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抹不去的记忆……老北京的根与魂 【转帖】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71#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8:53:46 | 只看该作者
宣武门(走囚车)
宣武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西侧,原称顺承门,俗称顺治门、顺直门。宣武门于永乐十七年扩建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用元大都城顺承门之名,民间谐音俗称为“顺治门”。正统朝时重建城楼,增建瓮城、闸搂、箭楼,并改称宣武门。清代在宣武门外菜市口设杀人刑场,故宣武门多走死囚囚车,在城门洞顶上刻有“后悔迟”三字,民间称作“死门”。
    1927年拆毁宣武门箭楼,1930年拆除宣武门瓮及箭楼城台,1965年拆除宣武门城楼。
    德胜门(走兵车)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城楼的位置在今德胜门立交桥南端。明朝初年将元大都健德门改称德胜门,寓意明军以德取胜。洪武四年改筑北京城垣时向南移建动五里,当时建有箭楼、门楼、瓮楼等建筑。
    1915年拆除瓮城。1921年拆除城楼,1955年拆除城台。因该门瓮城南北进深很长,箭楼位置比安定门箭楼偏北50余米,未阻挡地铁施工,因此未被拆除。1979年拟拆除箭楼,后得以保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72#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8:5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3-5 18:56 编辑

安定门(走粪车)
    安定门位于内城北垣东侧,即今安定门立交桥正中处。元代称为安贞门,明洪武元年(1368)改名安定门,因为安定门外的粪场比较多,因此粪车多从安定门出入。
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掉瓮城和闸楼,1969年,安定门城门及箭楼被拆除。
    正阳门(走“龙车”)
    正阳门,俗称前门,原名丽正门,整座城楼的整体高度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现存城楼与箭楼。
    正阳门箭楼在1900年义和团拳民焚烧前门外大栅栏时被飞溅火星引燃烧毁,城楼在当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烧毁,现在的正阳门是民国三年(1914年)改建的。为改善交通,正阳门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拆除。1949年后,正阳门曾被北京卫戍区占用。1965年经周恩来批示,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得以保留,1980年代腾退。
    外七
    东便门

    东便门,北京外城七门之一,位于外城东北角。嘉靖时修筑外城,财力不足,因此在此处将内城东南角楼包入,留一临时性城门作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及至建成10年后才命名为东便门。
    30年代东便门失修拆除瓮城、箭楼,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城楼。
    西便门
    西便门位于外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环线地铁,拆除附近的部分城墙。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八瞪眼”箭楼,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
    左安门
    左安门位于外城南垣东端,俗称江擦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
    20世纪30年代,左安门箭楼被率先拆除;1953年,瓮城、城楼和箭楼城台被相继拆除,护城河被取直。至于城砖的去处,1958年在王昆仑于当年2月提交给北京市委的一封信中则说:“外城城墙是没有什么历史文物价值足资保留的……各区都在填垫坑洼,修浚明沟,改造厕所,需要土源和城砖。可尽先分区发动义务劳动,按必要地带就近进行拆除。”后来,也的确这么实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73#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8:57: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3-5 18:58 编辑

右安门
    右安门,位于北京外城南垣西端,是北京外城七门之一。其城楼、瓮城、箭楼的规制与尺寸同左安门相同。
    1956年拆除箭楼、城台及瓮城,1958年又将城楼拆除。
    永定门
    永定门位于位于外城南垣正中,北京中轴线上,是北京外城的正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寓意为“永远安定”。1544年增建的瓮城,清乾隆年间重建瓮城。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拆除永定门西侧部分城墙,将原在城外马家堡的京津铁路终点站移至天坛。1901年修建前门火车站时又在城门东侧增开豁口,铺设新路轨。1951年为改善永定门交通,拆除了瓮城和东西两侧的城墙。城门及箭楼于1957年被拆除。
    广安门
    广安门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明代称广宁门,又为“彰义门”,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提高了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广安门瓮城及箭楼于1940年代拆除,城楼于1957年拆除。
    广渠门
    广渠门位于外城东垣正中偏北,曾称大通门,又称沙窝门,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629年11月,皇太极率军攻打北京,明朝名将蓟辽督师袁崇焕率精兵九千星夜驰援京城,赶在皇太极之前抵达广渠门外,击退皇太极大军。
    1930年代日军占领时期将箭楼拆除,1953年为道路通畅拆除了城楼和瓮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74#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8:59:25 | 只看该作者
皇城四
    大清门

    大清门位于皇城天安门之南、内城正阳门之北,城市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初称“大明门”,清顺治元年改名“大清门”,民国元年改名“中华门”。
    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了中华门,1976年在其遗址处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地安门
    地安门,俗称“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称北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清皇城北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楼以南。
民国初期为便利交通,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被拆除。1954年起,为了疏导北部城区的交通,地安门及其雁翅楼一并拆除。
    东安门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其门西对宫城之东华门。东对玉河之“皇恩桥”。
    1912年袁世凯所唆使的“壬子兵变”之中,东安门被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将东安里门一并拆除,玉河被填平成为南、北河沿大街,东墙址陆续为居民占据,建满房屋。
    西安门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宫城西侧有大片水面,无法由西华门向西直线通行,所以西安门与东安门不在一条直线上。
1951年因附近摊贩不慎失火,西安门被焚毁殆尽,所幸此前有楠木模型存世。
林语曾说过:“一个城市即使尚未臻于完美,人们也依旧会喜欢它,还要留恋其旁的山峦,河流。即使人们很少去游览,有关那些胜地的古老故事也会使整个城市充满活力。”
只是胜地不再,那些古老的故事是否还会被人所记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75#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9:00:35 | 只看该作者
                    马与胡同的不了情
    北京有不少与明清养马制度有关的胡同街庙,如马相胡同、观马胡同、马圈、小马厂、马甸、兵马司胡同、骡马市大街、亮马河南路、前马厂胡同、后马厂胡同、马神庙街、东马尾帽胡同、南马道、马家堡、南养马营胡同、北养马营胡同……近郊平谷也有马坊、望马台等地名。
  在封建时代,马是重要的军用物资,对马的使用、饲养有严格的规定,若干朝代甚至禁止民间私自养马。因此,北京与“马”有关的地名,多与明清两代官府养马机构、制度有关。
  如西直门内大街有条马相胡同,历史颇为悠久,在明代称之为“御马监官房胡同”。御马监是明代宫廷机构十二监之一,由太监掌管,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用马,“掌腾骧四卫营马匹”(《中国历代职官词典》)。清代顺治时设十三衙门,仍称御马监。康熙时裁撤,该机构由内务府上驷院取代。后谐音称为“马香胡同”,民国以后改称“马相胡同”。一条小小的胡同,牵扯明、清两代管理宫廷用马机构的沿革,令人叹为观止。
    广渠门内的观马胡同也与清代养马机构、制度有关。清代内务府专设管理“御用”马匹的机构--上驷院(原名御马监,这是沿用明代的称谓)。顺治年曾改为“阿敦衙门”(“阿敦”为满语,意为“马群”),康熙年间改为“上驷院”。据史载,明代御马圈在景山东街,清代上驷院在紫禁城内外及南苑共有十七个马厩,饲养700多匹马。在口外及盛京等还设四个牧厂,养马260多群(每群四五百匹)。除朝廷专用养马场,驻京八旗也各有养马场所。满洲八旗均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力量,分京营和驻防。驻守北京京营八旗约十万人,按旗划分驻地:正黄旗驻德胜门内,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各旗在驻地均有养马场,所养战马俗称“官马”,养马之地称之为“马圈”(音“券”,加儿音)。皇家上驷院养马场所称之为“马厩”,查《清乾隆北京城图》:此地曾一度为“兵部马圈”,乾隆十三年始称之为“官马圈”,成为正蓝旗兵驯养官马之地。附近街巷被称为“官马圈胡同”。二百年间没有改变,直到1965年才被改叫“观马胡同”延续至今,位于广渠门内幸福大街延庆街内,是一条很短的死胡同。而广渠门外也有个地名称之为“马圈”,推想大约也与清代京营正蓝旗养马地有关。而今面目全非,成为居民楼小区,只剩下公共汽车站名及以“马圈”命名的一家邮政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76#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9:03:02 | 只看该作者
我自少年时代起,一直居前马厂胡同,位于旧鼓楼大街西。原称“养马场胡同”,为明代官马饲养场,后逐渐谐音为“养马厂胡同”、“马厂胡同”。至清初后,才逐渐废止。由此开始出现多条街巷,马厂胡同也辗转变成南、北两条胡同,南称为“前马厂”,北称为“后马厂”。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前马厂最西端一段还称之为“果子罐胡同”,随着拆迁这条胡同不复存在。据说马厂胡同一分为二始于雍正年间,之前应为八旗马圈。清中期,此地成为内务府官员“钟杨家”的大宅院,钟杨家是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汉姓杨。至钟祥(字云亭)考上进士,累官至山东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山东巡抚、闽浙总督、库伦办事大臣、河道总督等职。史料载钟杨家“庐舍连云,几遍前后两街,四乡田地尤广,存终年取不尽之租”。“前后两街”即指占地前马厂、后马厂两条胡同,钟杨家宅邸格局今犹存,我家所住宅舍据说乃当年钟杨家管家等住所,但今已面目全非,已成北京人所谓“大杂院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77#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9:03:49 | 只看该作者
                         北京16个区县的名称由来
    东城区:
    东城区因位于北京城内城东部而得名。东城区历史悠久,辽金时期已出现村落,金代为中都东北部,元代位于大都东半部。明代永乐十九年( 1421 年)定都北京,东城为 15 个坊。清代属大兴县,东城驻有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个旗。元、明、清三代皇宫均建于今东城区域内。民国时,今东城区为当时的内一、内三等区。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设东单区、东四区。1958年东单、东四区合并改称东城区。
    西城区:
    西城区因位于北京城内城西部而得名。西城区历史悠久,元、明、清三代均为都城西半部。元大都五十坊,今西城境内有十九坊。清八旗中有四旗驻防今西城境内。清光绪末年废除内八旗、外五城旧制以后,五十多年间行政区划多次变动。 1950年4月18日,政务院批准将北京市调整合并为16个区,今区境内为第2区和第4区全部、第5区之西半部及第13、第14区的一部。1952年9 月,市政府再次调整区划,今区境内为西单区和西四区及海淀区、前门区的一部分,第2区更名为西单区,第4区更名为西四区。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单、西四二区合并为西城区至今。1987年9月北京市将朝阳区马甸0.6平方千米划给西城。至此,西城区面积31.66平方千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78#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9:04:59 | 只看该作者
崇文区:
    崇文区因位于崇文门以南而得名。作为文明古都的一部分,在今崇文区境内曾有过较为繁盛的时期。元代,一些达官显贵开始在这里建宅第、修园林。明,永乐年间建天坛,正统年间建正阳门箭楼;嘉靖年间修筑外城。1950年5月北京市城区调整为九个区(一区至九区),原八、九区并为六区、十区改为七区,十二区改为九区。1952年9月1日又改六区为前门区,改七区为崇文区,九区撤销,其东部从天桥南大街以东,珠市口东大街以南九个段并入崇文区。1955年9月又将原东郊区的广渠门外和东便门大桥以东部分以及丰台区的永外地区划入崇文区管辖。1958年6月1日在城区合并中,原前门区撤销,以前门大街为线,东、西分别划属崇文、宣武二区
   
宣武区:
    宣武区因位于宣武门以南而得名。宣武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六朝古都之始的金中都,即在现今的宣武境内。明清时期宣武作为外城,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老北京平民文化、商业文化、戏曲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南文化。宣武区是民国时期的北平外二区和外四区合并而来的。开始把外二区和外一区合并称为“前门区”,外四区称为“宣武区”,后来将前门区西部和宣武区合并称为“宣武区”。
    朝阳区:
    朝阳区因位于朝阳门外而得名。朝阳区历史久远。从秦至隋唐,该地区属广阳郡,后属幽州所辖的蓟县,辽时归燕京道析津府,金时属中都路大兴府,元代将中都路大兴府改为中都路大兴县,明清时属京师顺天府,仍归大兴县管辖。1925年设区,称北京市东郊区,1928年改为北平市东郊区,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朝阳区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79#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9:06:05 | 只看该作者
丰台区:
    在金朝时就出现别墅群,名曰“远风台”。明朝时此处已出现村落,名曰“风台村”。另说金代都城有丰宜门,门外设拜郊台,丰台之名即取自丰宜门之“丰”,拜郊台之“台”,清朝称“丰台镇”,1952年设区时因镇名而得。商、周时代,丰台地区属古北京——蓟城的郊野。秦时置蓟县,治所阴乡城在今丰台镇南葆一带。至唐建中二年,析蓟县西界为幽都县。今丰台区中部当时属幽都县;东部属蓟县。辽会同元年,改蓟县为蓟北县,开南乡大红门以北属北泰元年,改幽都、蓟北为宛平和析津。金贞元元年又改析津为大兴。同时,在今右安门以东的南苑乡地区属大兴县,西部北公村以南属良乡县,中间大部分属宛平县。明代,今右安门以东的南苑乡属大兴县,西部王佐乡北部及大灰厂一带属房山县,王庄——怪村以南属良乡县。清末丰台镇以东、大红门以北划为城属区。1928年6月,丰台区东部属南郊区,中、西部分属宛平县、房山县和良乡县。 1950年6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撤消建制的北京市十八区并入第十五区。同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郊区名称与城区衔接,原十四区改为第十一区,十五区改为第十二区。1952年7月,又决定将十一区改为南苑区,十二区改为丰台区。
   
石景山区:
    石景山区因“燕都第一仙山——石经山”而得名。解放后,北京市区划几经调整。1952年,撤销宛平县,成立丰台区、南苑区、石景山区,隶北京市。1958年,南苑区、石景山区大都并入丰台区。 1963年,石景山区从丰台区分出成立石景山办事处,1967年建为石景山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718
2480#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19:07:06 | 只看该作者
海淀区:
    海淀区因历史上此地有大片水域而得名。海淀区在春秋战国时期,隶属于燕。随着我国朝代的更迭和建制的变更,海淀地方的隶属也多次发生变化。作为一个地区的兴起,则是与北京城的发展息息相关。清代在这里修建了大规模的园林建筑,圆明园、颐和园一带成为皇家禁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致使海淀区两次遭受劫掠。 1949年1月10日,十八区人民政府在海淀镇成立,1954年6月“海淀区”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在版图上出现。
   
门头沟区:
    门头沟区原名京西矿区,1958年设区时,因圈门至风口鞍这条沟叫门头沟,故因沟得名。门头沟区历史悠久,从1万年前的“东胡林人”起,门头沟区地处古冀州。周武王十一年设燕、蓟政区,区境属蓟,燕并蓟后,区境属燕。明洪武元年,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府,后又改为顺天府,宛平县属之。嘉靖三十三年,沿河城地区归属宛平县,至此,区全境属宛平县。 1914年10月,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宛平县随属。1948年12月14日门头沟全境解放。到1952年9月前,区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届河北省宛平县辖界,一部分属北京市第16区(曾称门头沟区、第28区、第20区)辖界,包括今龙泉、永定、潭柘寺3镇范围。1952年9月河北省宛平县、北京市第16 区并入京西矿区,今门头沟区全境属京西矿区辖界。1958年5月京西矿区调整区划后改称门头沟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2 18:47 , Processed in 1.216803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