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687|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芈月传》相关历史地名的信息

[复制链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5:5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6-1-6 19:19 编辑

1.武关
    武关,古晋楚、秦楚 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位置境域
    武关,春秋时称"少习关",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说:"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续修商志》载陈潜室日"自古入关有三道……一自东南而入武关为间道"。清人顾栋高诗:"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自春秋始,历来武关均设防守。为兵家必争。
    武关旧有城垣,北倚岩崖,南临绝涧,河水环东、西、南三面,城址横出河心。城东有四道岭,特别是吊桥岭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并骑",为武关屏蔽。故史称其为"关中东南门户嗟不误也",且有"秦关百二"(以二敌百)之誉。迄今尚有古"秦楚分界墙"一段,约300多米。古称商於道、商山道,是陕西东南部的重要门户,是古都长安连接荆襄、吴越的纽带。起自长安,经积道、灞上、芷阳、蓝田、峣关、上洛、武关、丹水、淅、郦等地至宛城。
    山水环绕,险阻天成,曾被誉为"重关天塞控神洲","关门不锁敌难犯","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出武关而东取十五城,楚怀王即被执于武关;秦始皇东巡皆经武关;刘帮入武关定关中,郭子仪于武关招亡卒使吐蕃夜遁;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李自成囤兵商洛后出武关而进军北京;1932年,贺龙将军曾率部与敌刘振华部激战武关。 上下烽火台亦存。武关西有牧虎关,东有富水关,南有白阳关、竹林关、荆紫关、漫川关,北有铁锁关、鸡头关,关关相望,可相依设防。刘邦、黄巢、李自成、白莲教义军及贺龙率领之工农红军,均出入于武关。

遗址
    武关城遗址,在龙驹寨镇东42公里,上伊国道南侧。为秦之南关。它和东面之函谷关、西面之大散关、北面之萧关并称"关中四塞"。关中即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其地界"秦头楚尾",为"秦楚咽喉"、"关中锁钥"。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6:03:34 | 只看该作者
    武关城,北依少习山之岩险,东、西、南临武关河谷之绝涧。"山环水绕、险阻天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有"重关天塞控神州"和"秦关百二"(以二敌百)之誉。《左传·哀公四年》载:"秦哀公四年(前533),楚既克夷虎,及谋北方,将通少习以听命。"说明春秋已设少习关,即自战国更名之武关(关北主山迄今沿称少习)。《战国策·秦策》载,商鞅败亡前曾来关下叩关遭拒。由明太仆寺南镗所撰《重修武关碑记》得知,该关重修于明正德五年(1510)。经现场勘察,今城墙夯土亦断为明城。城址呈长方形,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夯土板筑,原高8米、厚3.4米。东、西、南各有一门,为砖石包砌券洞,上有城楼。各门均有楷书阴刻石额,西门为"三秦要塞";东门外额为"武关",内额为"古少习关"。
    "文化大革命"中城毁碑失。迄今,武关城墙仅余东、西门一带夯土数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1986~1987年陆续将所失三块题额征回。城内历代衙署,现已无存。1980年商洛地区文物普查时,在武关城址发现篆刻"武侯"、"千秋万岁"等瓦当及篆书"武"字板瓦。1956年,武关小学在西墙附近取土时,发现类似西安龙首村出土之五角形汉代陶质下水道管。此后,历年多次出土铜鼎、铜钫、铜剑、铜矢及大量陶器和碎片。1988年,商洛地区在文物普查时,又于武关发现汉代陶窑三处,汉墓一座。凡此,均可作为战国及汉代在武关置关设衙之物证。武关城址街道整齐,现为武关乡政府所在地。
    关于武关历代设戍防守情况,据《汉书·武帝纪》载刘玄更始元年(23),武关都尉为朱萌。《隋书·炀帝纪》谓:"于上洛以置关防。"清康熙《续修商志》载,唐开元十八年(730),守武关副都尉名阎敬珣,继任萧元昶。《直隶商州总志》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武关设巡检司。清乾隆二年(1737)添设营房。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衙门,门庭五间,大庭五间、班房十多间。大门悬"武关城守营"金字大匾。门侧有州官罗文思所书"古少习关"巨碑(据传铺于武关东街街心水渠)。其衙门解放后为粮站占用。"文化大革命"后粮站改建为库房。现城中仅存西门内侧清道光时重修的关帝庙大殿及乐楼。原城东南隅之魁星楼,西南角寺嘴子石佛寺,龙王庙、乐楼及菩萨、财神、火神诸庙,均已先后塌圯。武关自古被称为"关门不锁敌难犯"、"关门不锁夜犹开","雄关拒万夫"之军事要塞。关东四道岭(吊桥岭)有"秦楚分界墙"。岭巅,原有关门、吊桥,岭外一道,不容并骑,诚为天险。墙侧设有前、后烽火台(详见本志《秦楚分界墙》),迄今此墙及烽火台尚存。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载:"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清顾栋高诗云:"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武关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兵事频冗。清谭嗣同之《武关》诗云:"横空绝磴晓青苍,楚水秦山古战场。""秦楚交战,斩首八万"即战于丹、淅之滨,后楚怀王被执于武关。杜牧《题武关》曰:"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崔融诗:"六里青山天下笑,张仪容易去还来",皆指此。刘邦克武关,成帝业;邓晔得武关,灭王莽;赤眉军入武关,动摇汉室;桓温及刘裕军破武关,前秦、后秦覆没;郭子仪整军武关,吐蕃夜遁;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红巾军入武关,"三辅"惊恐;李自成出武关,后建大顺;白莲教太平军、义和团攻入武关,震撼清廷。1932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与军阀刘镇华部亦激战于武关西之寺底铺。
    秦关楚岫之武关,不仅是军事要塞,而且山水绮丽,旧曾有"八景":余光返照、石桥古渡、笔山鹿鸣、砚水鱼跃、龙潭古寺、白岩仙迹、蟒冷神芝、玉泉串珠。
    驻足武关之历代墨客骚士,咏诗作赋者有韩愈、元稹、白居易、杜牧、岑参、李商隐、寇准、温纯、何景明等,留传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毛泽东主席曾亲书唐代李涉《再宿武关》诗,以抒情怀,励国人。1959年,林业部曾在武关召开全国16省(市)核桃现场会议,并勒石树碑于西岗。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6:0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6-1-6 16:16 编辑

分界墙
    自"三秦要塞"--武关,盘折东行,约2.5公里处,一岭当道,即四道岭之第四道岭(吊桥岭),为武关"外廓"。古代出入武关只此一途。该岭高峻而陡峭,其路不容并骑。《史记》谓"秦关百二(以二敌百),势如建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吊桥岭巅,尚存"秦楚分界墙"一段,长约3500米,底宽2米,顶宽1米,高3.5米,由片石砌成。墙西为秦,东为楚,系春秋战国时两国疆界。跨道,筑有城楼。其拱形门洞,高3.4米,宽2.7米,深3.4米,上有楼三间,门前设吊桥。墙东南有烽火台两座,前台高出界墙30米,后台高出前台150米,与铁峪铺、桃花铺、资峪岭、龙驹寨、商山、棣花诸台相呼应,为古代战争传递消息之主要设施。分界墙初建于战国,历代屡经修葺,现存界墙为明建。解放前,界墙上写有"秦楚分界墙"五个大字。相传,此墙古代绵延千里,与白阳关、竹林关、漫川关,及鸡头关连成一线。墙西,原有"四龙宫"(喻四岭为四条青龙,故名)。该宫建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总面积约500平方米。有大殿、乐楼、道房、茶斋、钟鼓楼共11间。古历三月初三庙会(三日)。经"文化大革命",主要建筑全部倾塌。旧日道旁曾一字排列17座古碑,今仅存"重修龙宫碑"二面:一在四道岭头,镌有"大明国置立武关衙"(明崇祯四年三月立);一在武关乡政府大院。历年来在"秦楚分界墙"附近发现不少箭簇、戈、矛等兵器。
    检阅历史典籍,唐代诗人杜牧游武关时,所写《题武关》诗中之"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即指此墙。清康熙时《续修商志》谓"秦楚咽喉之重地,商於形胜之要区。"清乾隆代《直隶商州总志》卷一说,"商界秦楚间","东有武关之天险……秦楚咽喉也"。明太仆寺南镗所撰《重修武关碑记》谓:"武关去省城五百里……一夫当关,百夫难敌,岩险闻于天下……乃秦之门户也。"故有设于国门之分界墙。清代,王肇基之《过武关》有:"雄关百二仰西秦,生就岩疆迥不伦。山势划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云封谷口蚕丛路,日落城头马上尘。客馆那曾酣旅梦,子规夜半叫芳春"。这首诗亦明确指出,武关为"秦楚界"其"云封谷口蚕丛路"即实指登上秦楚分界墙之盘折砭道。
    《续文献通考》称,治水经商山,除水患、利农业、便交通。其时,境内道路有一定改善。契"佐禹治水有功",遂"封于商"。据《世本·作篇》载,契孙相土曾在商制作"乘马"(马车)。发明马拉车后,促进了本境干线之形成。"循河觅道",干线基本沿丹江走向,从而连接了关中平原与南阳盆地以至江汉平原。此即"商於路"。周代,该路成为向南用兵之军事干线,且沿线"渐成聚邑"。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其南极吴楚之驰道,即包括境内之干线,当时称为武关道或蓝武道。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行郡县,"由武关归"。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出巡"自武关出"。
    乱山高下,云掩於,武关道常因夏秋多雨山洪暴发而路阻,历代均十分重视这条干线的设施及维修。唐代,这条干线称商山路,属于官道。唐贞元七年(791),商州刺史李西华拓宽商山道,又别开偏路以避水患,役工十余万,修桥道,起客舍,从商州西至蓝田,东抵内乡开新道七百余里。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首《商於新开路》,盛赞这一壮举"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据陈思次《宝刻丛编》载,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再次整修商山路,竣工后曾刻有《唐新修桥驿记》石碑。《直隶商州总志》载,明嘉靖知州郗元洪曾主持增修过一次栈道;万历七年(1579),知州王邦俊任内采取"火烧石壁,凿洞架梁"搭路,再次整修山道。清代,最重要的一次整修工程,系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知州罗文思主持,在白杨店的铜佛龛凿出了宽8尺、长6里的石质碥道,路边以石为栏,并有行旅歇息的简易设施,被人们称为"罗公碥"。大大方便了从龙驹寨到商县的行人。清代还整修过武关东之七里碥,志称"裴公碥"。
    迄今境内之棣花老街、堡子村、老君殿、古城村、鹿池坪、资峪过风楼、武关新开岭、吊桥岭尚有古道遗迹,一般约宽3米左右,常有30°-40°左右之缓坡,多系土路,入村穿镇等重要路段铺以条石或卵石。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迁弘农都尉于武关。《汉书·王莽传》载,地皇四年(23)邓晔、于匡西进曾收降武关都尉朱萌。都尉虽系武职,设于关则兼管道路畅通。
    两晋南北朝,据《晋书·苻秦》载,自长安至于诸州"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者取给于途"。是为境内设驿之始。隋沿,且加强对武关之管理。《隋书·地理志》载,上洛郡商洛县有"关官"。《隋书·炀帝纪》称,炀帝即位"掘堑自龙门,达于上洛,以置关防"(指武关)。唐代"凡三十里一驿"。严耕望《唐蓝田武关道驿程考》称,其时自长安至襄阳23驿。商洛县之驿站上接上洛县洛源驿,入境有棣花驿、四皓驿、青云驿、桃花驿、武关驿,出境接商南县之层峰驿。"每驿设驿长一人,驿夫若干人,一县之驿由县令兼理"。驿有驿田,备有车、马、船等以供使用。唐德宗时,定"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上都至荆南,恰经今丹凤县境。《唐书·百官志》称:"凡关有驿道者为上关",县境武关即系上关,"上关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其主要职能"掌禁末游,察奸匿"。贞元间,商州刺史李西华又于商山路广设"官舍",以接待过往官员。其时,私人经营之旅馆亦日臻发达。《通典》卷七载,早在天宝年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南诣荆襄(此道,途经本境),"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略如前代,开国之初诏诸道州府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承传官府文书。宋人沈括《梦溪笔谈》称:"驿传旧有步、马、急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金字,日行五百里。"望之者无不避路,即岳飞所奉之一日十二道金牌。北宋末,本境为宋金交战区,境内之急递,十里一铺,每铺设铺长一名,铺兵要路十名、铺路或五名或四名。
    元代驿政较前详备,驿站称站赤,为蒙古语驿站之译音。普通各站设提领一员,行九品印,职专车马之役。其附,商州共七驿,在本境者有棣花、青云、桃花、武关驿。其时各驿之间距,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元代驿站制度每隔二十五或三十英里就立一驿站"。
    明代,境内设有驿站并急递铺,隶商县驿丞,掌邮传迎送等事。清代,驿政初由商县驿丞专掌,乾隆年间龙驹寨州同衙门设立后由其兼理。各驿站有驿书、驿皂、马夫、兽医、杠抬夫、驴夫之类。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专供走递公文之"递铺",每铺有铺司四人,铺兵二十一人。商州到武关十一铺,本境有铺司八处(上接商县夜村铺,下接商南之涧场铺)。境内之铺名为:棣花铺(饭食等级为小、中伙)、商洛铺(备大、中伙)、龙驹寨铺(为"驻节"之地)、资峪铺、桃花铺(备中伙)、铁峪铺、寺底铺、武关铺(为"驻节"之地)。运输组织方面,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二十九日,慈禧太后令各省应解京饷均输西安,并决定将清江(江苏)所设转运总局移至汉口,老河口、龙驹寨各设分局。南路运输由汉水入荆紫关,溯龙驹寨抵达西安。以此作为"西幸之第一筹画"。此外,清代尚有船帮、西马帮、北马帮、青器帮、盐帮、楚黄帮、临晋帮、坐地帮等民间行业组织在龙驹寨建有会馆,接待过往同业人员。
    武关余化桥 传说帝辛(殷纣王)之大将余化龙,派三子光驻守武关,于城东北少习山下沟壑间筑石桥一座,遂名"余化桥",俗称大石桥。《武关八景》有"石桥古渡几千秋"。经考,其地原虽有石桥一座(丈余),然始筑年代尚乏信史。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建西荆公路武关段时,该桥为路基所占,今在原处设一涵洞。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6:1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6-1-6 16:22 编辑

相关诗词

武关[唐.吴融]
时来时去若循环,双阖平云谩锁山。只道地教秦设险,不知天与汉为关。
贪生莫作千年计,到了都成一梦闲。争得便如岩下水,从他兴废自潺潺。
题武关
[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再宿武关
[唐.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6:25: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6-1-6 16:48 编辑

2.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后西东移,汉关位于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位于洛阳新安县,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函谷关
外文名称  han gu guan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函谷关镇王垛村
适宜游玩季节  春秋两季适宜
建议游玩时长  3小时
电话区号  0398
方言  灵宝方言
邮政区码  472500
面积  3011平方千米
门票价格  80.00元
车牌代码  豫M
人口  73.22万
所属国家  中国
开放时间  08:00~17:30
著名景点  函谷关,太初宫,藏经楼碑林
所属城市  河南省灵宝市
火车站灵  宝火车站,灵宝西站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6:49:17 | 只看该作者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后西东移,汉关位于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位于洛阳新安县,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陜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6:55: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6-1-6 16:57 编辑

简介
地理位置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依照《后汉书·郡国志》所载:〖谷城〗瀍水出,有函谷关。谷城隶属河南尹辖治,遗址应在今洛阳市西北磁涧镇柴湾村附近,而东汉时的函谷关应在今新安东3.5公里处。),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古人王氏曰:自灵宝以西今河南灵宝县、潼关以东,皆曰桃林。自崤山以西崤山,见河南名山三崤、潼津以南,通称函谷。
    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历史渊源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西汉建立后,置关都尉守关。汉景帝初,爆发七国之乱,吴遣其臣应高游说胶西王曰:王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拒汉兵,治次舍,须大王矣。元鼎三年(前114),汉武帝从杨仆言,徙故关于新安东界(今河南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治弘农郡王莽居摄二年(7),关东翟义等起兵,遣其部将武让屯守函谷关。东汉初,王霸屯函谷关,击荥阳、中牟贼,平之。王元说隗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汉桓帝初平二年,校猎上林苑,遂至函谷关。延熹九年,复幸函谷关。汉灵帝光和五年,校猎上林,历函谷关,遂狩于广成苑。汉献帝初平二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强行将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时,就以函谷关坚固易于防守为理由。魏正始初,从弘农太守孟康言,移函谷关,更号大崤关,又为金关。
    西晋大安二年(303),八王之乱如火如荼,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关中,使部下名将张方自函谷关,东犯洛阳。
    此后两千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乱,甚至抗日战争等。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7:0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6-1-6 17:08 编辑

文化背景
军事文化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
    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之战。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可见函谷关的重要性,也是山东入关中的重要通道。.
    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东头是函谷关,而西头就是潼关。"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而潼关则多达45次。"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这段峡谷在军事上的作用被历代君主铭记。
老子文化
    老子(约前575~?),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7:1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6-1-6 17:13 编辑

名胜古迹
1、关城遗址
    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2、函谷关东门关楼
    原关楼已不存在,2000年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
    东门关楼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控制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
3、函谷古道
    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2000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遗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斑。
4、战国井式箭库
    位于函谷磁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于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箭库象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族,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锈在一起,不能分开。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5、尹喜故宅遗址
    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为献媚皇上,进言玄宗皇帝说天降灵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灵符",玄宗大喜,以为是老子对他的恩赐,遂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
6、鸡鸣台,又叫田文台
    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7、望气台,又叫瞻紫楼
    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兴》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
8、太初宫
    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9、函谷夹辅
    位于灵宝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旧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关约2公里。夹辅外形像炮楼,砖木结构,城门式建筑物。分内外二重门,外门口上,青砖镌刻"函谷夹辅"四字。城门上系二层歇山顶式四角楼。2000年除北边房顶和部分部件有损坏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据鉴定现存建筑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10、函谷碑林
    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从灵宝各地搜集来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杨贵妃之兄杨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现代书法名家书写名人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为给当时的灵宝县长写的条幅石碑,李向阳原型的笔文碑等。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7:2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6-1-6 17:38 编辑

三处函谷关
   【秦关】即春秋战国时期所建的函谷关。
   【汉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00米,西距秦关150公里。据灵宝市志记载,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就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县城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汉关早已废弃,2000年仅存有关门遗址。
   【魏关】位于灵宝市东北20公里,距秦关约5公里。相传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距秦关不远,故称新关。这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成语典故
紫气东来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才子在此小住。才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肯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
仙丹救民
    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时,他的坐骑青牛被当地一老农饲养着。
    当时,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瘟疫,许多人为此毙命,郎中也无能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饲养人。他找郎中,郎中说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饲养人死缠硬磨让给牛瞧瞧,郎中??奄奄,郎中让人扶起,牛站不稳,只是咔咔不止后突然咔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将肉团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病人吃后马上见轻。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至今,灵宝还流传有正月二十三为牛节的习俗。这天,家家门上贴着用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鸡鸣狗盗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客喜贤名声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闻,想让孟尝君来秦共图大谋。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后,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进言陷害。后秦王反悔,欲杀害之,又恐遭人唾骂,暂将孟尝君囚禁起来。回国后的泾阳君闻听此讯,欲救孟尝君去求幸姬。幸姬提出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后一门客从狗洞进入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幸姬。幸姬才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危急。此时有一门客站在土阜上学鸡鸣叫,周围雄鸡齐鸣,关吏忙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关。后来樗里疾追到此处,孟尝君已出关多时了。

公孙白马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立论,互相争鸣,使我国古代哲学思潮非常活跃。当时赵国平原君门客中有一名叫公孙龙的,想到秦国出游。那时赵国一带的马,正流行一种烈性传染病。秦国得知后,在其东大门的函谷关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概不得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验过符节就要过关。关吏拦住说:"你人可以过关,但马不能过关"。公孙龙不悦,"马不能过关。白马非马,怎能不让过呢?"关吏说:"白马也是马呀!"公孙龙说:"难道我公孙龙就是龙吗?"关吏被问愣了。他又说:"白马者,马与白也,或白与马也,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都行,但要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行了。这说明白马和马是两回事,也是就说白马就不是马,为什么不能过呢?"关吏还没明白过来,他就骑着马过了函谷关。以后关令知道了此事,决心要治治他。后来,公孙龙从秦国返回,公孙龙出关这天,关令故意站在关前。公孙龙被验过符后,关令不叫公孙龙过关,说:"你要出关,请到别处过。"公孙龙说:"自古从赵国到秦国,这个关是必经之路,我不从此过,还能从哪过?"关令说:"这里是函谷关,不是你说的关。"公孙龙苦笑着说:"函谷关怎么不是关呢?"关令说:"先生不是说过'白马非马'吗?"这时公孙龙才意识到遇到了对手,但又怕误了赶路,才跪在关令跟前哀求,最后过了函谷关。"白马非马"的争论是当时哲学上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开始在思考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终军弃
    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襦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一天,他从济南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关吏验过符后,交还给他。他弃之而行。关吏笑他无知。他说大丈夫过关图个功名,不再用这一般人用的襦。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汉武帝重用,也任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襦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以后,灵宝人教育孩子都肯说:"要长进,学终军"、"有才能,当终童"。

玄宗改元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就想着炼丹成仙,有许多方士道人奉献丹药,全家升迁。当时陈王圭府有一个参军,叫田同秀。一日早朝时,说他晚上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会见了他,老子说在他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谁能得到它,谁就能得天下。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到函谷关老子著经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一个"木"字,众臣解释为四十八。说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随即改开元号为天宝年号,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

过函谷关李成宇
1965年8月下旬
中原称天堑,无过函谷关,
汉称八关首,中平置元年①,
关址有新旧,相去百里三,
东自孟津起,西边到崤山,
心吊古战场,旧貌换新颜,
陕豫咽喉地,今履若平川,
险途几百里,驰过不半天,
名胜古迹多,不及下车观,
求学时间紧,何日方得闲?
    注:①函谷关遗址在今灵宝市坡头北,南峙巍巍秦岭,北临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徙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洛阳八关即:函谷关、伊阙关、 广成关、太谷关遗址、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遗址。函谷关为洛阳八关之首。新函谷关为汉代中平元年置。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11:48 , Processed in 0.223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