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知青陈丽霞的田园梦 [打印本页]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4 13:03
标题: 知青陈丽霞的田园梦
本帖最后由 长庚 于 2018-11-16 13:47 编辑

谢小庆:知青陈丽霞的“田园梦”来源:网络   编辑:谢小庆  发布时间:2018-03-26 13:19
摘要:知青陈丽霞的田园梦 谢小庆 (北京语言大学) 2013年10月18日,从15岁开始在草原上生活了45年的北京知青陈丽霞,因病逝世,享年61岁。陈丽霞的父亲是曾任职商务印书馆的著名俄文翻译家陈大维。她1968年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道木德公社阿尔山宝力格大队插队,后嫁给牧民,一直在草原上生活,放牧牛羊,生儿育女,抚养孙儿孙女。她用一生的时间,圆了一个北京长大的城里人的“田园梦”。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4 13:11
生前,陈丽霞曾经接受内蒙古电视台《草原往事》栏目编导陈黎明的采访,访谈曾在内蒙古电视台播出。曾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张娜依的采访,节目曾在北京电台播出。她还在知青网站上留下了一些公开的文字。今天,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这些视频、音频和文字。

  陈丽霞已经离去,但是,民生网(微信ID:minshengwangcom),她实现自己“田园梦”的故事,留给了我们很多感慨,很多思考。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4 13:12

陈丽霞一家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4 13:56
 牧民的自信

  陈丽霞在接受陈黎明采访的时候,在谈到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的时候,她说:“我发现这里的牧民特别自信,他们的那种精神状态特别好。我就感到很自卑。如果我生在草原、长在草原,我不会有自卑感,我也会像牧民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考虑很多。所以,我希望孩子们不要学汉话,不要学汉文。”(视频第24分钟处)

  我注意到,当陈丽霞说“牧民特别自信”的时候,采访者陈黎明情不自禁地、下意识地应了一声“就是”。我知道,这也是对草原文化了解很深的陈黎明的内心感受。

作者: 共和国同龄人    时间: 2018-11-14 14:13
       陈丽霞好像是北京师院附中的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4 14:28
我没有见过陈丽霞。我出生在北京,在北京长到16岁,之后,在草原生活了11年。再之后,又在北京和草原之间往来了35年。对于牧民的这种自信,对于牧民这种“我行我素”的心态,我与陈丽霞、陈黎明有共鸣。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4 14:29
我是被称为“小联合国”的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师,长期从事面对各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工作,也曾与不少欧美的朋友有交往。我也曾经在美国从事过博士后研究,与西方的工业文化也有一定的接触。在许多欧美朋友们的身上,我也可以也感受到这种内在的自信。在汉族人身上,却很少感受到这种自信。我理解陈丽霞的想法:不让自己的孩子学汉话,说汉语,希望他们能够像草原牧民一样地自信。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5 09:18
 通过与草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我对于汉人的这种“不自信”具有深切的感受。汉人的不自信突出地表现在“媚官”上。1978年从草原回到北京以后,在各种不同场合,我目睹了形形色色的“媚官”表现,目睹了“群众”在“首长”面前的激动和紧张,目睹了科长在处长面前的唯唯诺诺,目睹了处长在司长或部长面前的战战兢兢,目睹了司长甚至部长在“首长”面前的进退失据,手足无措。30几年中,亲眼目睹的汉人的“媚官”表现真是千姿百态,淋漓尽致。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5 13:48
我的蒙族牧民哥哥尼玛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对政治一直保持兴趣。他已经于2008年去世。相知相与40余年,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对“官“的态度。如果有“首长”来访,如果“首长”主动与他握手,他会很礼貌地与首长握手。如果“首长”没有主动与他握手,他不会去主动与“首长”握手。他不会因“首长”的造访而激动,更不会在“首长”面前感到紧张。他会表现出与生俱来的、内在的自信。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5 14:51
我认为,汉人的这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固然与儒学的“君君臣臣”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60多年前苏联学校教育模式造成的恶果。在这种苏式学校教育中,儿童的自信被摧残,儿童的自我被消解。灌输“科学真理”的课堂,成为消解儿童自我的场所;以“标准答案”评分的考试,成为摧残儿童自信的利器。事实上,课堂上所讲授的许多标有“科学真理”标签的东西都是非常可疑的,考试中的许多“标准答案”也是非常可疑的。在这种教育下,儿童的自信和好奇心都被扫荡了。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8-11-15 14:55
    她的事,听说过。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5 15:28
 钱穆先生的扛鼎之作是《国史大纲》。钱先生在该书前言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我完全赞同钱穆先生对中华文化的看法,内心对中华文化怀有深沉的“温情与敬意”。但是,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省,尤其是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省。为了使中国的儿童能够保存自信,必须抛弃儒学“君君臣臣”的糟粕,必须改变持续至今的苏式教育。我们不能再将学习过程理解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不能再将学习过程理解为一个老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过程。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自信,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需要鼓励孩子的怀疑精神,倡导研究性的学习,倡导审辩式论证(critical argument)。孩子的学习应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孩子的学习应是一个快乐和享受的过程,而不再是一个枯燥和痛苦的过程。
作者: 常看    时间: 2018-11-15 18:22
学习了!谢谢介绍!
陈丽霞已经离去,但是,她实现自己“田园梦”的故事,留给了我们很多感慨,很多思考。
作者: 共和国同龄人    时间: 2018-11-15 23:32
“自信”这点我有同感!就拿外国什么都好来说吧,恨不得挖祖坟。这样的事外国绝无仅有。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8-11-15 23:47
    她的去世,令人扼腕叹息。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8-11-15 23:51
   其实,还有很多知青长眠在第二故乡的土地上。

作者: 共和国同龄人    时间: 2018-11-16 09:26
是啊!今年50周年不能忘了他们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6 10:26
不同的梦想

  陈丽霞在接受陈黎明采访的时候说:总的来说,前20年还是比较好的,在牧民中间,不说我是如鱼得水,也有那么个劲儿,心里洋洋自得。对于牧民,我心里有一种赞赏。那时,大家清贫而惬意。那时,我一直过得很好。我比较安贫乐道,因此,那时快乐多于痛苦。过得不好,与改革开放有关系。经济大潮来了,大家都在为钱而奔忙。我发现,我们家突然变得特别贫穷了。 (视频的11分55秒处)

  我完全理解陈丽霞的感受。2003年我回到草原时,我的哥哥尼玛一家仍然属于大队中最富裕的几家,有上千只羊,有全大队最大的马群。但是,我进到家中坐下后,尼玛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知道吗,乌日根达来(我的蒙语名字),队里一半的人家已经成为穷人”。



  面对摄像机的镜头,陈丽霞的表达是克制的,委婉的。但是,她仍然说出了自己的关于“改革“的感受。我理解她的感受,我相信这是她的真实感受。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6 10:37
       这段话至关重要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6 11:05

右一为陈丽霞

右四,陈丽霞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6 13:50
本帖最后由 长庚 于 2018-11-16 13:54 编辑

永远留在草原的北京知青陈丽霞
在内蒙古锡盟东乌旗,有一位北京女知青,她在嫁给一位普通牧民后,再也没有离开草原,她就是东乌旗唯一一位留在牧区没有返城的北京知青陈丽霞。
陈丽霞已俨然标准的蒙古牧民。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她永远是这样微笑着、劳作着。可以想象当年的她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

陈丽霞2013年10月18日,从15岁开始在草原上生活了45年的北京知青陈丽霞,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几天后,她随儿女们又回到了东乌珠穆沁草原上, 永远长眠在那里。

陈丽霞和她的蒙古族丈夫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6 13:55

她选择了草原

插队时,陈丽霞是我同一个蒙古包的小妹。




说起陈丽霞到内蒙古草原插队还挺曲折。她是北京师院附中68届初中毕业生,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六个子女中排行老四。她的父亲陈大维是商务印书馆著名俄文翻译家,“文革” 初期不幸被迫害致死。 当年, 报名到内蒙古草原插队本来是没有68届的名額的, 陈丽霞是借口到火车站送同学, 与另外两名初一同班的小女生一起躲进火车厕所里, 任凭家长的呼唤没有出来, 而与我们一同到了錫林郭勒盟东乌旗的阿尔山宝力格牧区的。 在张家口下火车换汽车的时候,三个16岁的小姑娘穿着裙子,冷得不行。我们就纷纷打开行李给她们拿厚衣服 。 领队点名的时候, 我们就把她们挡在身后,等到了目的地已既成事实了。经她们再三恳求,家人才分别将她们的户口和行李寄到草原。原本被分到阿尔山宝力格大队的知青是十男十女,由于她们中途加入, 打破了男女比例平衡, 可见当时知青安置办为这些知青能扎根牧区真是煞费苦心了 。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6 21:35
16岁的陈丽霞,还是一个腼腆、内敛、恬静、言语不多的纯情少女, 但在她不外露的性格里却深藏着坚韧、倔犟,甚至比较执拗的一面。




1973年春末夏初的一天傍晚,我放羊暮归.将羊群向我们蒙古包方向一轰, 便打马回包了。刚拴好马,见陈丽霞坐在包外的水桶车痴痴地望着天边发呆。我甩着手中的马鞭子不经意地问:  “老咩,你发什么呆呢?”同学们给陈丽霞起外号 “老咩”作昵称。陈丽霞微笑着指指天边: “你看,草原多美呀!”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 惊讶地失声一叫:  “呀!太美啦!″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6 21:36
本帖最后由 长庚 于 2018-11-16 21:38 编辑


寥廓的上空,西部大半个天,布满一抹一抹的火烧云, 整个天幕被晩霞染得通红通紅, 云朵奇异怪状地飘浮于天, 红一片紫一片,绛紫色、血红色、粉紅色、 橙红色、淡黄色,多彩绚丽的云霞, 一时间象一幅彩色纷呈的水墨画悬于空中,似一袭火红幕布燃烧于天,那美艳、那壮观、那迷人之火色,到草原五年来从未见过。在金灿灿的晩霞映衬下,远处的额尔敦乌拉山被勾勒得清晰可见, 像被墨泼了一样。 平素这山象一条莽汉峻峭挺拔、巍然屹立,此刻在道道闪烁的霞光扑朔中, 全然变了模样, 宛如天上飘下的一群仙女,头顶皇冠身披金纱,风姿卓越,楚楚动人。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6 21:37
本帖最后由 长庚 于 2018-11-16 21:38 编辑

那个傍晩,我和陈丽霞一起陶醉在这大自然赐予的无限美艳中,呆呆的,忘情在天地间的画中。突然,陈丽霞喃喃自语地冒出一句:  “草原这么美,咱们都别走了吧”。我一楞,像才从梦境中惊醒,针对陈丽霞的感言我若有所悟地说:  “‘长安虽好, 非久留之地’我已听说你和前达门的事了,你可要想好了,这可是一辈子的事呀!就这三个字‘一辈子' 。一辈子留在草原, 我是不行,你行吗?”陈丽霞此时眼睛直直地望者天际边那撩动人心的红霞,给人一种像是要钻进那光怪陆离具有魔力的云霄的感觉。听了我说的话, 她若有所思, 淡淡地从口中挤出了两个字:  “我行。 ”这两个字的声音似压得很低很低,沉沉的,几乎听不到,似有怯怯之感,不那么坚定,不那么掷地有声 。 但就这实实在在、言之凿凿的两个字,陈丽霞千金一掷! 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草原上一掷就是整整45年, 就这两个字“我行”, 一行行了45个春秋。
那个傍晩,就在这霞光万道的天幕下怦然心动蹦出的“我行”两个字,令这个花季般的妙龄少女一直在这斑驳霞光的护佑下, 岁月蹉跎至两鬓斑白!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16 21:39
那年,我们这些插队的北京知青作为娘家人,为21岁的陈丽霞操办了完全草原习俗化的婚礼。我们在草原上捡飘散的羊毛去旗里卖了,买回毛巾、脸盆、碗筷给她做简単的嫁妆。她出嫁那天,我喝了20 多杯紅的白的紫的各色的酒。 婚礼简朴而隆重,令人终生难忘。在我心中,好似又一个昭君出塞了。
作者: 遂宁知青    时间: 2018-11-16 22:12
作为都是北京的知青,陈丽霞出嫁,确有“昭君出塞”的感受,到底是酸楚还是欢乐?谁也说不清。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0 15:16

她是我们心中的牵挂

全大队23名北京知青. 除陈丽霞外,若干年后都纷纷离草原而去,而留在草原的她, 却成了令我一生牽挂的知青小妹。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0 15:16
陈丽霞嫁给了草原上的一位普通牧民前达门 。 虽然浪漫爱情并不是这个家的基石,虽然艰难坎坷成为生活的大部分内容,但陈丽霞始终没有离开草原。 在岁月的磨砺下她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牧民。 她们有了一双儿女,后来又有了孙女孙子,可谓儿孙满堂。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0 15:18
陈丽霞说:我不后悔。我有一些原因才留在这里.我希望把这条路走好. 有一个好的结尾。我觉得这里的牧民确实特别宽厚。他们特别善解人意, 特别善待人,我对他们特别感激。一定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草原上的生活,我就用这几个字来形容一直过着的日子: 清贫而惬意。 我觉得在这些人中间生活我特别満足,所以留在这里还是非常值得的。这是我的选择。
作者: 共和国同龄人    时间: 2018-11-22 23:44
陈丽霞和牧民结婚,男方母亲反对,怕蒙汉结婚,以后血统不纯了。陈丽霞和他蒙族丈夫坚持结合,婆婆绝食致死。
作者: 常看    时间: 2018-11-23 07:47
本帖最后由 常看 于 2018-11-23 08:03 编辑

捍卫一种必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徒劳无意,炽热的爱情是本能的,超越了各种认知限制,呵呵!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3 13:16
本帖最后由 长庚 于 2018-11-23 13:18 编辑
常看 发表于 2018-11-23 07:47
捍卫一种必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徒劳无意,炽热的爱情是本能的,超越了各种认知限制,呵呵! ...

感谢您的关注与评价!可歌可泣的故事,陈丽霞不仅是新型知识青年的代表,更是冲破旧传统观念的勇敢斗士。我这样认为。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3 14:07
陈丽霞像是系在我心上的一块心结,总也对她惦念不已。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 我们知青伙伴和陈丽霞的交往渐自增多, 每次见面,都是在她草原的家里。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3 15:10
第一次是1988年8月, 我带了智力支边考察团的十几人回到我插队的地方。相隔14年, 回到草原,第一眼见到陈丽霞时, 几乎不敢相认 。只见她满脸皱纹, 皮肤黑黢黢的, 穿着一身破旧深绿潲了色的蒙古袍,头上还蒙着颜色发乌的布, 简直与牧民老乡一模一样。当时一阵心酸,眼泪止不住地如泉涌出, 我一句话都说不出。可她却面带笑容,非常坦然地说:好不容易见面了,应该高兴啊。 接着便像当地老乡一样忙着烧茶招待来客。令我惊讶的是,她客客气气地端给每位来客的,竟是一碗黑颜色的茶,里面一滴奶都没有。草原的奶茶应当是浅褐色的,放牛奶,有奶的香味。她难为情地说:家里没有奶牛,烧不了奶茶给大家喝,真对不起。她的话音未落,又勾起我一阵心酸, 泪水涟涟。草原上喝不起奶茶,那就是生活境遇最不堪的人家啦,可见她当时的生活有多窘迫。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3 16:36

作者: 无声    时间: 2018-11-23 17:27
今年是全国,全网纪念总理诞辰120周年,楼主认同下面这两段邓与习的讲话吗?请回答,不敢回答的人就是
尾(yi)子。
1,你认同邓颖超给后人的政治交代吗?她说:

四人帮’也是这样,我们没法跟别人讲,这次就要跟你讲彻底。江青她就是反你七爸的,看来是狼子野心,有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



2,你认同习近平在今年3月1日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中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定性吗?

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中,周恩来同志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忍辱负重,苦撑危局,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运转,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3 17:27
警惕!带了假面具的美国五毛党无声无孔不入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3 18:16
周恩来总理说:“我要求大家永远铭记的是:毛泽东思想是永远唯一正确的思想,他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灵魂是为人民服务!”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3 19:00
第二次是1991年8月中, 经过众多知青的艰苦努力,  «草原启示录》终于出版了。编委会随即组织了向第二故乡赠书的活动。完成贈书活动后,我们相约一起回队去看丽霞。那年她已在草原留守23年了,显然三年后, 她的家境有了不少变化, 盖起了一座土坯房,里外屋两间。见面时,同来的几个知青都与丽霞争相拥抱,这次我因有过上次的心理准备,没有流泪。只见其他几位久别重逢头次相见的知青, 都是泪水汪汪。 而丽霞没有特别的兴奋和冲动, 如同牧民一样平和地招待来者。这次是奶茶,而不是黑茶了。知青们给她带来不少礼物, 多是生活用品。 当晚我们十几个知青挤在他们家的大通铺上猫着睡了一夜, 好像回到当年的蒙古包一样。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3 20:35





三个不同时期陈丽霞和他的蒙古族丈夫

作者: 常看    时间: 2018-11-24 08:51
“1988年8月, 我带了智力支边考察团的十几人回到我插队的地方。相隔14年, 回到草原,第一眼见到陈丽霞时, 几乎不敢相认 。”

看到这儿,我也心酸,谢谢您!
作者: 共和国同龄人    时间: 2018-11-24 10:10
美国鬼子就是敌人,是狼,绝不会变成人。配合鬼子搅中国的局,你白日作梦吧!更何况还是美国鬼子的一条狗!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5 19:43
(继续)
第三次是1993年的8月份, 还是那帮当年的知青,回访第二故乡。所不同的是,这次大家大都带了自己的孩子, 想让他们体会一下父母当年插队的情景。我们又一起回队去看丽霞。这一次, 她家盖起了三间宽敞的砖瓦房, 生活似又上了一层楼, 但人却更像牧民了, 身上知青特有的影子越来越少。几十年中,她的艰辛和操劳常人很难想象, 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平和、刚强,还有她那特有的善良的微笑 。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5 19:44
第四次是l996年7月,我带了中央电视台二频道 «走过青春»摄制组张泽群一行去采访丽霞。采访完成时,导演请丽霞留言。她思付良久,在留言簿上赫然写下了: 我爱大草原。




以后与丽霞的来往更加频繁,多在草原她的家里,只有一次是她到北京来与众友相聚。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5 19:45
2013年10月. 61岁的陈丽霞突然病重,回到北京看病,在北京病逝。几天后,她随儿女们又回到了东乌珠穆沁草原上, 永远长眠在那里。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5 19:59

右一右二,陈丽霞的女儿,女婿

左一左儿,陈丽霞的女婿女儿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5 20:52

陈丽霞子女
左三,左二位陈丽霞儿子,儿媳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5 20:57

陈丽霞与她丈夫的墓碑

作者: 长庚    时间: 2018-11-26 09:28

陈丽霞墓旁的此烈士陵园安葬着一些北京呼市知青的遗骨。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