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7892|回复: 1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四节气”申遗与“梅表姐”和时节的约会(连载)

[复制链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5:14: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20:31:2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的阅读与点击!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20:29:01 | 只看该作者


                  (全文完·15/10)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20:28:25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小满节气是和农作物成熟紧密关係的缘故,小满时节也就形成了很多和农耕有关的习俗。这些习俗,对今人来说,好像真的是太遥远了,被遗忘似乎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而我本来就不懂,从小到大就没有过小满节气的概念,到老了才有了对时间的感悟,才开始关注与节气相关的知识,所以谈不上遗忘二字,只能靠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对小满资料进行搜索和学习。你别说,还真是了解到不少有趣的习俗呢。
小满在历史上有一个习俗叫“祭三车”,还有一个习俗是“祭三神”。长话短说,“祭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祭三神”指的是祭祀掌管这三车的神灵,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坦白说,我对水车油车的故事兴趣不大,对丝车引出的传说倒是情有独钟。(这和我本身的经历有关,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时期,我曾经和丝车打过几年交道。)看到《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发现古人比今人轻松多了,她们只是在小满时节才煮茧缫丝,我却是一年四季都在车间里 “治车缫丝,昼夜操作”,想起那紧张劳累艰苦的丝厂生活,恍如隔世…… 、
有人说,过去的职业,总会有用武之地的,一技在身,永远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我漫漫人生路上经历过好几种不同的职业,带给我不同的技能,有些的确可以相伴终身,唯独缫丝技能离开了旋转的立缫车就用不上了。(也不能说一无是处,穿针引线的技能还可以用一下,就是发挥的机会极少,近两年眼睛开始老花了,这技能自然是完全荒废了。)但没关系,重要的是经历过这一职业,炼就了我性格里那块坚强的傲骨,以后的人生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伤,我都可以一直勇敢的面对。(是的,连缫丝工这样的职业都熬过来了,这世界上还有甚么事情可以难倒我?)以往,在致青春的时候我总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有悔青春。今天,在说小满节气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过去所有的时光其实都没有浪费。
被后世尊为“蚕祖”,被民间称为“蚕神娘娘”的是来自西陵,名叫嫘祖的女子,她也是我们祖先黄帝的正妃。(虽然网上还有其他的版本,但直觉告诉我,这个说法比较靠谱,其他甚么马头娘、蚕姑、青衣神之类的只能算神话故事了。)相传小满时节是蚕神诞辰日,此时蚕茧结成,正待採摘缫丝,为了有个好收获,也为了表达对蚕神的感激之情,养蚕人家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为蚕神过生日。“特别是以养蚕著称的江浙一带,更是重视蚕神的诞辰,很多地方都兴建有祠堂,供奉蚕神,在小满时节,还要专门请戏班唱戏庆贺。”我没有从事过专业养蚕,不知道这些习俗,做缫丝工的时候,正是历史被扭曲的年代,这些被列入封建迷信的东西肯定是不能腐蚀我们弱小心灵的。再说那时也没有度娘,无从得知我们的祖先还有这么多的传说和这么多的讲究,相信资料中说的故事应该是真的吧?现在的农家还会保留着这些习俗吗?
小时候,我是养过蚕宝宝的。(好像是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一个装过打针药水的扁纸盒子,用针在盒盖扎上好多个小孔,就成了蚕宝宝的小屋。蚕宝宝吃的桑叶很讲究的,冷、熟、乾、湿等均会影响蚕宝宝的生存,为此,我是煞费苦心。家和学校周围都没有桑树,每天我就在为如何取得桑叶努力着。把零用钱拿去买桑叶还不够,偶尔,爸爸妈妈也会买些桑叶回家支持我。看到同学中谁有桑叶,我的两眼就放光,死磨烂缠,千方百计的去讨一些回来。在我小心翼翼的看护喂养下,蚕宝宝经过四次休眠和蜕皮终于吐丝结茧了,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我高兴的像小鸟一样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向同学们显摆夸耀。后来看到蚕宝宝破茧而出变成飞蛾死去,我又失落难过的闷闷不乐。小小年纪像是饱尝了甜酸苦辣的样子,回忆起来真叫人忍俊不禁……
大雨如注。在雨水的冲刷下,闷热的天气暂时变得凉爽了些,这些日子,广州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天气,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雨水突降。所不同的只是晴天和雨天的长短。雨水下下停停,仿佛没有个尽头。令人诧異的是,如今已经是 5月下旬,潮湿的天气居然杀了回来。报纸说这几天侵袭广东的是“非典型回南天”,(广东“回南天”通常发生在 3、4月份)但这恰恰是小满时节的典型特征。如果把“满” 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那么今年小满的水够满了吧?我与24个节气的缘分也满了。
好像还少了点甚么?仅仅这样是不够满的,我还得找出两首和小满节气有关的诗才算圆满。如果有人肯陪我一起欣赏,我就心满意足了。
《小满》·吴藕汀 (1913-2005)
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
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20:27:49 | 只看该作者

暴雨、狂风、雷电不断地阻挡着太阳的光芒,时间却没能被初夏的雨水打断。你看见也好,看不见也罢,太阳都运行在亘古不变的轨道上,今天它会走到黄经60°,此时便是小满节气和太阳的约定。靠着老祖宗传下的24节气表,我们感知着时节变化四季轮回,“应季而作,应季而收。”该是我做“功课”交“作业”的时候了。
脑子里莫名的盘旋着一句不知从哪儿记下来的文字:“一花看尽世界,一叶知尽菩提。”虽然用词有点夸张,没有“一斑窥全豹”来得靠谱,但我还是忍不住地喜欢。花开花落,草木枯荣,季节总是趁我们不注意时悄然转换。每一次节气的到来,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故事……
24节气的名称大多可以直接顾名思义,很有诗意。唯独小满听起来有些另类,土里土气的,好像和节气不搭?倘若不是“花事已了”,我是不会去关心小满身世的,当然也不会煞费苦心去迎接它的到来。据古籍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我说这名字怎么那么土呢,原来它是一个和农作物成熟有着紧密关系的节气。)
这是我最后一篇说节气的文章了。(从去年芒种开始写的)当我写完23个节气到小满时,突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节气里的其它“小字辈”节气,后面总跟着一个 “大”字,如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唯独小满之后对应的不是大满,而是芒种。是古人的疏忽遗漏?还是因着“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忌讳大满?这让我联想起网上曾经流行过一句颇有个性的 QQ签名:人生“小满”足矣,当须“忙种”辅之。能将两个相连的节气名字巧妙的代入到人生的一个哲理,作者定是个懂节气之人。倘若就此延伸开来,大可以洋洋洒洒写一篇正能量的文章了。
譬如:“夏天来了,人们的心情消沉而浮躁。没有欲望的人生可能了无新意,欲望过于强烈,又恐贪婪伴随。让我们掌握一个小满的尺度,活得朴素、从容、平和,遂有一种知足感与幸福感”……
再譬如:“哲理中,总是褒扬谦虚,摒弃自满。生活中,小小的自满其他人尚且可以包容,但大大的自满则会让人讨厌和不允,容易阴沟里翻船,招致霉运和祸端。你瞧,河水满了就会溢出,甚至发起大水。再看小桥流水,细水长流才是永远的风景”……
而我,却喜欢忠实原义。我在想,每一个节气都因为缘于其独有性,才能从古到今一脈相承吧?小满后面的节气为甚么不叫大满肯定是有缘由的。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取而代之的芒种是怎么一回事?芒种的“芒”是指有芒作物,“种”指种子。这节气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有芒作物成熟,二是宣告晚榖、黍、稷等夏播作物开始播种。甚么叫芒?有芒作物又是甚么?不经农事的我真是一窍不通。恶补之下才知道芒是指榖类植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刺状物,有芒作物是指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因为麦类有芒,所以叫有芒作物。对了,我怎么忘了“针尖对麦芒”的成语?呵呵,以前傻傻的只知道这是形容针锋相对的意思,却不知道麦芒是甚么?原来麦芒在这里等着我呢。还有, 芒种的芒与忙同音,芒种节气不正是夏收夏种最忙的季节吗?所以小满之后叫芒种是顺理成章的事,我觉得比叫“大满”形象多了,也合适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是古代人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也是我饶有兴趣关注的一个学问。每一个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每一个节气都以它特有的方式和哲理,释放着它特有的韵味。小满的三候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
第一候“苦菜秀”,说的是苦菜在小满时节已经枝叶繁茂,可供採食。我没有吃过苦菜,听说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还有清热、 凉血和解毒的功能。怪不得《周书》曰:“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也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如是,小满节气习俗之一的食苦菜,除了度饥荒,调剂口味之外,主要还是用来预防和治疗热症的吧。
顺便八卦一下,苦菜在古代也叫“荼”,和它极为相似的是“茶”字。但是,唐代之前是没有“茶”字的,古人以“荼”字概况了苦菜、茶、及其他的植物。为了区分,只有“苦荼”才是指茶。至于我们时常说的一句成语“如火如荼”的“荼”则是指荼蓼。这是茅草开的花,轻白又可爱,通常在郊野开得一片片极为茂盛,甚至可以拿来与云彩 之作比。(显然,苦菜和茶是无法担当这个容易蔓延甚至具有燎原之势,方兴未艾的形容词的。)到了唐代期间,人们从“荼”分出别类,创造了“茶”字,此后,“荼”就专属草本植物了,而“茶”是木本植物,和“荼”无关。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以为“荼”就是“茶”哦。
第二候“靡草死”,指一些在阴冷潮湿季节生长的枝叶细软植物,受不了夏阳的炎热都枯死了。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我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在我生活的岭南更是高溫多雨,闷热难挡,不胜至阳,靡草必死无疑了。
第三候“麦秋至”,经过前面两个候的时间(十天),到第三候时,原来已盈满但未熟的麦粒,已经成熟。古人说:“秋者,百榖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我翻译成现代语来说就是:因为只有麦子在初夏即成熟可收,其余百榖都在秋季收成熟而进行收获,所以小满时节是小麦秋收之时节。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20:27:06 | 只看该作者
         

                     《小满》·健民杭州知青)
麦气勃勃,晴雨暖风。天候向热,遍开榴红。
无物不长,无地不荣。小得盈滿,大盈若冲。
麦垅翻金,桑田染翠。天香竞秀,野地粮丰。
山雀会哨,蜓立荷角。蚕妇煮茧,鹧鸪茶浓。
月盈则亏,水溢则滿。大成若缺,其用不穷。
万物自生,天道自然。得天之道,可得始终。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08:00:33 | 只看该作者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0:59:12 | 只看该作者


                     (待续·1/10)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0:58:38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江南水乡立夏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还有甚么尝新活动。可小时候在家乡的立夏,我没有参加过甚么活动,好像听妈妈过说立夏要吃咸蛋?却没见她专门为立夏买过咸蛋,直到现在,家里也没有在立夏吃咸蛋的习惯,更没有玩过斗蛋游戏。蚕豆倒是经常煮来吃的,但我从不认为这和立夏有甚么关系。还有甚么“立夏见三新” “九荤十三素”的说法也都没有听过。从资料介绍得知立夏之日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可我的记忆中怎么也搜寻不到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说来也奇怪,“称人”习俗还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民间呢,不知道是父母不太讲究?还是家乡本身就没有这样的习俗?
广州人立夏有甚么风俗?会吃甚么?来广东几十年了,我从来没有留意。今天问先生和朋友,他们也说不知道,还说广州人对节气的吃没有那么讲究。我有点纳闷,向来 “民以食为天”的广州人对立夏怎么就没有特别的讲究呢?杭州人每到立夏都会吃立夏饭,而杭州特色的立夏饭分两种,一种是乌米饭,(我还从来就没有吃过呢。)前两天特意问妈妈怎么以前没见你做过乌米饭?妈妈说做乌米饭太麻 烦,这个乌叶要去野外寻找摘採,哪有这闲功夫啊。另一种就是我最喜欢吃的,我家唯一和立夏习俗有关联的碗豆咸肉糯米饭(杭州人叫咸豆儿糯米饭)。记忆中,妈妈做的碗豆咸肉糯米饭糯香浓郁,咸肉油而不腻,豌豆又甜又粉,真是百吃不厌。
小时候,(呵呵,人老了就爱怀旧)每年新鲜碗豆一上市,我就嘴馋嚷着要吃糯米饭。古代人认为饭中掺杂的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每到立夏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我自然是不信碗豆有这样的功能的,我家也不像古人那样只是在立夏吃碗豆,因为我家所有人对糯米食品都情有独钟,有碗豆的季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妈妈时不时的就来做一餐碗豆咸肉糯 米饭满足大家的要求。
每当妈妈买碗豆回家,不用开口招呼,我就欢天喜地的搬个小凳子坐下来帮着剥碗豆,(剥蚕豆就没有那么积极了)看着妈妈把一小块咸肉(有时也会用火腿肉)切成丁块状放入油锅先炒一下,然后将绿油油的碗豆放下去一块炒,盛起。再把浸泡多时的白花花糯米放入锅中,把炒过的咸肉碗豆铺在糯米饭上,然后……我们几个小孩子早就拿着碗,敲着筷子眼巴巴地等着吃热气腾腾的糯米饭了。
饭熟了,混合了碗豆和咸肉所特有的香味飘出厨房,引得我们饥肠辘辘。妈妈做着最后一道工序,把碗豆咸肉和糯米饭拌匀,晶莹剔透的米粒和着滚圆绿色的碗豆,夹着淡粉色肥瘦相间的咸肉,散发着诱人的气味,看着就让人吞口水。坦白交待一下,装饭时,我经常摆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让哥哥弟弟先装,自己最后一个才去装。不要以为我是学孔融让梨,其实我喜欢吃镬焦(即锅巴)留着小心眼呢。 哈哈,这碗豆咸肉糯米饭的镬焦又脆又香,谁也别和我抢!想起那情景,那欢乐,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应花期而来的风已随谷雨飘远,万紫千红的花朵经过一个春天亦化作尘埃,立夏也快走过去了。
现在我很轻易的就能吃到碗豆咸肉糯米饭,甚至在其他季节也能吃上碗豆,但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糯米没有从前糯了,咸肉没有以前香了,碗豆也没有过去甜了,立夏也不盼着吃糯米饭了。是物质条件比从前好了?是食品质量比以前差了?还是味蕾一直停留在过去的记忆里?言情作家张小娴说过:“物质的旧梦容易兑现,人生的旧梦却是不可挽回的。”真的是这样吗?
罢了,总有一些留下来的文字可以重溫一下。即使是旧梦难圆,岁月无情,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渐行渐远,我们依然可以在那里找到的人间情爱,寻得属于自己的宁靜与平和。当然,这不是我写在去年立夏那篇幼稚可笑的散文,而是我一直以来喜欢追根寻源与节气有关的古诗词。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初夏绝句》 ·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立夏这一天,古时也称春尽日。不少文人墨客因为惜春难免多情,将满腹心思付诸诗词,留下很多传世佳作。以上三首诗是我偏爱的,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与古人在诗里相逢,梦里相知,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俗话说:心靜自然凉,
好像这个夏天注定了难以平靜?
又好像我已经找到了避暑的小屋?
夏天刚来,我便期许秋天的收获了……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0:58:01 | 只看该作者

连绵的阴雨终於告一段落,
天空露出了久违的阳光,
灰蒙蒙的心情似乎也随之明朗了许多,
看一眼日历,哦!今天是立夏了……
这是去年立夏我写的一篇散文诗开场白。岁月若梦,白驹过隙。不经意间,一年的光阴就从指缝里流失了,而立夏,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今年农历的立夏是 5月5日,此时,太阳黄经为45°,“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正所谓“迎夏之首,末春之垂。”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昨天我还在想,这个春天怎么了?
以往这个时节长袖是昙花一现的穿着,
现在它却赖着徘徊着不肯褪去,
居然成了开不败的月季花了。
日子在复制着。临近立夏的这些天,春天大概真的是意犹未尽吧?广州气候和去年一样变得反常起来,提前跨入夏季的步伐硬生生的被截停,快速的倒退到暮春时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如此的清凉,让人感觉不到初夏的气息,我不得不翻箱倒柜的拿出长袖外衣来穿上。昨天夜晚,居然大雨磅礴,雷声隆隆,莫非春天在以这样轰轰烈烈的方式向我们告别?
空气中飘出一丝发霉的味道,
一地的潮湿将我锁在了家里,
“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
郁闷得我无病呻吟莫名惆怅。
呵呵,好一个无病呻吟的我,去年今日怎么没有想到可以顺藤摸瓜的去寻找立夏的史料记载、气侯特点和节气习俗呢?假如当时像今天这样做了,也不至于寂寞无趣到莫名惆怅吧。
回想去年立夏的时候,我对24个节气是懵懵懂懂不感兴趣的,以为那是农民才需要知道的事情,我也说不出全24个节气名字。想不到后来我会不由自主地闯入节气的谜宫,就像小时候看万花筒那样,发现每一个节气都在变换着五彩缤纷的颜色,那节气月令七十二候、二十四番花信风不断的带给我惊喜,还帮助我穿越千年再见古人的诗词。我快活地用指尖敲出春夏秋冬的音符,键入心底的话语,陶醉在一年四季的风光里……转着,转着,我停不下来了,我有点晕眩,有点疲倦,可我还是抑制不住好奇的心,依然转动着手中的万花筒,也许还会有甚么美丽的拼图会出现?还有两圈了,无论如何我都要把它转完。
哦,我看到了:“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並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接着,古代将立夏分为的“三候”也跃然纸上了:“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嗯,这个“三候”很直白,不用解释了。正如《逸周书·时讯解》所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每隔五日孟夏之初就会出现的物候景象。
今天我才了解“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以前还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古代的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宫廷里还要“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以示皇恩浩荡。如今哪用的着从上一年的冬天起储藏冰直到立夏才可以启用?冰是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平民百姓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叹冰吃冰制品,最高领导也不会发一块冰来给当官的作奖励, (谁稀罕啊?)呵呵,生活在现代真好。
古时还有“饯春”一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似这般惜春之情送春之意令我不由的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晚晴》中的前四句:“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写此诗时,诗人刚刚离开了长安这个党爭的漩涡,在桂林当幕僚。诗人借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感怀身世,写出他对晚晴的别样感受, 让我浮想联翩。是啊,没有经历过曲折的人生未必就是幸运的,“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虽然命运结局不容你选择,不由你控制,但境由心造,你可以做你心情的主人,像诗人那样对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有一种分外珍重之情,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清和的初夏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我们在赞赏晚晴美丽的同时往往会想起也是出自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每每对晚景稍纵即逝感到惋惜与无奈。我想,与其把晚晴比作立夏前最后的春光,不如视晚情为我们生命中最后的余辉,因为春去春还来,重季节的晚情只是刹那间的感慨,而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尽管也是短暂的,走过了,却不再回来。所以,惟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应值得珍惜。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去伤感以往的厄运和痛苦,只想抓紧时间加倍的享受目前的幸运和快乐,珍惜活在人间的日子,珍惜与身边的亲人、朋友相处的日子,就这样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7 23:04 , Processed in 0.296017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