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燕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苦乐年华》集

[复制链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 23: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2 13:37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少年钟情,少女怀春。
      
         刚下乡的时候,正是钟情和怀春的年龄,我们9个知青,一色的“钟情”分子,没有“怀春”的。


      山沟沟来了城里的小伙儿,引起了山妞妞儿们的注意,每逢大队开会或搞什么活动,我们身前身后总是一群穿着鲜艳衣服的姑娘,叽叽嘎嘎说笑,来来回回走动,晃得我们眼花头晕。
     
       那时城里的孩子也封建,还不如山里的姑娘大方,从不敢在姑娘面前放肆,倒是常受她们的打趣和奚落。
     
       虽然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我们不敢恋爱,更不敢想安家的事。一则有城乡差别观念,自己虽然落魄,娶乡下姑娘还是不甘心,二则命运未卜,前途焉知,不敢早定。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谈论姑娘,不对姑娘品头论足和打分,关起门来,我们会把见到的姑娘互相品头论足一番。


      那天,我们四人正在吃饭,门被推开了,一个50岁左右的大婶走了进来。
   
     “你们吃你们的,我坐这儿。”,大婶不见外,一屁股坐在小柜上。
      
       我们不认识这大婶,放下碗筷,望着大婶:“您是... ...?”
      
       大婶不紧不慢,说出了一番话:
      
      “二队有个姑娘,叫**(小芳),人可好呢,白净白净的,那叫中看,今年18岁,和你们正好般配,你们商量商量,看谁能看上人家,我去跟姑娘说去... ...”

      我们面面相觑,都没出声,一个劲忽闪眼睛。
     
       商量商量?——这事有商量的吗?
      白净,中看,般配,——我们不认识,谁啊?

      我们想乐,但使劲憋着,还得一本正经地谢“媒人”。
      一个劲儿的谢谢让热心的大婶满脸堆笑,一高兴,非要把我们四人的婚姻大事全承包下来。
      
       大婶刚离开屋子,我们笑倒在炕上。


      过了些天,大队的社员集中开会传达什么精神,我们想起“小芳”,和人打听,哪个是“小芳”?
      哇!山沟沟飞出金凤凰!大婶的话挺准,果然是“白净白净”,果然是“那叫中看”。

      只是笑谈。 还是那句话,命运未卜,前途不明, 不敢也不能谈恋爱。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13: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1 08:08
村里姑娘爱知青,
找人托媒介绍明,
几个傻小哪敢应,


插队时期,确实不敢谈恋爱,一来前途未卜。二来我们队没有女知青,当地的的确看不好。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23: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1 19:48
“那叫中看”的小芳,知青却敬而远之。虽然媒体上一再宣传知青扎根农村一辈子,实际上没有多少人响应。我们 ...

插队后期,男知青几乎都离开村子回城了,个别女知青嫁给当地农民,回城就难了。男知青没娶小芳就对了,女知青当小芳嫁给当地人,结局没有太好的。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23: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2 13:38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一:

                                       查账      

      
      下乡第三年,有一天,队长领两个人进了我们屋,说来人是上面“知青办”的,查知青账来了,你带他们找会计去,已经和会计说好,在会计家等你们。
      
       队长三言两语后走了,两位“知青办”的告诉了我来龙去脉:
      由于发现有生产队克扣知青的专款,反映到县里,县里责成专人到各村查一下,强调必须有知青参与查账并签字方可。
      
       我们小队4个知青,都没在队里:两个出民工了,一个在公社道班,我在5队教学住校,今天恰好回来。
      
       只有我代表知青查账了。
      
       进村3年了,只知道国家给知青拨了专款,但钱在哪里,多少钱,怎么花,一概不知,更是头一次接触我们的账。
      
       查账的地点在会计家。
      会计给倒上水,说他在这不方便,就溜之乎也了。

      来的两位其实不是知青办成员,大概是委派公社里什么员之类或是从其他队临时抽调的。他们和我打招呼说,你自己查吧,先慢慢看,有问题告诉我们,之后也双双串门去了。
      
       其实没几笔,一会儿就看完了。
      每人400元的安家费,4人共计1600元。盖房子每人扣除150元,余1000元,第一年口粮和添置的农具、家具每人约几十元(数字忘了),这些项目虽略有夸张,但还是基本符合的。
     
       问题还真有:
   
       例如灯油买了好几十斤,羊肉猪肉买了好几十斤,还有一些与我们更搭不上边的项目。进村初期,队里给的灯油先后两瓶,告诉我们用完自己去供销社买,进村头几天队里派人做了几天饭,二斤肉足矣。
   
       还发现一些其它问题。
      
       我找到那二位,一起去了队长家。
      
       一进队长家门 ,没等我说话,队长有些苦笑,那朴实的农民脸上明显挂着一丝惭愧一丝不安。
      
       我倒像犯了错误似的,有些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地提出了疑问。
         
      这事如果放在现在,我很可能听到“合情合理”的辩解,“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对知青“无微不至”照顾的例子。
        
       老队长一脸真诚:“是,我们用了点儿,你知道,咱队里穷得叮当的,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现钱儿。上头儿让天天晚上办学习班,点灯熬油的,哪有钱买啊,一直使着你们的钱;
      还有,一听到你们要来的信儿,我们早就买好了肉等着,一天没来,两天没来,大伙馋啊,边吃边等,等你们来了,肉也吃差不多了,嘿嘿......”
      
       想起了进村后队里对我们的种种照顾,看到了队里和各家穷掉渣的生活窘况,我不能再说什么。
      
       那二位望着我:“你看——”
      
       我在他们的本本上写下了一行字:生产队没挪用我们的钱,(又画蛇添足般地加上一句)对我们照顾很好。
     
        对上面的调查撒了个谎,没有犯错误的感觉,倒觉得挺坦然。
       我想,那几个哥们回来,也不会说什么......


                          (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21: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2 07:43
上级派人来查账,
小伙看得清楚样,
队长说起有缘由,

上级派人也是走过场,来的人是公社雇的,回去一上报就行了。知青账各村都不复杂,都是几笔,可是不占用知青资金的村,少而又少。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21: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2 09:21
知青与贫下中农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面对乡亲们的糊涂账自然睁一眼闭一眼。麻沙公社福州知青就有600 ...


村长挺憨厚的,村民也都朴实,花点知青钱能理解,装聋作哑就是了。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22: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3 13:32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二:


                                “那小玩意儿”
         
      
      
       城里招臭虫,乡下招虱子,那个年代,大抵如此。
      
       在城里让臭虫咬得够呛,跑乡下去了,没想到,在那里又结识了“新朋友”。
     
       下乡时正是数九隆冬,到农村不久,发现在农家的炕头,有些人脱下外衣找虫虫,尤其是办什么学习班之类的时候,坐在暖烘烘的热炕头上,一人一捉,引来好多人“连锁”。
     
      没见过那小东西,看见人家捉,心里有些腻歪的同时,还有些好奇。
     
      不料两三个月后,我们竟然就和那小东西亲亲密密了,而后形影不离了好几年。
     
      那天,我们九个弟兄在四队知青点吃过饭后,一人喊身上痒,脱下外衣撩起绒衣,竟然发现了一只,几个脑袋立马凑了过来。过去只是在生物书上见过,这次是实物观摩,于是仔细观察这"知青第一虫"。
     
      取笑起哄,哈哈过后,我们四个回三队知青点了。
     
      晚上脱衣睡觉时,又想起此事,一边说笑一边检查一下自己。不料,我四人竟不知何时,也被全员聘任为"虫虫饲养员"了。
     
      赶快找来一个小玻璃瓶,把这白里透红的小生灵放进去,便于仔细观察,不一会就"禁闭"了好几只。
     
      正义感我们还是具备的,这小玩意是害虫,当处于极刑。看够了玩腻了,"午时三刻"也到了。把小瓶放进火盆,先看"阶级敌人"四处逃窜,再赏“炮烙之刑”后"横尸瓶底"的胜利战果。
     
      后来,司空见惯了。这小玩意在你身上安营扎寨后,就再也不战略转移了。我们把衣服用滚水烫了几次,最终也绝不了根儿,只好像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共居同一家园,无奈地和平共处了。
   
      每年回津过年,一进门就像相声里二他爸似的喊上一句:"快把大木盆拿出来啊!",
   
      里外全脱,开水伺候,分门别类,"煎炒烹炸"。            
     
      这小玩意也怪,每一回城,几天就绝迹,可一回村里,你就是再介意再上心,几天就飘然而至,和你卿卿我我了。
   
      要说插队就是能锻炼人,此又为一例证。
   
      刚来时对这小东西挺讨厌挺腻歪的,用手摸摸都嫌脏;两年后你再看咱知青:太阳底下羊圈旁,地头歇晒阳阳的时候,咱也坦然自在地衣服一脱,盘腿一坐,两个拇指嘎嘣嘎嘣掐虱子,面对衣缝里的虮子,有时也隔着衣服用牙齿像蹬缝纫机一样,嘎吱嘎吱"走一趟线"。你要是外村人走近,绝对分不出谁是知青谁是村民。
   
      还有,一个人走路再也不孤独了,虽然谈不上"身带雄兵百万",也"弄个师长旅长干干"不成问题。
               
      几十年过去了,城乡的家庭和个人卫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估计现在农村边晒太阳边找虱子的情景恐怕也绝少见到了。
   
     虽然这事上不得台面,写起来读起来心里都有些腻歪人的感觉,但幽默点说,那的确也是乡村里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


                                      (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21: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3 08:05
城里臭虫乡间虱,
怎么躲避也亲至,
终于坦然来对待,


在城里没见过虱子,在乡下初次见到特别好奇。当后来招了虱子以后,开始是浑身痒痒,后来就没感觉了。应了那句话:“虱子多了不咬" .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21: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3 16:25
“这小玩意也怪,每一回城,几天就绝迹”,南方农村虱子少见跳蚤很多。跳蚤似乎也喜欢乡居生活。下乡前没见 ...


南方跳蚤多些,虱子是北方多。北方冬天人们穿的衣服多,贴身的衣服尤其是绒衣绒裤,是虱子安家的理想处所,人们几乎不洗澡,虱子呆在里边有吃有喝又保暖的,何乐不为呢?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23: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苦乐年华》之十三:
                                  夜雨滂沱 
             (题记:那一整夜的瓢泼大雨啊,我坐在泥水地里,无助地承受......)        
      
       下乡第一年,我在围场老窝铺水库工地出民工,那一年,不到20岁。
  
      有人从生产队给我捎来一封来自天津的家书,信里说母亲病得厉害,又想我,天天念叨我的名字。
      眼泪刷地流了下来。马上找指挥部请假,简单收拾一下,没吃午饭,拿着两个玉米面饼子和一块咸菜,边吃边往生产队赶。
  
      生产队离水库工地70里,那时根本没有车,只有靠两条腿走。
                                         
       一路上几乎见不到人,路也不是正路,为抄近,还净走些田间小埂,有时路断了,只好遇沟而跳、遇水而趟。
  
      黄昏时,大约已走了40里,到了南山嘴一带。两个饼子的热量早就消耗殆尽了,饿得有些撑不住了。找个老乡家,要了一块干粮,喝了一气凉水,老乡家只剩了半块干粮给我,吃完后只是觉得更饿。
  
      走出老乡家,接着赶路。
  
      又走了不到10里,天色暗了下来。回头望望天空,有些惊呆了。
      大片大片的乌云浓浓地追了过来,一场大雨是躲不过去了,我加快了脚步。
   前面有座山,可以走近路,来时就是走的这条山路,我沿着小路上山了。

   
      天色突然黑了下来,本来就模糊的小路现在一点也看不到了,我无法再走了。
   
      顷刻间,暴雨倾盆而下。衣服马上湿透,雨水顺着头发往下流,山上的雨水在脚底下哗哗流过。躲,无处可躲;走,无路可行。我扶住一棵树,站在那里,任雨水恣意发作。
   
      天是漆黑的,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伸手不见五指;
     大雨哗哗,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倾盆”。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两个小时过去了,雨没有停的意思,我又累又冷又饿。反正身上里外都是湿的,索性一屁股坐在泥水里。
   
      靠在一棵树下,我坐在水中,伸直了腿,水从我的腿缝中淌过,我昏昏沉沉地闭上了眼睛。
   
     天,黑黑的,雨,大大的。
    坐在泥水里,好多好多记忆中的往事此时渐渐苏醒,格外清晰:
   
      想起那次生病,一家人围着我,妈妈用小勺一勺一勺喂我罐头--好想妈妈;
    想起父亲每次上班前把饭盒里的肉悄悄拿出来,留给我们中午吃--好想爸爸;
    想起哥哥一次次的关心和容让,想起弟弟一次次的玩耍和依恋--好想我的兄和弟;
    想起我的亲戚,想起我的邻居,想起我的老师,想起我的同学......
   
      迷迷糊糊地,我似乎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虽然山上的流水仍在淙淙往下淌,树上的雨滴仍在不住往下滴,但的确是雨停了。
   
     夜是那样地漫长,只觉得很冷,身上有些瑟瑟发抖,大概是下半夜了。
   
     我摸着黑,脱下所有的衣服,使劲拧干水分,重新穿上。
   
     北方的雨,很少绵绵,没多久,星星从云层里钻了出来,月亮也在云中时隐时现,山峰和树木渐渐清晰了。
   
     我还是不能走,因为脚下无路,也不知方向,甚至连该上山还是该下山都拿不准。
   
     身上冷,就得活动,伸伸胳膊踢踢腿,抓住大树转圈圈,甚至放开喉咙吼了一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夜空里,声音传得很远,回音在山里萦绕。

    天似乎有些亮了。
    我渐渐看清了四周,又吓了一跳:五六米外是个陡坡,足有十几米高,如果在黑夜里乱闯,可能会跌落下去,心中暗暗庆幸。
   
     找对了方向,我摸索着前行,脚下的草极滑,我扶靠着一棵棵的树,踉踉跄跄赶路。走了不多远,找到了路径,总算有了前进的目标,走上了正路。

    大约又走了20里,翻过一座小山,我的小村庄终于映入眼帘......



                                               (收于《春历秋思》一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12:52 , Processed in 0.20601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