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99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大飞机运十真相大白于天下》想到的(转)

[复制链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3:54: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5-10-22 13:56 编辑

岳青山:“运十悲剧”真相终于大白!


来源: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中国运十大飞机,经过5
年试飞,圆满完成。为何下马?现在真相大白,原来是中美合作,“停下运十”。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完亚信峰会后,考察中国大飞机研制中心司时指出:“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制造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航空梦。我们的事业刚刚起步,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懈怠……力争早日让我们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他又说:“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每年花几百上千亿进口飞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形成我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一定要把国产大飞机搞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3:5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共同 于 2015-10-22 14:02 编辑

其实,我国自主研制大飞机708,不仅早在1970年就起步,而且于1979年就骄傲地“在蓝天上自由翱翔”了。只是令人痛心的是,改革开放一来,竟活活地被无理扼死!理由大抵就是这个“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颠倒。因之,运十下马的真相何在? 究竟是为什么呢?不能不认真理清。
2004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10套《大家》节目播放了运十副总设计师程不时教授的访谈录,概述了我国运十大飞机的研制、试飞和下马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第一手可靠资料,有助于人们回顾这一令人痛心的往事,铭记教训!
(一)中国自主研制的运十早已“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程不时是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第1
届的毕业生,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参加了沈阳飞机厂、沈阳发动机厂、哈尔滨飞机厂、哈尔滨发动机厂的设计。作为航空设计家的程不时参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任设计组长),参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超音速歼击机的设计,而参加运十大飞机的设计建造工作,则是他一生献身航空事业的一个顶峰。他全身心投入我国自主研制运十大飞机,付出了十五年的心血。
上世纪6、70年代,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突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中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战略决策。程不时教授称赞: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而且是非常英明的决定。”
中国自主研制大飞机,还是周总理首倡。早在1968年,我国轰六(仿制苏联图-16喷气轰炸机)试飞成功后,他就提出:“能不能在轰六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客机”!周总理为何提出要自主研制大飞机?程不时是这样解读的:据我所了解,当时的情况是,60年代总理出国到欧洲,我们中国没有大型客机给他用,他最初用了中国民航螺旋桨飞机,噗通噗通飞到外国。到了外国一看,不是这个情况。国外曾经有一些议论,媒体有一些人讲,中国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中国我承认你是鹰,但是没有翅膀,中国还没有进入喷气时代,而世界上已经通用了。程不时说:陈毅元帅也曾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不能坐自己的飞机,地位就与别的国家不同。”我们的周总理和陈外长提出研制大飞机,显然是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感而发的。
1970年7月,毛泽东在视察上海时指示:“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造飞机嘛!"
于是,同年8月21日,国家计委、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批准了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这就是"708"工程,即大型客机运十。
1972年2月,在军委听取航空工业小组汇报的办公会上,叶剑英元帅指出,搞“708这是全国人民的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这是第一架大飞机,要从全国的设计人员中挑选出比较好的来设计”,“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用处”。所以,他提出宁肯“缓办远轰,集中力量先搞708”。
在研制过程中,党中央坚持“自主研制”大客机方针毫不动摇。1973年,当有人提出买英国的VC-重O大型客机专利进行试制时,周总理在1974年2月批示:“同意不买这种专利,我们进口飞机品种已够多了”。这就保证了自主研制运十不受干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4:00:58 | 只看该作者
众所周知,我国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国际上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严厉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要自主研制大飞机,确也困难重重。但在毛泽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全国一盘棋”,大协作,办大事,从全国各地各部门调集的500多名技术人员,云集上海。程不时就是其中一员。时年41岁,正在沈阳负责一架超音速的教练机的总体设计工作,在接到调令便匆匆前往上海,担任运十的副总设计师。
运十全体研制员工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革命加拼命精神,艰苦创业,可歌可泣!据程不时介绍,国家要上台这个项目,大家跑到上海来,现成的办公室没有,就把工厂食堂当成“设计室”,食堂开饭,研制人员将图纸等收起来,吃完饭以后再摊出来继续干。还有几个组放在我们一个飞机修理工厂,小飞机经常来修理,有的自己飞来,有的是装在箱子里面运过来的,于是,有一个设计组就将这种装飞机的大包装箱作为“办公室”。放两个桌子,在里头研制设计。上海的夏天,极其闷热,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工程师们怕汗水滴在图纸上,极度小心翼翼。蚊虫叮咬的厉害,工程师们只好用报纸裹在腿上、手臂上当"盔甲"抵挡。作为副总设计师程不时老少3代6口人,挤住在只有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但在这样的艰苦的工作条件下艰苦创业,而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当时也是世界一流的。
程不时说: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计算机数字化设计,其实,他们30年前就在运十的设计中使用了。当时到上海计算中心有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研制的设计者只能到那里去运算,但时间则都安排在午夜和凌晨。程不时和许多设计室人员经常日夜颠倒。他们自编了138个解决设计问题的程序,在运十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程不时晚上伏在木箱上编程序,还编写了关于飞机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的理论书籍,有的被大学选作教材,使用达10余年,并被推广到航空航天系统。
我们对参与运十研制的广大科研人员和工人,应当表示深深的敬意!
就这样,运十研制人员经过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协作攻关,历尽艰难,终于在 1980年9月26日,中国运十大客机首飞成功,圆满完成了这项近乎神秘的巨大研制工程。
中国运十客舱按经济舱布置是178座,混合级布置124座,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最大航程8300公里,与波音707是同一量级,但不是波音707的翻版。80年代初,“三叉戟”飞机仍是我国民航机队的主力机种之一,运十的座公里耗油量优于伊-62和“三叉戟”飞机,能在主要性能上超过它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4:03:39 | 只看该作者

运十飞机是我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在研制中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获得了研制组织工作的宝贵经验。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它的研制突破了苏联飞机的设计规范,是我国第一次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部标准研制的。整个研制过程全靠中国人自己。同时,运十大量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绝不是象某人所说的是“闭关自守的产物”。
这里须要指出,中国在自主研制运十之时,就同步进行了与之配套发动机“涡扇八”的研制。1970年8月立项,1975年6月完成工作图设计及首台涡扇八发动机完成总装,到1982年4月,国产“涡扇八”发动机串装试飞成功。
中国运十共试制了两架,一架作静力强度试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一架从1980年9月首次试飞完满成功。其后这架运十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试飞,几乎飞遍了中国的东西南北。从千里冰封的高寒北国,到气候暖和的南方,从平原到高原,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等地,都留下了运十辉煌的航迹。
程不时说:“运十最壮观的试飞,是从成都飞西藏拉萨。”解放后西藏开辟空中航线以后,由于飞机飞行高度的限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飞越”,而是在世界屋脊的众多高峰间“穿越”,运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越。开始试飞拉萨是空飞,后来因为西藏遭受天灾,需要运送大批物资,运十受委托往拉萨运送救灾品,天天载重起飞,接连7次飞到拉萨,为灾民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连成都机场的人员都倍感惊奇:“你们这是试飞还是值班”?“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拿来我们飞”?拉萨机场的年青战士一听说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连忙举手严肃地敬个军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4:04:33 | 只看该作者

从1980年9月26日试飞,至1985年2月,总共累计试飞130架次,170飞行小时。这期间是不是出过问题?程不时副总设计说:“期间没有发生过问题”。与此同时,运十的系列化发展设想也曾着手考虑。第三架运十也完成总装的65%。
中国运十大客机从立项到首飞成功,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这是艰辛的十年,胜利的十年,辉煌的十年!
运十试飞完满成功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各部委、军队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262个具体单位集体创作、大力协同的产物。
运十研制成功,使我国拥有了自已设计制造大型飞机的能力,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掌握了制造100吨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它是我国航空水平,乃至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
运十研制成功,再一次昭告世界,中华民族有智慧、有能力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运十研制成功,唱响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胜利凯歌!
在国外,在台湾,运十的研制成功博得了很高的赞誉,即使是它的竞争对手也不乏客观的充分肯定。据程不时老教授介绍:运十试飞成功后,美国波音公司也来了,波音公司总裁看到我,就说“干得不错。”后来跟我们说:“你们毕业了,我们不过比你早毕业几年。这时候已经到了同一个层次了,已经进入他的俱乐部了。”
道格拉斯前总裁布里逊达因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指出:“中国能自行设计制造运十飞机,这是一个飞跃性进步,它表明中国飞机制造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准。”
英国路透社发出新闻:中国运十研制成功,“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国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4:06:06 | 只看该作者
1983年11月17日,《世界经济导报》外刊评论:“运十飞机研制成功,使中国民航工业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短了十五年。”
1993年,台湾成功大学航空研究所、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其航空中心的教授、专家,有三批访问上海,看了运十飞机及录像后表示:70年代,国内自行研制大型喷气客机的成功,表明了中国在民机研制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如进一步改进,有可能成为中国的A300系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1993年3月31日,台湾工研院院长看了运十后说:“我们为中国这一航空工业的重大成就感到自豪。”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运十也是这样!
(二)、运十下马的真相究竟何在?  改革开放后,正当参与运十研制和生产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筹绪满志,满以为借改革开放的机遇,会迎来大展宏图的“春天”,天晓得“ 领导人一变就什么都变”,结果竟落得了“没顶之灾”。
其实,随着运十研制的成功,早已显现连串不详之兆,暗潮翻滖,山雨欲来风满楼。美国飞机公司巨头频频来到上海,格外“关怀”运十;三机部也出访美国飞机公司,商谈“合作”;而更严重的是,以沈图(此人很快叛逃美国)为局长的民航局,于1981年1月8日正式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对国产运十飞机的几点看法》的报告,公然对运十说“不”,诬谓运十是波音707的“测绘仿造”,申称中国民航现有707“可用20年”,“ 没有再添购此类飞机的打算。”结论是:“目前国内继续研制类似波音的运十是否可取?”。
果然,1985年2月运十试飞还没有完,还须继续,却因为没有钱买油,被卡断了奶,饿死在摇篮之中。就这样,根据毛泽东和周总理作出的研制大飞机的重大战略决策,500多科研人员和广大工人群众,几百个单位协同作战,历经十年心血而研制成功的大飞机,被扼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4:07:00 | 只看该作者
这究竟是为什么 ? 为什么?为什么?
长期以来,人民对运十下马的真相,活像雾里观花。
公开的报道是“由于市场和经费等原因运十飞机未能继续研制下去”。这当然是夕忽悠百姓的官话。
运十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老教授在央视《大家》面对广大观众,对此不愿多讲,只是在镜头前反复念叨“历史会有结论的”。主持人问,运十是何时停飞的,“85年”。主持人再问,“为什么停飞?程不时老教授无比感叹地回答,“没有钱买油”。“买油需要多少钱”?老人反复说“是一个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数目”,他们当时写了个报告给上级,提出一个继续试飞买油的预算,多少呢?“3000万”。这真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果,区区3000万,就终结了一代中国航空人大型民用飞机的研制历程,彻底了勾销了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的运十!
有人还气愤地质问:中国的“最高权威人士”在1981年还发出过发出“今后国内统统用国产飞机”的指令,为何不算数?到底是谁如此胆大妄为,对于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产业项目,竟敢停止国家财政拨款而将其活活饿死在摇篮里?
他哪里晓得,这位“最高权威人士”所说的今后国内统统用的所谓“国产飞机”,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含义。
长期以来,多少善良的中国人都为运十大飞机停飞下马深感困惐、疑虑。真相究竟何在?
现在,真相终于大白!
处死运十,不是国务院某人,更不是那个很快就叛逃美国民航局局长沈图,而正是中国的“最高权威人士”、“总设计师”邓小平本人。在他刚刚出山,就亲口下令:运十“要停下来!”
这是中央文献编辑室为纪念邓小平诞生100周而推出的《邓小平年谱(1975_1997)》披露出来的史实。原文如下:
“1980年4月8日
上午,会见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总裁桑福德·诺伊斯·麦克唐纳,详细询问三机部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事宜。指出:我们双方在航空工业方面的合作,要从战略上加以考虑,而不仅仅是做生意。会谈结束后,对陪同会见外宾的三机部副部长段子俊说:民用飞机总得在国内自己生产,不能一直向外国买。上海原来搞的大型客机受“四人帮”干扰破坏,花钱很多,把握不大,办法不对,要停下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616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4:07:51 | 只看该作者
原来,邓小平是在会见美国飞机公司大老板,经过双方“不仅仅是做生意”,而且“要从战略上加以考虑”结束,不等试飞的结果,随即下令“陪同会见外宾的三机部副部长段子”:运十“要停下来!”。
中美合作,“扳倒运十”,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呀!
难怪,时过4个多月,9月26日运十首次试飞,三机部副的两位部长段子俊与何文治同在上海。这个参与领导过运十的段子俊却居然拒绝参加运十的试飞典礼,并断言运十不可能上天!甚至暏咒,如果上了天,他做了个自刎手势,意思是以自杀谢国人。这位三机部副部长怎么哪?此人为何“底气”这么足?其实,只是他已经握有邓小平要取决运十的“上方宝剑”罢了!
这种拙拙怪事,古今内外,绝无仅有!
一般寓于个别。透过此种重大“战略考虑”和决策,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认识精英人士,认识“对外开放”的真谛是什么?
邓小平扼死运十是十分轻率的个人专断,独断独行。
大家记得,邓小平出山后,高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口号,攻击毛泽东个人专断,“破坏了集体领导的原则”,“不尊重科学”。其实,他的这种战略决策,哪里有什么“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影子。此后,不管职能部门的抵制,国内航空专家、学的批评和建议,研制科研人员的强烈呼喊,一概充耳不闻,置于不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4:08:30 | 只看该作者
1981年2月11日,三机部正式向中央财经小组请示,要求国家在1985年前为运十投资1.7亿元,拨流动资金1.6亿元,同时表示如果资金到位,运十飞机到1990年可交付16架,要求民航接收使用。无人理睬。
1981年4月9日,薄一波同志批复三机部《关于运十飞机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安排的请示》报告,提出“我是主张搞的,应积极予以支持;但又必须稳扎稳打,稳步前进。建议组织一个大的专家组,好好论证一番如何?”
于是,1981年5月,三机部、上海市根据薄一波副总理的指示,邀请了包括范绪箕(航空老专家,原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时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吴仲华(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俊奎(北京航空学院教授)等著名学者,以及经济、冶金、化工方面的专家共55位同志,对运十飞机进行实地考察后举行了评审会议。大家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共同得出三个结论:“建议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一致认为,中国运十飞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有了这个基础,将来就可以发展各种类型的民航飞机。建议国家在决策上“要慎之又慎”。现在运十飞机已花了五亿多,这个队伍、基础建立起来不容易,“停下来损失太大。”建议国家要建立自己的民航工业,民航机原则上必须立足国内;要有一个全面的民航飞机发展规划;“对民族航空工业实行保护政策。”据此,上海市又向国务院写了报告,反映上海专家论证会情况,提出运十继续搞下去,提出“三个方案”,建议国家最多只需研制经费,90年前生产交付15架飞机,作为国内主干线航线使用。
这是中国著名航空专家、学者鲜明而又坚决抵制和反对邓小平错误决策的集体呼喊!结果只是当成左耳风,我行我素。
1984年6月,上海飞机研究所的219位科技人员,目睹自己付出十年大量心血而得到的宝贵成果将被付诸东流,心急如焚,只好“联合上书”,据理抗争。他们呼吁不要花巨额外汇去组装DC-9超80(即MD-82),建议在运十基础上发展我国民机工业。同样是石沉大海!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在邓小平自己的“两个‘凡是’”面前,能不一概淪为多管闲事,瞎操心 !
这就是他的所谓“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民主决策”!
邓小平下令运十“要停下来”的所谓理由,值得剖柝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14:09:28 | 只看该作者
如前所述,邓小平在接见美国飞机大老板后下令运十“要停下来”,提出了四条理由:⑴ “受‘四人帮’干扰破坏”;⑵“花钱很多”;⑶“把握不大”;⑷“办法不对。”这些理由片面、主观、武断,不是似是而非,就是牵强附会,乃到蛮不讲理,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先看所谓运十“花钱很多”。
上运十大飞机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大工程项目,无疑是要花钱的。但有如上述,那时全党干部还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运十的研制人员和广大工人艰苦奋斗、精打细算,圆满完成了大飞机的研制。老实说,近些年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大吃大喝、挥金如土,对他们来说,简直不可设想。又何来“花钱很多”?
运十究竟花钱多少?请看两个数据:
一是程不时副总设计师提供的:据我所知,当时运十研制的经费,当时的历史年代,“我们的花费大约是五亿左右”;
二是薄一波1981年4月9日批复三机部《关于运十飞机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安排的请示》报告提到的官方数据:运十“从70年开始研制到现在已经十年,已经花了5.377亿元。”
可见,运十研制的总费用,只是5.377亿元。能说这是“花钱很多”吗?
凡事得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运十研制费用,同西方的研制费用相比,实在少得不可比拟。据说:同期西方研制一架民用大型客机的费用一般是15-20亿美元。而按目前的币值,波音、空客每一种新客机的研制费用大约为100亿美元量级。如果项目特殊,有重大创新,费用还要高。如空客A380总研制费用高达150亿美,波音787约为120亿美元,即使是波音747的改进型748_8也耗费50亿美元。中国运十的5.377亿人民币,尽管币值不同,折换同比,也是微乎其微。凭什么说运十“花钱很多”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09:45 , Processed in 0.228013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