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你需要静静…… 【转帖】

[复制链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4:31:20 | 只看该作者
                            墙之城——内敛
    半个世纪前,一位苏联专家来到北京,他带着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向往和科学家特有的审慎态度对北京城进行了为期数天的游历和考察,随后,悠悠吐出了三个字:墙之城。
    多么传神的描述!当年的北京可不就是这么一座城么?城在墙里,宫在墙里,府在墙里,院在墙里……墙或高或低、或朱或灰,它是北京的屏障,它挡开了外面世界的喧闹,也收束起这座城市的霸气。墙之城,如墙里的人,有一种从容不迫、安详沉稳的文化心理和素养风范,它将一团和气搁在外面,却将人生百味留给自己慢慢品尝与回味。
    今人说北京,往往凭“大气”一词以蔽之。不错,北京确实是一座雄浑大气的城市,但这种大气从未给人以压迫感,它低调含蓄,不事张扬,激情而有分寸。墙是它的羁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5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4:3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5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4:32:49 | 只看该作者
                                 路之城——稳重
    北京的道路按照对称原则规规矩矩、整整齐齐地铺展开来,或平行,或交错,或勾连,井然有序地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立体道路网(环路建设以前)。紫禁城居于中经中纬大道的交汇处,规格造型统一的城门楼子则矗立在主干道旁(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拆毁),由此衔接城外的道路,正所谓“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清晰,节律有序”。路是骨筋,匀称协调;楼是皮肉,四平八稳,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丰满俊朗的北京帝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5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4:3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5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4:34:19 | 只看该作者
                                        院之城——和谐
    20世纪上半叶,一个名叫李约瑟的英国人回到了故乡。在踏上故土的那一刻,他没有太多的喜悦甚至亢奋,反而从心底生出某种溢于言表的压抑,似乎英国的空气中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和自然隔绝开来,因为他对自己深爱着的北京四合院朝思暮想。“木格子窗糊以纸张,单薄的抹灰墙壁,每一房间外的空廊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使人温暖的皮袍和炭火,再在令人觉得自然的心境,雨呀、雪呀、风呀、日光等等,在欧洲的房屋中,人完全孤立在这种境界之外。”李约瑟的传记里写道,“北京的空气中,有一种能与天地相接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和谐。”
    如今的北京,俨然变为一座有着复杂美感的城市,酒吧可以与茶馆毗邻,现代建筑可以与四合院连接,从简陋的胡同里走过,脚边的拴马桩和下马石上还残存着昔日的荣光,可往外眺,却是满眼林立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机动车辆。新与旧,梦与醒,凝滞在胡同的两端,只隔着短短的令人思念的一段。
    当眩晕的感觉消失后,渐次出现带着哨音盘旋在湛蓝高远的天空里的信鸽,以及夏日午后婆娑的树影,我不禁想问:北京的未来,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56#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0:0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57#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0:0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7-4 10:03 编辑

   近年来,有关地域文化的研究讨论似乎很时髦,见过一些专著、报刊、电视台还有一些杂志上说此话题的也不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话题,热也好冷也好,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有些观点、议论的内容,因人而异更是正常。即便是出于某种商业动机的论述也好,研究也罢,说是"炒"也好,说"跟风"也罢,总之只要观点上有一定道理,即便有些偏颇,哪怕有些个哗众取宠的味道都无可厚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58#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0:0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59#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0:0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7-4 10:05 编辑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域之间历史、经济、文化又各有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观念历来也是存在的。现今是商品社会信息时代了,彼此之间离得近了隔膜少了,各种文化文明交流得多了,发生些碰撞本来也是正常的,于是,有些的"觉醒",有些的不平,就不仅正常,甚至是一种必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351
2060#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0:0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22 01:50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