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大乌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四节气”申遗与“梅表姐”和时节的约会(连载)

[复制链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8:37:29 | 只看该作者



                    (待续·14/9)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7-9-19 07:31:46 | 只看该作者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5:39:06 | 只看该作者


        《谷雨》·健民杭州知青)
水从云下,雨生百谷。风回明庶,春气乾坤。
雨露滋润,生华于野。陶育万物,天地之恩。
布谷鸣啼,春播忙演。青黄相接,拔苗舒身。
莺歌婉转,绿萍始生。牡丹雍容,槐花香薰。
上善若水,上德为公。甘霖润谷,五谷养民。
好雨知时,厚泽九州。好雨净洗,大地无尘。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5:39:45 | 只看该作者

黄昏时分,我终於下了飞机。
夜幕降临,我坐在电脑前了……
退休后总是在“宅”与“游”之间徘徊,一靜一动。要么日日不出门,与世无爭,要么天天在路上,放飞心情。出发的时候,我查了日历,我希望在今天赶回来。凌晨,在睡梦中被哗哗的雨声吵醒,原本感冒发着低烧昏昏沉沉的我,突然感觉头脑清醒了许多,精神也好多了。我暗暗称奇,这么多日子一直是天公作美日出日落,偏偏今天下雨了,莫非老天爷也在提醒我今天是谷雨?
很累,内心挣扎着,是否能绕过去不写了?真的有点倦了。为甚么要自己难为自己呢?整理完行李,习惯地为自己泡上一杯龙井,闻起来清香依然,只是先前碧绿的茶叶有些发黄了。绿茶要新,不能隔年,即使我把它放在雪柜,味道肯定也不如当年的了。脑子里总觉得今天这个日子和茶有关,依稀记得一句诗“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呵呵,还是放不下谷雨。这节气的文章和绿茶一样,一错过便是隔年,趁着自己还没有彻底厌烦时,抓紧写了吧。
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谷雨是甚么意思?顾名思义是“雨生百谷,春雨可贵”的意思。它是“清明”后反映雨量变化的 一个节气,预示着谷雨时节雨水充足适合榖物生长,旨在提醒农民时雨将降,不要误了农事。
我发现与节气相关的民间流传故事都挺神话的,谷雨也不例外。据古本典籍《淮南子》记载,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黄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他辞官外出,遍访九州,造字三年,摆脱了人间没有汉字的苦难。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奖了个金人给他,还号召天下臣民都向他学习。可仓颉思想觉悟很高,他不要金人,只想要五榖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他的功德感动了玉皇大帝,赐给人间一场不平常的暮春喜雨,落下无数黄澄澄的榖米,于是,后人就把这一天定名为谷雨。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有一个水性极好的青年,他生在谷雨,取名叫谷雨。他从洪水中救起一棵牡丹,由此发生了一段和牡丹仙子丹凤姑娘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为了打败祸害人间的秃鹰,谷雨不幸被飞剑刺死。他死的时候正好是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被埋葬在赵老大的百花园中。从此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会开放,表示对谷雨的怀念…… (传说总是那样美丽动人,信不信就由你了。)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古人在谷雨节气留下的诗词中有许多和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先生特别喜好茶叶和茶具的收藏,耳濡目染,我也知道一些有关知识,和茶亦结下不解之缘。说起来中国地大物博,茶叶品种有几千种,名茶也有数十种,喜欢喝甚么茶乃是一种缘分。正所谓“一啄一饮,莫非前定。”我自然是喜欢喝家乡的龙井茶。因为龙井茶的文化含量和底蕴经过历史沉 淀,是其他的茶叶无法企及的,就绿茶而言,龙井茶是当之无愧的国茶。每年初春,是杭州最美的季节,也是龙井新茶上市的时节。从梅家坞、龙井、杨梅岭到更远一些的龙坞、双灵、外桐坞,一个个小茶村,在春日中云遮雾绕,泉水叮咚,伴着龙井清香,醉人心扉。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虽然龙井村被乾隆皇帝御封的十八棵茶树可望不可及,但我总是要想方设法托人买几斤明前龙井茶回来。早年去梅家坞农民那里还能买到用纸包着的明前茶,虽然包装简陋,但正宗。近几年买回来的龙井茶包装华丽,里面恐怕就山寨了。假以时日,回到杭州,用虎跑泉的清水冲泡龙井新茶,那靜靜品茶的意境该是何等的优雅,何等的享受……
见到百度资料说谷雨茶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我不敢苟同。绿茶讲究的就是尝新,越新越珍贵,时节不同,档次肯定不同。明前茶是清明前採摘的茶叶,那时节的茶叶非常娇嫩,数量很少,当属极品。谷雨茶,是谷雨时节採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即我们通常说的雨前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雨前茶和明前茶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也算是上品。说实话,这年头喝正宗的雨前茶兴许还容易些,喝真正的明前龙井茶就绝对不容易,差不多是一种奢望了。
谷雨第一候是“萍始生”。萍是浮萍,为绿色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因为浮萍含丰富蛋白质及有机物质,是农家重要的饲料,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所以成为谷雨的第一候。
谷雨第二候是“鸣鸠拂其羽”。鸠是指斑鸠。鸣鸠,是因为其时鸠春鸣性也,拂羽,因为其时当换羽矣,其羽又甚厚,故梳理。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好像是在提醒农人在雨生百谷之时不要忘了谷雨种花,也不要误了对雨採茶。
谷雨第三候是“戴任降于桑”。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体态独特的小鸟。它头上戴有一顶醒目的棕栗色羽冠,展开时好象一把花蒲扇,红棕色的体羽,配上洁白的横纹,显得颇具风趣。它会飞到黄河至长江流域一带,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北宋欧阳修对此有曰:“陂田绕廓白水满,戴胜咕咕催春耕。”
古代有诗云:“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可惜我二者皆不会,饮茶看花也只是菜鸟水平,所幸现在有度娘,碰到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去问问她。不过这只是一个求知的捷径,并不能解决全部的疑惑。很多时候,答案会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五花八门,真假难辨。有时甚至是幼稚可笑,不知所谓。也有时会找不到答案,或者答非所问,莫名其妙。因此,只能是借鉴百度参考,更多的学问还得靠自己用心的 去学习探索,然后经过了解和消化,才能敲键码字,希望写出来的文章尽可能不要嚼别人吃过的馍吧。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5:40:26 | 只看该作者

谷雨节气的花信风是: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孤陋寡闻的我只认识牡丹一种花,其它两种只好现学现说,看我临场发挥了。好在二十四节气只有八个节气有花候之说,要不然,真得练成花痴了。
第一候代表的花信风,是被称为“黄金蕊绽”,“秾姿贵彩” 的“百花之王”——牡丹花。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牡丹盛于唐朝,当时的美女丰满性感,张扬艳丽,用牡丹花来形容最为相宜。牡丹花的花朵硕大,花容端庄,品种繁多,牡丹又名百两金、木芍药、富贵花、洛阳花等。因唐代李正封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使“国色天香”成为牡丹的雅号。在江南,牡丹花俗称“谷雨花”,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谚。只有在谷雨时分,牡丹和芍药才显得格外精神和美丽。 可惜我家都是在过年时才买牡丹花回来装扮,图个花开富贵的吉利,谷雨时节反倒是不留意了。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每逢谷雨时节,洛阳牡丹花事必盛。我曾经两次去洛阳参加“牡丹节”,那人头涌涌,牡丹花开的盛况叫人啧啧称奇。之前我以为牡丹花既是雍容华贵的花,肯定十分珍贵,加上牡丹花开时特别脆弱,不小心碰到它,花瓣就纷纷掉落,必然娇生惯养。可在洛阳见到牡丹花多的泛滥成灾,连马路两旁种的都是牡丹花,平凡的如同路边的野花,彻底颠覆了我对牡丹花的印象。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应该是牡丹花的出身并不高贵,它虽然外表娇媚却也曾“历经贫寒”,乾旱和悬崖都能倔强地生长,只是因为武则天的喜爱,才将牡丹从她的家乡移栽御花园,如同它的主子那样从一个寒微的小女子变成整个大唐霸主,当仁不让的成为百花之王。“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牡丹花的传奇故事太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栏露华浓。”牡丹 花的绝世好诗太多,千秋万代也忘不了。无奈我不那麽喜欢牡丹花,在我心目中,梅花才是花王,道一句“感时花溅淚”,一切尽在其中……
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是被称为“青蛟玉骨”“羽盖珠幰”的“沉香密友”——酴醾花。
酴糜,现今写作荼蘼,是蔷薇科悬钩子蔷薇的雅称。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有绿色攀缘茎,茎上有钩状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若以高架牵引藤蔓,可如蔷薇花一样,成为优美的花境。荼蘼有独步春、白蔓君、佛见笑、百宜枝、 琼绶带、雪缨珞、沉香密友等别名,花香怡人,初夏盛开。
经常见到这样的诗:“开到荼蘼花事了”,为甚麽会这样说呢?虽然我知道字面意思,可没往深处去研究,今天总算被花信风吹醒了。苏轼曾有诗云:“荼靡不爭春,寂寞开最晚。”荼蘼花一般开在暮春。是花季最后盛放的鲜花,茶蘼花开过之后,春天就要宣告结束,所以荼蘼的花语叫作“末路之美”。花开花谢,犹如人生之沧桑,起伏如浪,高低似波。世间所有繁华,都抵不过时光的力量,总是要败谢。任你开到荼蘼,爱到极致,留到深处……
第三候代表的花信风,是被称为“紫丝晕粉”、“绿罗布叶”的“金铃子”之花——楝花。
楝花不太被人所知,但若说它就是苦楝花,你是否会豁然开朗呢?它是我国的乡土树种,是与椿树相似的一种落叶乔木。楝树又名苦楝、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树等。它异名繁多,是一种花叶俱美的观赏树。《台湾通史》载有“楝俗称苦楝,以子苦也,晚春开花,朵小色绛,一穗数十朵,植之易长,材可制器。” 日本人山崎青树所著的《草木染染料植物图鉴》中即列有“旃檀”一种,日名“旃檀”即苦楝,低海拔处处可见,实为极方便取得的染料植物。(此番介绍或许有些啰嗦乏味,却也省略不得。)
每年四五月间,楝花便在和风细雨中盛开了。近代诗人俞平伯在《棟花》中道:“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棟花风。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花开细叶浓。”想象着那一丛丛淡紫色的小花,缀满枝头,不仅满树绚烂夺目,别有风致,而且芳香馥郁,沁人心脾。“一蓓数朵,满树可观。”怎麽不令人陶醉之中呢。需要提醒各位的是:“此花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入药当用雌者。”若要採摘服用,你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千万别弄错了,性命交关哦。
“小寒”开始至“谷雨”,从第一番的梅花到最后一番的楝花,“二十四番风后,绿阴芳草长亭”楝花开罢,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我也从花海中游出来了。
看过一本书,作者对花颇有研究,他说百花有百态:“牡丹雍容,富贵之态;莲花高洁,君子之态;菊花淡雅,隐士之态;梅花凌寒,节烈之态;桃花明艳,丽人之态;海棠妩媚.贵妃之态……又有山茶鲜妍、瑞香芬烈、玫瑰旖旎、水仙清绝……更有梨花瘦、玉簪寒、丁香愁、杏花娇……”
似这般“春欲半,堆砌落花千片。”的美妙词汇我是万万想不周全,堆砌不了的,借此欣赏一下便是极好了。 那么,不妨再欣赏一下与谷雨节气有关的古诗如何?
     《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唐·龙兴寺高僧齐己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石垂封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茗坡》
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芍药》
唐·王贞白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5:41:02 | 只看该作者



                     (待续·22/9)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08:15:35 | 只看该作者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0:57:18 | 只看该作者
            

                                             《立夏》·健民杭州知青)
丽乎中天,维为立夏。天地气交,万物以昌。
斗指东南,阳火升腾。在天为日,在地为光。
红紫成尘,麦风如浪。百草并秀,梅青杏黄。
蛙鼓水田,蝉鸣槐荫。藕花珠缀,蔷薇飘香。
日新其德,慈光普照。与时俱进,大德无疆。
日修其业,克己守礼。弘道养正,至善恒长。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0:58:01 | 只看该作者

连绵的阴雨终於告一段落,
天空露出了久违的阳光,
灰蒙蒙的心情似乎也随之明朗了许多,
看一眼日历,哦!今天是立夏了……
这是去年立夏我写的一篇散文诗开场白。岁月若梦,白驹过隙。不经意间,一年的光阴就从指缝里流失了,而立夏,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今年农历的立夏是 5月5日,此时,太阳黄经为45°,“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正所谓“迎夏之首,末春之垂。”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昨天我还在想,这个春天怎么了?
以往这个时节长袖是昙花一现的穿着,
现在它却赖着徘徊着不肯褪去,
居然成了开不败的月季花了。
日子在复制着。临近立夏的这些天,春天大概真的是意犹未尽吧?广州气候和去年一样变得反常起来,提前跨入夏季的步伐硬生生的被截停,快速的倒退到暮春时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如此的清凉,让人感觉不到初夏的气息,我不得不翻箱倒柜的拿出长袖外衣来穿上。昨天夜晚,居然大雨磅礴,雷声隆隆,莫非春天在以这样轰轰烈烈的方式向我们告别?
空气中飘出一丝发霉的味道,
一地的潮湿将我锁在了家里,
“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
郁闷得我无病呻吟莫名惆怅。
呵呵,好一个无病呻吟的我,去年今日怎么没有想到可以顺藤摸瓜的去寻找立夏的史料记载、气侯特点和节气习俗呢?假如当时像今天这样做了,也不至于寂寞无趣到莫名惆怅吧。
回想去年立夏的时候,我对24个节气是懵懵懂懂不感兴趣的,以为那是农民才需要知道的事情,我也说不出全24个节气名字。想不到后来我会不由自主地闯入节气的谜宫,就像小时候看万花筒那样,发现每一个节气都在变换着五彩缤纷的颜色,那节气月令七十二候、二十四番花信风不断的带给我惊喜,还帮助我穿越千年再见古人的诗词。我快活地用指尖敲出春夏秋冬的音符,键入心底的话语,陶醉在一年四季的风光里……转着,转着,我停不下来了,我有点晕眩,有点疲倦,可我还是抑制不住好奇的心,依然转动着手中的万花筒,也许还会有甚么美丽的拼图会出现?还有两圈了,无论如何我都要把它转完。
哦,我看到了:“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並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接着,古代将立夏分为的“三候”也跃然纸上了:“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嗯,这个“三候”很直白,不用解释了。正如《逸周书·时讯解》所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每隔五日孟夏之初就会出现的物候景象。
今天我才了解“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以前还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古代的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宫廷里还要“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以示皇恩浩荡。如今哪用的着从上一年的冬天起储藏冰直到立夏才可以启用?冰是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平民百姓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叹冰吃冰制品,最高领导也不会发一块冰来给当官的作奖励, (谁稀罕啊?)呵呵,生活在现代真好。
古时还有“饯春”一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似这般惜春之情送春之意令我不由的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晚晴》中的前四句:“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写此诗时,诗人刚刚离开了长安这个党爭的漩涡,在桂林当幕僚。诗人借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感怀身世,写出他对晚晴的别样感受, 让我浮想联翩。是啊,没有经历过曲折的人生未必就是幸运的,“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虽然命运结局不容你选择,不由你控制,但境由心造,你可以做你心情的主人,像诗人那样对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有一种分外珍重之情,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清和的初夏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我们在赞赏晚晴美丽的同时往往会想起也是出自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每每对晚景稍纵即逝感到惋惜与无奈。我想,与其把晚晴比作立夏前最后的春光,不如视晚情为我们生命中最后的余辉,因为春去春还来,重季节的晚情只是刹那间的感慨,而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尽管也是短暂的,走过了,却不再回来。所以,惟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应值得珍惜。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去伤感以往的厄运和痛苦,只想抓紧时间加倍的享受目前的幸运和快乐,珍惜活在人间的日子,珍惜与身边的亲人、朋友相处的日子,就这样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0:58:38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江南水乡立夏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还有甚么尝新活动。可小时候在家乡的立夏,我没有参加过甚么活动,好像听妈妈过说立夏要吃咸蛋?却没见她专门为立夏买过咸蛋,直到现在,家里也没有在立夏吃咸蛋的习惯,更没有玩过斗蛋游戏。蚕豆倒是经常煮来吃的,但我从不认为这和立夏有甚么关系。还有甚么“立夏见三新” “九荤十三素”的说法也都没有听过。从资料介绍得知立夏之日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可我的记忆中怎么也搜寻不到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说来也奇怪,“称人”习俗还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民间呢,不知道是父母不太讲究?还是家乡本身就没有这样的习俗?
广州人立夏有甚么风俗?会吃甚么?来广东几十年了,我从来没有留意。今天问先生和朋友,他们也说不知道,还说广州人对节气的吃没有那么讲究。我有点纳闷,向来 “民以食为天”的广州人对立夏怎么就没有特别的讲究呢?杭州人每到立夏都会吃立夏饭,而杭州特色的立夏饭分两种,一种是乌米饭,(我还从来就没有吃过呢。)前两天特意问妈妈怎么以前没见你做过乌米饭?妈妈说做乌米饭太麻 烦,这个乌叶要去野外寻找摘採,哪有这闲功夫啊。另一种就是我最喜欢吃的,我家唯一和立夏习俗有关联的碗豆咸肉糯米饭(杭州人叫咸豆儿糯米饭)。记忆中,妈妈做的碗豆咸肉糯米饭糯香浓郁,咸肉油而不腻,豌豆又甜又粉,真是百吃不厌。
小时候,(呵呵,人老了就爱怀旧)每年新鲜碗豆一上市,我就嘴馋嚷着要吃糯米饭。古代人认为饭中掺杂的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每到立夏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我自然是不信碗豆有这样的功能的,我家也不像古人那样只是在立夏吃碗豆,因为我家所有人对糯米食品都情有独钟,有碗豆的季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妈妈时不时的就来做一餐碗豆咸肉糯 米饭满足大家的要求。
每当妈妈买碗豆回家,不用开口招呼,我就欢天喜地的搬个小凳子坐下来帮着剥碗豆,(剥蚕豆就没有那么积极了)看着妈妈把一小块咸肉(有时也会用火腿肉)切成丁块状放入油锅先炒一下,然后将绿油油的碗豆放下去一块炒,盛起。再把浸泡多时的白花花糯米放入锅中,把炒过的咸肉碗豆铺在糯米饭上,然后……我们几个小孩子早就拿着碗,敲着筷子眼巴巴地等着吃热气腾腾的糯米饭了。
饭熟了,混合了碗豆和咸肉所特有的香味飘出厨房,引得我们饥肠辘辘。妈妈做着最后一道工序,把碗豆咸肉和糯米饭拌匀,晶莹剔透的米粒和着滚圆绿色的碗豆,夹着淡粉色肥瘦相间的咸肉,散发着诱人的气味,看着就让人吞口水。坦白交待一下,装饭时,我经常摆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让哥哥弟弟先装,自己最后一个才去装。不要以为我是学孔融让梨,其实我喜欢吃镬焦(即锅巴)留着小心眼呢。 哈哈,这碗豆咸肉糯米饭的镬焦又脆又香,谁也别和我抢!想起那情景,那欢乐,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应花期而来的风已随谷雨飘远,万紫千红的花朵经过一个春天亦化作尘埃,立夏也快走过去了。
现在我很轻易的就能吃到碗豆咸肉糯米饭,甚至在其他季节也能吃上碗豆,但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糯米没有从前糯了,咸肉没有以前香了,碗豆也没有过去甜了,立夏也不盼着吃糯米饭了。是物质条件比从前好了?是食品质量比以前差了?还是味蕾一直停留在过去的记忆里?言情作家张小娴说过:“物质的旧梦容易兑现,人生的旧梦却是不可挽回的。”真的是这样吗?
罢了,总有一些留下来的文字可以重溫一下。即使是旧梦难圆,岁月无情,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渐行渐远,我们依然可以在那里找到的人间情爱,寻得属于自己的宁靜与平和。当然,这不是我写在去年立夏那篇幼稚可笑的散文,而是我一直以来喜欢追根寻源与节气有关的古诗词。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初夏绝句》 ·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立夏这一天,古时也称春尽日。不少文人墨客因为惜春难免多情,将满腹心思付诸诗词,留下很多传世佳作。以上三首诗是我偏爱的,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与古人在诗里相逢,梦里相知,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俗话说:心靜自然凉,
好像这个夏天注定了难以平靜?
又好像我已经找到了避暑的小屋?
夏天刚来,我便期许秋天的收获了……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05:52 , Processed in 0.215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