的付出却比别人要大的多。我没有当过什么领导,但是帮领导的事没少干。我不是老师,但我的学生却不少。公司里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的数学课是我教的,商业中级营业员全本教材是我培训的,业务人员评定职称的商业业务管理课程也是我讲授的。讲课的时间大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而且没拿过一分钱的补贴。高中插队的知青当中,怀才不遇的有之,被愚人所妒的有之,给别人做嫁衣裳的有之。人们说我们六六届插队的知青是最亏的知青,是最倒霉的知青,是最不幸的知青。但是人们也说我们是那个特殊年代最有知识的知青,最有素养的知青,最有能力的知青,最有奉献精神的知青,这让我们十分欣慰。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11:45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4-12-28 16:31 编辑

       我们插队知青的一生,有着太多太多的伤感和遗憾,在这些伤感和遗憾中,最最让我们伤感和遗憾的是愧对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儿女。我们插队的地方大都是贫穷的山区,干一天才能挣几毛钱,即使你拼命的干也根本养活不了自己,能赚够自己口粮钱就算不错的了。我们穿的服装、鞋袜,日常生活用品还得靠父母来供养,甚至回家探亲的路费也得家里来掏。我们这里的条件太苦,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来这里受罪,只能委托我们的父母来抚养。从小缺失父爱、母爱和家教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呢?不仅如此,由于那时的居民生活都是靠定量供应,粮油肉蛋菜等都要凭证、凭票购买,我们知青回家探亲,我们的孩子常年吃的、用的都要分老人的那一份,轮到我们的父母,他们还能享用多少呢?每每想到这些,我们知青的内心都会感到深深的愧疚。我们这辈子没有给家里做出什么贡献,倒是给父母添了诸多的麻烦,我们在外只能默默的祝福他们安康。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在外的几十年,父母无时无刻的不在牵挂着我们,为我们的生活操心,为我们的前程担忧,他们一肚子的苦水不能倾述,心酸的泪水不能往外流,他们唯一的期盼就是自己的儿女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身边。我们知青这辈子活的不容易,我们的父母活的更不容易。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的父母是最坚强的父母,是最慈善的父母,是最伟大的父母,是最值得世人尊敬的父母。
        十年浩劫 ,殃及了多少无辜的干部,多少无辜的人才,多少无辜的群众,真是误国误民謦竹难书。文革结束后不久,党中央就做出了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性的判决。然而,作为文革中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事件,是对还是错?却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其实,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插队知青和他们的亲人以及关心这个事件的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年月之后,人们对这场运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当然,最有资格、最有权力评价和给这场运动下定论的应该是插队知青自己,再有就是他们的父母亲了。作为一名老知青,我经过深思熟虑,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有了比较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糟蹋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它被无情的鄙视、被无情的践踏,诋毁知识、诋毁人才、诋毁科技、诋毁文化的粗野行为令人胆寒。那个年代知识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甚嚣尘上,竟然出现没文化的领导有文化的,没知识的教育有知识的灼灼怪事。归根结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是严重鄙视知识的行为,而正是这场运动导致我国出现了至少十多年的知识大断层、科技大断层、人才大断层的尴尬局面,直接导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延缓了几十年!这样刻骨铭心的历史悲剧和惨痛的教训,难道还不能让人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吗?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4-12-27 14:13
北山峰 发表于 2014-12-27 11:11
序言                “老插”这本书是记述作者本人一生风云的回忆录。我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名 ...

老插学长您好,也许是因为雾梦也是知青但没有吃过那么多的苦,也许是因为雾梦崇敬老三届--老三届人坚强忠诚,看完序言,雾梦被那真诚的语言所感动,不由自主的留下了眼泪。雾梦向您及那些“身上体现了同一代人的基本素养和特征以及令人信服的良好形象”的老插学长们致敬。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4-12-27 14:16
山峰,文章统统细读,看完后,心里很难说出是什么样的感受,眼睛湿润是我现在最突显的反应,你所表达的中心让我好感动!你的纯朴,诚实,奉献与负责任的品格深深的打动着我,知青的魂在你的品格中深深的体现,也是我梦寐以求,不断寻找的中心,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4-12-27 16:48
     请教一个问题:您插队的谢家庄在古县还是安泽县?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18:05
雾梦 发表于 2014-12-27 14:13
老插学长您好,也许是因为雾梦也是知青但没有吃过那么多的苦,也许是因为雾梦崇敬老三届--老三届人坚强忠 ...

非常感谢雾梦的关注,我的话能感动您的心,太让我欣慰了,谢谢!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18:20
烛光 发表于 2014-12-27 14:16
山峰,文章统统细读,看完后,心里很难说出是什么样的感受,眼睛湿润是我现在最突显的反应,你所表达的中心 ...

㥻谢你的关注和支持,我不过是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而已,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与同感,这让我很快乐。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18:26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4-12-27 16:48
请教一个问题:您插队的谢家庄在古县还是安泽县?

插队时谢家庄归安泽县,七二年划归古县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20:26
烛光 发表于 2014-12-27 18:09
我找到了你,如同找到了我自己,也如同看到了我自己。我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你说,出于理智和现状,在这里是 ...

谢谢你的衷告,放心,我会把握分寸,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4-12-27 21:54
烛光 发表于 2014-12-27 18:09
我找到了你,如同找到了我自己,也如同看到了我自己。我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你说,出于理智和现状,在这里是 ...

烛光的言语很中肯很真诚,雾梦也有同感。“用你现在的成熟,以平和的心,再现那段历史。”  历史是社会进程的轨迹,是无法改变的客观。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7 22:51
雾梦 发表于 2014-12-27 21:54
烛光的言语很中肯很真诚,雾梦也有同感。“用你现在的成熟,以平和的心,再现那段历史。”  历史是社会进 ...

忠心谢谢你和烛光的关心和体贴、透露一点个人信息:我是插队时入的党,当过单位的总支书记和第一届社区的党委书记,还在区政筙研究室搞过调研工作,不管处理什么问题我都会慎重考虑。你们的䢖议和希望我会釆纳。,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4-12-28 13:12
敬佩!非常愿意和你交往!也觉着与你心心相应,更愿意倾听你对知青评价与感受,因为你人正心正,看知青的实貭问题诚实而客观,因为我知道你㝍这本书的本意是想舒发那些绝大的,有正义感,有做人道德,有道德修养,的知青的情感,并为她们还有他们申张正义,你绝对不是为了张扬自己,抬高自己,所以我非常非常的希望你能获得成功!看到你血色高中四个字有点担心,怕你冲动!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共同走过来们人,都是有亲身经历的那代人,那个时代有多少恶人当道,有多少好人被打入人间地獄,有多少颠倒是非,有多少黑白不分,我们这代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称!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4-12-28 15:16
本帖最后由 先乡后城 于 2014-12-28 15:20 编辑
北山峰 发表于 2014-12-27 18:26
插队时谢家庄归安泽县,七二年划归古县


       这个问题明白了,谢谢。
       我这个人爱认真,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想请教:丰师中学是什么地方的中学?是简称吗?全称是什么中学?您带领同学们去山西插队?为什么是您?去山西插队的同学都有一个同学带领吗?我们陕西没有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这样的事。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8 15:28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4-12-28 15:16
这个问题明白了,谢谢。
       我这个人爱认真,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想请教:丰师中学是什么地方的 ...

谢谢您的执着,这是您的性格,我很欣赏。今天我参加了天坛的活动,说到您,大家都说您是个好人。我们学校到山西安泽插队的有一百十八人,分五个知青点,我们谢家庄的知青有十九人,我是负责人各点都有负责人,这是学校安排的。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8 15:33
烛光 发表于 2014-12-28 13:12
敬佩!非常愿意和你交往!也觉着与你心心相应,更愿意倾听你对知青评价与感受,因为你人正心正,看知青的实 ...

谢谢你的祝福,'血色的高中",我改成“红色”的高中,不过红色加了个引号.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4-12-28 15:54
      谢谢您的回复。您还没有回答什么学校的问题那,因为我真没听说过“丰师中学”。今后会不断的提问题,希望您别介意。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4-12-28 15:58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4-12-29 14:00 编辑
北山峰 发表于 2014-12-27 11:45
我们插队知青的一生,有着太多太多的伤感和遗憾,在这些伤感和遗憾中,最最让我们伤感和遗憾的是愧对我 ...
接上页



               《老   插》
           在太岳山区山西古县境内,有一个偏僻的一小山村,这里矗立着一座不很高也不很大的石碑,石碑的前面刻着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北京知青插队纪念碑,石碑的背面记载: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北京丰师中学的十九名知青离开了首都,来到了谢家庄插队,他们把自己的汗水和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这片黄土地上。我们插队的时间有长有短,到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最后一名知青离开了这里,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插队生活。这座纪念碑坐落在我们知青曾经住过的院落,立碑人是这里想念知青的村民。这座纪念碑不仅属于谢家庄的知青,而且属于所有在文革中插队的知青,因为这是他们心中永远值得纪念的丰碑。
           在插队四十六年之际,我这个当年知青点的负责人,现如今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老人,再次踏上这片令我终身难忘的黄土地上。我仰望着这里的天,低头看这里的地,天还是那样的蓝,地还是那样的黄,山还是那座山,墚还是那道墚。但这昔日非常落后贫困的小山村,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村民们住上了新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我从山下缓缓地向山上走去,时不时的停下来向山村四周望去,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是那么的熟悉,山上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葱绿,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是那么的亲切。当我再次走进知青的院落时,好象当年的时光又回来了一样,这里的四孔土窑洞已经十分破落,那是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还有一孔小窑洞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那是我们当年用的厨房。院子边养猪的圈舍已无一点痕迹,土墙上母鸡下蛋的土窝却依稀可见。我们在这个小山村度过了人生最艰难困苦的岁月,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青春的足迹。我从地上抓起一把黄土,紧紧贴在心窝上,一股暖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房。我眼含热泪仰望着纪念碑,脑海里浮想联翩,这一辈子酸甜苦辣的往事,象过电影一样再次展示在我的面前------。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4-12-28 16:01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4-12-28 15:54
谢谢您的回复。您还没有回答什么学校的问题那,因为我真没听说过“丰师中学”。今后会不断的提问题, ...

p7117106 (1111)_副本.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