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屹梁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姚锐 : 延安插队散记

[复制链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2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24:19 | 只看该作者
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把花牛单独留在圈里人工饲养,用灰锰氧水每日消毒清洗。大拦牛的继续带领牛群外出吃草,护理花牛的任务就交给了我,我也因为护理花牛的老二被同伴们嬉笑一番。

清理牛圈,每天铺上干净的麦秸,给石槽里填满铡好的饲料,再就是化开一小盆灰锰氧水,轻轻地给花牛擦洗伤处。刚开始,花牛被消毒水刺激,总是躲闪,不愿接受治疗,我跟着它转圈,脚上踩满牛屎,鼻子里充满牛圈和伤口的腥臭味道,又逢暑天,真是臭热难耐。

“这时,我想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毛主席说:牛,是农民的宝贝。”这是我当时为争当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准备的发言腹稿。那个年代,凡是报道英雄模范人物,遇到困难和危险时,都是说这时他的脑海中闪现出伟大领袖的教导,如何如何。那个年代的上进青年,奋斗的目标,也是首先要当学习毛著的积极分子。因为知识分子被定为社会排行中的臭老九,是被改造的对象,经济活动是统一指挥的计划经济,不允许个人的商业活动,多养几只鸡也是资本主义。全社会视金钱财富为粪土,长大就是要当工农兵,而工农兵中的先进人物就是学习毛著积极分子。在公社召开的知青大会上,北京干部老陈带领大家大段朗诵毛主席语录时,竟然全部是背诵,这让我十分敬佩。高中的徐学兄,在我旁边起立发言之前,挥动《毛主席语录》,用洪亮的嗓音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时的形象,也在我心里树立了学习和模仿的榜样。那时社会上的书籍大多都被焚毁了,可以阅读的也就是毛选和英雄事迹一类,“战斗”、“扑上去”等等英雄行为充满着头脑。一次赶牛犁地时,牛突然拖着犁跑向崖边,渴望学习英雄的我,刹那间赶上一步就飞身扑了上去,本想拉住犁,可惜没有拉住,还几乎来了个嘴啃泥扑到了地上,铸铁的犁尖从我手上划过,至今还在大拇指旁留下两个小疤痕。旁边的老乡看着我哈哈大笑,说,你跑过去拉住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22#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26:2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队女知青中的吕大姐,是村里知青集体中选出来的学习毛著积极分子。她的形象朴实忠厚、体力充沛,言语得当又兼具时代色彩,是天然的知青代表。她学习毛著的心得体会写的很长,中心思想是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在农村扎根干一辈子革命。具体内容我都不记得了,但历经五十年不忘的就是她在文中提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牛,是农民的宝贝。”

我佩服她在浩瀚的毛主席著作中找到这样一句话,给了我当花牛护工的勇气和力量。改革开放以后,吕大姐去了美国,拿到了人类学博士学位,又学习了电脑专业,在那里扎根安家,成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这是后话。

有了理论和榜样的支撑,我对花牛的护理也自然尽心尽力,困难都可以通过牢记和遵循伟大领袖的教导来战胜。花牛也从一开始的躲闪到顺从,再到享受,逐渐与我情感相通,胯下长枪也慢慢变成了短枪,最后刀枪入库,牛放南山。

牛是农民的宝贝,羊是农民的财富。年底时,生产队分完了口粮,还分给我们知青每人一年的分红现金:7块多人民币,这都是剪羊毛出售所得。可买了过年的一块猪肉以后,我们就没钱了。毛主席说,穷则思变。当我看见队长养了一窝蜜蜂能吃蜜,就也想养一窝试试,给生产队的集体副业寻找个出路。

我把这想法跟队长说了没两天,他就帮着我在外村找到了一窝转让的蜜蜂,还让村里的老地主白望凌和我一起去抬回来。

说起白望凌,并不老,当年不到五十岁吧。方方的黑脸盘,话不多,人多的时候,都是在旮旯里吧嗒着抽烟。之所以叫老地主,是一般的书籍里都称解放前的地主为老地主,我们也就如此称呼。他虽然号称为地主,却是村里最穷的人。他有六七个娃,因为没有足够的衣服,所以不能冬天一起到窑洞外边的院子里活动。生这么多娃,据说也是因为买不起避孕套。他的身世没有人说的清,只是说他是地主的儿子。延安地区土地革命较早,他爹早死了,但是村里不能没有阶级斗争的对象,他这个地主儿子也就简称成了地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23#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29:5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刚到村里插队不久,公社的武装部长来村里开了一次会,首先是做备战动员,说苏修的伞兵降落下来以后还都呼笼着,也就是昏迷着,所以大家不要怕,拿上老镢头照脑袋上直情(使劲)砍就是了。动员之后,就是开批斗会,斗争老地主白望凌。整个会程,除了我们知青代表吕大姐发言表态,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念念不忘阶级斗争以外,都是公社武装部长在讲话。讲到后来,开始动手了。他用食指一下一下戳老地主的脑门,口中念念有词地批判着地主阶级。老地主双手始终下垂,脑袋随戳而动,挂在脖子上的烟锅烟袋也一震一震的,但始终一声不吭。散会之后,大家还和往常一样,并没有谁把他当成阶级敌人。

村里除了地主,还有两户富农。从全村二十几户人家的人口比例来说,阶级敌人还不少。一个是五十来岁的罗圈腿老汉王经礼一家,还有一个是杏儿和他娘。杏儿就是给牛配种的大拦牛的,比我大几岁。他娘有点儿特别,耳朵上扎个小银耳环,到是挺像电影里的地主婆。我们去的第二年,城里又分到村里一户右派父女落户。有一天,人们发现牛草料窑的草堆里有一张城里人才用的白色手纸。村里面大家都是拿土坷垃擦屁股,没有人花钱买手纸用,所以自然由此想到了刚从城里来的右派的闺女和大拦牛的杏儿。果然,过了些日子,右派闺女就嫁给了杏儿。右派嫁给富农,也算门当户对。洞房花烛夜一过,这城里闺女头上的发卷也没有了,衣服也换了,活脱一个当地村妇。

和老地主一起去买蜂,来回要走几十里路。不要说防晒了,稀里糊涂的我连水和干粮也没有带就出发了。走到饥渴难耐之时,经过一片西瓜地,没想到老地主和种瓜的认识,两人吧嗒着烟锅子聊天,我则在一旁吃招待的西瓜。尽管瓜农一再让老地主吃瓜,但是他只是在那儿抽烟,一块瓜也没动。

终于到了养蜜蜂那家,掂一掂蜂窝,荆条编的,里边黏土糊就,有大几十斤。我们两个用一根扁担把它担在中间,沉甸甸的,走平道还行,只是已经过了晌午,早饭和西瓜早在一路行走中消耗,肚子咕咕叫了。在半道上,不知怎么的,老地主把我带到了一户人家。一看,这家刚办完喜事,饸烙床子还架在大锅上。老地主和这家好像也认识,又是过去与人家聊天,还介绍我是插队的北京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2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3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25#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32:33 | 只看该作者
大概是跟人家说了给我压一碗饸烙,他自己不吃,所以人家只下了一碗给我。那个卤锅里浓浓的洋柿子(西红柿)臊子,红油覆盖着,一满勺臊子浇上饸烙,味道酸咸香辣,让人胃口大开。我接过碗几口就把饸烙吃完,可臊子卤却还剩下不少。卤是好卤,但是单喝还是太酸太辣,我又喝了几口就放下了碗,见主家闲话间一抬手竟把我碗里剩下的卤又倒回了卤锅。后来我才知道,当地就是这么个吃法,没有这么多卤,饸烙不好吃,卤剩下又浪费,所以这么轮流吃,吃成了百人卤千人卤,有点儿像四川不换锅底的火锅。

抬蜂窝我在前,老地主在后。上山时,我虽然得在前面奋力扛起,有很大压力,但是重量都压在了老地主的身上。大半天没吃没喝的他,好像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带着我一步一步把蜂窝抬了回来。对这个为我一路化缘的老地主,我也和村民们一样,自始至终没有把他当成阶级敌人。

养蜜蜂是个有技术含量的事,虽然我也付出了不少辛苦,可也有两三次被蜜蜂把整个脑袋蛰的明光光的,最后还是把蜜蜂养跑了,只落下几块掺杂着蜜蜂肢体的、结成猪油似硬块的蜂蜜。
……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我们9个知青在两三年后相继离开了新庄科,大多数被招工去了大西北的厂矿,也有的回了老家,吕大姐被调到公社当了干部,以后又上了陕西的大学,我去部队当了兵。我们男女知青之间,与当地青年之间,虽然曾有情感迹象发生,但并无爱情结果,倒是前后两个村子里各有一位知青小弟与知青大姐相恋,并且终成眷属,白头偕老,成就了“抱金砖”的古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26#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3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27#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37:10 | 只看该作者
改革开放后的2005年,北京到延安的火车通了,我们一些当年的知青,结伴返回延安。

一进村,我就遇见了住在村口的常士曾,说到村里的变化,他说,现在可是吃上了(能吃饱了)。因为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免了,公粮不用交了,政府还给村民发粮食。正说着,他儿子竟然骑着一辆摩托车回来了,一副城里买卖人的打扮和做派。记得插队那年春耕前,在两餐之间有时饿得慌,就到各家串门,名为访贫问苦,实为顺便化缘。那次走到他家,他婆姨正一手抱着这个儿子,一手推着个小石磨磨面。刚刚磨出的头茬面就是北京所说的富强粉,在北京城里的粮店也早就没有了供应。她见我来,把孩子交给常士曾,用那刚磨出来的富强粉给我和了一小块面,麻利地连擀带切,下了一碗面条,又从一个陶罐里舀出一勺早就熬好的洋柿子酱浇上。滑爽的面条和有滋有味的酱汁,在味蕾中化作无限享受,滚落进肚里,舒坦传遍全身。当时我一口气吃完,把还留有一丁点儿汤汁的碗刚放下,她就顺手端起碗来,把那点儿碗底汤汁倒进了自己的嘴里。在白面十分金贵的陕北,化缘时能吃上这样一碗纯白面的,而且还是富强粉的面条,真是让我终生难忘!如今,好日子来了,她却已经驾鹤西去,过早病逝了。常老汉告诉我,封山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政策实施以来,不让再上山种地,而是由政府发粮食,第一次发粮,他家就领回了五十袋白面。

老地主白望凌家新打了三眼窑洞,都是大圆木窗,一孔窑洞是羊圈。不允许羊上山吃草了,都在家里圈养。他还是老样子,没什么话说,兴奋地望着我吧嗒他的烟锅子。前些年,有一天他儿子栓殿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儿子来北京,在一个小区当保安。我赶紧请这老地主的孙子吃了顿饭,又给他打包一个红烧猪肘,还塞给他伍佰块钱买买生活用品。本以为他来北京是要长期打算,想帮他谋划,他却说只想干三个月,玩玩儿就回家,还是家里好。

大拦羊的改行种苹果树了,他家里的火炕四周,贴上了明晃晃的白瓷砖,和我北京家里卫生间的瓷砖像是一个品牌。队长一度去延安当了城里人,前两年才又告老还乡,落叶归根。

现在的陕北农村,农民不愁吃了,日子大大改善了,想一想,是因为什么改善的?他们还是过去的那些人,谁也没有多长出一双臂膀。其实什么都没有变,只是政策改变了。周总理当年的发问和批评应该有了解答。“闻革”结束之时,国家经济濒临崩溃,每年全国税收只有几百亿,而改革开放后,税收大幅增加,到了几万亿和现在的十几万亿。改革的红利不断惠及这里的穷乡僻壤,农村政策又是开放搞活,农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再耕种粮食的山坡,变成了果园,植被保持水土,也不再有黄土流入黄河。

半个世纪前,我在人生最宝贵的青少年时期,中断学业,离开北京,满怀革命的狂想,去贫穷落后的山村里务农,放羊放牛,学习做人,穿越食与色的人性,成为至今也不懂数理化的人。在当今全世界都依赖科技进步的时代,回首往事,是青春无悔,还是青春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28#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38:44 | 只看该作者
由衷地希望那个时代不再重演,也祝愿那忘不了的小山村新庄科,能在深化改革的政策下,村泰民安,山青水绿。毕竟,我在那里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和依依难舍的情怀。

荞麦疙坨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

2020年8月16日于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29#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3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3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6 05:40:3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姚锐,男, 1953年出生。北京八中1968届初中毕业,1969年初赴延安县李家渠公社新庄科大队插队。1970年底入伍。1975年初回京,在北京市物资局干部处及中央驻七机部工作队工作,1983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在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中国职工旅行社等单位任职。1994年下海从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 15:04 , Processed in 0.189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