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新解释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1#
发表于 2018-9-3 23: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9-3 23:57 编辑
方外山庄 发表于 2018-9-3 17:42
毛泽东说到做到,确实解决问题。在缩小三大差别,解决贪腐等问题上敢下狠手,立竿见影,深得民心...... ...

好几年没回来这里,在别的知青网梳理上山下乡历史。这次回来并不想去争论有悔无悔或评价毛邓以及评价两革(文革和改革),只是因为本楼主题与我的工作有关联才来这里讨论。不久前有人起楼骂毛泽东我也表明了观点,对于那种说美国救了中国幸免于核毁灭的说法我也给与了回复,我还把基辛格,尼克松刚上台时准备与苏联合作曾经部署对中国进行核攻击计划的国外资料转来这里以正视听。只要当过知青见过底层百姓的疾苦,只要是炎黄子孙就没有不想让中国强大的,当然是哪种强大是另一个话题,就说老蒋也不是只想卖国求荣给外国人当孙子。我个人觉得我们知青一代如果不能科学,辨证的看待历史,不能给下一代留下客观理性的思想方法,而只是为后人留下慷慨激昂嬉笑怒骂的文化传统,那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何以真正复兴?

毛泽东在建国初杀了刘青山,张子善。刘青山是谁?
资料:
“1932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了河北高蠡暴动。暴动失败后,敌人将被俘的19名游击队员,押到县南关操场上。在全城老小都被逼迫前来围观的场面下,用五把铡刀开始血腥大屠杀。顿时,同志们的身子被一刀两断。刽子手身上脸上都溅满了鲜血。一直铡到末了一个,一个敌团副见是个小孩,以为是抓错了人。就猛地一脚踢出去,放走了这个只有16岁的孩子。这个捡了一条命的孩子,名叫刘青山。刘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一支队。1937年10月,刘青山被选送抗大学习。第二年8月即出任河北省大城县县委组织部长。

张子善是谁?他1933年入党,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属于在白区工作的资历等同于红军的地下党。与现在的贪污犯相比,刘张真不算贪污,凤凰卫视专门有电视片解读了那段历史,他们的贪污似乎主要是挪用公款进行所谓的“机关生产”(似乎并非把国家的钱都放进自己腰包),这是由中央号召,在刚解放时流行于各地政府以应对物资缺乏,属于大生产运动的变种。问题在于他们的“机关生产”把自己单位变富了就对上下级进行了物质刺激和物质享受,有点象后来多年来流行于国家机关和国企的由单位发放食品和组织免费旅游。就算当时他们真的完全是自贪,用极刑震慑全党的做法以及后来开展的三反运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政治运动,不属于制度防腐和反腐。国民党小蒋当年也曾打过老虎,他大概是从苏联学回来肃反那一套。毛泽东在延安和黄炎培提出过正真能防止腐败周期律的理论和方法,即制度反腐,可惜他没有实践,实际上也不可能去实践,换了别人也一样,这叫历史局限性,属深水区的话题,点到为止吧!文革也是政治运动,管不住走后门运动,毛泽东晚年不得不说新中国是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和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

资料:
黄炎培熟谙历史,又有丰富阅历。他在延安亲身感受到了一种与重庆截然不同的清新气象。同时,黄炎培在心中又有一团疑虑——中国的历史有一种可怕的周期率,一种使人堕落、使物变质、使时间逆转的无形的支配力。他坦诚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政党、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国民党初起时,不也是一个万众瞩目的革命政党嘛!共产党会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希望贵党能够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的一番话,使毛泽东颇有“心潮逐浪高”的感受。他坦然回答说:

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讲的这些道理。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2#
发表于 2018-9-4 20: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9-4 20:25 编辑
山和水 发表于 2018-9-4 07:43
无声朋友好!遵义会议后,土城战斗中,由于情报失误,毛主席审时度势,下令撤出战斗,引起林彪不满,欲联 ...


山和水网友好!看来你对党史很有研究,你提出的几个问题是中共党史上很敏感和争论很多的问题。例如土城战役的失利和后来的是否在打鼓新场作战的争论以及在鲁班场一战的再次失利。遵义会议是中央高层对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指挥作战失去井冈山根据地极度不满而召开的,据说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密谋”策动的,当然也有广大一线军事指挥员积极参与。遵义会议有点象大跃进失败后的七千人大会,从此中央分为一,二线,毛泽东承担了大跃进失败的责任,但是后来老邓说大跃进人人头脑都发热,大家都有责任。长征时代是毛泽东成为中共最高领袖的转折时期,大家都知道井冈山后期毛泽东受到冷遇被解职“连鬼都不上门”,长征开始后他策动了遵义会议,导致张闻天取代博古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进入军事领导层协助周恩来。土城战役就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力主的第一次战役,大家都想打一个转折性的大胜仗,毛泽东尤甚!但是土城战役失败了,历史界对此争议很大,主流认为是毛泽东的责任,另一派认为土城战役是战术失误战略胜利(避免了红军被全歼)和为四渡赤水创造了条件。

我们常讲历史唯物主义,红军时代的毛泽东以及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王稼祥等都不是军事科班出身,但是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叶剑英是,贺龙,陈赓等等是,土城战役有后来的七个元帅参加,但还是失败了。长征与反围剿大不同,属无后方,无供给,无根据地依托的“流亡”,而且毛泽东也不是神,也是从战争中自学战争。当时中共高层根本没有形成“北上抗日”的说法,也没有可能,当时就是要存活下来。面对中央军和各路军阀的围追堵截,长征初期中央红军总想打胜仗,毛泽东力主的土城战役,鲁班场战役都失败了,毛泽东曾一度辞职。
鲁班场战役是毛泽东辞职后又再度说服周恩来推翻几乎所有人主张的打鼓新场战役计划而发动的,现在看来打鼓新场战役计划就算实施也不一定胜利,因为以当时红军的实力根本没有能力对国军进行攻坚战,最佳的战术就是运动战。当时中央决策渡长江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林聂所率一军团已经出发打前站,因为土城战役失利中央又命令林聂回援致使一军团往返折腾,再加上参加土城战役的三,五军团损失惨重,前线军事首长一致怨声载道,因此中央派刘少奇去做将领们的安抚工作。当时科班出身的军事将领对指挥不当的三人团可以不满,对主张土城战役的毛泽东也可以不满,这似乎在情理中,当时博古就说我不行你老毛也不行。林彪写信给中央主张换军事科班出身的老彭主持军事领导,同时表达各种意见的还有其他人,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刘少奇和杨尚昆当时也给中央写信报告军中不满。这些都不是什么后来一些人说的林彪,刘少奇疯狂反对毛主席革命路线,因为那时毛泽东还不是主席,他刚刚进入军事领导层辅佐做最后军事决定的周恩来。


中央红军的转机是突然回师遵义后打了一个奇袭取胜,从此红军改变了对有备而来的国军硬碰硬的战法。当时老蒋的私心是利用红军长征进入那些他过去没有掌握的西南各省,云南就是一例。因此各地军阀都拼死阻拦红军进入本省,他们不怕红军而怕中央军借机来占领地盘。因此红军看出门道,不再与地方军阀硬拼,而是和他们谈判“借道”,这才有了生路得以摆脱中央军“北上抗日”。四渡赤水就是重归运动战的正确战法,但是也使红军损兵折将疲惫不堪,对于渴望歼敌建立根据地从而可以得到休整的红军将士来说,他们也有误区,因为红军从此只能走上无法扎根的流亡路。就说到了陕北后如果不是老蒋老毛病重犯利用东北军和西北军与红军火拼坐等其成,如果不是西安事变,红军最终命运恐怕凶多吉少。当年为什么要派西路军?就是为了打通苏联通道而生存下来,是要西进而不是北上。毛泽东后来多次对来访的日本客人说要感谢日本军阀,他说的就是西安事变后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从此中共得以壮大并最终取得政权。

山和水对历史知识涉猎很多,土城战役我只是从电视剧《长征》中得到一个战败得印象,并不知其详。还要感谢你让我学习了更多历史,举一反三,我觉得长征历史似乎也可以与文革上山下乡历史进行对照,上山下乡也是校园教育革命失败后老三届被迫进行了一场“长征”。不过按老邓说的他在长征中的体会就是“跟着走”,而老三届一代(含69届)是以“我们要回老家”的口号自己大回城的。与红军北上抗日的口号相比。上山下乡的口号是接受农民再教育,其中都有一种无奈吧?
补充一点,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的长征没有中央红军长征损失的那么大,他们也有很多“四渡赤水”,但史学界和政界对他们的研究和宣扬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3#
发表于 2018-9-4 20: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主楼主帖和在这里发言讨论的各位老网友,在这里我的收获非常大,对探讨上山下乡有很大的启发。有争论不怕,争论不是为了坚守不变的知识,科学领域没有一成不变的结论。人们永远需要根据新的发现,新的资料,进行新的探索。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4#
发表于 2018-9-4 21: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乡后城:


大赞!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5#
发表于 2018-9-7 13: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9-8 11:29 编辑

山和水,先乡后城:

你们在这里讨论的话题非常有意义,在土城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极为珍贵!我们看到很多历史学方面的争论往往一是主题和切入点不给力,二是没有第一手的资料。关于土城战役,我是在电视片《长征》中留下印象。记忆中有一点困惑,因为传统史学说遵义会议罢免了博古的最高领导和李德的军事指挥,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从此红军一个胜仗接着一个胜仗走出了绝境。但是电视片《长征》中描述的土城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仗却打败了,当时看了这部电视片后心里就有点犯嘀咕,罢免了博古,李德后的第一仗又打败了?“四渡赤水”在我们记忆里是长征组歌中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过后来批林的时候我们又得知林彪曾攻击毛泽东的“四渡赤水”是不走弓弦走弓背,还鼓动彭德怀出来领导红军并给中央写信(彭德怀不知道)要求换掉毛泽东。文革后我们又得知庐山会议上毛泽东翻出这笔旧账说彭德怀利用林彪想取代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领导权因此鼓动林彪写信。总而言之遵义会议前后中央领导层人事变动频繁给历史学留下很多难题,例如中央最高领导是何时换人的?遵义会议是否确认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遵义会议后是否红军从此从胜利走向胜利?

先城后乡实地访问土城拍了很多照片,一些历史难题的答案就在那些照片上(尽管也属于地方志类的一家之言),但是那些资料毕竟是接地气的。正在整理这方面资料,不是为了参与探讨那段历史,只是想通过梳理那段历史从而达到对各种传统上和新出现的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和借鉴,其目的是在对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上山下乡历史的探讨方面避免先入为主和走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6#
发表于 2018-9-7 14: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9-7 14:31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7#
发表于 2018-9-7 15: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222627hizxe1izcgidpoae.jpg (95.34 KB, 下载次数: 5)

222627hizxe1izcgidpoae.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8#
发表于 2018-9-7 21: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9#
发表于 2018-9-8 07: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30#
发表于 2018-9-8 07: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9-8 08:04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1 11:13 , Processed in 0.224013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