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的魂留在了北大荒 【转帖】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17:22:20 | 只看该作者
六九届毕业生在毕业分配中,唯一的一届没有任何选择只有上山下乡,走的最彻底(当年号称一片红)。他们是唯一。
    历经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使一代人的青春留在了异乡。正是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却被抛出校门和城市,到农村“战天斗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艰苦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远离日夜思念的亲人,也远离本应属于他们的知识文化。用最原始的生产工具从事最原始的体力劳动。不论是“老三届”还是“六九届”,只要你有过知青经历都有一段辛酸的记忆乃至终身遗憾。
    在各种形式的知青报道中,“老三届”成了这场运动的代名词。但在上山下乡知青中唯有六九届是当时年龄最小、走的最彻底的一届。(这里所指的是离开北京的知青,六九届之后的知青都是到近郊插队)老三届所经历的文革、上山下乡他们全部经历了,却没有列入“老三届”之中,有违历史。
    上山下乡已经过去四十七年了,六九届已是年过花甲之人,这段历史恐怕只有他们自己为自己正名了。正名不是要向历史索取什么,而是要给最特殊年代产生的“奇葩”六九届还原历史真相。当年奔赴边疆农村的不是只有“老三届”,还有一群连小学初中都未毕业、刚刚年满、甚至有些不满16岁的“童工”。既然把他们划在“老三届”之外,也不能抹去他们上山下乡的事实。干脆就称他们为“老四届”。这个名称新鲜而有趣,但他们是当之而无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17:23:13 | 只看该作者
                 写给全国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敬爱的知青朋友们:弹指一挥间,四五十年飘然而去。“我们的知青之路”唤起了我对当年插队知青们的深深怀念。知青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改变一穷二白的农村面貌所做的历史贡献是永恒的。知青在农村插队的时间长短各异,但却将最宝贵的知识和文化留在那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知青故事,历历在目。
    我们要将当年我们的故事讲给下一代。知青精神,永远回荡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知青是一首生活艰辛的歌当年为了减轻国家城市就业压力,我们甘当革命螺丝钉,告别繁华大都市,上山上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耐饥耐寒,饱受艰辛;我们奔赴边疆,迎接风雨,迎接考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17:24:1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中伐木,我们在寒风刺骨的江面上捕鱼……
    生活的艰辛远不止这些,每当夜幕降临,思乡的歌,久久飘荡在冬夜的寒风中。我们把青春献给了山林,我们把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耗用在一望无际的黑山黑土上。本应在教室里读书的我们,像一头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在广天地里,战天斗地,搏击风云。用自己的手和汗水,耕耘广袤的黑土地。知青也是一首奉献的歌我们建设了广大农村,带去了城市先进的生活理念,开发了荒蛮的田地,改变了落后村的面貌。
    我他们只有付出,而没有回报,数十年的岁月时光劳作,是默默无闻的艰辛奉献。几乎在情绪最低谷无时,小平的一句召唤,带给我们一丝温暖的阳光,但等到我们回城,返回自己的故乡,发现去时贫穷,回家依然贫穷,除了阅历丰富,物质上未见增厚,我们依旧一无所有。知青还是一首坚强的歌尽管知青生活是如此艰难,但苦难也是人生的一剂良药。它带给我们坚强,使人的性格百折不饶。我们习惯了困苦,但勇于去站胜各种困难。虽然生活是如此艰辛,但理想永在,希望永在。
    我们从容面对坎坷,迎接着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用坚韧的意志,迈出坚实的脚步。不少知青回城后,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人们百般推崇赞美:只有知青才能吃得起苦,一句话:行!直到今天!知青更是一首绚丽的歌如今,时光荏苒,我们不再是当年活泼年少的知青,一个个都变成了老人或准老人。岁月的沧桑,无情地将去们的双鬓染白,鱼尾纹已悄悄地爬上了我们的眼梢,脚步也已经颤颤巍巍,但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意志,依然坚韧不拔,乐观面对,坦然处之。看那西边的夕阳,火烧云一片通红,熊熊燃烧,透亮整个西边的天空,就象昔日的知青生活一样美丽多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17:3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17:33:49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北部边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区域,一直沉睡着纵横千里的古老荒野,统称北大荒。冬天,那里冰天雪地,寒风呼啸;夏天,那里荒草遍野,虎狼成群。然而广袤的北大荒,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非常适宜发展农业。
    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后,曾组织“开拓团”进军北大荒。计划移民百万户、500万人定居在这里,以掠夺中国的宝贵资源。无奈气候极端恶劣,加之中共领导东北扰日联军不断向"开拓团"发动武装袭击,致使日本侵略者的图谋化为泡影。
    东北解放后,解放军转业官兵分批进军北大荒,运用屯垦戍边方式垦荒建场,古老荒原出现了人间奇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17:34:27 | 只看该作者
                                   最早的垦荒人
    1947年,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和减轻人民负担,也为了迎接全国解放,中共中央及时指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
    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首先响应,指派省政府主任秘书李在人带领17名工作人员,前往北大荒宁安地区垦荒建场,种植粮食,支援东北解放军作战。冯仲云让李在人等到宁安后寻找“开拓团”旧址,搜集日本人遗弃的破旧拖拉机和农机具,尽快开荒生产。
    李在人等接受任务后马上起程,赶往宁安。他们在荒野找到三辆破旧的拖拉机,并开始学习修复拖拉机。随后,松江省国营第一农场成立,又称松江省宁安机械农场,简称宁安农场,李在人担任场长。
    同一时期,松江省政府在北大荒又创建了通北、赵光、花园、查哈阳等农场。这些农场人数少,规模小,没有固定经费和物资来源,只有拓荒者的一腔热血和对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08:33:52 | 只看该作者
首批拓荒队伍大都由抗日联军、八路军的干部、战士组成,他们过去种过地,打过仗,具有勤劳朴索、吃苦耐劳、大胆勇敢的特点。白天踏查荒地,夜里防范狼群侵袭。住的是自己搭建的不避风雪的马架子,睡的是木杆拼凑的铺板,吃的是玉米渣子和窝窝头。
    荒野上虽然积雪未消,寒风刺骨,但大家依然满腔热情、争分夺秒地垦荒建场。浑身溅满泥浆,手脚划破流血,条件相当艰苦,但垦荒队员依然奋斗不息,在荒野上挂起了农场的牌子。创造了当年开荒播种,当年丰收的奇迹。
    1948年底,东北解放战争基本结束。一大批负伤致残的解放军官兵(当时称荣誉军人)需要妥善安置。在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关怀下,东北各省相继成立以省主席为首的荣军工作委员会,办起了一批荣军农场。其中,黑龙江的荣军农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
    这些在枪林弹雨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以顽强的斗志、惊人的毅力,克服病残困难,在荒凉的黑土地上,创建了许多荣军农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08:34:48 | 只看该作者
为了表彰荣誉军人的贡献,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50年在沈阳召开了荣军代表大会和荣军工农业产品展览会,中央军委和朱德、周恩来送了贺幛、贺词和祝词。
    荣誉军人创建农场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也为北大荒后来的开发建设,闯出了路子,培养了干部,积累了经验。这些垦荒人后来大都成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骨干力量。
    1954年共和国成立五周年,苏联政府向我国赠送了可供30万亩耕地使用的机械设备。国务院决定在黑龙江北大荒建立国营友谊农场。这是中国第一个用比较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起来并实行科学管理的国营农场。
    友谊农场的建设,得到中央和全国各地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国务院任命王操犁为场长,选配魏震五、张省三、陈剑飞等一批高级干部为建场委员会成员:中央组织部从各省挑选21名地、县级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农业部选调12名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担任生产队技术员,并从外省农场、农业机械学校等单位选调430名农机工人。黑龙江邮电局组织职工,冒着风雪严寒在北大荒原野上,架设了37公里电话线,解决场内外通信联络问题;省交通厅调动筑路大军,紧急修建通往场区的公路;建筑公司承担了农场的房屋建设。
    苏联政府派出一批包括土地规划、经营管理、农艺、农机等方面的专家到农场当顾问,提供建设农场、管理农场的技术和经验。
    一时间,北大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人场面:荒野上,车流滚滚,拖拉机轰鸣;垦荒大军紧张战斗,昼夜突击。只用一个多月,就开荒30.5万亩,有一部分土地当年播种,当年收获,当年经营获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08:37:18 | 只看该作者
                 铁道兵进军虎林处女地
    王震是新中国农垦事业史上的传奇人物,他曾幽默地自称:“我这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还是开荒。”
    1954年,时任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从北京专程来到北大荒汤原县。那里有一个铁道兵基地,从朝鲜战场回国参加修建森林铁路的铁道兵集中在那里等待转业复员。一向关心部下的王震特地赶来看望他们。在铁道兵副师长余友清陪同下,王震乘车驰骋在广袤荒原上,抬头远眺,只见千里荒野,空旷辽阔,土地肥沃,牧草丰美。
    王震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大呼:“北大荒呀,真是名不虚传。茫茫大荒,一望无际。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真是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地方!”
    在部队宿营地,王震察看菜地,发现地里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十分喜人。他弯腰从地上抓起一把黑土,捏在手中,更加兴奋:“这土真肥啊!一使劲就能攥出油来。比起新疆戈壁滩的沙地和早年南泥湾的黄士坷垃,要强上百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9190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08:38:10 | 只看该作者
突然间,王震萌发了将准备解甲归田的铁道兵安置在这里屯垦戍边的念头。
    王震马上拉着余友清,钻进铁道兵在北大荒搭建的帐篷,同官兵围在一起聊天谈心,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王震开门见山问:“你们都是庄稼汉出身,复员了留在这里种地,搞机械化农场,好不好?”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好,有的说离家太远。
    王震说:“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眼下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到处需要粮食,你们想想,是回老家扛着锄头种巴掌大的地,还是在北大荒搞大型机械化农业,哪个好?”
    接着,王震讲述了自己过去在南泥湾带领三五九旅屯垦开荒,搞大生产运动以及进军新疆屯垦戍边的情况。铁道兵官兵们听了深受鼓舞。
    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是王震的风格。第二天,王震立刻给铁道兵官兵开动员会作报告,特别提到毛主席、周总理为粮食的事万分操心,铁道兵部队如果能在北大荒办农场,生产更多的粮食,也是为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忧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9 20:51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