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李连科:窑洞里的老物件 [打印本页]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3-6-13 07:26
标题: 李连科:窑洞里的老物件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3-6-13 07:28
窑洞里的老物件
李连科

几次回村,由于山上住的乡亲们都搬到了山下的楼房,原来居住的窑洞大都都废弃了,很久没人居住,成了空窑。村里没人住的窑洞都在渐渐坍塌,整个村子似乎也已经是风烛残年,随便一阵风吹过,都会有一些土圪塔掉下,门窗倒了,围墙倒了,一切的一切终将在某一天回到尘埃里去。

后来啊!我每次回村,想阻挡村子荒芜的脚步,但荒芜的不仅是那片天地,还有每个人脑海里的那片回忆,更多的是游子们心中的那片乡愁!

那天偶然路过一孔废弃的窑洞,见窑门开着,不免好奇心趋使,走进一看果不其然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样兴高采烈。只见满窑已混乱不堪,但几件过去常用的老物件引起了我的兴趣,有的不止是见过,还使用过。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3-6-13 07:29
我十分好奇,固然要看个仔细,看个明白。这孔窑是石窑,过去能住石窑的大都不是太穷的主,这仔细一看就知道过去的这户人家一定是殷实人家,(后来我一打听,果然是我们村姓杜的一户人家,他家过去成分“上中农。)所用的东西果然不同寻常,除瓮,桌,柜子一应俱全,还有几样当时来讲的高档家具。对于当时每天十分劳力只有1毛1分钱来说的农家,称的上是“豪宅”。

你看这孔窑,首先采光特别好,门窗俱全,门上的老锁还在。这在当时陕北大多是挖一山洞住起来的人家来讲,是十分奢侈的了。一个老式柜子和一个漆花的柜子更显示主人的身份,装粮食的瓮无论贫富每家每户都不可获缺,只不过讲究人家漆有漆花,而-般只是泥坯烧制的灰色罐罐。有的甚至是祖辈用过传下来的。靠近窑底的有一排本制架子,大小罐子整齐划一排例,手脚勤快的人家,每天都仔细擦拭一遍,久而久之十分明亮。罐子的作用是防潮防虫,窑洞潮湿,粮食很容易发芽,放在罐子里就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是硬罐,虫子也很难侵入。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3-6-13 07:31
还有这个漆盘,相当于我们的小饭桌,吃饭的时候就放在平常睡觉的炕上,大家围坐四周。漆盘就是一个四边带框的长方形小盘,那时吃饭没那么讲究,漆盘里放的仅是一般诛如盐,(还是大粒粗盐研碎)辣子调料。有时有一些韭菜叶做为吃面条的佐料,就十分讲究了。什么时候都不可缺少的就是这辣子,陕北人爱吃辣子,那时也没条件,大都都是用水活的,家境好一点的也有的用热麻子油或菜子油烧热热泼一下。抹在玉米面镆上,那香味十足,吃起来“聊太太”地!

如今的延安,包括我的那个小山村,都发生了巨变,旧貌换新颜,老乡都住上了楼房,很多人家都买了小汽车,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穿我村而过,这简直和我在的时候没法比,“天上地上换了人间”。老乡们说祖祖辈辈连做梦都没想过的事,今天实现了。我深为今天陕北人民过上幸福日子而高兴,这是我们所祈盼的,也是我这个北京人为之奋斗过的。

然而这些老物件也逐渐被淘汰,老乡也很少用了,真可惜!我也暗自思衬过,是否能拿回北京一两件,可惜一是路途遥远,二是家里没地方放,如果拿回一两件,做为收藏,绝对是古董级文物。

暗思衬,一阵尘风卷着黄土扑面而来,村子就像一位历经过繁华与沧桑的老者,似乎只留下了满脸的沧桑,而这种沧桑似乎让村子也回归到了最初的原始。予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只有这古老的村子似乎依然向人们诉说着他曾经的过往和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有一些事情,经过了,留下痕迹,成了岁月,成了回忆。虽然有一点疼痛,钝钝的落在心里,会偶尔忽略,但决不会忘记我们18岁去陕北插队!也不会忘记这个小山村留给我们的一切!

有一些情感,像少年简单的心事,经历过如一场劫数过后的思念,便会透出淡淡的蓝。曾是故乡人的我们仍忘不了这块黄土地所发生过的一切,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将伴随我们这些故乡人的一生……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3-6-13 07:32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3-6-13 07:33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3-6-13 07:34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3-6-13 07:37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3-6-13 07:41


走过青春|李连科:窑洞里的老物件(请点击)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