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卜桂仁 于 2020-11-2 06:18 编辑
《追梦年华》节选(六十九)
股改诡谲
172
当时有一种观念,一家企业能否搞好,关键看有没有一个好的厂长。有些人提出来,企业里党政分管,事权不统一,所谓能人们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搞了各种类型的承包,实现了“一个人说了算”。但后来暴露出很多问题,有些企业负责人个人素质太差,“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所欲为,甚至违法乱纪,于是上面又感觉到,把企业的命运放在一个人身上靠不住,搞好一个企业得靠制度,他们的制度就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再结合起来,把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 裁判员就是上级主管部门,运动员当然是掌控企业的老板们和在一线劳作的工人们。 老板们充分利用改开初期造成的经济秩序混乱,攫取权利,搏击市场,一展抱负。有些人趁机中饱私囊,以权谋私,或者是利用国家资源,暗中经营个人利益。上级对这一切基本上是一个维稳包容的态度,所以当时就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个说法。 而此时的工人已经和老板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他们重新被赋予了干活的天职,他们不再是企业利益的主体,而成为老板们手中随意支配的人力资源。裁判员们的缺位,使得比赛失去了应有的公正。 承包制未见明显成效,“两权分离”也无法真正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八十年代末,又有人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动员社会力量加入,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拉动企业发展,在国有企业中推行所谓股份制形式,用股份制取代国有制。说什么股份制也是社会主义企业资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这种所有制形式的改变,一些人议论纷纷,说是此举动摇了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基础。为此,上面规定了“只做不说”和“不争论”方针,不允许舆论涉及“姓社姓资”问题的讨论。 老牛厂长思路前卫,紧跟形势,风头十足。由于前段企业整顿的成果,厂里的发展态势总体向好。当时企业界流行着一句俗语,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政工出身老牛厂长就是一个不仅会哭,还会变着法子哭的熊孩子。 在取得厂里的绝对控制权后,由于各种危机尚处在未爆发的孕育阶段,老牛厂长不失时机地展开宣传攻势,上下吹嘘,左右逢源,赢得一片赞誉之声,老牛厂长个人在这个时期也是斩获颇丰。九0年左右,市里开始推行企业股份制改造,由于老牛厂长的积极争取,我们厂被选定为第一批试点企业。 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很多人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它的实质是一个所有制的改变。通过出让部分国有股权,叫职工和社会集团出资购买,把原本属于全民的资产转移到个人手里,根据占有股份多少,确定企业归属,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和平演变吧。通过这一番腾挪,职工持股只是一个形式,一批新的资本家呼之欲出,股份制改造的要害是颠覆企业的国有性质,这是全面私有化的先声。 在企业推行所谓股份制改造的过程,说得好听点,是利益的转让,实际是撕裂国有经济,改变社会所有制基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操盘者打着股份重组的名义,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原本属于全民的资产,以极低的代价,向个人和资本集团转移。由于监管虚化,企业掌控人为所欲为,各种暗箱操作、官商勾结、利益互动、不法侵吞,无所不用其极。 股份制的出台宣告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终结。和半个世纪前的公私合营堪称鲜明对比,反其道而用之。在股份制的招牌下,利益集团充分利用合法的、半合法的(所谓打擦边球)、不合法的手段,对国有资产实行了疯狂掠夺。在貌似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通过暗箱操作,利益互动,有些人拿到的是真金白银,多数人拿到的只是一个虚拟的名分。 股份制的宣传是企业是全体股东的,也就是说企业由国有变成股东们共有的了,是私有的性质,国有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模式当然不再适合股份制企业。 和国营企业由国家体制保障不一样,股份制的铁律是凭借手中股权说话,实质上就是金钱决定话语权。股份制企业的董事会是企业的决策机构,董事们由所谓大股东中产生,根据所持股份多少取得话语权和表决权,董事长代表着企业最大股东,是企业权利的垄断者和操盘人。 已经全面掌控企业资源的所谓老板们,利用股份制改造的契机,通过买、配、送的方式,把手中的权利转化为相应的股份,成为新时期的资产大亨。他们不仅囊括了企业的事权,而且进一步争夺国有企业的产权。 通过所谓的股份制改造,企业职工彻底失去了话语权和参与管理权,因为他们手中那点象征性的股权和老板们代表的法人股以及代持的国有股权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凭手中股权说话,这是所谓股份制公司的铁律。在股本决定一切的体制内,党的领导和工会的监督维权作用也被实际上边缘化。
173
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叫职工拿出钱来购买企业股份,不少人有实际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职工普遍收入很低,物价又不断上涨,许多老工人都有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负担,多数人家勉可度日,鲜有积蓄。一把手拿出几千块钱来,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 按照上级政策,职工入股必须是自愿的,只能动员不能强迫。然而实际应用的手段是利用国有企业公信力进行威逼和利诱。为了强化宣传力度,老牛厂长又借了附近大厂的礼堂,召集全体职工开大会,专门从市里请了一个姓孙的所谓专家,为大家讲说股份制的优越性。 孙某是那种不着边际的宣传鼓动家,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嘴巴”。只见他口沫横飞,说的天花乱坠,说什么搞了股份制就会让大家都发财。股分上市以后,本金会十倍、二十倍的翻番,不名一文的雇工立马就变成了拥资过万财主。 当然多数人都清楚,孙某说的话,纯属一种不负责任的忽悠,天上也不会真的掉下馅饼。所谓的股份制,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只是一种强权下的摊派。不过孙某披着市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华丽外套,用公权力来推进股份制,对于多 数老实巴交的工人来说,更多了一层欺骗性。 老牛厂长的补充动员里掺杂着明显的威胁成分,他说,实行股份制以后,单位的一切收入和福利,都会以股份分红的形式体现,不入股的人,以后只能拿佣金,厂里的福利、分红都将与他无关。工厂的员工们都是靠企业生存的人,谁也不想成为只拿佣金的雇工。所以,多数人虽然搞不清股份制的真实用意,也只有选择随大流,跟着走。 看着这些脑满肠肥的既得者,听着他们无可抗拒的高深理论,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老勤叔的话:“皇军好啊,皇军给中国人造福气来了,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你看这多好啊!” 员工募集股本的方案公布了,原始股市值一元,按不同层级限购。董事长、总经理一万五千股,公司一级的领导一万二千股,中层正职含高级职称九千股,中层副职含中级职称七千股,班组长四千股,普通员工三千股。当时不少工厂里都有一种家族现象,有的员工一大家两三代几口人都在一个厂里上班,最多的一家七口。普通员工每人三千股虽然不算太多,但对这样的家庭就很难承受,幸好像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 在此之前,老牛厂长觉得时秀老科长在我们处里挂个处长名义太舒服,又把他下放到车间做了支部书记,我也顺理成章地“扶了正”,所以此次认购任务是九千元。那时候,人们在非正式场合下,都把副职提正叫“扶正”。说心里话,我挺不喜欢“扶正”这个词。在《红楼梦》这本书里,凡是以婢妾的身份续弦为妻,称为“扶正”,这个词用到我们这些人身上,感觉到是对自己人格的贬损,比喻的实在是不伦不类。 完成股本募集以后,厂里召开了股东大会,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揭牌那天,市里、局里都来了人。厂里还专门从礼仪公司请来一队礼仪小姐,大冷的天,她们居然穿着绯色无袖旗袍,浓妆艳抹,体态婀娜,花枝招展,在凛冽寒风中,排列两厢,迎接客人,“有钱能使鬼推磨”,看上去真有点“资本”回归色彩。稍有闲暇,伊等便冲进门卫室,拿出自己的棉衣,裹在瑟瑟发抖的身上,令人油然而生出一种怜香惜玉的感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