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9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湾子纪事(二十七)

[复制链接]

712

主题

739

帖子

27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2:2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卜桂仁 于 2020-9-1 12:34 编辑

张湾子纪事(二十七)

49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插队知识青年的管理,根据上级指示,公社在羁马大队开办了全公社知识青年学习班。参加学习班的,除了全体知识青年外,还有各大队主抓知青工作的干部,生产队长和贫下中农代表,老夏也和我们一起参加学习班。
   学习班规定的时间是三天,我们按照公社通知,挑着粮食(每人每天一斤米,菜金由公社全额补贴),打着背包,前往羁马大队报到。
   学习班设在一座曾经的大庙里,大门外面,是半月形的水塘,相当于所谓的放生池吧。老式的砖木结构房屋,中间有开阔的场地,长着几棵看似古老的银杏树。门房三间,做了临时的伙房,我们挑来的米,统统交到这里过秤验收。
   院子当面是五间高大的正房,两侧有厢房,可以容纳很多人。经过破四旧等一系列运动,庙里的神像早已被清理干净,这里可能改作了羁马大队的学校或者大队部。反正我们来以前,整个院子都腾出来了。
   知青们按所在大队安排居住,我们住在男生集中的正面大屋里,所有的人都睡地铺。这屋子很大,学习班的日常活动,都在这间屋里进行。靠着边墙,用木头围出一圈空间,铺着稻草,稻草上面是席子,再铺上我们自己的被褥。白天学习的时候,把被褥卷起来,人们就脱了鞋坐在席子上面。
   学习班的任务是传达、学习贯彻中央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性文件,贫下中农代表的活学活用报告,然后就是各知青点经验交流。
   议程安排的很宽松,一般上午集中学习,下午都是自由活动。学习班的气氛轻松愉快,一是这么多知青农友聚集一堂,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联谊空间,其间有机会结识了很多的新朋友。二是学习班的伙食非常好,每天都能吃到肉、鸡蛋,蔬菜也炒的非常好吃。固始的特产豆筋,和青菜炒在一起,比肉都好吃。
   和张湾子其他知青相比,我这人性格比较开放,人也显得江湖,所以交往的各色人等也比别人多些。在羁马学习班上,我认识了在羁马插队的农友石头和广生,还应邀到他们的知青点做客。他们住在一所旧式院落里,房子是很少见的砖瓦结构,可能旧社会是大户人家的宅院。
   石头聪明热情,广生憨厚实在,还有河林海林弟兄俩,见了面都有一种一见如故的亲切。在我的要求下,石头和广生陪着我爬上了据说是大别山在固始境内的最高山峰,奶奶殿子。在被称为华中脊梁的大别诸峰中,这奶奶殿子说不上很有名气,海拔不过千米左右。但是这一带属于大别山边缘区,沟壑交错,山麓互不连接,地貌比较零碎,所以奶奶殿子一峰独秀,倜傥不群,矗立在众星捧月般的低矮山丘之上,便有了一种壁立千仞的恢弘气势。
   山间陡峭的石壁怪石嶙峋,看上去比国画山水中的大斧劈皴马牙皴还要生动。在枝叶繁茂的灌木丛中,一条蜿蜒的盘山路直通山顶。山顶平坦开阔,到处长着低矮的灌木丛,没有什么建筑遗址,连像样的树木也不多。
   登上顶峰,陡然觉得山风大了许多,头顶的帽壳子也差点被风吹走。石头和广生在我身边,为我指点着我们所在生产队的方向。时值秧苗生长的季节,俯瞰山下,透过轻纱般的雾霭,那绿意葱茏的山梁,碧波如茵的田冲,参差错落的村落,水平如镜的塘坳,都像在脚下展开,面对山河壮丽,大自然包罗万象的广博胸怀,心情顿时觉得开阔了许多。
   此刻,驻足于高山峻岭之巅,吟咏着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意境油然而生。

50

   回来后,老夏他们正在四下找我,原来公社要求我们赶写一份材料,在学习班大会上作讲用发言,过后还要去参加地区的交流会,我这个笔杆子又派上了用场。老夏已经安排了,我只管写,不管说,由卫新代表青年组发言。
   我领受了任务,就不再参加大家的学习讨论,学习班的领导给我找了间伙房旁边的小房间,那里有一张桌子。我领了一本材料纸,开始用心做文章。按照我写东西的习惯,我决定开个夜车,一气呵成。
   老夏听说我要连夜奋战,帮我找来了带灯罩的煤油灯,这种灯干净,而且亮度也比较好。我坐在桌前,摊开稿纸,用记叙的文笔,从下乡落户写起,写了我们劳动锻炼的心路过程,我们和贫下中农的交集,插秧割稻,种菜喂猪,送粮打柴,烧锅做饭,因为身临其境,所以下笔很流畅。
   通叙之下,穿插一些个人事例,当然也少不了学习领袖著作的心得,洋洋洒洒竟写满了二十四页稿纸,将近一万多字。夜深了,院子里的一切都静下来,知青们大多都入睡了,我还在灯下笔耕不辍,写作这个东西,一旦思路理顺了,想停下来都不行。老夏过来看我,端过一只饭碗,里面有两个糖水荷包蛋,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做的,吃了感觉心里很温暖,疲倦的感觉完全没有了。
   老夏走后不久,我已经完成了全部草稿。看看时间还早,也没有睡意,于是从头开始通改一遍,删去一些说教性空洞文字,添加了一些场景描写和心理刻画,力求表达生动活泼,读起来更有文学色彩。
   当我整理完稿子,村子里的公鸡已经叫了头遍,山村寂静,所以鸡叫声传的很悠远。夜风吹动着院里的老树,密集的银杏树叶飒飒作响,好像进行着低沉地细语。我熄灭油灯,踏着院子里的月色,回到自己的铺位。因为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所以我睡得很踏实。早上队友们没有喊我,只是为我留了饭,放在铺的一边。
   我睡了一大觉,很快也就醒了。漱洗过后,吃了早饭,还没有到集中学习的时间。我对老夏说,草稿写的乱,今天要誊抄一遍,请他帮我找来一把剪刀,一小瓶糨糊,因为篇幅太长,对于改动不大的段落,便用剪子裁了,直接粘贴在下一页纸上,省去不少抄写功夫。
   大会发言那天,卫新拿着我写的稿子,念得绘声绘色,赢得一个满堂彩。公社领导决定叫卫新代表我们知青点,参加地区的讲用活动,卫新从此成为我们公社知青中的明星级人物。

传奇卫国

51

   在羁马学习班上,我的心情非常好,因为出了力,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对我都褒扬有加,知青农友们对我也刮目相看,我个人也很有成就感。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很早就养成一种心态,不计结果,享受过程。
   在学习间隙的交往中,我结识了刘楼和王行大队的一些B中学知青。特别是刘楼的卫国、书良、生茂、前庄的德新、高昂等人。他们刚下乡的时候,因为身上那套不俗的“行头”,使我们产生了距离感,通过学习班的交流融合,我感觉到,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其实阳光灿烂,淳朴热情,单纯可爱,只是故意做出世故老练的姿态,江湖义气挂在嘴头上,和不到十八九岁的阳光年龄有点不相称。
   卫国是B中学知青的灵魂人物,初一学生,曾经的造反派小头头,是行政区一带小有名气的“顽主”之一。卫国出身工人,父亲在省直一个单位当炊事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在B中学这种豪门膏粱纨绔子弟聚集的学校,能盖过诸多厅长、处长家的少爷、小姐,翘楚一方,让这些孩子们众星捧月般地追随他,不能不说他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感染力。
   听永祥给我讲过,上学时卫国家里很穷,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常年拉板车在外打零工,那种套在独轮车上骑行的板车,蹬起来非常吃力。卫国从小懂事而孝顺,放学以后,就去帮助母亲拉车,常年如此,练就一副好身板和吃苦耐劳精神。
   文革运动给卫国带来了机遇,优越的阶级出身和敢作敢为的强势个性,让他在学校里拉起一支小队伍。后来他们加入了造反派,凭着卫国那股无所顾忌的二愣子劲儿,武斗中亲冒矢石,冲锋陷阵,很快就打出了点小名气,在行政区B中学这一亩三分地上呼群保义,把寨为头。
   卫国貌似粗犷,其实胸有城府。造反派全面掌权后,卫国就依仗自己的实力,对内保护了一些非造反派的老师和学生,对外广交江湖上的(主要是附近中学)帮派山头,众望所归,成为一方豪强。像他这样颇有心计,懂得适时把握政策的人,当时在中学生造反派里还真是不多见的。
   少年时代的艰苦环境,使卫国注重情谊。他身上不乏亲近弱势的仁爱之心,也颇有些江湖侠义的担当和聚拢人心的权谋。这些素质,使他能在文革乱局赢得众人拥戴。下乡后,卫国仿佛龙归大泽,走到哪里更是“义”字当头。
   刘楼知青点有七八个男生和女生。男生们除卫国外都显得温文尔雅,女孩子们长的更是水灵靓丽,听说其中最漂亮的妹子就是卫国的女朋友,所以卫国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平时他们出门喜欢成群结伙,一些胆小的社员都避而远之。
   卫国喜欢和所谓有文化的人交往。自从放开门户后,我们和B中学的知青间有了较多互动。羁马庄邂逅,卫国对我态度十分友善,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也算是一个“文人”。像一些旧小说中的绿林人物一样,他们这类人自认为出自草莽,读书无多,对所谓“文人”,有一种高看一眼的心结。况且我平素为人疏财仗义,雅俗兼容,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很容易和人相处。
   卫国和我还真有缘分,七一年底招工进了同一家工厂。尽管不在一个车间,三十多年风雨相伴,进退与同,许多难忘的路程我们都曾共同走过。我享受过程,卫国看重结果。我做人做事不愿张扬,卫国行事高调,喜欢交结朋党,周围总是要拉上几个“铁杆兄弟”,这还是当年搞派性拉山头时养成的习惯。
   卫国很念旧,有一段时间他当上了位高权重的副厂长,每每与我这个“老兄”交集,一如当年,绝无做大摆谱。退休后,卫国召集过一次盛大的聚会,和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伙伴们欢聚一堂,畅叙友情。
   在这里,我又见到了许多久违的B中学农友。他们中有人功成名就,事业有成,也有人流年不利,依然故我,然都已经沧桑满目,须发斑白,回忆起早年的春花秋月,还是忍不住要握手兴叹,把酒唏嘘。
   卫国的人生是圆满的,晚年经济充裕,有房有车,妻子贤惠,女儿孝顺。据说他的大女儿发展很好,老两口含饴弄孙,结伴出游。尽享天伦之乐。近些年,见面不容易了,微信上经常看见他晒出一些图片,足以证明他们的幸福光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沙发
发表于 2020-9-2 07:49:4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寒门家小伙,
干部子弟堆里过,
热情记得多朋友,
毕生过得挺热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6 00:53 , Processed in 1.216803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