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先乡后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欢你就看看,不喜欢你就骂吧。

[复制链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41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8:37:2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1956年好生了得!北方的“老大哥”召开了“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议结束时,突然在半夜里作了长达4个半小时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随后又在1957年11月抛出了《关于和平过渡的意见提纲》,宣布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没有必要,提出了“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理论,从而完成了“修正主义”体系的框架构建。对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静观其3年多的变化后,于1960年针对性地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布加勒斯特兄弟党会议上的声明》、《中国共产党中央对苏共中央通知书的答复信中关于解决分歧、达到团结的五项建议》;苏共在1963年3月也针锋相对地发表了《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信》、7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随后,中共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先后发表了《关于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一评)、《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南斯拉夫还是社会主义吗?》(三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六评)、《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后来还有《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驳苏共新领导的所谓“联合行动”》、《列宁主义万岁》等等“重磅炸弹”文章。这就是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中苏论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41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8:40:36 | 只看该作者
    此文到这里,看看那些标题,就会让有些人浑身上下都冒汗。
    没完,还有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41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8:44:02 | 只看该作者


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亲密的执政党爆发长达9年的大论战,使两党、两国关系也迅速恶化,以致发展到1969年春以“珍宝岛事件”为标志的武力相向。
毛泽东针对苏联党的路线的演变,又投入了读书、研究和沉思。当他把目光从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和案头的“九评”文章上移开之后,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第三代或第四代”身上:赫鲁晓夫不就是苏共领导人的“第三代”吗?他为什么会全面“修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以他为代表的苏共的“演变”,是否就是西方预言家所说的“和平演变”?中国有没有发生“和平演变”的可能性?“第三代或第四代”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娃娃”们,他们能担当起“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重任吗?……于是,“和平演变”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反修防修”;而防止“和平演变”的首要途径也就必然是“反修防修”;“反修防修”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毫无疑问就是必须持续、深入和全面地推进“知青运动”。因为“娃娃”们的教育,远比他们的前辈防止“糖弹”的攻击更为重要,它“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时的毛泽东,已经预测到不久的将来,苏联共产党沿着已经“修正”的路线走下去的话,必定要丧失政权,只不过他没有看到这个后来发生的必然事实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41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18:49:1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四清运动”,毛泽东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认为那些“走资派”毫无疑问都是“修正主义”者;对于“文革”,毛泽东至少出于三大出发点和必要性:一是“两条道路”斗争的需要,要让全国人民在运动中选择道路;二是反腐败的需要,要让广大群众在运动中教育监督干部,建立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机制;三是文化改革的需要,要使广大群众在运动中认清“封资修”的本质从而自己教育自己。而对于“知青运动”,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打破资产阶级政治家的预言,从“反修防修”做起,“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而实现“红色江山千秋万代不变色”。
这就是毛泽东从建国以后开始,在将近30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了超过半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治背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56
15#
发表于 2018-2-28 08:42:58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7万

帖子

9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1633
16#
发表于 2018-2-28 10:15:36 | 只看该作者
   正本清源的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41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11:55:59 | 只看该作者
四、经济考量与知青运动
上文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将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为标志的中国现代知青运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的政治背景,那就是“反修防修”。但是,正如笔者在《毛泽东与知青运动的起源》中所言,毛泽东的任何重大战略决策,从来不会仅从某一角度出发。这不符合他一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40多年前以“老三届”为代表的知青运动高潮的形成,有其全方位的深层次背景。其中,经济考量背景举足轻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41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11:59:34 | 只看该作者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同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在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和苏联的援助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粮食生产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记得笔者幼年时大约在1957年左右,市场供应丰富,物价低廉稳定,购买粮食及其制品不要粮票,“全国人民放开肚皮吃”,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于是就有了1958年的全民“大跃进”,在钢铁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15年赶英超美”的决心使人们相信“共产主义”不久就会到来。但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大体有三:一是三年抗美援朝战争对国家经济实力消耗造成的巨大负担需逐年弥补;二是1956年起中苏“蜜月关系”开始破裂,苏联逼还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武器债务并撤走一切专家;三是60年代初期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更使国民经济受到重创。直到1964年国民经济才出现明显复苏好转并加速发展。到了1968年,我国农业连续15年取得大丰收,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已初具规模,工业、交通、科技和国防各条战线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成果,还取得了杂交水稻、人造金刚石和人工合成胰岛素以及核电等世界领先的重大经济科技成果;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军事国防尖端成果,和世界上唯一“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初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更令国人感到无比自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41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12:01:24 | 只看该作者


然而,中国仍然处于“农业大国”地位。不但农村人口占80%以上,而且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很高却产出极低,这就严重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一句话,农业生产力太过落后。而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决定的因素。可以这样说,人的素质决定了生产力先进与否的根本性质。毛泽东曾有著名论断:“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显然,他所指的“人”,是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高昂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且永不“变修”和腐败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然而,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毛泽东更全面了解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用现在的概念叫“三农”)的现状和面貌了。尽管他作出了将近20年的努力,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人民公社,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三农”组织形式,特别是人民公社这个政权与生产组织方式相结合的创举,仍然没有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人间奇迹”,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三农”落后状况,他为此忧心忡忡。于是他想到了知识青年——他希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承担和完成这项伟大的历史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41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12:02:34 | 只看该作者


尤其是1966年开始的3年“文革”(至1968年)运动又使国民经济出现发展速度上的下滑,尽管绝对值还在增长。据统计,1968年除了国家财政收入361.3亿元,支出359.8亿元,结余1.5亿元和原煤、原油有所增长,以及钢铁、棉花产量与上年持平外,其余经济指标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为了紧缩经济开支,2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进一步实行节约闹革命,坚决节约开支的紧急通知》。《通知》规定: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1967年底各项经费和资金的年终结余存款一律冻结;基建、大修和设备更新要按计划进行,严格控制用款;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1968年行政费、事业费,较1967年减少30~40%;一个单位因两派斗争分裂成为两个领导班子、两套财务会计、两个金库、两个银行账户的,必须一个月内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否则军管;财政、银行要支持生产发展,应纳税单位和个人要照章纳税;没有实行大联合或军管的单位,由各组织、业务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会计联合签署;叛徒、特务、走资派、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反革命资产阶级分子和反革命知识分子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实行冻结,不准提取。等等。这是国家级的“节流”措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11:37 , Processed in 0.232014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