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61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溶一蓝野核桃(之一)

[复制链接]

19

主题

42

帖子

1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9:0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冰雪红枫 于 2016-5-2 09:02 编辑

                     情溶一蓝野核桃
      那是1972年一个清冷的深秋日子。我当时在吉林省东丰县小四平乡任团委书记、兼民兵团副政委。包村工作住在押宝岭下福盛村13生产队。一天傍晚,我到“派饭”的农民家吃饭。走进用树枝围成的院子,看到邻家一户农民的院子里,一位老汉领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正在用斧头劈一蓝烧裂了嘴,颜色油黑的野核桃。那是当地山上生长的野核桃树上的果实。当地说,“七月核桃,八月梨”,这种野核桃成熟较早。果仁却只有手指甲那样大的两小块,可是吃着很香。我喜欢吃水果,曾经请当地农民引路,去附近的山上踩过榛子,也踩这种野核桃。看着那么一野核桃,很是眼馋。就对吃饭这家大爷说:“哪院大爷真能干,打了一蓝野核桃。”大爷马上告诉我,“你明天轮到他家吃饭,他们家没有油,烧了这筐野核桃,挖出核桃仁,给你爆锅做菜.。”啊!原来如此。为了我这一个包村干部吃饭,人家还麻烦着呢。于是,由这筐野核桃,牵出了一桩桩的往事。虽然四十年多过去了,仍然叫我牵挂不止,萦怀不己。
                         一、大话示人   
        “  庄家饭,十点半。 ”第二天临近中午,我去哪位劈核桃的老汉家吃“派饭”。破旧低矮的茅草房,四面漏风。南面窗子只有一个窗户有玻璃,其余都用育水稻苗用过,已经发黄的废塑料布遮挡着。
我进了屋子,刚坐到炕沿上,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看着我,静静地走过来,两只手上各拿着几个烧的油黑,裂了嘴的野核桃,无言的送到我手上。正是昨天傍晚我看到的哪个和老汉一起,在院子里劈核桃的小姑娘。小姑娘亮亮的,又有些忧郁的眼睛一直看着我。
      我接过核桃,放进口袋里。回手又拉小姑娘的手,让她靠在我的腿上。问她:“老妹,你叫什么名字?”
      小姑娘回答我说“叫高淑霞。”
      我接着问她“今年几岁了?”
      小姑娘说:“八岁。”
      我又指着那饭桌的老汉问小姑娘“他是你什么人?"
     小姑娘说“是我爷爷。”
      我忙接着问他,“你爹干什么去了?”当地人习惯称父亲爹,所以我这样问小姑娘。
      小姑娘低下头说:“爹死了。”
      我立时心头沉重。我又问她:“你妈呢?”
      小姑娘稍一挺停顿,说:“妈也死了。”
      难怪只有一位老汉领着小姑娘。一阵同情的心绪泛起。我拉着小姑娘的手继续问她:“上学了吗?”
      小姑娘说:“上学了,在一年级,就在前面的小水库下边的耕小。”
     这个福盛村有一所村小学,地点在离这个十三队三,四里路的村部北侧。因为村子大,人口多,学校的规模也比较大。有十几个教学班。还附设了两个初中班。因为福盛村幅员面积比较大,最远的村子,离村部有十几里路远。因此,又在全村分设了三所耕读小学,简称为“耕小”。是为福盛村小学的分校。家距村小学远些,刚上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近先到“耕小”读书。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再进入村小学上课。福盛13队小水库下面不远处,就是押宝岭耕小。在这个耕小读书的学生,分为两个教学班,又是两个年级。却只有一位教师。两块黑板分别挂在教室的东西两侧。两个年级的学生,分别面朝东、西而坐。耕小的教师,分别在东西两边讲两个年级的课。
      我又问小姑娘:“你会写自己的名字吗?”
      小姑娘说:“会写。”
      我从自己的上衣口袋里拿出笔记本和钢笔,让小姑娘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小姑娘把笔记本按在炕沿上,写下了“高淑霞”几个字。字写的很工整。
      我收起笔记本和笔,又拉过小姑娘问:“高淑霞,你长大干什么?”
       小姑娘有些茫然,回答说:“不知道!”
       我对她说:“怎么能不知道呢?记住,长大干革命。”小姑娘答应道:“哎,长大干革命。”
     老汉把饭菜都端上来了。饭是玉米粥,大饼子。这大饼子是当地人对玉米面饼子的称呼。菜是白菜炖土豆。依稀能看见菜里炸油爆锅,已烙黑了的野核桃仁。我们三人很快吃过饭。
      临走前,我又拉过小姑娘,再一次问她:“高淑霞,你长大干什么?”
小姑娘说:“我记住了,长大干革命!”
      我又一次从上衣兜里,取出自己的那只黑色钢笔。这是我下乡当知青时,父亲送给我的。钢笔的朔料杆上,刻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一排红字。是我出差到天津,在天津火车站花两角钱刻的。
      我对小姑娘说:“老妹儿,这支钢笔送给你。记住,长大干革命。”
我让小姑娘拿出书包,从书包里拿出田字格本。我在田字格本上找出一篇空页 ,在上面写上,“长大干革命” 。又让小姑娘在下面照着写了一遍。至于什么是革命,怎样干革命,我也说不清,。只是那个年月,革命二字到处挂,几乎天天讲。干革命成了日常生活工作中常讲的口号。看着小姑娘,很是怜爱。翻翻口袋,只有几张一元的票,和几张一角钱的票子。当时,我每月工资只有31元钱,手中本就没有多少钱,。只有这些了,我把这几个钱都送给了小姑娘。让她买几个铅笔盒课本,好好的学习吧。
    我起身离开这一老一小,回我住宿的“堡垒户”。沿路正好经过小水库下的“耕小”老师王淑梅家门口。王淑梅老师质朴大方,热爱教育工作,工作成绩突出。是我们乡团委表扬的优秀团员,也是县里表彰的优秀教师。她的四哥王国良是福盛村的团总支书记。他父亲早已去世,她和一个妹妹,还有他的母亲与她的三哥住在一起生活。我包村走队有时路过耕小,常看到她带着一群小学生。说来我第一次看到她,是在上年,也就是1971年春季插秧季节。那是我没包福盛村,临时随乡党委一位副书记到福盛村一块水稻田里看插秧。当时王淑梅老师领着一群小学生,又唱又跳地给插秧的农民表演节目。乡里的党委副书记是在当地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我问他:“这个老师叫什么名啊?我怎么不认识她?”书记开玩笑说:“她,你都不认识,这不就是小四平乡‘四大梅’的第三梅,王淑梅吗?她是老师中的团员,她哥哥王国良就是福盛村团总支书记,你总认识吧?你也快成小官僚了。”小四平乡‘四大梅’我可早就听你说,那是女青年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正是这次见面,我对耕小的王淑梅老师印象深刻。王淑梅老师大我两岁,可是我很少叫他大姐,一直尊称她老师。距此二十多年后,王淑梅已不做教师,成了戴大沿帽的干部,我还是叫她王老师。回我住宿的“堡垒户”的路上,我停在王淑梅家门口,喊她出来,向她问高淑霞小姑娘的情况。
    王淑梅老师告诉我,四年前,正是“文革”内乱最严重的时候,高淑霞的父亲病故了。高淑霞的母亲没有死,一个人改嫁到临乡横道河乡联盟村去了。这联盟村距福盛村三十里,老地名叫狐仙堂。小姑娘高淑霞跟着爷爷生活。她生妈妈的气,有人问她妈妈,高世霞就说妈死了。王淑梅老师告诉我,知道高淑霞的困难状况,已经给了不上帮助和照顾。减免了高淑霞的学杂费。王淑梅老师还自己拿钱,给高淑霞买笔和本。当时王淑梅也是民办教师,挣工分,不挣工资。可是她也对高淑霞小姑娘做了帮助和付出。
     我当即对王树梅老师说:那好,今后我们一起照顾她。这样行不行?今后小孩的课本,铅笔等学习用品,你就费点心吧。学杂费也要各个学期减免。她的口粮,由我和大小、队干部研究,年终结算时,生产队有公益金,就用公益金解决。公益金解决不了,就由我负责。王淑梅老师完全赞同。
     
这下可好,向人家连工资都没有的老师拉赞助,又当人家老师,许下弥天大愿。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沙发
发表于 2016-5-3 08:38:07 | 只看该作者
派饭吃到女孩家,
知晓困难实在大,
于是伸手做资助,
找到老师也说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5-4 22:06:44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农村教育很落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5 07:25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