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朝野认定的必由之路。但创新肯定会有阻碍、有风险、有失败,正如有人断言的,若说创新有经验可循的话,那就是不怕失败。河南辅仁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文臣深有感触地谈到:“以制药行业为例,研制一种新药,需要十年八年的时间,经历多次失败,如果学不会宽容失败怎么搞创新?”也就是说,要对失败给予宽容。
这并非新话题。早在20多年前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发表的谈话中,就鼓励深圳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先行一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城市,从对待失败的态度,映射出他们的力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深圳精神、深圳力量的体现。改革开放初期,正是靠这种精神和理念,深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后来,深圳各项改革进入快车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制度上得到了更多支持,再次铸就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今天,我们无非是将深圳经验复制放大到各个领域。这是一个举步维艰的过程,究其缘由,英国《自然》杂志网站的分析文章一语中的:中国大力驱动创新战略,但现实却存在着巨大差距,瓶颈在哪里?从根本上说是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在国内,也有人对创新提出了雷声大、雨点稀的中肯意见。
文化力量是灵魂,是成就事业的原动力与核动力。创新文化的重要思想内容就是宽容失败。对传统的颠覆、对陈规的异见是创新者的本质特征,中外古今概莫能外。相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是异见者;相对于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是异见者;相对于有线电话,第一个发明手机的马丁.库帕也是异见者。在改革开放之初,相对于大锅饭、大帮轰,河北的马胜利、江苏海盐的步鑫生、安徽小岗村的21个农民弟兄,都是不折不扣的异见者和创新者。他们虽然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享受了宽容,这宽容也许是偶遇的,有限量的,甚至是夹缝中的,但这仅有的阳光却最终使他们灿烂起来。
如今,创新者的生态环境和舆论待遇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善,但在“胜者英雄败者寇”传统中浸淫了数千年的土壤上,肯定还会有阻碍和坎坷,好在坚冰已被打破,创新已在国家层面上给予了制度保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梦想指日可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