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抹不去的记忆……老北京的根与魂 【转帖】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3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0:3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32#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6:06:28 | 只看该作者
在石体信的童年记忆中,那几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由内而外洋溢着朝气和昂扬,在什刹海冰场上是尽情挥洒的。冰场上孩子和年轻人居多。年轻人个个看起来潇洒时髦悠然自得。孩子们则是天真浪漫,欢声笑语。和平欢乐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管大人孩子,大家都穿得整洁大方,少先队员还会戴着鲜艳的红领巾。
不少滑冰的年轻人穿着都极为考究,男人喜欢下身穿剪裁合体的毛毕叽裤,上身开丝米毛衣,有人还穿着黑呢大衣上冰场,都是那么风度翩翩;年轻的女人则喜欢穿短小合身的黄色或红色呢外套,脖子上一条彩色丝巾,妩媚而飒爽。
  玲珑漂亮的年轻女人和潇洒大方的年轻男人,手牵手在冰场飞驰的身影,定格在少年石体信的脑海中,那么轻松那么美好。这成为石体信对什刹海最初最美好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33#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1:56:22 | 只看该作者
                  无处消耗的青春
    对于王蒙来说,什刹海冰场上的轻松与美好,在1953年就结束了。1953年以后,他再也没有滑过冰,也再没有听到过这样好听的《有谁知道他呢》。直到五十二年以后,他才在莫斯科宇宙饭店听到了一次原装原味的俄罗斯女孩的演唱。而一切已经时过境迁,江山依旧,人事国事全非。
  而对于更多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什刹海冰场的轻松和美好似乎延续的时间更长一些。1950年代中后期,“反右”也好,“大跃进”也罢,人们依旧愿意回什刹海冰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年冬天,北京市体委和学联都会联合起来,在这里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冰上运动会:速滑、冰球,只要你觉得自己还行,都可以报名参加。而与什刹海相望的北海冰场,更多的会举行一些冰上联欢会:冰上芭蕾、冰上跑旱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3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1:58:12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在那几年,中国冰上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在世界上的成绩也让人们备受鼓舞。1959年,王金玉在苏联阿拉木图参加6国国际邀请赛中,获得男子全能冠军,并在5000米比赛中战胜世界纪录保持者苏联运动员希尔科夫。同年,在第53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中,杨菊成取得500米比赛的第2名。在1963年世界男女锦标赛中,王金玉和罗致焕均打破世界男子全能纪录,罗致焕在1500米比赛中获得金牌,并创造该项锦标赛纪录;女运动员王淑媛获得1000米的第 2名和全能第6名。
  滑冰运动员成为那个时候人们心目中的英雄。1959年,电影《冰上姐妹》上映,这部反映新中国冰上运动员的电影,是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风靡一时。
  1962年进入大学之后,石体信加入了学校的速滑队并成为队长。因为冰上项目的蓬勃发展,那时北京高校有条件的都会成立速滑队,参加每年冬天在北大未名湖举办的冬季运动会。
  每天下午四点,石体信会和同学们骑自行车到什刹海冰场训练,一直到晚上7点才回到学校参加第二节晚自习。那个时候,来什刹海滑冰的人水平也都还不错,偶尔他们也会和一些民间高手同场竞技,感觉很过瘾。
  在什刹海冰场这个北京当时最大的青年人聚集地上,石体信感觉,北京城的三类人物:贵胄、高干、平头百姓在这里交汇、融合,能和谐共处。这块天然冰面,至少能让人们暂时忘却生活的艰辛。而他,因为参加速滑,他们速滑队的成员每个月就会比同学多个四五斤粮食供应,对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的中国人来说,这让人很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3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1:5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3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2:00:02 | 只看该作者
但是,轻松和美好是短暂的
    1966年,“文革”爆发后,什刹海冰场上的性质有了变化。“文革”初期,睥睨一切横扫一切打到一切的红卫兵成为时代的宠儿,红卫兵最开始是由干部子弟也就是大院子弟构成。他们被成为“老兵”,但很快,他们的父母开始遭到冲击,他们很快被革命洪流冲到了后方。革命形势瞬息万变,昨天还在前台风光无限的人,第二天就会被万人唾弃甚至踩在脚底,那个时候,大规模的参军、插队、去兵团还没开始,革命热情已经大大减退。在什刹海的冰面上,年轻人开始消耗他们的过剩的青春,寻求精神上难得的刺激。
  年轻人集中到城八区里最开阔的什刹海冰场,内容有三,一是拔份打架,二是拍婆子(找女朋友),三才是溜冰锻炼。
  当时,北京的各大部委、三军总部都是分散在城内的东南西北,宿舍大院也散落在城八区。这些大院孩子的应该算是一个特殊群体,父母来自五湖四海,与北京没有任何地缘关系,从小幼儿园学的就是普通话,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有别于北京胡同里的孩子说着老北京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3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2:0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38#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2:01:34 | 只看该作者
就这样一群人,在最百无聊赖的青春期,把什刹海冰场逐渐演化成一个交流和“拔份儿”(比势力)的社交场所。谁的份儿才大谁才能在什刹海站得住脚。那个时候,滑冰并不是吸引人们来这里的最主要原因了。冰场上拔份打架经常会为了女孩。1967年的冬天,北海冰场发生过一次大械斗,据说起因就是两个着名的“婆子”,其中的一个绰号“镇北海”。
  这应该是1966年到1970年代初什刹海冰场最独特的情景:几拨年轻人相聚在这里,有人穿上一看就是老爹的大军装。军队刚军装改制时间不长,国防绿是最时髦的,下来是人字呢、柞蚕丝的,当然有马裤呢或将校呢的外套或大衣就更理想了。蹬上不太合脚的军用皮鞋,手拿一本《外国民歌二百首》,走上前去用还没发育好的小公鸭嗓和女孩搭话,“嘿,哪儿的?交个朋友吧?”对方要是理的话,就回答:“空军大院的,”或者是 “冶金部”、“化工部”的……这就算认识了,如果不理,讨个没趣,讪讪走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3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2:02:22 | 只看该作者
“拍婆子”也是他们宣泄无处安放的青春的一种方式。那时候,最时髦的女孩一身绿军装,肩披长长的米色开司米围巾出现在冰场上的时候,就意味着与青春有关的快乐开始了——拍她的人越多,她被拍的次数越多,她会越开心。他们更追求的是一群人嘻嘻哈哈为此啸聚什刹海冰场。
  之后,大部分部队子女都穿上军装保卫祖国去了,而地方干部子女相继都去插队落户了。最终,在这里留下了一代人的记忆。
  王朔和他的死党——导演叶京,对这段记忆如此深刻,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不厌其烦地讲述着这段时期发生在什刹海冰场上的故事。
  叶京曾经在1999年创作了一部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什刹海冰场”。所有恩怨情仇的故事都是从什刹海冰场开始。
  在《梦开始的地方》剧中,叶京就让陶虹饰演的小惠说出:“五湖的,四海的水,不如什刹海的冰场美。”什刹海冰场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涩苦的回望,是无可替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48
2440#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2:0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3 07:18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