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6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乡

[复制链接]

1331

主题

414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21 12:4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乡”的印迹是否离我渐行渐远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88D.tmp.png
岁月,不等你,一晃竟是‘迟暮之年。剩下只有一颗褶皱的心镶嵌在一年四季。曾经承担的所有风雨,只有躲进自己的屋檐,方能感受生命已经老矣。
老的孤独、老的七零八落、憋屈、老的精神恍恍惚惚老的内心时时涌出一种伤感。
端坐在时光的角落,翻阅着青春的印记,那些曾经的踯躅与彷徨、莫名的感慨和酸楚、回城与乡愁、锐意与惰性、传统与互联网、自由意志与代沟的困惑。这些看似矛盾却共存的社会现象,几乎是现代我们老矣者画像的集合。
唯有从故乡走出的一种思念是清新的,毕竟,能够被光阴铭记的,一定是带着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和一些极致的美丽,那就是对故乡的印迹,方能释放出一个完整的自己。
《荀子?礼论》中说:“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及说不出的欢悦。它常常使我在梦中打探它的消息。
一般而论,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从地理概念上说,故乡其实就是家乡,是长时间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童年、少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那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是一种精神的归宿。
然而,我所说的故乡并非是我的出生地或是童年少年成长的地方,而是作为知青下放到常德石门县东山峰农场。那里曾浸淫着我青春岁月初萌成长的故事,经历了我生命中最柔软的倚垫,轻微过社会底层的分界,时常会牵动心底哪份最柔软的温情!理应称作我人生的第二故乡。据此,我对第二故乡理解的含义中远比童年水絮塘宿舍故居丰厚得多。
回忆就像挂在茅草屋梁上那半块铁犁片;‘噹噹’的出工钟声仿佛还犹声在耳,心里发慌的无油的辣椒盐汤,以及饥饿撑着锄头闻到的柴火蒸出的钵子饭一样终生难忘!
转瞬就是四十六年,漂泊如斯,时间尽管将拉长这种怀念,但故乡,应该是我成长的精神教母;它的深沉与伟岸、土地的质朴、溪流的温柔、景物的沐浴、云雾的变幻,都教诲着我保持谦卑的姿态,以鞠躬的方式而贴近。
东山峰的故乡,承载了我太多的复杂情感,它虽不要求你去膜拜,却又让我心存敬畏;它不要求你风光,却又让我身不由己地皈依在它的脚下;它不要求你眷恋,却又让我魂不守舍地牵挂。
我记住了大雪纷飞水库工地;记住了深山绝壁中炸山修路,还记住了背柴火与深山划木;记住了烧火土灰、种植甜萝卜、间苗、垄沟;记住了山坳里的北山二分场三队;还记住队上同甘共苦的职工;记住了枯荣的茅草坡。不忘东山峰农场,细腻记忆的感情让我激动。不知为什么,从心底升腾起来的记忆渴望,以及那种始终朝气蓬勃的知青进取精神,才是我们现在苍老后不加炫耀却能格外耀眼的光环。
故乡这个词汇,这几年总在我的脑海里思来窜去。食堂旁边那口山泉水井前的洗漱、还有柴火吹烟的晚霞都显得那么亲切,就连晚归的狗儿们打闹犬叫的声音也仿佛清晰地回响在耳边。其实,对于我来说,故乡就是一道深奥、艰涩而充满了诱惑的回味,始终无法透视她的表象去读懂藏在其背后的内质,却又忍不住挖空心思地去看,费尽心机地去阅读,如是勾住我满满的一腔情怀。
故乡,是躲藏在湘北边陲大山深处里的一个国营农场。但它辽阔、复杂、矛盾。朝阳下,簇拥而来的只有山峰的巍峨和无尽的荒野不远处澄澈翠绿树林镶嵌在天边的连绵起伏的山峦。除了自己和云雾,再也没有了城市文明任何气息,然而,它维系着你无常人生历程的四季冷暖,瞬间引爆你全身的能量,让你在刹那的温暖光亮中,找到一生的方向所在。
那里进出的道路,都是被芭茅草和荆刺覆盖着的羊肠小道。即使是去场部或者各个知青点,迎面撞来的都是叠岭层峦的山峰或厚实的茅草坡和缠绕的葛藤。脚下紧逼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群山峻岭和千变万幻的云雾,野猪乱窜,草丛中毒蛇频繁出没,野鸡咕鸣,许多危峰兀立的悬崖。让你绕不开也躲不过,踏了进去,却也感开阔。原本再熟悉不过的目的地,通过故乡游子的视角重新呈现。除了山坳里还残存着知青痕迹的魅力外,大概也离不开山峰环境自带的感染力。
从山腰往山顶上看,一山一山的茅草坡顺着几条湿漉漉的小溪拉开了七八里地,有的还不屈不挠地沿着大山的沟沟岔岔铺张开去。哪怕只有几平米的一块地,都会被山区的冷浸田和旱地里的包谷贪婪的张扬,还有县城干校稀有的一栋木质砖瓦结构房子,在那里却故作高深奢侈地沉默着。
没有刻意煽情的记录,也不会矫揉造作。记录的不仅仅是故乡的故事,更是山峰上每个建设者骨子里的温良。
无需故甚其词’的夸耀,既成现实是;各个知青点都是茅草屋檐搭着茅草屋檐、岩石房挨着陡峭的山岩发展,水库蓄满清澈的水面,山下高高耸立的榨糖厂是那个年代最可圈可点的建筑物。万亩甜菜地的开垦,钢钎、铁锤、炸药修葺的S型简易公路通向四面八方,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山上无端地生出了一种基础建设的规模、一种气势。因这断规模、这种气势,知青的我们便有了炫耀的资本,常常对着附近公社和队上职工的孩子讲述着城市文化光荣的故事,唱着自己编的所谓“知青”的歌谣;在修补地球苦难的日子中,情感依偎而演绎着“小芳的故事”和‘山楂树之恋’。那一份得意,漫无边际地扩张着,穿透了东山峰农场的很长一段岁月。
这个酷暑,久别的回城的知青人,已漫步在巍峨的东山峰上。
山峰中依然是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我只似云海中一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中。路径上,疲惫地呼吸着这里不再那么烦闷的清新空气,仿佛又感受到了故乡云雾飘来的梦幻,那山峰上天街熟悉的面孔,耳熟能详的山势和小径,迎面扑来的农场职工与知青的情结,森林的清香全都是故乡原来的模样。
这里除了绿色之外,还有一种以夏天名为的“休闲”胜地。它藏在一山一峰之中,是人间烟火里的蠢蠢欲动。高痒的负离子空气,适宜皮肤的温度,无蚊虫叮咬的环境,品类多样的当地山珍野味,萝卜、土豆,烟熏的腊制品,无公害茶叶,入口却能溢出满是夏天的清新与自。用短暂而惊艳来形容这里的避暑,再恰当不过了,正因如此,为新美入魂,念念不忘。
故乡是无法复制的,那种亲切,那种熟悉,那种久别重逢的感觉,是不可能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品味出来的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7 10:47 , Processed in 0.166009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