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杏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复制链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7:25:11 | 只看该作者
                     公主坟,繁华一世还是落寞无奈

      在北京有这么一个地方,它不仅留给后人很多传说故事,而且关于它还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了。这便是鼎鼎有名的公主坟。
      关于公主坟,人们猜想最多的便是这坟墓里究竟埋的是谁。有人说,这里埋葬的是乾隆游江南时认的义女;还有人说,这是乾隆生母熹贵妃认的义女,此女子本是一普通宫女,因精通医术,医治好了乾隆的病症,于是便被熹贵妃认作义女,赐公主的名分。还有人说,这里埋的是孝庄皇太后的养女、清朝唯一的一位汉人公主孔四贞。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历史学家们去考证吧,我们现在要说的是关于公主坟的传说故事。尽管版本不同,但都透露着一种情绪,那便是寻常人家所羡慕的繁华其实正包含着落寞与无奈。
      在一个版本的故事中,民间公主的主角是孔四贞。作为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又是孝庄皇太后的养女,还被封为和硕公主,孔四贞所享有的荣华和荣耀,确实让人们羡慕。据说当年李定国攻破桂林之后,孔有德自尽,她家中的其余亲人共有一百多口,也悉数被杀,只有孔四贞侥幸逃跑。后来她孤身一人来到京师,在朝上恸哭不已,其时天空为之变色,大地因此而震动,顺治帝听后十分怜阅,便将其收留在宫中。顺治看中了孔四贞的美丽容貌和过人勇气,本想立她为妃,但在得知孔四贞已许配人家之后便只能作罢。不久,孔四贞又得到孝庄皇太后的喜爱,还被封为“和硕格格”。孔四贞死后被葬于如今的北京公主坟。
      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女主角则为乾隆时期的一民间女子,而收她为义女的则是乾隆本人。
      这位民间格格据说是乾隆游江南时偶尔遇到的一位卖唱葬父的女子。那天乾隆带着两名侍从离开客栈,打算在附近走一走、逛一逛,见前面围拢了好多人,乾隆便来了兴致,不想原来是一个婉丽清秀的女子被几个恶霸欺负。乾隆吩咐手下赶走那些恶霸后,便和这个女子细细地聊起来。这女子本是个读书人家的女儿,母亲早逝后就由父亲家中又实在无钱为他备办葬礼,无奈之下,她一个弱女子只能拋头露面,卖唱葬父。乾隆听后十分冷惜这个女子,本想带她回宫,但又担心这个女子会拒绝,于是乾隆在留下一些银两的同时也留下下了一块带绣花的明黄色丝帕,他告诉姑娘,今后如遇难处,就带着这块丝帕来紫禁城找一位姓艾的老爷。
      过了半年,这女子的家乡遭遇自然灾害,她一想自己已无父无母,何不试试去京城联系那位“艾老爷”,也许能谋些事情做,借以活命。在历尽干辛万苦之后,这女子来到了京城,遇人就打听可知道一位“紫禁城里的艾老爷”,在看到许多人摇头之后,她不觉有些心灰意冷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官员经过这里,他对乾隆赠给一位民间女子黄丝帕的事也有耳闻,他心想,这可是个升宫发财的好机会,于是就将这名女子带进了紫禁城,带到乾隆跟前。
      果然,女子被眼前这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吓得不轻,乾隆好生安慰她,希望她留在宫里。乾隆的意思本来是要收她进后宫,但收一个不在旗的女子做嫔妃又有违祖制。这女子倒也聪明,便请求乾隆收她为义女,她终生不嫁,只一心为大清朝、为皇上祈福祝祷。就这样,这位穷苦无依的民间女子便成了汉人公主。死后被葬在现今海淀区的公主坟。
      那么这位民间公主在皇宫里的生活到底如何呢?在旁人看来那是锦衣玉食,有人伺候着,多好的生活啊。可是那汉人公主毕竟不是皇家血脉,在宫中岂能不遭白眼?即便不必为生活衣食发愁,但终究也是不自由。据说这位汉人公主三十几岁便过世了,而陵墓也是草草地选了个地方,既不讲风水也不讲品级,自黄昏开始这里就有女子的轻叹声,有时还能传来琵琶声,有时也分明听到一个女子叹息着说要“回家”。公主二字,也许在别人看来是风光无限,但在她本人觉来,却不过是个黄金的枷锁一般。
      其实,北京的公主坟有好多座,在玉渊潭、海淀区西洼、丰台长辛店、安定门外的雷桥村等地方都有公主坟。尽管关于公主坟的传说奇闻历来不断,但这些公主们生前的真实生活究竟如何,却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查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7:34:50 | 只看该作者
                     “中关村”这地名本与太监有关

      中关村这个地方,无论是老北京也好,还是外地朋友也罢,多多少少都听到过它的大名。它不仅是全国知名的科学城,而且还被誉为是“中国的硅谷”,就因为近几年这里IT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中关村”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呢?
      以前这里本是一片荒凉的坟场,荒无人烟,而且这里多是埋葬死去的太监。因为自明朝开始,太监们就开始在此处购买“义地”,日久月深之后,这里便形成了太监墓葬群,那些年老体衰、再也不能继续伺候主子们的老年太监多数也会在这里寄居,而在生活上则完全依靠那些较为富裕的太监们来资助。在平时这些老年太监就给那些已死的太监们扫扫墓、上上坟。这些太监不仅在肉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且在衰老之后也没有依靠,只能凄凄惨惨地过活,在度过残年之后,就葬在这里了。在明清时期,太监又称为“中官”,而这个地方又专门埋葬太监,因此人们便称这里为“中官坟”。
      也许是这个叫法不那么文雅,因而后人给此地易名为“中关村”。不过再怎么易名,和中官坟有关的传说故事却依然不会被人们淡忘。
      在康熙年间,有位因年老体弱而不能继续侍奉主子的太监来到中官坟这里居住。这个太监不会钻营,也不会讨好主子,他只能带着一些微薄的积蓄在这里度过残年。原本他还以为自己要孤独凄苦地在这里过活,没想到这里其实还蛮热闹的。怎么说呢?到处都是和他一样的人,遍地都是和他一样的鬼。
      白天,这些太监们聚在一起说宫里的往事,到了夜晚,活着的人睡下了,但那些躺在地里的却刚醒来。一些刚到此地的太监虽然对中官坟闹鬼的事情有所耳闻,但并未亲眼瞧见,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总免不了会有些害怕,可是习惯了却会发现,原来鬼比人容易伺候多了。
      这天半夜,就听坟地上几个鬼聊开了,一个说他生前也很得宠,因为伺候德妃娘娘很用心,还被赏赐了不少东西。不过在暴毙之后,他就不知道赏赐的那些东西究竟落在何人手中了。
      “你那点赏赐算什么?我还服侍过世祖爷呢。不过我也是个苦命的人哟,哪里做得不好就要挨一顿说,倒霉的时候被打个半死。这碗饭可不好吃哟!”一个老太监摸着膀子上的一处疤痕说这就是以前被人毒打,落下的印记。
      “你们受的那点委屈算什么?我伺候明成祖的时候哪一天不是小心翼翼的,结果不知道得罪了谁,就被一顿乱棍活活地打死了。死后我被丢在这里,再无人管。想来真是伤心。”一个身穿明朝衣服的太监边说边哭天抹泪的。
      另一个沉默许久的太监说:“是啊是啊,咱们做奴才的,有几个是甘心情愿做这个的?宫女再辛苦,可到底也是健全人。像我们这样六根不全的,连阎王都不收。若不是当初为了有口活命饭,我是断不会选择这个行当的。”
      这一番话倒是引得四周的太监鬼魂们颇为赞同。于是大家便聊起了自己生前受到的恩赏或无端而受的责罚,聊自己在宫内所结识的朋友中,哪个太监人最好,哪个太监嘴巴坏、哪个太监最会哄主子开心,哪个太监做事最死板、经常挨师傅训,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正聊着时,就听一声鸡啼,大家便不再言语了。怎么了呢?因为鸡一叫,就代表天要亮了,白天是活人的世界,于是这些太监鬼魂们也便安静下来,决定休息去了。
      前几天刚来到中官坟的老太监在屋子里自言自语着,  “什么时候我才能董像那些埋在地里的人那样,舒舒服服地睡个安稳觉啊。”
      现在的中关村在夜里也很热闹,只不过那些地下的人们不太会在半夜时分出来聚在一起聊天了,因为他们聊来聊去的话题早都已经说烂了,不新鲜了,再要说什么,就只能是说给现代人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7:40:19 | 只看该作者
                          八王坟,这个名字有点熟

      在北京生活过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有很多公交车站的名字都带个“坟”字,比如现在我们要说的“八王坟”就是比较有名的一个。
      位于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通惠河北岸的八王坟,究竟埋的是一位排行老八的王爷,还是埋了八个王爷呢?假如埋的是排行老八的一个王爷,那么他又会是谁呢?关于他又有哪些传说故事呢?
      八王坟,其实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所谓“八王爷”应为在授予亲王封号的儿子中排行第八)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地。这位王爷骁勇善战,年轻时出征察哈尔、喀尔喀、朝鲜,凭借着一身的骑射本领而享誉军中,后来在与明朝军队较量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及广渠门之战中又大败明军,显足了威风。在之后的各场战役中,阿济格都接连取得胜利,在崇德元年(1636 )因为战功显赫而被封为武英郡王。在顺治元年( 1644),阿济格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与多铎共同夺取了北京城,此后便晋为英亲王,是为八王爷,此时的阿济格达到了人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候。在顺治八年( 1651)多尔衮病死之后,阿济格决心密谋夺取觊觎已久的摄政王位。此事泄露之后,阿济格遭到幽禁,后又被赐死。由于是因罪被赐死,所以这位八王爷的陵墓被安置在通惠河畔一处极为荒凉的地方,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八王坟”。
      不管怎么说,八王阿济格也是一代开国功臣,死后被葬在如此荒凉、偏僻的地方,其陵墓又十分简陋,这多少有些说不过去。这不,在附近世代居住的老人们就说过,从祖辈那里经常听到这个野心勃勃、又被逼受死的八王爷大半夜还不消停的事儿。
      在八王爷阿济格刚刚下葬的那几天,周围的风声跟以往都大不一样。那风的嘶吼声直钻人人的心窝里,到了黄昏时分,这风声又明显变成另一种声音了,那分明是一声声“惨啊、惨啊”的嘶叫。
      曾经有个乞讨的小孩儿,还算是个胆子大的,走到八王坟这里时因天色阴沉,便卧倒在坟墓旁的空地上就呼呼地睡过去了。睡梦中似乎听到有人赶他走,但他又冷又饿,根本就走不动了。直到天色蒙蒙亮时,他才揉着眼睛坐起来,看到眼前有个面色紫青、身穿盔甲的大个子。小乞丐伸出手来就要吃的,那大个子倒也大方,从怀里抓了一把碎银子就放到小乞丐的手上了。这小乞丐正喜滋滋地要去烧饼铺买吃的,等到天色大明,他再一看手里,发觉自己一直紧握着的竟然是一把骨灰!
      在乾隆十一年(1764),朝廷开始重修八王坟,原先那个小土坟头不见了,代之以一座规模宏大、占地数十亩的陵寝。也正是从这以后,八王坟附近的怪事才消失了,那风声也平静了许多,不像之前那样声如嘶吼,直吹得人心惊胆战。可是在清末之后,八王坟因为战乱原因而成了盗墓贼经常光顾的地方。八王坟前的驮龙碑以及享殿、宫门等也被人们拆除后用于别处了。
      从荒凉偏僻到风光无限再到破败不堪,到了如今又再度成为北京城的交通枢纽,八王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说明不论显赫还是没落,最终都还归于无常变化。不知如今那位野心勃勃的八王爷会作何感想,是否会在午夜时分跑出陵墓,到街市上逛一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7:49:15 | 只看该作者
                       龟驮碑的历史渊源

      前些年有这么个传闻,说在丽泽桥西修地铁时,工人们挖出了一个身长五十多厘米的石龟。这个石龟的出土,引发了人们的强烈的好奇和各种猜测。
      也许您不禁要问了,在一些王侯贵冑的陵寝前也曾经有过驮着石碑的大龟,那么,这龟驮碑是从何时起源的呢?
      据说在北周武帝灭佛时,有位高僧慧闻禅师为了法命延续,不得不乘船南下,可是船行海上时偏又遭遇了大风浪,这一船的僧人落人海中,情况十分危急。正在这时,一只巨龟浮出海面,将慧闻等僧人驼到南京(那时叫江宁)。慧闻向神龟道谢,神龟摇头说,自己不过是报答慧闻的放生之恩。这件事被陈宣帝知道后,十分受触动,便下令建造一座报恩寺,并在此地立碑纪念,这块石碑由一只巨龟背负。
      在十三陵也有一座龟驮碑,那么关于十三陵龟驮碑有什么历史传说呢?
      据说在乾隆年间,那位在忙完政事就喜欢东走西逛的万岁爷在来到十三陵之后,就打起了十三陵的歪主意,他先是把定陵、永陵的楠木基座给搬走了,后来又瞄上了那些雕刻精美的石人石马,在被刘墉使了“诡计”之后,他只能作罢,可他在看到十三陵的龟驮碑之后,就再也移不开视线了。
      一天,乾隆就间刘墉,都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是不是说在版图内土地上的东西都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呢?
      刘墉觉得这话里有话,但一时又摸不透乾隆到底想问的究竟是什么,便像蚊子似的哼哼着说“是”。乾隆听后便来了精神,说十三陵的龟驮碑不错,既然版图内的一切东西都属于皇帝一个人,那么就把那龟驮碑搬到我的陵寝去吧。
      “万岁爷,这可不行啊!您这样做,是对前朝皇帝的大不敬啊。”刘墉劝阻道。乾隆把脸一沉,指着刘墉就说:  “你好大的胆子啊,是本朝的皇帝重要,还是前朝的皇帝重要?”刘墉见乾隆真的生了气,也不敢继续说了,只是在脑子里开始想办法。
      有一天,乾隆来给他皇额娘请安,老太后就说:“我一连几天做噩梦,闹得实在心烦,你陪我去御花园走走。”乾隆便陪同他皇额娘、崇庆皇太后来到御花园散步,老太后说:  “我梦到自己身处在一片大海之中,空中有恶龙朝我喷水,那海水又冰凉彻骨。这种恐惧,哀家现在说起来都浑身打战。可还好,有只巨龟游来,它用背把哀家驮到了岸上。我就告诉这神龟,以后必定要奏明当朝皇帝,让他好好嘉奖你。不料这神龟还开口说话了,它说只希望能安安稳稳地在老家待着。我就间它的老家在哪儿。神龟说它的老家在十三陵。”
      乾隆明白了老太后的意思,自然不敢再打十三陵龟驮碑的主意,但他又暗暗恨起了刘墉,因为要搬走龟驮碑的事只有刘墉一个人知道,必定是他把这事告诉老太后的。于是,他便命刘墉进宫,就在他看到刘墉刚想发火时,却见刘墉的脸上又青又紫,似乎被人打过,便问刘墉这是何原因。
      “唉,万岁爷,您有所不知啊!我本来准备忙完政务就按您的吩咐把十三陵的龟驼碑给搬走。可我当天夜里休息时就被几个闯进卧室的人给狠命揍了一顿。待臣定睛一看,却见是一些石头做的武将,再仔细一看还很眼熟,敢情还是老相识呢。
      “哦?老相识?”乾隆来了兴趣,便继续追间。
      刘墉长叹一声,说道:  “那些石头做的武将就是十三陵的石人啊!皇上,您忘啦?它们说了,这龟曾经救过前朝的某位皇帝,因此便在十三陵里放置了一尊龟驮碑的石像。可它们得知我要把龟驮碑搬走之后,就来到我这里来找我算账了。您看,我这脸上、身上,都被它们给打成这样了。”
      “真是岂有此理!搬走龟驼碑的命令是朕下的,它们为何去找你的麻烦呢!”
      “回皇上,这国土里所辖范围内的一切都是皇上的,是当朝皇帝的,自然也是旧朝皇帝的。那些石头做的武将也好,还是那龟驮碑也好,都是皇帝的,它们又怎么敢对主子下手呢?所以,就只能找我这个当臣子的麻烦了。”刘墉说完后,乾隆沉吟半晌,便再不提起搬走十三陵的龟驮碑的事儿了,后来昭告天下说,那十三陵的神龟通人性,曾在皇太后睡梦中救了皇太后一命,为此要褒奖于它,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在安抚人心而已,即便万岁爷拿来金银珠宝,那石龟也不会看上一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0:36:59 | 只看该作者
                      老北京的供饭仪式

      说起老北京的红白喜事,大家的第一个感觉便是“真讲究”。没错,老北京的红白喜事确实有很多讲究在里面,有些仪式还十分繁琐,但即便繁琐,也不能省略,比如供饭仪式。
      供饭是在家停灵期间的一种家奠仪式,亡人的家庭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每天必定要供上两顿饭,就像亡人在世时那样。不过,在此之前需要给亡人开咽喉,不然亡人是不能“进食”的,而开咽喉的人,也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做的,必定要请亡人已经出嫁的女儿才能担当这事。
      那为何在供饭仪式上要开咽喉呢。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根据佛教教义,凡是生前作恶、不行善事的人,死后一定会坠入三恶途中的饿鬼道,堕入其中的魂灵咽喉闭塞,细如针管,不阁进食,永远受着饥饿的折磨。这是因为他/[,]生前吝啬,不肯帮助別人,而且坏事做尽,才有此报应。供饭仪式便据此而认为,人死后变鬼,其咽喉必定细如针管,不能享用饭食,忍受饥饿之苦,这就需要由其亲人发孝心、发善心,才能为其打开咽喉。
      关于开咽喉,民间还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朝时有个大财主,尽管家里资产雄厚,但仍然十分吝啬,看到乞丐从来不施舍。北京某寺庙需要扩建寺院,很多百姓都是或出些钱、或出些力,唯独这财主,不仅不捐半文钱,反而说扩建寺庙会影响到他家的风水,要寺庙里的和尚赔偿他“风水损失费”。尽管这个财主如此蛮横不讲理,但他的儿女却很是善良。过了几年,这又贪婪又悭吝的老财主病死了,他死后的面目十分狰狞,而且在头七的那几天里,老财主的儿女夜夜梦到他在恶鬼地狱里受苦,只见他喉咙细如针管,偏偏那腹部十分肥大,一张面皮紧贴在头骨上,两腮和两眼窝都深陷进去了。
      老财主一边哭,一边说,都怪自己当初太糊涂了,活着的时候不肯多帮助人,还经常占人家便宜,坑害别人,如今沦落到这个地步,那也是自己活该受报应。
      这样的梦一连持续了好几天,财主的一双子女可受不了啦,他们燃灯供佛,到处做善事,希望能用自己的善行救度身处恶鬼地狱的亡父。一位高僧知道了他们的孝心和善行后便指点给他们一个办法:把死者的咽喉给打开,这样他就可以享用你们供奉的食物了。老财主的儿女听后便依照这高僧的话去做,不仅这样,他们还一心念佛,希望能超拔沉沦在地狱苦海的亡父。就这样,过了几天之后,他们又梦到亡父前来报喜,说自己已经吃到了家中供奉的饭食,而且依靠孝顺子女的至诚之心,自己已经脱离了恶鬼地狱,转生人间了。
      穷苦些的人家,备办供饭仪式还是比较简单的,而那些稍微富裕些的,或者是王公贵族,,则相对要麻烦些,也更繁复些。但不论是简单还是繁复,乏嚣参都说明在人们的头脑中存在有一种人死如初生的观念,而且丧葬礼俗中的供饭仪式被认为十分重要也就在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0:4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子 于 2014-7-14 10:46 编辑

                         人生“三面”怎么讲?

      旧时,老北京常说“人生有三面”,这都是哪三面呢?第一面,是指人落生后的第三天接受洗礼时的“洗三面”,这时还是小婴儿,牙还没长全,只能由贺喜的亲朋好友来吃。第二面,是过生日时候吃的“寿面”。这第三面就是去世三天后,家中晚辈给其举行祭祀时的“接三面”。当然了,这时候也只能请家属和前来吊唁的亲友们吃,本人是吃不到了。至于接三面时如何进行主副食和菜肴的搭配,这根据每个本家的经济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老北京人看来,人的出生、做寿和去世,是人生中的三件大事,而在 办这三件大事时,都离不开一样食物,那便是面食。因此,把这人生中的三件大事称为“三面”。
      在旧时的北京,婴儿出生第三天时有“洗三”的风俗习惯。一来是为了洗干净婴儿身上的污垢,这是出于卫生健康方面的考虑。而更主要的还是寄托了亲朋好友以及长辈们对婴儿的祝福,因此参加这个仪式的多为至亲密友,不大会邀请外人来,而且一般是在下午举行。
      .在仪式开始前,要准备好铜盆,并将其擦拭干净,然后往里面加上用艾叶和槐枝熬过的热水,用来给婴儿“洗三”。参加仪式的宾客按照辈分高低来排序,他们往盆子里加一些清水,同时也说些祝福的话,比如祝愿孩子健康成长、聪明伶俐等,也可以添上一些莲叶或者桂圓,更有的往盆子里放上几枚硬币,祝愿孩子生活富裕不差钱。孩子的奶奶或姥姥一边小心地给孩子擦洗,一边还要在嘴里念叨着老北京的歌谣:“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
      只要婴儿哇哇大哭,全家人就笑逐颜开了,而且婴儿哭声越响亮,说明这孩子以后的生活就越好,那些不哭的孩子才让大家闹心呢。在给婴儿洗澡之后,本家就会邀请宾客们一起吃打卤面。吃完之后,这洗三面的仪式就算是结束了。
      除了洗三面,人生中第二重要的就是过寿时的寿面了。吃寿面的习俗起源很早,据说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这种习俗了。一向身强体健的汉武帝有一次莫名其妙地生病了,而且病情十分严重,这可急坏了他的祖母窦太后,宫里派人四下求医,但治疗了好久却也不见好转,一个大臣为了宽慰窦太后,便说汉武帝的人中很长,人中长的人寿命也长,目前的劫难过去之后汉武帝必将有一番大的作为。
      这虽然是宽慰人的话,但没过几天,汉武帝的病情果然有了好转。在做寿那天,宫人端来一碗面食,这是一种又长又细的条状物。汉武帝便问身边的大臣这是怎么一说。大臣们纷纷说这种绵绵不断的食物即是祝祷长寿之意,在做寿时吃这种面食,正是为了长寿。汉武帝听罢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果然到了第二天身体就恢复得很好了。自此之后,每逢做寿,宫中必定会做这种面食吃,人们还给它取名“面条”,一来是因为这种食物的外观是长条状,二来也是取连绵不绝、绵绵不断的意思。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在老北京给别人做寿时送的寿面还有很多讲究,给别人送的寿面一定要凑成双数,寓意“好事成双”,而一些富户则在寿面上用红纸剪成寿字加以装饰。
      接三面就是本家招待前来吊唁的来宾,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老北京人喜欢面食,而且老北京的红白喜事、婚丧礼俗都离不开面。不论是孩子出生时寄托着亲友们期望的“洗三面”,还是做寿时充满亲友祝福的“长寿面”,抑或是去世后寄托亲友哀思的“接三面”,可以说面食贯穿了老北京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而在这种独特的婚丧礼俗中,我们也能窥见老北京人对“规矩”的讲究,对礼俗的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1:03:39 | 只看该作者
                未嫁即殇的“女儿殡”

      送女儿出嫁,这本是父母的一件大喜事,可有些还没出阁的姑娘却因为疾病、意外等原因而过早地离世了。无疑地,这对父母来说是一个打击,而有些父母既然不能亲眼看着女儿出嫁,也不能给她操持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了,那么就把女儿的葬礼办得体面点儿吧,这也算是对亡人的怀念了。于是,“女儿殡”就这么出现了。
      在旧时的北京,就已经流传开了“女儿殡”的传说,而听老辈子人说,这些传说最早可以追根溯源到朱棣迁都北京那会儿。
      据说曾经有这么一个大臣,他为朱棣顺利登基立下了不少功劳,而朱棣自然也没有亏待他,金银财宝、田园美宅、高官厚爵,一样都不少。不过这位主儿却是个断根子的命,怎么说呢,他家三代单传,为了能延续香火,家人便早早给他娶了媳妇儿,本指望能生下男孩来,子承父业,可成亲好几年,他们夫妇二人也没生出个一男半女的。二直到了他四十来岁,他的夫人终于生了个姑娘,这大臣一见是女儿,便不太高兴,可另外几房小妾都没动静,这大臣一想认命吧,有女孩也不错,以后招赘个姑爷进门,这香火一样有人继承。
      可这位大臣尽管在仕途上一番顺风,一直做到了丞相,但他在子嗣上却厄运连连,唯一的女儿长到十四五岁,忽然患病,没过几天就亡故了。这位丞相见女儿还未出嫁就先离去,便用头撞着床帮,哭天喊地,家中其他亲眷也无不落泪。可这姑娘已经订了人家了,按照那时的礼俗,定了亲的女孩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死后不能进祖坟的。但这姑娘又没过门,夫家也不认。这可如何是好。
      老丞相决定给女儿找个风水好的地方下葬,而且还要像操办婚事一样给她操办丧事,一是寄托思女之情,二是做个样子给那夫家看看,免得落了旁人的笑话。听说丞相家那如花似玉的女儿突然病死,而且还要给她操持一场“女儿殡”,北京城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兴致,因为大家不知道这“女儿殡”到底是如何办的。
      我们部知道,在办丧事时黑色、白色是服装的主色,其他i数口淡黄色、浅蓝色等是花圈、花环以及要烧掉的纸人纸马等物的颜色,不过这位郄目办的丧事可和寻常人家的不一样,人家要办的是“女儿殡”,既然是未出嫁的女儿,在葬礼上所选用的颜色自然要挑鲜艳些的,而且这个丞相还吩咐家中男女眷属、仆役丫鬟,人人都要像办喜事那样去打扮自己。尽管好端端的一个俏丽女孩儿突然病故,怎么想来都是件痛心的事,但丞相府里还是张灯结彩,人人都身穿着鲜艳衣服,就仿佛这天不是送走亡人,而是送大闺女出嫁一般。
      不仅丞相府里的人都打扮得格外艳丽,就连那位过世的大小姐也被装扮得更加美丽,而这也更使丞相痛心。只见那女孩儿身穿大红绸缎裁制的嫁衣,在衣服上还点缀着各色珠宝,头上戴着一顶金制凤冠,这华美的凤冠本来是留作婚礼上戴的,既然她不能出嫁了,那就让她戴着凤冠出殡吧。
      老丞相正望着自己的女儿出神,就听外面说:“吉时已到,请小姐起步!”这就是说要出殡了,但丞相早已吩咐过了,要把这丧失当做喜事来办,,因此绝对不能说“出殡”,而要说“请小姐离府上轿”。而这棺材也着实做得新奇,其形状也如同轿辇一般,而且还装饰着大红喜字和各种凤纹。
      当轿夫抬着这轿辇一般的棺材走在街上时,两旁围观的人果然很多,比去年王爷嫁闺女时显得热闹多了。人群中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这丞相倒是有想法,把闺女的丧事当喜事来办,你看这妆奁就有这么多,都是给丞相府小姐陪葬用的。还有人说,没见过这么办丧事的,丧事本来就该按照规矩来办,如今闹得这样欢,不怕天地鬼神都不高兴吗?
      人们正议论着,忽见晴朗的天空登时响了一个炸雷,人们顿时愣住了,而那些吹鼓手仍在卖力气地吹吹打打,轿夫们抬着轿辇一般的棺材吭哧吭哧地在走,看不出脸上的表情是喜是悲。
      按照当时婚丧礼俗的程序,到了晚上终于算是办完事了,人们把小姐送到了“家”——北京城郊一座刚刚修葺好的坟墓,老丞相又说了一些告慰女儿的话,之后才坐进轿子里回家了。这一路上老丞相心里也很难过,假如说热闹,那今天可真是出尽风头了,——那倒是啊,谁也没见过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的,这一天全城的老百姓恨不得都该倾城出动了,就连皇上都知道这事了,尽管他心里可能不赞同这种做法,但嘴上也没说什么,而那小姐未来的婆家也知道了这丧事喜办的荒唐举动。
      过了几天,身体一向硬朗的丞相突然中风了,家人只说他是思女心切,而皇上认为是为国事操劳太过辛苦导致的。只有丞相一个人知道,每天夜里他的卧室里都会响起女孩儿悲悲切切的哭泣声,这女孩儿只说思念爹爹,不想一个人住在那黑暗偏僻的地方,开始,老丞相还没有理会,可他禁不住那女孩儿的哀求,终于有一天夜里,他说:  “孩儿不怕,爹爹来看你了。”于是,第二天他就中风了,当仆人们发现死在卧室里的丞相时,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老丞相浑身上下的皮肤都细嫩白净,仿佛十四五岁的少女一般,不仅他的胡子落干净了,而且连满头白发都变作了黑色,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年轻女人。而在出殡那天发生的事也很离奇,有人看见一个身穿大红喜服、头戴凤冠的少女在送殡队伍里笑得十分开心,可当问起丞相的家眷时,她们却都说没看见。
      这个在殡葬队伍里嬉笑的少女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呢?据和丞相府往来密切的一个老人说,这位少女倒是像极了丞相府里病逝不久的大小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1:17:35 | 只看该作者
                        为何病人临死前要“倒头”

      在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在病人尚未咽气之前,将其从原来躺着的地方换到为其另外准备的床板上,这种床板被称为“吉祥床”或“太平床”。其实在老北京的丧事礼俗中也有这样的做法,这叫做“倒头”。
      根据旧时的说法,假如临死之人没有“倒头”,死者就会背着炕走,这样不论对死者还是对生者都是“大不吉”的。因此老北京的婚丧礼俗里就规定趁着病人尚未咽气时就把寿衣给穿好,待咽气之后,还不能马上就下葬,而要停灵几天。假如死者上边没有任何长辈,那么就可以将尸身停放在堂屋的正中,否则就必须停放在偏房。这叫做“小殓”。在这之后才是报丧,探丧,请“阴阳先生”等来检视亡人,选择最佳的时辰入殓等等。
      “倒头”之后,还要准备很多东西:比如有些人家是用棉花捻成灯芯,浸透植物油后就放在灯碗里点着,这是老辈子常说的“倒头灯”,在民间一直流传人死之后要经过一个漆黑无光的幽冥世界,假如死者的家属不给死者点灯照路,死者就会因为看不清道路而错投了畜生道。
      在点好倒头长明灯之后,死者家属还要准备一碗白米饭,这便是民间所谓的“倒头饭”,在上面还要插上三根三寸许的秫秸棍,在每根棍的顶端还要插上一个面球,民间称其为“打狗棒”。在米饭上还要放三个烙饼,这便是打狗饼。在民间一直流传着阴间有“恶狗村”,这里的恶狗模样恐怖,尖嘴利爪,这些恶狗不仅口喷烈焰,而且还经常扑食经过此地的新鬼。因此,亡者家属要给亡人准备好打狗饼和打狗棒,用这些来对付那些恶狗。
      不过旧时的王公贵族却没有这种礼俗,他们仅为亡人点起指明灯,同时还燃香,这就是倒头香。在焚香设供之后,阖家亲属就跪在地上,举哀悲痛,悼念亡人。同时还要在灵位前焚烧纸钱以及用金银箔等做成的元宝,这便是烧倒头纸。据说在一些富贵人家,还要用一种叫做“灯花纸”的彩色棉纸捻成灯花,亡人死时是多少岁,就要捻多少盏灯。然后把这些灯花蘸上香油,再用铜钱压住之后全部点燃。不过这还没有完,还要将这些灯花从灵床前一直摆到大门外边,这种“引路灯”便是为了指引亡魂顺利上路。
      在民间有很多有关于“倒头”的传说,其中一个就是与铁嘴铜牙纪晓岚有关的。
      某一年,纪晓岚在编写《阅微草堂笔记》时,一位旧时友人家的奴仆前来报丧,说主人因急病突然亡故,纪晓岚还来不及慨叹人生之无常,便急忙更衣,之后又匆匆来到亡人家里吊唁。
      纪晓岚的这位旧友其实很不幸,他老来得女,不想这女儿活到了三岁便夭折了,之后伤心过度的夫人也病逝了。可怜他祸不单行,晚年还遭遇了各种家庭变故,原本殷实的家业也不剩多少了,现在陪伴在他身边的就只有一直个年轻仆人。
      纪晓岚进了这位老友停灵的房间,不禁感叹起来,这小仆人不懂规矩啊,连自己的主人临咽气前都没“倒头”,就这么背着炕走了,这对亡者来说是最不吉利的。想来这位老友也曾有过小康生活,也有过可爱的女儿和贤惠的妻子,可惜这一生他的命运实在坎坷,拿老北京话来说就是“点儿背”。
      “谁说好人一定有好报啊,我这个朋友也是个热心肠,可女儿与夫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之后又经历了那么多变故,现在不仅家产没剩多少,连给他操持丧事的亲人都没有了!也罢,操持丧事还是让我来办吧,这样我才能放心些。”纪晓岚想,既然这个老友生前的命运如此多舛,那就办成异常风光的葬礼,说什么也不能让他在阴间吃亏啊。
      在操持葬礼的第一天,纪晓岚忙里忙外,紧着张罗,其他一些朋友尽管也来帮忙,但终究不能尽心去办。这位纪大学土忙了大半天,也觉得乏了,于是就在停灵的那个房间找了个地方,本想坐下来休息会儿,不想这一坐下,却盹着了。
      在梦里,纪大学士看见黑白无常在好友的尸身旁说话,他仔细倾听,原来是黑白无常在感慨人生呢。
      “唉,要说这位王先生,那也是有才学、有品行的人,可偏就这么命途不济。在朝为官没几天便受不了官场上的各种排挤,辞官离去了。真实可惜了啊!”白无常说。
      黑无常冷冷地哼了一声,说:“他上辈子就是背着炕走的,当时没人给他行‘倒头’仪式,结果这辈子就倒霉了吧。你看,如今他死,还是没人给他‘倒头’,恐怕下辈子又是个倒霉的命。”
      纪晓岚听到这里,沉不住气了,说道:“王先生做了一辈子善事,就算没有‘倒头’又怎样?下辈子他必定会投生个好人家,也必定会一辈子顺顺当当的。你们敢在这里胡说八道,我就给你们颜色看看!”
      黑白无常一见是纪晓岚,便纷纷告饶,说再也不会讲王先生的坏话了。纪大学士又说:  “现在王先生的亡魂到了哪里?还不从实说来!”
      黑无常说王先生的亡魂已经到了十殿阎君面前,并说王先生从没做过昧良心的事,一定不会在阴间有事的。那白无常也跟着说好话,说王先生来世必定地位显赫,高居一品。纪晓岚用烟袋锅子指着他们说道:“既然如此,我也就放心了,多谢二位如实相告!
      也许您要奇怪了,为何这黑白无常如此惧怕纪大学士呢?大家都知道,纪晓岚的一张嘴是最能说会道的,而且他在写《阅微草堂笔记》时就经常和冤魂野鬼、精灵仙怪、狐仙花妖之类的打交道,他自然不怕这些。那黑白无常素来听闻纪大学士的“铁嘴神功”天下无敌,连阎君也怕他三分,他们又怎么敢在纪晓岚面前“放肆”呢?
      这一梦醒来,纪晓岚摇头晃脑地说:  “王兄,你放心吧。你的葬礼我一定给你办得风光又体面。”在纪晓岚等人的操办下,这位王先生的葬礼确实办得够风光,因为连乾隆都给写了副挽联——不过根据民间的传说,是纪晓岚“哄”着乾隆写的,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吧,皇帝给赐了副挽联,这得多大面子啊!
      过了几天,纪晓岚晚上又做了个梦,这次是梦见他的老友王先生前来道谢的,他说他马上要投胎到一贵族人家了,而且他很感谢纪晓岚为他操办的一切。醒来之后,纪晓岚对着书童说:  “唉,这没‘倒头’也能往生善处的人也是有的,可见善恶还是公平的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1:31:04 | 只看该作者
                      为何民间丧葬有“烧伞”的习俗

      参加过民间丧葬仪式的朋友,一定对那些用彩纸糊成的车马、人物、房屋、亭台等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随葬品印象深刻。不过,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在民间是丧葬仪式中还有烧纸伞的习俗。
      也许有些朋友会说,这是给亡者在阴间用的,这纸伞的作用就和那些纸房子、纸车、纸马一样,是王者在阴间的“生活必需品”。这话其实您只说对了一半。为何民间丧葬有烧伞的习俗,这其中还有个传说呢。
      按照旧时的说法,人死之后的“五七”,也就是过世三十五天之后,便要来到阴曹地府的第五殿阎君那里。这第五殿的阎君不是别人,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包公,包青天包大人。因为他生前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故而在死后成为了第五殿的阎君。他一生没有女儿,因此特别喜爱小姑娘用的花花朵朵,比如绣花鞋、小花伞之类的。因此,假如亡人用花纸伞遮盖住自己,就会使包公误以为是小姑娘,而不会加以仔细盘查,顺利过了这一关。不过这花纸伞也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给备办的,这需要亡故人家已经出嫁的女儿(旧时称为姑奶奶)出钱请人糊一把花纸伞,而且要插上五朵石榴花,送到坟地随其他物品一起焚化,这便是民间丧葬仪式中的“烧伞”。
      不过,这个办法也不是百用百灵。据说有这么一个姓陈的人家,就遭遇透过这样的事。
      姓陈的这家本有几亩田地,也有自己的宅院,又兼经营着生意,因此这日子过得还不错。可就是这陈家人实在为人蛮横不讲理,今天欺侮街坊,明天就占别人家的便宜,因此远近的人都十分厌恶这一家子。
      再刁蛮的人也总熬不过阎王,终于有这么一天,老陈头儿病故了。尽管从前街坊邻居没少被他欺负,但大家碍着情面,还是来参加老陈家的丧事了。陈家的几个子女就按照旧时的丧葬风俗给他置办后世,该做的也做了,该烧的也烧了,从头七到七七,每一天都做足了场面,希望老陈头儿能在另一个世界安心,可是陈家的几个儿女还是经常梦见同样的一个场景:在第五殿阎君那里,老陈头儿被打得皮开肉绽。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老陈头儿打着女儿烧来的花纸伞,来到了第五殿阎君那里,正想趁着包公不注意赶紧溜走,没想到却被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喝住了。那声音命他报上姓名和籍贯来,老陈头儿一看躲不过去了,只得将自己的姓名、籍贯等一概报上。五殿阎君听完后指着他说了很多他生前做过的昧良心的事,每一件他都点头供认。第五殿阎君怒斥道:“如此一个贪婪狡诈、黑了良心的人,你们快剖开他的胸腔看看他的心,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几名狱卒将老陈头儿五花大绑,剖开他的胸腔一看,果然是黑心一颖,于是包公便按照律例“赏”了他一顿打,算是惩治他生前所犯下的恶事。
      也许是亡父的惨叫声不忍听闻,也许是地狱里的恐怖场景实在吓人,老陈家那几个本来不怎么良善的儿女却忽然变乖了,不再占别人便宜了,也不再欺负弱小了。而且还处处尽量行善,可见,包公到底还是包公,即便有人想用花伞遮住自己逃避惩罚,在包公的铁面之下,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1:4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子 于 2014-7-14 11:46 编辑

                     女孩儿的嫁妆都有啥讲究?

      现如今的年轻朋友们在结婚时虽然各种礼仪也不少,却不知道在旧时候的北京城里不论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有一套说法,就拿姑娘出嫁时的嫁妆来说吧,就有很多讲究。
      嫁妆,也称为“妆奁”,是娘家在女儿即将出嫁时赠送的钱财物品等。嫁妆既是考虑到礼仪性,更是考虑到日后的实用性。在老北京,妆奁包括添箱、送妆,之后便是聘女,即男方迎娶女孩儿。一些有钱有实力的人家,一般是按礼仪程序,要设酒筵招待亲友一天至五天不等,而为女孩儿备办的嫁妆则被视作门第的标志。
      而不论是贫是宙  一般都要给女儿准备好“子孙盆”,所谓子孙盆即是木制的大澡盆、洗衣盆以及尿盆,这三者合为一套,通称子孙盆。老北京女人出嫁三宗宝就包括子孙盆,其他两件为长命灯和夜净儿。
      女孩儿的嫁妆中还包括“子孙箱”,里面放着自己平日喜爱的物件和储蓄下的钱,而“子孙箱”正是希望匣子里的钱能如同人繁衍子孙一样,越积越多,这也是在提醒女孩儿过日子要节省。
      在有钱的富户人家所陪送的妆奁中,还包括各种化妆品、金银饰物、字画古玩等,不过就是不能陪送剪刀。因为在给新人的妆奁中陪送剪刀就代表着“分离、分开”,这是十分不吉利的。听说在道光年间,就有这么一件事,  是因为一把剪子引起了无数怨恨。
      道光年间的京城一富商大户人家的小姐陈氏被聘于李姓高官人家的公子,才子配佳人、富商配高官,这本是很体面的一桩婚事,可就是因为一把剪刀,这小夫妻俩别别扭扭了好久,最后还把陈氏小姐给活活地气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氏是家中长女,不仅人生得俊俏,而且也颇通诗书,针织女红做得也好,不过由于是富户小姐,自然从小娇生惯养,脾气也就大了些。为了给女儿办个热闹体面的婚礼,陈家上下一早就着手准备了,不论是木器家具还是各种摆设器物,必定都选用最上乘的,而给陈氏准备的各种金银首饰、珠玉宝物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闪瞎了双眼”,而在陪嫁的妆奁中最为珍贵的就是一对翡翠如意,这对翡翠如意不仅做工精致,而且上避面镶嵌着上等的红珊瑚、极品祖母绿,其余诸如红玛瑙、青金石、松石更是上佳的色泽。旧时高门大户嫁女儿都会陪送一对如意,取新人恩爱百年、吉祥如意。可是,不知道是谁一时疏忽,竟然将陈氏平时做针线活儿时用的剪刀给包进了妆奁里,这事大家都不知道,——假如有人及时发现,也就不会引起后面那些不痛快的事了。
      当择定吉日之后,便将妆奁等物送至李家去了。及至成亲之后,都没人发现妆奁中的一个包袱里还裹着把剪刀。一直过了几天之后,李家公子说自己的一件褂子不小心给刮了个口子,于是这陈氏小姐就主动要为他缝补,也希望能显示一下自己的针线功夫,讨得公婆、丈夫的几句夸奖。于是她笑眯眯地请丈夫帮忙找来针线。李家公子也高兴地答应了,不想他针线没找着,倒是在陈氏陪嫁的妆奁里发现了一把剪刀。
      “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李家公子气咻咻地说。
      陈氏见后也大吃一惊,按照旧时的惯例,送给女儿的陪嫁中是不能有剪刀的,陈氏便说是当时家中忙乱,一时疏忽才放进去的。李家公子根本听不进去王氏的解释,反而嘲笑陈氏一家连最起码的“规矩”都不懂。这陈氏在家就被父母宠惯,自然不能忍受丈夫的嘲笑,于是两人就吵了起来。
      一时间丫鬟、婆子都过来劝解。后来这事还惊动了李家全族,当然也惊动了陈氏一家。双方家长互相指责对方的过错,险些还动起手来,本来好好的婚姻就这样给毁了。事后,陈氏一家开始追究起这把剪刀究竟是谁偷摸放进陈氏妆奁里的,可查来查去,也没有个结果。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陈氏的父亲当年曾跟一个美丽的绣娘好过,后来陈氏的父亲依靠绣娘提供的钱发家致富后就把她给拋弃了,这个绣娘因未婚先孕、有辱门风,不得不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正是用一把剪刀刺死自己的。
      当然,这不过是老北京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嫁闺女时,妆奁里不能放剪刀的习俗在很早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具体旱到什么时候呢?这个就说不清了,不过老北京婚丧礼俗方面的故事还是太多了。在这里给大家讲的,只能捡着那些流传不广的说给大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23 10:08 , Processed in 1.2324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