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6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 的 上 山 下 乡(三十):重温当年大锅饭

[复制链接]

38

主题

97

帖子

4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21:2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日华 于 2016-1-26 21:31 编辑

重温当年大锅饭

在村子里买两头大黑猪,煮上两大锅,在连队庭地上摆开二、三十桌,请全队老老少少一起吃大锅饭,而后全体联欢,一起跳舞、一起卡拉ok、一起玩游戏。这是原南吕农场八队海口知青于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期间,自发组织到队里开展的一次别有意味的回访活动。
记得当年知青上山下乡在八队,全队最紧张最艰苦的日子是开荒大会战,那也是知青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每次会战,总免不了要杀猪或宰牛,全队一起吃大锅饭,每人分得一大碗肉,饭随便吃。知青们有意重温当年大锅饭,借以回忆四十年前的那段经历。
知道当年的知青们要回来,而且要同大伙一起吃大锅饭,队里早就热开了锅。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奔走相告,远在连队以外的也都相约赶来同知青们见面。那天,调离八队到别单位的回来了,已经退休到老家养老的回来了,到县城或场部学校读书的学生们回来了,已经出嫁外地多年的村里女人,也带着她们的女婿和孙儿孙女回来趁热闹,原来估计有一百多人,结果来了二百多。
连队路口处挂起了高高的大红横额,上面写着:“热烈欢迎知青回第二故乡!”墙壁上贴上了大幅标语:“热烈欢迎海口知青回到八队参观、访问,重温难忘岁月。”“知青朋友:你们好!欢迎回到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八队。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们永远想念你们!”
下午两点,当知青们乘坐的汽车一到路口,振奋人心的炮仗声就响了起来,震耳欲聋的延续爆了十几分钟,大红的爆竹纸铺满了整个路面,僻静的山村一下子闹腾了起来。这是村子里那帮当年大约比知青小一轮的“第二代”们自愿凑钱买来放的。在他们的眼里,知青是他们的偶像。
队干部和男男女女新老职工、家属及小孩,已经站在路口两旁,满脸笑容迎接知青们的到来。看到这般情景,知青们似乎已忘记一路的劳顿,忘记自己已是上了年纪的人,仿佛依然当年的年轻小伙,迫不及待地走下车去,同老工人们握手抱在一起。
海南岛山区天气多变,昨天阴雨连天,人们还曾担心难以成行,今日却已是万里晴空,阳光明媚。天公做美,大概是为人们的热情所打动。
阳光下、树荫里、屋檐边,一簇蔟的人群,各自相聚交流。一房一屋、一草一木,到处都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四十年过去了,每个人的模样都已改变,许多人乍一见面已经很陌生;但是,人们只要一谈起眼前景物,记忆的闸门立刻就被打开,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情景之中,往日的故事说起来滔滔不绝。
河沟边、水井旁、墙角下、走廊里,人们到处找寻着自己昔日的痕迹。“这是我们亲自挑石头盖起来的房子”;“那是我们班的橡胶林段”;“我在这个地方被蛇咬过”;“那块岩石上有我的血迹”......大家纷纷打开各自的相机,在记忆浮现的地方,留下特别的影照。
八队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的黄竹岭脚下,原来只是个小山村,远离城市,交通不便,文化落后,观念陈旧。海口知青最先来到八队,后来又陆续来了广州和汕头知青。知青们不但在这里垦荒种植橡胶,而且为这个偏僻和闭塞的地方带来了蓬勃活力,给山村人的生活带来了崭新气息,影响深远;而知青们从这里走上社会,开始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里流了汗,洒了血,吃了苦,也体验了人间的冷暖苦甘,感悟了人生真谛,意义匪浅。这大概就是此次海口知青回访八队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反响的主要原因吧。
在回访知青中,有的是专程从香港、澳门、深圳、汕头、广州乘坐飞机或火车回来的,除了海口知青,有的广州、汕头知青知道消息也闻声而来,有的买不到飞机票,连日坐二十几个钟头的长途汽车赶了过来,不少人还带着丈夫或妻子一起来。
在一个连着三个房间门口的走廊里,十几位知青相拥着聚在一起留影,这是当年他们一起住过的地方。他们举着手伸出V型双指放声大喊:“我们回来了!”我赶紧也挤了进去,同大家一起齐声高喊,生怕错过这一镜头。
一位老工人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有心了,过了这么多年还回来看望我们,这里就是你们的家,随时欢迎你们回来!”他的话是实话实说,他说出了许多人的意愿。谁说不是?酸甜苦辣也好,喜恼哀乐也好,这里有我们的生活痕迹,有我们的人生情感,有我们的愉快与痛苦思念,这里已经成为我们知青的第二故乡。
按照活动安排,知青们要同连队职工一起在驻地种下一排风景树作为留念。挖穴种树对于知青们并不陌生,难为的是如今已届花甲之年,搞不好也许会闪到腰或扭了脚。但是,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人们已经顾不了许多。有的人在当知青的时候多少还有些偷懒,可这回每个人却都十分积极,只怕少了自己。大伙七手八脚,不到一个时辰,一行从村头排至村尾的绿树就种了起来。队里决定把这排新种的树命名为“知青树”。可喜的是树刚种下不久,老天爷就下起雨来。人们不禁高兴欢呼:起水了!八队起水了!
可是,快到吃饭的时间了,雨还是下个不停。眼看天已大黑,雨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人们只好把已经摆在庭地上的桌子板凳搬到房子和走廊里。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知青人的命运——多灾、多难、坎坷、无奈......因而人生也富丽多彩。
当人们无尽感叹感慨的时候,鞭炮声响了起来,烟花也升了起来,那帮“第二代们”又开始动作了。这么多年以来,村里队里还从来没有燃放过烟花呢!那怒放的烟花和霹雳的响声,无疑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似乎同时也在为知青们的遭遇鸣不平。随着爆竹和烟花的燃放,一场别具风味的大会餐冒雨进行了。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干杯与祝福声中,知青们又尝到了当年大锅饭的滋味,只是此时的情景与感受已跟当年大不一样。
晚会时间到了。不知道是知青的命运使然,还是人们的热情再次感动老天爷,雨逐渐停了下来。晚会盛况空前,全队老老少少同知青们一起,在潮湿的场地上围成一大圈,跳舞、唱卡啦OK、玩游戏等交替进行,人们尽情欢乐。过去知青们曾经在这里进行过文娱演出,现在他们又在同样的场地上跳舞欢歌。景物依旧,情感已异。别看如今上了年纪,知青们的舞姿并不减当年,热情更胜过当年。交际舞、民族舞、双人舞、单人舞,应有尽有,华尔兹、探戈、慢三、快四,能来都来。这回轮到村里那些“第三代们”高兴了,不须邀请,他们已竟相走到舞场中间,缠着知青爷爷奶奶们,学着他们的舞步跳起来。比起“第二代们”,他们已经没有了那种固有的“呆板”、“羞涩”神态,而代之以开朗和活泼的笑容。知青不但影响了村里的“第二代”,而且继续影响着村里的“第三代”。
热闹的集体舞,把晚会推向了高潮。人们不分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围绕着圈子,随着音响节奏,热烈的狂欢起来。开始是少部分知青,接着大部分知青加入,后来是“第二代”和“第三代”们,再后来有些老工人也情不自禁的加了进来。这时候,人们只顾欢乐,至于懂不懂跳,跳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
要不是夜已渐深,要不是知青们还要赶到县城过夜,晚会还将继续下去。村里的人都说,自从知青们回城以后,这里就再也没有像今天这么热闹过了。
回访活动结束了。然而,余味未尽,情意仍在。人们相约,明年还会再来。人生尽管有风雨、坎坷、痛苦和无奈,生活依然充满阳光、友情、欢乐和希望。

    【我的上山下乡】全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主题

743

帖子

74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5
沙发
发表于 2016-1-27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美好的回忆,深厚的感情,让人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板凳
发表于 2016-1-27 07:58:22 | 只看该作者
一帮知青同返乡,
再把大锅饭来尝,
点点滴滴刘回忆,
二代三代跟着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97

帖子

4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23:07:15 | 只看该作者
连峰 发表于 2016-1-27 07:41
美好的回忆,深厚的感情,让人感动!


美好的回忆,是因为曾经的美好印象;深厚的感情来自于深厚的友谊。深厚的友谊建立在同甘共苦的基础之上。谢谢连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5#
发表于 2016-1-31 07:54:09 |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情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3 02:15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