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回归与改革 陈堂君 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对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想应该提出教育的回归与改革这个命题了。
一.教育回归的表述理由
教育的回归是要求教育回到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去,这是人民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1.素质教育呼唤教育回归
素质教育这个名词虽然是新的,但它的内容却由来已久。笔者1996年在拙文《也谈素质教育》中,将素质教育的内涵表述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突出强调学生的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与我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本身就在呼唤教育回归。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儒家的教育思想和《学记》当中寻找它的端倪。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他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强调舍生取义:“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孔子和孟子都把做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学记》是我国系统地阐述教育理论的最早的一部著作,它开篇写道:“发虑宪,求贤良,足以溲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里就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利性,突出了教育“化民成俗”的社会作用: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社会风俗。
《学记》设立的正规教育科目,并不是只有诗文、还有礼仪,器乐。课外要求学生学习音律、歌咏、洒扫、应对。学生广泛学习,教师多向培养,为学生将来多向发展储备了条件。这正是提高民众素质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工作,所以,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在呼唤传统教育的回归。
2.教育实际要求教育回归
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十年,失误最大的是教育。教育的失误就在于偏离了传统教育轨道,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要求:2000年和2001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都是“只重文品,不重人品”的。它将考生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评分。基础等级的几条标准,涉及到文章内容的占了一半(“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能说不重视内容,但我们遗憾地发现:这占了基础等级一半的标准要求,在好作文的等级里,居然没有思想或内容正确的要求,只是在“中心突出”这条标准的“差”的等级里,提出了“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的判别标准。更令人难以琢磨的是:基础等级的其它几条标准,好等级和差等级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唯独“中心突出”和“立意不当”却可以同时存在。这就是只重文品,不重人品。
记得某市2000年获二等奖的教育论文《入学教育课》就公然大放厥词,鼓吹:“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这样的论文能够获奖,说明从上到下,很有一些人赞同这种观点。读书是为了个人奋斗,就会导致自我至上,知识至上,就会只教知识,不教做人。这是对传统教育的背叛,是教育倒退。
教育导向的偏离,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恶性膨胀,导致了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个人至上,金钱至上,成了社会的思想毒瘤,升学教育,“精英”教育,成了道德的杀手。这种严峻的现实,呼唤教育的回归。
二.教育回归的内容阐释
教育回归的具体内容是指:使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在教育中得到体现,育人以德,树人以德。就是发挥教育“化民成俗”的社会功用,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教书先教人,立人先立德。要明确以下几点:
1.教育的回归不是内容上的透视,是教育目标上“化民成俗”的定位思考
提出“教育回归”的主要着眼是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的定位。这是一个培养目标和学习目的的问题,是一个教育观与价值观的问题。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和人才观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人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是不言而喻的。关于人才观的问题,不要把成才的眼光圈在某一个圈子内。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很好:“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只要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的就是人才,不一定只有语、数、外成绩优秀或考上重点大学的才是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要解决学习目的问题和的价值观问题。个人奋斗的学习目的是狭隘的,其学习动力一般是难以持久的,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容易放弃目标。只有树立了为社会、为国家学习的目标,才会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勤奋学习。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人价值只有在社会价值中才能得到体现。
2.教育的回归不是复古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
教育回归的过程中,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要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秀成份,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绝不是复古主义教育,不是所谓的“向后看”的“传统论”,不是搞“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也并非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文化,能引导人类的未来,从而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是古为今用,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传统教育中吸收有生命力的东西。
这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就是树人立德的教育思想;“化民成俗”的教育目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科学文化的部分经典内容。这是批判地接受那些对我们现代教育有用的成分,以发展现代教育。
3.教育的回归不是理论上的空喊,是教育行为上反璞归真的身体力行
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指出:“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可见,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陈至立部长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说得更加尖锐:“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提出教育的回归就是要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真真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这种摆脱与推进不能是理论上的空喊,而是要求在教育行为上反璞归真,切切实实地从教育目标上着眼,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教育改革的明智选择
改革永远是一个时髦的字眼,社会就是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明智选择是什么?我以为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继承民族教育优良传统,吸收国外教育的精华,培养健全的人。
1.回归是改革的内容,又是改革的目标
要接受回归是改革的一项内容,又是改革的一项目标这个思想,必须明白两点:一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项积极措施,但改革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改革的愿望而取决于实践的证明,不一定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恰当,也不一定所有的改革都成功;二是改革要富有创新精神,但不一定所有的改革措施都要创新,只要能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就行。唯物主义者是不回避问题的,改对了的,我们坚持改,改错了的,我们再改或者改回去,这种回归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秀成份,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而,这种回归也是教育改革的目标。
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中国的《三字经》作为启蒙教育的推荐读物,那是因为其中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300字,把一部中国历史提纲挈领,说得明明白白;“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48个字,把四书纲要提得清清楚楚。读了令人终身受益,这是任何教科书都是无可比拟的。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文化积淀太少。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吸收了一些传统蒙学读物。如:《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但还不够,现代文也选得不够经典。
因材施教是孔子开创的教育方法。《论语》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子路和子由问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给予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就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尤其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归也是改革的内容。
2.吸收是改革的形式,又是改革的途径
既然改革措施不一定都要创新,我们可以在改革中继承传统的东西,自然也可以在改革过程中吸收国外的东西。因此借鉴国外教育成功的经验,吸收它们在教育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与中国的传统教育相比,国外教育的精华是什么?那就是始终把学生摆在独立的主体位置,不拘一格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重点。
因此我以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操作中,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是从教学目标上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二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三是从教育功能上改:变克隆教育为创新教育。
要吸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摆在独立发展的位置。如在西方,小学就要求学生搞课题研究,到了高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就比较强了。在我国,小学与初中的课题研究几乎是个空白,高中开设研究性课程,许多地方的很多教师感到没法教,形同虚设,要花气力改变这种状况。
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运用,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不看学生学了什么死知识,而看他用了什么活知识;不看他怎么学死知识,而看他怎么用活知识;不看他学了多少,而看他能用和会用多少。要给学生消化知识运用知识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教学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关键
教与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因而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明确了教什么,学什么;采取什么方式教,通过什么途径学;怎么样教,怎么样学。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同样是生物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蚯蚓,中国教师大都直接讲授:蚯蚓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等;而美国的教师则先把活蚯蚓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认识蚯蚓的部分特点,有的学生把洗蚯蚓放到口里,发现是咸味。这种体验与领悟,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可见,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法与引导密切相关。
教师施教,讲求的不是知识传授完了没有,而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没有,主动地思考问题没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求教育内容掌握程度的整齐划一,而强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像孔子那样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只是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出思路,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抓住重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是导师,重点是“引导”、“指导”,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获取知识的方法导向。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获取者,学习的主人。要积极地学,主动地学,在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自己做出结论。不单在课堂上学,课本中学,还要到课外学,到生活中学。“留心处处皆学问”,把目光投到广阔无边的知识世界中去,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科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和指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展示个性,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也就是继承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教育的精华,培养健全的人,这就是教育的回归与改革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