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杜援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援朝盆景艺术作品专栏】几十年来的盆景造型艺术

[复制链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31#
 楼主| 发表于 2023-7-31 12:54: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岁月》
    当朝阳从海子湖面升起,越过穿湖大桥,新的一天到来了。今天是我的七十一岁生日,在我生命的年轮里又添上了一轮圈,已经步入了老年序列,无情的岁月让容颜渐老,现在每过一日,都应该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从今天起生命的年轮又开始划第七十二个圈了,也有人说;白发是岁月的冰霜熏染,皱纹由生活的经历镌刻。

  七十一年前的今天我出生在便河西边的晴川书院(原沙市二中隔壁)北面的一处民房里,记得幼年时,奶奶常抱着我在公路边看过往的汽车。那时汽车很少,从长江边的轮船码头开往荆州古城方向,每天只有几班车,等候在路边看汽车的人却很多。那时的汽车噪声很大,很远就听到轰轰的机器响声但行驶速度却很慢,行驶在碎石泥土路上,车驶过去,后面扬起一溜长长的尘土。

年龄稍大后便去读私塾,私塾老师姓姜人称;姜先生,刚进学堂,见身着长衫戴着老花镜的姜先生教读《三字经》,由先生先念读讲解,然后自己用磁笔在磁板上一笔一划学着书写黑板上的课文,嘴里还一边读记书写的文字。磁板磁笔是用不同石料做成的,磁笔能在磁板划出字的痕迹来,也可以用布擦去。

私塾最头痛的是每天下午放学之前,学生一个个要到先生面前去背书的过场,姜先生那双不大的眼睛里布满血丝,从滑落到鼻尖上老花眼镜架上方空隙处看着你,那怪怪的眼神让人望而生畏。一下子把记得半生不熟的字句都给吓忘了。一次背书成功先生会表扬你,通不过的得下去继续读背课文等候先生点名传唤再上去背诵,三次背诵都通不过就会受先生责罚,甚至用戒尺打手心。戒尺是木质的用生漆漆成枣红色的窄木片,据说是桃木做成的约两尺来长,打在手心上生疼生疼的。被打过的学生都很害怕,也有胆大调皮的学生背地叫姜先生为“姜瞎子”的。在私塾上学时,我曾受到先生的表扬。也为私塾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小学后,还经常来私塾看望姜先生,还有我为学堂栽种的那棵渐渐长大的遮荫楝树。

  一九六八年秋冬季,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展开。当时初中三届已经毕业的同学,在家长单位领导,学校军宣队,贫宣队动员下,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活动,我和几位同学,六八年年底前“义无反顾”的下掉城市户口成为“知识青年”中的一员,奔赴湖北省松滋县西斋区大桥人民公社团山大队插队务农。离开城市当天,送行时场面可谓;声势浩大,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好不热闹。及到登上去农村的小火轮时,天空飘起了雪花而且越飘越大,迎面吹来刺骨的冷风,轮船溯江而上。第二天(元月十日)上午仃靠在枝城码头,下船后换乘由松滋县煤矿拖煤的一主一挂敞篷回程货车去松滋西斋。按公社为单位上车,人坐在主车车厢里,行李堆放在挂车上。拖煤货车翻山越岭冒着纷飞的雪花,迎着刺骨的寒风拉着一车又一车刚转换身份的“知识青年”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翻山越岭驶向接受“再教育”的贫下中农身边去。大约在下午三时许,我们乘坐的煤车开到目的地;西斋区大桥人民公社,敞篷车上被冻得瑟瑟发抖的“知青”们,艰难的爬下煤车,灰尘满面的脸上表露出茫然眼神,眼前老旧的建筑象庙宇又象是地主阶级曾经的住宅。提着行李卷跟随领路人走进不大的会议室,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按预先定好的名单“知青”被各个大队派来人领走。沿着乡间小道在当地迎新长号锁呐乐曲声中,翻过一座又一座丘陵,在弥漫着焚烧“火粪土”浓烈的烟味里,步行前往团山大队方向。此时,山风夹裹着飞雪直往冻疆的颈项里钻,又冷又饿的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了。五公里的路程走了很久很久。

  在大队部进“拦腰一顿”的中晚餐时,大队领导纷纷致欢迎词,用完餐后被各生产队贫协主任领到“接受再教育”的生产队。我们一行八人被送到团山四队一户房屋宽敞的下中农家里,在农家堂屋里临时铺上稻草形成两个地铺,让男女同学分别在地铺上休息。自出生以来这是第一次在农家地铺上睡觉,而且屋外正飞着鹅毛大雪,刮着呼啸的山风。经过一天的长途奔波,冻累饿交加,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打来热水,洗了把脸,各自拉开行李卷钻进薄薄的棉被蒙头便睡。山里的风雪越是到了夜晚就下得越大,农家小屋依山面南而建,后山上栽满成林的松树,雪夜的风吹得松林阵阵涛吼,睡在地铺上的我们早就被冻醒了,及将三更天时远处传来第一声鸡鸣,接着近处第二声鸡鸣后,以至远近无数声的鸡鸣此起彼伏。黎明时分,有同学去卫生间,刚进去就被圈里的猪给吓了回来。打开大门瞬间,刺骨寒风扑面而来,将刚起床同学被子一下子吹开,门外白茫茫的雪覆盖所能见到的一切物体,只有屋前水塘是暗灰色的。同学们找来水桶踏着厚厚的积雪,准备去塘中打水回来洗漱,初来乍到怎么也找不到汲水的地方,只能发动大家围着水塘寻。松软的积雪发出“噗噗”的响声,水终于打上来了。住户主人也起来了,忙着烧水做早餐。

    不一会,生产队长一行多人冒雪来到“知青”住处,寒暄过后向我们介绍生产队基本概况,共进完早餐带领我们就近实地观看农田,灌溉渠道,生产工具等,队长叮嘱我们暂时休息两天,等化雪后参加冬季积肥工作。

  雪天易晴,“生产队来的知青今天要出工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大早,上工就引来许多社员围观,年长者嘘寒问暖,同龄人相互问候,我们很快就融入劳动集体中。这里民风淳朴,社员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和蔼可亲。在这样的环境里,同学们很快在心理上就适应了下乡生活,极积参加到“接受再教育”的劳动中去。

     一九六九年春节在二月十七日,是年前立春,正月初二就是“雨水”节气,生产任务要往前赶,加上又是冷冬,晴天少雨雪天多,工作日相对减少。劳动任务重,知青只能从事简单笨重的挑背抬体力活,这样繁重的劳动对初到农村知青是难以胜任的,几天下来,用单肩挑担的男同学们的肩膀又红又肿,肩上落不得扁担,女同学手上都打起了水泡,双手握不得锄头。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到了过小年的时候了,社员们在工余时间都在办过年物资。生产队长也看出知青们的心事,经研究后通知我们;腊月廿七给知青放假十天,回家过年去。知青们这下子可高兴了,准备腊月廿七一大早就上西斋搭乘从刘家场开往新江口班车,再转车到松滋口上船回沙市过年。谁知天公不作美,腊月廿六下午突然变天刮起北风,随之气温骤降。入夜下起鹅毛大雪,雪整整下了一夜,廿七日天明后还在继续下着,地面积雪至少有三寸多厚。一大早知青们带好随身行李集体出门,冒雪奔向西斋汽车站。到站后听车站售票人员说;昨夜大雪今天道路湿滑汽车很可能停班了。听到汽车停班的消息大家都不甘心,商量决定在雪地里步行七十八公里到县城新江口再想办法回家。归家心切的我们在溜溜滑滑的雪地里艰难的走着,经过十几个小时雪中步行,晚十点后终于走到松滋县城新江口,找个小旅店对付一宿,天亮后赶到县城汽车站准备购票乘车去沙市。只见售票处写着;各路班车因大雪停班的通知。这时大家进退两难,但是也只能向回家的方向继续步行,走到松滋口再登船回沙市。昨天在雪中走了一天。双脚都是肿的,耳朵,手指,脚跟,脚指等处都被冻伤了,咬咬牙穿上被雪水浸湿的鞋袜,揉一揉痛疼的冻伤,手拄着木棍迈开沉重的脚步,向着四十五公里外被冰雪覆盖,上下起伏的山路艰难的前行。紧赶慢赶终于在轮船到达前十五分钟走到松滋口船码头,购买好船票等在江边候船。江风迎面吹来,不由得打起寒颤,被汗水湿透的内衣贴在身上钻心的寒冷。好心的售票员见状,提来热开水让我们保暖解渴,饥寒交迫的我们顿时感到心里暖暖的。船准点靠岸,登上宜昌开往武汉方向的班船,在轮机舱外找个避风暖和处席地而坐,立刻就进入了梦乡,梦中与家人团聚的温暖场面是那么温馨幸福美好……。

     过完春节及时返回生产队,随即加入修建松宜矿区铁路的民工队伍之中,脚登草鞋身披簑衣头戴斗笠,手推独轮车步行朝着枝城方向进发,沿盘山公路翻过海抜三百多公尺的麻岭坳山顶进入宜昌地区枝城境内,途中借宿一夜第二天到达枝城桥南铁路工地。便开始了修建铁路土方工程,用肩挑,人拉独轮车推运土的施工劳动,长长的运土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一九七O年冬季,又去当阳修建火车站,有了修建松宜铁路经验,在这次土方工程作业中,也学会了肩扛背带双手推动独轮车运土,省力增效的劳动方式。临近春节火车站土方工程完工,民工们就地放假,车站里人山人海,挤满前来购票的返程民工,其中也有不少下乡知青。人多车少争抢购票,一票难求。好不容易买到回家过年的车票,挤出人群后发现棉衣上的钮扣全部都挤没了,衣袖几乎被扯脱下来。

     过完春节又返回农村,跟着有经验的农民学习早稻“催芽育苗”劳动。谷种经水淘洗后,用棉被谷草捂紧放在避风黑暗处,隔二,三天打着手电去观察谷种的变化。当发现大部分谷种胚根萌动时,就将谷种撒播在育秧盘内,然后在种子上覆盖五倍于种子厚度的疏松土壤。再将育秧盘放置塑料拱棚内,然后浇足水封闭好塑料棚。几天后,育秧盘里冒出了一根根幼嫩的小苗。从农业资料上得知;这种育苗方法叫做囤秧育苗法。能有效提高种子出苗率,栽种成活率,缩短稻谷大田生长期,提前收割期。

  学习稻谷育苗后,我对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跟着有实践经验的老农学习稻田管水,用牛拖田犁地等农活。

     一九七O年春季,松宜铁路,松滋钢铁厂开始在下乡知青中招收工人了,那个年代讲究“出身成分”,“根红苗正”的知青先后被推荐到铁路,工厂招工,成为国企职工。因家庭出身等原因的知青被留在生产队继续接受再教育。七月的一天晌午,正在水田中进行用牛拖田翻土劳动的我,听到田间小路上传来队长的喊声;小杜快上来,你的招工通知来了,今天三点前去区卫生院参加体检。听到队长的话我以为又在和我开玩笑,就装没听见似的,继续驱赶着牛拖动铁犁在田间劳作。队长走到田边,特意将招工通知单拿出来一边摇晃一边说;这次是真的,没骗你。看到队长手中摇晃的纸条,立刻喝停行走的牛,从水田里三步并着两步跳到田坎上,在衣服上擦去手上的稀泥,从队长手中接过招工通知,迅速看完招工通知内容。赤着双脚卷着裤腿,头也不回向两公里外的西斋镇跑去。队长在后面大声喊;别跑了,吃完午饭再去也不迟。此时心情哪顾得吃饭,巴不得一下子飞到区卫生院进行体检。半小时后,汗流夹背卷着裤腿赤着脚,快速跑进卫生院的我,气喘吁吁找到体检医生出示招工通知单并说明来意,医生给我做了视力,身高体重等各项检查,在测量血压时医生说;血压偏高,135/80毫米水银汞柱。听到血压不正常急得我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跑到水井前喝下刚打起来的小半桶凉井水,又用双手抱着井床降温。这时听到一位老医生说;这孩子是跑来的还赤着脚呢,可能是在水田劳动来的。等他静一会再测量一次。等了一刻钟后测量血压基本正常了,那位老医生问道;孩子你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还赤着脚?我如实回答了这位医生的提问,医生说;放心吧,没问题的。你还没吃饭吧?说着随手递过来两个馒头,说;人是铁饭是钢,趁热吃了吧。怀着感激的心情,用双手接过这充满爱心的馒头,向老医生深深的躹了一躬。

     今天又回想起过去难忘的岁月,那些经历和感人的故事,一幕幕清晰的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文中图2作者于农历年七十一岁时,用相机快门线自拍图片。
图3.一同下乡的八位同学,图中儿童是同学小妹,1969年摄于照像馆,后排右二为本文作者,时龄19岁。图片由仲文君同学提供。
图4.5摄于建川博物馆知青生活馆。
     写于2021年11月20日

img-1690778830460e88d6ed387b97aa3829bc71eb4c44efa619b6b6b083e4fd9400c0a91f0b7435c.jpg (30.74 KB, 下载次数: 8)

img-1690778830460e88d6ed387b97aa3829bc71eb4c44efa619b6b6b083e4fd9400c0a91f0b7435c.jpg

img-16907788347323345974289a8dd7b75817d91479f24f8eca02cb583441f04e3b680010d032048.jpg (42.91 KB, 下载次数: 11)

img-16907788347323345974289a8dd7b75817d91479f24f8eca02cb583441f04e3b680010d032048.jpg

img-169077883932844112c2ce187aca26631310e475c509079a2ee33e32d79989966439e43f7bdd5.jpg (42.97 KB, 下载次数: 11)

img-169077883932844112c2ce187aca26631310e475c509079a2ee33e32d79989966439e43f7bdd5.jpg

img-16907788434673dfe53531d1bb38e941dd2bf0bef411959d05ee95cbef7231adbe4ea156cb4f6.jpg (45.72 KB, 下载次数: 9)

img-16907788434673dfe53531d1bb38e941dd2bf0bef411959d05ee95cbef7231adbe4ea156cb4f6.jpg

img-169077884784405976f4911838e4e46d00f263b758f7fad797d89d49766e2316c9f468ea9c6e8.jpg (42.48 KB, 下载次数: 9)

img-169077884784405976f4911838e4e46d00f263b758f7fad797d89d49766e2316c9f468ea9c6e8.jpg

img-1690778852173d8a7d67f23894a6788ad782355242224260aaf571d3348fec9fb0937ffe81a9f.jpg (59.6 KB, 下载次数: 9)

img-1690778852173d8a7d67f23894a6788ad782355242224260aaf571d3348fec9fb0937ffe81a9f.jpg

img-16907788725553d9dfe5b18d1fd264d187503efff6249869541bdbcc7bf5c617ea234bf16c48f.jpg (96 KB, 下载次数: 9)

img-16907788725553d9dfe5b18d1fd264d187503efff6249869541bdbcc7bf5c617ea234bf16c48f.jpg

img-16907788687377e80d8c7b3df24e23695ba813422f59b134ef276d335777e038cfe083228e6c6.jpg (62.95 KB, 下载次数: 12)

img-16907788687377e80d8c7b3df24e23695ba813422f59b134ef276d335777e038cfe083228e6c6.jpg

img-169077886463015f92d3974a0a9c15adae35e3bdab1122d13232edc1f2de631503b9f3b60a137.jpg (66.08 KB, 下载次数: 11)

img-169077886463015f92d3974a0a9c15adae35e3bdab1122d13232edc1f2de631503b9f3b60a137.jpg

img-16907788605676d747d0fc56cbccf2e90b281a8852fdfa0b7676acf78eccf9fa5941658d36368.jpg (55.36 KB, 下载次数: 9)

img-16907788605676d747d0fc56cbccf2e90b281a8852fdfa0b7676acf78eccf9fa5941658d36368.jpg

img-169077885643532ca338187052e50729cef3cdc0ab9e6713b9de80ccf3b8012d8608d197b4137.jpg (76.83 KB, 下载次数: 10)

img-169077885643532ca338187052e50729cef3cdc0ab9e6713b9de80ccf3b8012d8608d197b413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32#
 楼主| 发表于 2023-7-31 15:04: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老杜画石
   
  画石描树是制作盆景必备的基本功,按《芥子园画传》用毛笔画树石有难度,老杜没事喜欢用铅笔对着电脑上的照片画画,这不是因陋就简,用购买服装包装里的衬白纸壳画老沙市市便河岸边的一块石头了。你知道这块石头的来历吗?你想了解它的故事和传说吗?请看下面的文字和图画。
  就在荆州市沙市区便河东岸水中,有一块外形极象猿猴的石头耸立在这里。我小时候常见来来往往的木船把这块石头作为栓船的“工具”。那时我们放学后也去石头旁河岸边游玩戏耍一会才回去做作业。
  如果不会说沙市话,用普通话念“砂石”或用地道的沙市话说“沙市”,听起来发音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就把便河水中这一块古老的砂石说成是沙市的象征。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沙市之名即因“砂石”而来。实际上,砂石乃清康熙朝中兵部左侍郎张可前私宅园中之物,由云南某县令千里迢迢作为礼物送致沙市张府,而那时的沙市已被称作“沙市”有一千余年了。唐朝诗人元稹有诗云,“阗咽沙头市,玲珑竹岸窗”,宋陆游也有“沙市三日风,万鼓鸣船头”,“萧萧沙市雨,淡淡渚宫花”,清人王百川有诗赞这块石头曰:“嵯峨一石势如猴,百节玲珑好系舟。问尔生前能记否,几时蜕化在山头?”等诗句,这块来自云南的石头可能是火山岩。   张可前告归后,辟“梅园”于沙市今肖家坊,并置来自云南的两块砂石于梅园之中。张母去世后,张可前为表孝思,于是将自己心爱的两块石头移于母亲的墓侧,据说张母葬于便河(东)边的曾家岭。清朝末年,年深月久,墓址凌夷,两块奇石被弃于荒野,其中一块不知去向,剩下的一块被后人移至今址。在便河之中用青石板修筑台座予以放置,成为便河一绝景,四时游人络绎不绝,每每流连忘返。
   伫立在便河水中的一块古老的砂石,它不是显赫的建筑,它没有传奇的故事,只因为“砂石”与“沙市”谐音相似,而每一个沙市人都对“沙市”这两个字有着深深的眷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33#
 楼主| 发表于 2023-7-31 15:12: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上传照片。

mmexport1690787250497.jpg (43.48 KB, 下载次数: 9)

mmexport1690787250497.jpg

mmexport1690787244765.jpg (56.85 KB, 下载次数: 12)

mmexport1690787244765.jpg

mmexport1690787346906.jpg (46.42 KB, 下载次数: 10)

mmexport1690787346906.jpg

mmexport1690787336728.jpg (36.74 KB, 下载次数: 13)

mmexport1690787336728.jpg

mmexport1602145624331.jpg (39.3 KB, 下载次数: 12)

mmexport160214562433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34#
 楼主| 发表于 2023-8-2 09:38: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荆周刊上的记载
     今天收到2020年4月17日出版发行的第16期总第1797期《荆周刊》社区周刊。《荆周刊》是江汉平原首家社区周刊,是湖北最早实行市场化经营模式的纸媒之一。《荆周刊》设有;新闻盘点,一周社区,社区广角,荆州记忆,抗疫人物,社区乐生活,健康,荆州地名故事,荆州味道等栏目。翻开《荆周刊》在“社区乐生活”栏目看到由《荆周刊》记者楚望老师撰写的题为;“艺圃叟”杜援朝;花匠,拍客,版主和观鸟志愿者的文章。文章从杜援朝名字由来入笔简明扼要叙述了主人翁从命名,下乡,招工回城,拜师学艺,业余爱好,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转行为企业努力工作,记录了主人翁参加国内国际盆景艺术大赛获奖,受到企业表彰立功受奖,通过成人高考考进入大学学习,学成归来努力为企业工作经过,同时也简明描写主人翁参加盆景艺术大赛,屡获高奖。被企业推荐评定职称,由技术员到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主人翁服务的企业破产了,经过学习长期实践掌握的一技之长成了谋食生存的手段,先后在成都,襄阳,浙江等地受聘为;艺术总监,艺术大师,高级技术顾问,同时在省,市专业协会担任技术培训主任,省盆景艺术研究会盆景理论,动势盆景研究学组成员等职务。本世纪初也曾经在《花木盆景》杂志官网论坛担任过管理员,2006年在《盆景艺术在线论坛》上开首家网店从事盆景网络销售活动及参加国内多家盆景专业论坛活动并参与论坛管理工作。参加荆州新闻网《江汉风论坛》,《九龙渊论坛》,《荆州日报社论坛》《楚网》等网络论坛活动曾经是《楚网》“荆州植物版”版主。是《江汉风社区论坛》纪实摄影,醉美荆州,行行摄摄版版主,后转入荆州新闻网特约记者及无线荆州APP特约记者。
由于网络活动盆景交易需要拍摄盆景图片,在网络上学习摄影技巧先后在《蜂鸟网》等摄影论坛学习摄影技巧,艺术是隔行不隔理的,适用于盆景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同样适用摄影艺术。
现在主人翁年届七旬仍然是是荆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荆州市旅游摄影推介中心”摄影师,其摄影作品在《湖北省第二届(荆州)园林博览会》荆州市旅游摄影图片展览中荣誉展出。是荆州市观鸟协会会员,多次在市区内拍摄到荆州市稀有鸟种,其中山麻雀(雌,雄鸟)是在荆州市城区首次发现。
在防“新冠疫情传播”居家隔离的数十天里,整日在卧室飘窗台上观察花开花落,日出月升的同时也发现初来荆州城区的稀有鸟种,初开白玉兰间的花鸟图,用摄鸟超远摄相机镜头,在荆州市城区内,第一次记录到一对山麻雀和少有的蓝鵐鸟,还系统拍摄到鸟活动的视频录像资料。这些记录于当下,于后来人都可以参照,启示,我曾经这样生活过。读罢《荆周刊》文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七十年的生涯里,有数不尽的喜怒哀乐,尝不完的酸甜苦辣。面对现实积极向上的努力求索,宣传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img-1690811004437img-001NparHzy7CABomQZIf2&690.jpg (77.73 KB, 下载次数: 11)

img-1690811004437img-001NparHzy7CABomQZIf2&690.jpg

img-1690811014510img-001NparHzy7CAGhIUoJ4d&690.jpg (69.63 KB, 下载次数: 11)

img-1690811014510img-001NparHzy7CAGhIUoJ4d&690.jpg

mmexport1690940037257.png (307.92 KB, 下载次数: 12)

mmexport1690940037257.png

mmexport1690940062488.png (305.92 KB, 下载次数: 11)

mmexport1690940062488.png

mmexport1690940052215.png (350.3 KB, 下载次数: 13)

mmexport1690940052215.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35#
 楼主| 发表于 2023-8-4 13:06: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杜援朝 发表于 2023-7-29 11:23
用手机拍摄这块较大的菊花原石(重近百斤)图片和菊花石局部图片,传到盆景艺术作品专栏里丰富资料内容。 ...

此帖在新浪微博上发表,点击率已过三万。

Screenshot_20230804_084756.jpg (37.21 KB, 下载次数: 12)

Screenshot_20230804_08475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36#
 楼主| 发表于 2023-8-5 14:39: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老杜做盆景画盆景讲盆景故事
收藏2023-6-8 10:32:39
三角枫古树桩盆景《历经沧桑》的故事。
古树桩盆景《历经沧桑》是用植物三角枫古桩经过多年,用园艺技术手段,盆景造型艺术有机结合,制作而成的一盆盆景艺术品。
  植物三角枫是槭科植物原始种,俗名;鸡公树,三角枫。三角枫秋叶,春叶都是红色的,每当春天来临,三角枫发芽两三天后,全树叶片嫩红色,红叶期十天左右,以后叶片逐渐转绿,但是枝顶新长叶片是红色的,远远望去,像一只只绿毛红冠公鸡,所以也叫它鸡公树。晚秋来临早晚温差大,三角枫叶片先后转红,直到落叶为止,秋季观赏期比较长,特别是,气温突然下降或者出现初霜冻,全树叶片一夜全部变红,非常美丽,同时给人十分震撼。所以人们非常喜欢三角枫盆景。
  记得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春节刚过。一次去湖北京山县空山洞旅游,在附近的农村走走看看,正当走到一家农户院落外,看见山边的农田出入口处,有棵长长的奇形怪状的三角枫老树桩,欹斜着生长在路口边上,树冠上刀痕累累。觉得奇怪,便驻足仔细观看。不一会,一位眉清目秀年青村姑从农舍走来,问我们,在看什么?我告诉她这棵树长得很怪,村姑说;这是鸡公树,长在这里很多年了。她告诉我说;她是年前刚嫁过来的新媳妇,昨天第一次下田劳动,路过这棵鸡公树时,不小心一阵风将出嫁时穿的新衣服吹到三角枫树上,让树枝给挂破了,当时很生气,用镰刀砍光了树上的枝。还说;等他丈夫回来以后,将这棵树挖掉作柴烧。我见她这样说,就问道;既然这样你把这棵树卖给我吧?村姑说;你别开玩笑了,鸡公树这里到处都是,还有人买这东西?我再三说我想买这棵树,还问她需要多少钱才能买到?这样村姑才相信我的话,她说;你真的要这棵棵,那就只出挖工钱,树送给你。还要她丈夫帮助把树桩送到公路边。
  不一会,村姑的丈夫回来了,村姑说明原委让丈夫马上挖树,我看这个农村汉子憨厚老实的外貌,天生一副“怕老婆”的像,连忙送给他两包香烟,那汉子不好意思接住香烟,拿起农具就开始挖树,在我们的协助下大约两小时,才将树桩挖起。农村汉子请来拖拉机将树桩装上车,送到公路边,记得当时我付给他两百元钱,农村汉子连连摇手说;不要这么多钱,我再三坚持,农村汉子说;既然这样,就请你们去我家吃餐饭再走,吃饭间听农村汉子说;这棵鸡公树有很多年了,因为长在路边,年年砍,树才长不高。这棵树曾被前辈人多次用火都没有烧死的,树上那伤痕就是以前烧的,又听汉子说这棵树至少有四百多年了。就这样我们酒足饭饱离开了农家。开车将这棵大树桩运回荆州。
  今天翻出2012年我为这盆古桩三角枫拍摄的照片,看了又看,决定用我的方法,将这盆古老的三角枫树桩盆景,手绘出来,我也可以再仔细欣赏这历尽沧桑的古树,经过我多年制作的盆景艺术品。
  三角枫古桩盆景《历尽沧桑五百秋》绘于2020年9月10日(庚子年丙戌月丙辰日)杜援朝(艺圃叟)绘制。

IMG_20230805_143456.jpg (83.64 KB, 下载次数: 9)

IMG_20230805_143456.jpg

Screenshot_20230608_102518_edit_7128607913165.jpg (71.86 KB, 下载次数: 11)

Screenshot_20230608_102518_edit_7128607913165.jpg

Screenshot_20230608_102529_edit_7162837330287.jpg (48.16 KB, 下载次数: 8)

Screenshot_20230608_102529_edit_7162837330287.jpg

Screenshot_20230608_102533_edit_7178355952052.jpg (50.89 KB, 下载次数: 9)

Screenshot_20230608_102533_edit_717835595205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37#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08:47: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辛丑年立秋随记
       (2021-8-7)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这是明代才女夏云英《立秋》中的诗句。说到“立秋” 人们自然就会想起秋高气爽,金风阵阵,果实累累的宜人秋色。 今年“立秋”在八月七日下午十四时五十四分,即“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九 未时立秋”,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传统上把立秋时间作为划分立秋后,气温高低出现的几种情况的判断方法,常把初秋的气温高低形象的划分成;“公秋和母秋。今年是农历单日,白天立秋。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公秋”。农谚说;“白日立秋凉飕飕,夜晚立秋热死牛。”“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的说法,今年立秋前,随台风“烟花”的来临,也给我地带了凉爽的天气,台风吹走了闷湿的“桑拿天”,在傍晚和夜间降过几场雨,着实让人们凉快了一把。可是刚进入八月,气温突然直线上升,午后最高温度达到三十七度以上,清晨最低温度也在三十度左右。还没“立秋”呢,老天爷就给了大伙一个下马威?兴许是”物极必返“的辩证规律也未可知的。

   随着台风”烟花“的消失,“副热带高压”又卷土重来,迅速占领了江汉平原,乃至大江南北,中原地区的上空,气候酷热难耐,骄阳似火。天气预报上显示,接连几天都是三十七度以上,体感温度四十度以上的大晴热天气。忽如其来的“德尔塔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步奏,配合社区做全员核酸检测,做好个人及家庭防护,戴口罩无事尽量少出门,不参与聚集性活动。

   这几天清晨,从窗台向外望去,东方天边呈蓝灰色,刺眼的阳光从东边高楼背后射出,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与往日朝霞满天,蓝天白云的天空完全变了样。连忙翻看手机版天气预报,只见手机屏上显示出一连串的金色小太阳,有时天气预报还报有雨,但是到有雨的那天却仍然是晴天。八月三日傍晚,天空象征性的下了一场小雨,雨时带来了阵风。近几天,央视天气预报;南海有台风吹来,届时有风有雨。立秋前气温可望下降一些。

    接连多日在空调房间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趁清早气温没有升高,太阳初升前,利用人们外出活动少时间段,背着相机下楼去拍摄晨光里的风景,花草,等景物光影效果图片。走到便河岸边,见晨光中,河水对岸的船坞两旁停靠着整齐的游船,游船倒影在水中若隐若现,留下长长的痕迹。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近处的植物上,逆光里的青龙藤叶片脉络清晰可数,阳光把叶片边缘上染出银色的光晕,不知名的藤蔓在阳光里扭曲着向上生长,一切都是那么宁静祥和美好。

    随着太阳的升高,阳光晒到脸上身体上,渐渐像针一样开始扎人了。沿路边的葱兰花开出洁白透亮的花朵,叫人喜爱。耳边传来阵阵“嗡嗡”的蜜蜂声响,顺着声音看去,阳光下,盛开的白色,红色紫薇花上,不少蜜蜂在花间穿飞采蜜。紧走几步,走进阳光里,刹那间,身体立即感觉到阳光的存在,热辣辣的生痛,汗水一下子湧了出来。蜜蜂在紫薇花间的活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连忙设置好相机,全神贯注拍摄在花间忙碌的小蜜蜂。几次连拍下来已经有几十张照片了,自以为是的我信心满满离开了紫薇花丛,向荫凉处走去,翻看刚刚拍摄的照片,发现光线不足,没有几张照片焦点是清晰的,只好重返向阳处再拍。

   在荫凉处休息片刻,随微风吹来阵阵茉莉花的清香味道,在这酷热的天气里能够闻到清馨花香,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发现就在不远处的露台上,邻家一大盆花期接近尾声的茉莉花在朝阳阳光下,微风中摆动,香源源不断从那里传来。拍摄完茉莉花,我已经是汗流浃背了,顺便也拍摄下盛开的“风雨花”和正在由绿转黄再转红色的爬墙虎叶片。

    “风雨花”这个很特别的花名,顾名思义这种花与天气变化有关。在夏秋之交,如果要变天下雨时,就开出鲜艳的花朵,雨期越长花朵就越鲜艳也开花越多。所以人们就给这种花起了个形象的名字 __“风雨花”。风雨花学名叫;韭兰,是石蒜科葱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线形叶,花似兰。窄长叶片也象韭菜。故而名韭兰。据说;在气象学上可能有参考价值,能够在雨前感知雨的到来,提前开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引种栽种“风雨花”的人特别多。

   植物对气温变化非常敏感,当气温骤变发生霜冻现象时,能够让一些植物叶片,一夜之间变成红色或黄色。早上人们看到突然变化的自然现象,非常振撼,从而感知季节变换,给人们记忆犹新的感觉。其实植物叶片颜色的变化,是随着自然温度,阳光光照,紫外线强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季节变换而不断变化着的,只不过人们平时对这些细微的变化,没有在意而已。正如这叶色变化的植物爬墙虎一样,一片叶上存在正在变化的两种不同颜色。

   随着夏秋季的到来,火辣辣的阳光(紫外线)也会给叶片中的叶绿素带来“伤害”,使叶片中的叶绿素减少。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的色彩就显现出来,再加上夏秋季节高温少雨,植物体内部缺少水分,白天叶片光合作用中合成的六碳糖,运输到植物各个部位的速度减慢,当六碳糖积累到一定浓度时,遇到酸性物质(树液)就会变成红色或黄色,遇到碱性物质(树液)颜色就会变蓝色。

    秋天树叶的颜色变红(黄)和落叶的早晚,与降雨量的多少有关。如果在干旱年份,树叶的颜色变化就不会太大,但叶片也会变红。叶子落得就比较早,这是植物机能的自身调节,为了给植物木质部多留些水分,储存养料以备越冬,供来春发芽作准备。落叶,是植物保护自己的手段之一。

   秋冬季红叶和黄叶很美,再美的秋景,在冬日的寒风下,落叶植物的叶片终究会全部落尽,只剩下遒劲的枝干。所以,一定要珍惜;立秋时节植物带给我们姹紫嫣红,叶色变幻的美丽。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诗句是从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句而来,从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起,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则是秋季的开始,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古时候,山中僧人发现“立秋”时植物第一片叶由绿转黄再变红而凋落后,便感知秋天的来到了。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05_edit_2415817072672.jpg (56.22 KB, 下载次数: 11)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05_edit_2415817072672.jpg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11_edit_2386289654610.jpg (61.74 KB, 下载次数: 10)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11_edit_2386289654610.jpg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08_edit_2400237074344.jpg (40.08 KB, 下载次数: 8)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08_edit_2400237074344.jpg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13_edit_2366103137482.jpg (30.89 KB, 下载次数: 11)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13_edit_2366103137482.jpg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16_edit_2352236168998.jpg (21.7 KB, 下载次数: 9)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16_edit_2352236168998.jpg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19_edit_2337144577545.jpg (29.62 KB, 下载次数: 10)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19_edit_2337144577545.jpg

Screenshot_20230806_073516_edit_5276635188506.jpg (41.35 KB, 下载次数: 10)

Screenshot_20230806_073516_edit_5276635188506.jpg

Screenshot_20230806_060836_edit_784287430324.jpg (26.05 KB, 下载次数: 10)

Screenshot_20230806_060836_edit_784287430324.jpg

IMG_20230802_192802.jpg (51.33 KB, 下载次数: 12)

IMG_20230802_192802.jpg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28_edit_2322784239947.jpg (72.81 KB, 下载次数: 10)

Screenshot_20230807_083428_edit_232278423994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38#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08:49: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明日立秋,将前年立秋时撰写的散文帖到专栏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39#
 楼主| 发表于 2023-8-8 06:02: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今日立秋
今天凌晨2点22分41秒立秋,“立”代表开始,“秋”则象征着禾谷成熟。
“节至立秋年过半,
晚苗尚在润月尖。
稻香飘溢三场雨,
又得金黄九畹田。”
秋是收获的季节,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立秋是季节的更替,也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的表达。每年的立秋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带着人们希望与美好,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img-16907788687377e80d8c7b3df24e23695ba813422f59b134ef276d335777e038cfe083228e6c.jpg (63.4 KB, 下载次数: 12)

img-16907788687377e80d8c7b3df24e23695ba813422f59b134ef276d335777e038cfe083228e6c.jpg

mmexport1610137255869_edit_11176216073548.jpg (91.48 KB, 下载次数: 10)

mmexport1610137255869_edit_11176216073548.jpg

1603029287577_edit_11281265569342.jpg (65.97 KB, 下载次数: 9)

1603029287577_edit_11281265569342.jpg

blog_20220123092710_edit_11484804491295.jpg (71.6 KB, 下载次数: 9)

blog_20220123092710_edit_1148480449129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主题

610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艺圃叟(杜援朝)

Rank: 8Rank: 8

积分
16994
QQ
340#
 楼主| 发表于 2023-8-8 06:03: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祝知青老友立秋节安康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06:48 , Processed in 0.269016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