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老卷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远不忘这个失去的年华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1#
发表于 2018-6-30 05:1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6-30 05:49 编辑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29 22:31
我看了,在这个论坛中捧臭脚的还挺多,还是对老土鳖歌功颂德,也不知道啥叫做痛,俗语说;好了伤疤忘了痛, ...
"华草包访朝回到沈阳对地方官员说;知青回城,城市增加人口我不赞成,一句话,凉了几千万知青的心,还是邓小平大人排出众议做出英明决定,使知青们有了回城的机会".


那句话,有理可以讲理,但骂人就自显无理了。要历史的看问题,上山下乡是文革前后中央的共识,不去试几回不会罢手的。邓大人也不是从来就英明的, 他也是从上山下乡的倡导者转变为终结者的,他也有过臭脚,后来洗了。楼主当年在那个位置上估计也不会两脚独香的。理解楼主的愤恨,这是一种宿命。

这世界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但有的路走的人再多也走不通,因此要另寻出路,这就是人类文明历史。


资料:
"邓小平与上山下乡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3年。当时中央设想,不能在城镇就业的青年学生,可安置到农场、牧场、林场、渔场。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难题:一是城镇需要安置的青年学生多,而农场的容纳力不足。二是安置到农场的费用过大,国家财政承负太重。于是,安置方向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963年5月,浙江省委批转了嘉兴县委《关于动员城镇人口下乡插队的报告》。这份文件在下达全省各地(市)县委的同时,也上报到中央。邓小平在审阅过这份报告后,思考了许久。嘉兴县为了解决生产粮食的劳动力过少与吃商品粮人口过多的矛盾,在1962年不仅动员了从农村进城的4428人回乡,还安置了5307名久居城镇的人口下乡插队,城乡两头工作扎实,下去的人基本稳定,安心务农。嘉兴县的经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小平把自己的想法先和谭震林副总理进行了交流。他说,一个队安置两个中学生是会搞好的。他们不仅在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上起作用,经过锻炼,在政治上也会起作用的。因此,应当向干部、青年学生和社会群众讲清楚,插队是体现多、快、好、省的总路线的安置形式。浙江嘉兴县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

时任党的总书记的邓小平,在总结天津等地做法的基础上,在中央决策层最早提出城市知青下乡从插场为主,改为以插队为主。在1963年7月9日召开的各大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上,时任副总理的谭震林讲:插队安置,邓总书记想了很长时间了。周恩来总理也在这次会议上说:插队本来是小平同志提议的,我赞成。

邓小平在1964年1月9日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中央安置领导小组汇报时,比较集中地谈了他对插队问题的看法。

首先,邓小平是从经济上思考这一问题的。他算了一笔账。插场每人大致需要1000元,每年要安置100多万,这就需要10个亿。这怎么得了,不能走这条路。用插队的办法,每人给的安置费不到200元。可见,邓小平倡导以插队为主,是从国家财力状况出发而定的。这与“文革”初,毛泽东主席主要从政治考虑倡导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同。

在全面整顿的期间,知青上山下乡问题同样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1975年10月28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12名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知青代表在10月20日写的《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在信里他们表示要牢固树立铁心务农的思想,立志做新农民等等。

这封信发表的前一天,邓小平批示:“建议全文或摘要在报纸上发表,以鼓励下乡知识青年。”
毛泽东也于同日批示:“应发表。可惜来的人太少,下次应多来一些。”

那时,邓小平对于上山下乡是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这是不难理解的事情。邓小平在文革前当政的时候,作为中共中央的总书记,一直是上山下乡的积极支持者、倡导者、实施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38
12#
发表于 2018-6-30 07:58:02 | 只看该作者
    依照现实,中国革命都是多余,白白死了那么多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17:12:15 | 只看该作者
任何朝代平民百姓永远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尤其是知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17:20:00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大家;打错字了,应该是1978年5月华访朝回到沈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17:42:27 | 只看该作者
1966年到1968年这三年是全国所有学生【停课闹革命】的三年,个个是中了魔,应该是增长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好时光,却变成了整老干部,打砸抢,毁坏古老文化的疯子,老土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把这些学生作为工具洗脑后变成魔鬼,变成文盲加流氓【如果这三年平静的读书会出来多少科学家,和国家栋梁?】在无法收场的情况全赶到农村去【变相劳改】【被打倒的走资派和出身不好的子女在农村是狗崽子;更低人一等】我说的都是大实话,不像捧臭脚的那些华而不实的华丽辞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17:54:55 | 只看该作者
管理员;现在是言论自由,我只不过是说了大部分知青的【心声】没有见不得阳光的事,为何不敢公开发表?而给删了?过去还有个杂志叫【求实】吧,希望把我的帖子;【永远不忘这个失去的年华】重新发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38
17#
发表于 2018-6-30 20:52:07 | 只看该作者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30 17:42
1966年到1968年这三年是全国所有学生【停课闹革命】的三年,个个是中了魔,应该是增长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好时 ...

    我看你也是心虚如鼠。否则为什么不能够指名道姓的说那?你个人的认识只能够代表你自己,你没有任何权利代表其他人。就这两点,说明你不是实事求是,是虚张声势,自以为是。第三点:停课闹革命,是刘少奇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候的决定,老三届都知道。给中学派工作组,批判学校领导和老师,是工作组的功劳。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要张冠李戴,冒充历史学家,整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你的帖子被删除,那是管理人员对你的爱护,担心你整笑话,没有一点知识老年的范,别不知道好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6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0908
18#
发表于 2018-6-30 21:43:17 | 只看该作者
安排知青回城是本知青网周秉和董事长回京向周总理汇报,总理由向毛主席汇报,召开知青工作会议后做出的决定。造谣造到当事人家门了,楼主你好大的胆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6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0908
19#
发表于 2018-6-30 21:45:58 | 只看该作者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29 22:31
我看了,在这个论坛中捧臭脚的还挺多,还是对老土鳖歌功颂德,也不知道啥叫做痛,俗语说;好了伤疤忘了痛, ...

你就是个根本没有素养的老死不悔改,看看你满嘴的臭话,脏字,别脏了中知网这块净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0#
发表于 2018-7-1 09:3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1 09:37 编辑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6-30 17:42
1966年到1968年这三年是全国所有学生【停课闹革命】的三年,个个是中了魔,应该是增长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好时 ...

前面资料说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生产粮食的劳动力过少与吃商品粮人口过多的矛盾”。计划经济劳动力统管统配的原则下一方面社会主义不容许出现大规模失业,另一方面国家没有解决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动员甚至迫使城市“吃闲饭”的人口上山下乡就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是农业人口的大国,70年代以前因为与西方和苏联都闹翻形成闭关锁国而强调自力更生,在进出口方面也非常有限,更多的是无偿援助一些国家,因此缺粮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文革中发动的大规模上山下乡与文革前最不同的一点是出于政治战略的考虑,当然68-12-21发动的老三届一刀切上山下乡(按68-4之后四个面向分配之余)可能有文革搞砸无法按四个面向顺利全部分配的压力,但是71年以后一切走入正轨,在高中重开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上山下乡政策十余年,这就是上山下乡历史研究方面的一个课题了,涉及到停止高考和教育革命与上山下乡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学界忽视的领域。

老卷发老同学的发言有文风问题和逻辑问题,文风问题在于骂人,不仅骂历史上的领导人还骂跟帖的网友,如果是10年前为了骂战过口舌之瘾还可理解,现在都70来岁的人了似乎应该沉静思考问题了,心中有气可以理解,但是不停骂人就令人费解了。逻辑问题在于一方面强调言论自由,另一方面又不容别人发言,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你说“任何朝代平民百姓永远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那你就应该把从三皇五帝到今天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领导人都说成是不同肤色的形形色色的土鳖,同时也要说明如果你上台也一定是老卷发土鳖一个,因此我在这里还是劝君不要骂人。前面说了如果没有文革我们很多人可能按文革前邓大人的设计直到现在还在“插队为主”,历史改变了领导人的思维,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总要有个过程。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至今农业问题(三农问题)还非常严重,现在中国参与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粮食需要很大一部分靠进口,农民大进城造成农村空心化,很难说一旦中国遇到60年代那样的国际围堵是否还能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就是另一个课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17:13 , Processed in 0.202012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