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抹不去的记忆……老北京的根与魂 【转帖】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41#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7:36:43 | 只看该作者
            扣钟庙小区临街楼
    扣钟庙原是一片低矮拥挤的平房区,如今已经高楼林立了。
                         阜外大街路口
    此处是展览路的南端。回望一下,展览路不算长,以15路公交车为例,也就三站地的样子。
                         月坛北街路口
    展览路再往南,就是月坛北街了。为啥提它呢?因为那时常到红塔礼堂看电影。那时一般要乘15路汽车在月坛北街下车,然后沿着马路西行不远就到红塔礼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42#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7:37:18 | 只看该作者
                红塔礼堂
    有北展影院与北展剧场比着,红塔礼堂显得太朴素了。但可别小看它:红塔礼堂曾是北京文艺青年心目中重要的文艺地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礼堂的音响设备和效果在当时的北京当属最好的,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和指挥家小泽征尔都曾在这里演出过。此外,这里经常放映内部影片。
    本人平生喝的第一瓶可口可乐就是在红塔礼堂买的。记得那次来这儿看电影,大厅进门处有个售货柜台,看到那里居然有可口可乐卖!于是买了一瓶尝尝。第一口下去,眼泪差点上来:这玩意儿汽儿忒足,弄得鼻子酸胀,但味道有点像止咳糖浆。回忆下,时间应该是1975-76年的样子。记得柜台后边站的人是机关干部模样,交钱后,一个很和气的中年男子把可口可乐递给我,当时感觉很奇怪,因此留下深刻记忆。当年,可口可乐在少数涉外饭店有售。会不会是因为这里常有涉外演出,上边特批了一批可口可乐?只能猜可能是这个原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4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7:3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5-2 07:40 编辑

          北京人的礼儿与面儿
    俗话说嘛,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这是出了名的,老北京人说话做事讲究“有礼儿有面”哪怕出一丁点差池都会招来长辈的白眼。这些“规矩”看您知道听说过多少。
              “吃饭”
    就餐前,老人如果没有动碗筷,孩子们是不能动碗筷的。吃饭讲究“食不言寝不语”,这要是指晚辈。吃饭讲究布菜,自家人吃饭要给老人布菜,请客人就餐,主人或陪客给客人用菜。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喝汤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像猪吃食儿。
            “酒满敬人,茶满送人”
    待人接物礼数必不可少:给客人倒酒时要斟满,倒茶时7分满,满了就是在逐客。进一步的说法是:“酒满茶七。别人给您斟酒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吃饭时盛饭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不礼貌。另一种说法,讲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后不再添饭的意思。吃饭的时候不论主客,应该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也得用手扶着碗边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44#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7:39:09 | 只看该作者
            “走亲访友”
    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丧典礼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品和摆设,后来配方由御膳房传到民间。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猪油、蜂蜜及各种果料籽仁。所谓“八件”,即八样点心,一般有麻饼、枣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禄、寿、喜等不同字样。有圆形、桃形、正方形等,装在一个长方形纸板盒内。“小人件”是双份,十六件装在一个纸盒子里。过去,遇到女儿回娘家,给长辈拜年等,都要去糕点铺买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后来,北京人送礼只要提一个装满各色糕点的纸盒即可,或是再提一个装满各种应时水果的小柳条筐,上盖一方红纸,便可走亲访友。
               
“金鸡三点头”
    这是一种致谢的礼数。别人给您斟酒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要是细究的话,食指和中指应该是弯曲起来在桌面叩击。这儿有个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扮成个跟班的,他在给下人倒茶的时候,下人没法当庭下跪,便以食指和中指代替双腿,做成下跪的形状以谢罪。这个故事还真不只是真是假,就不较真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45#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7:40:49 | 只看该作者
          “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住”
    还有个关于老人的规矩或者说是习俗吧,要是够这岁数的老人来串门,一般是不留饭或留下住宿的,万一吃着半截儿或第二天一早穿不上鞋,纵有千张嘴也说不清了。所以七十多岁的老人来了不留吃饭,八十岁的老人您就别留在家里住了。
                “行礼”
    北京作揖特讲究要是看见长辈了作揖就是吧手放在左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要是看见小辈的就是在右边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要是看见平辈的就是放在中间.手没有讲究.要是老少都有的话就是左中右一边一下着叫作罗圈揖又叫青龙三点头.
               “右都为尊”
    如果正座儿确定了,那么正座右边的这个位子就是最有面子的了。古汉语里有句成语:无出其右。意思是没有超过的了。大概这就是源于“右者为尊”这种排序上的认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4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7:42:08 | 只看该作者
           “论辈不论岁儿”
     早时候有些大户人家,或是娶妻纳妄,或是晚年续弦,这时候家里的辈份就跟年龄脱了钩了。小年纪辈儿大,大岁数辈儿小。这时候,要排序的时候,一般就论辈儿不论岁儿,正所谓,“萝卜小长在辈儿上了”。“正座”也好,“右都为尊”也好,这种礼节有时能造成很多麻烦的事,论辈份、论资历有时难分高下,怎么排?特别是社交场合包括一些国际会议,干脆改圆桌,转着圈坐,谁也用不着争。
             “年头三天,媳妇不见娘家人”
    自初一到初三,当媳妇的是不能回娘家的,得在婆婆家守着;而丈夫可以到丈母娘家去拜年。过了大年,媳妇回娘家,到农历二月初二,丈夫去娘家接媳妇,北京人就叫“接宝贝”。也叫“回门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7:43:22 | 只看该作者
            “大事儿提前打招呼”
    论起婚丧嫁娶、请客吃饭,也有规矩。“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这是婚娶迎嫁中请客的礼数。发请柬或通知亲朋好友,必须在结婚典礼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露怯失礼了。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请”人;头两天,您算“叫”人;当天,您这就算是“提溜”人了。懂礼儿的人挑眼,根本就不来。重要的亲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个月上门去通知邀请。
               “踩岁”
    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得剥花生、嗑瓜子,弄满地皮子不许扫,就让它在脚底下踩来踩去的,这就是踩岁,意欲“踩崇”的意思。踩,也通财的意思,不能将“财”扫出去。
              “三十守岁”
    不论男女,三十晚上都得在父母家过,不拜年,不串门,谓之“守岁”。子时钟声一响,晚辈儿得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儿的压岁钱。拜年的时候,男的早先还要磕头,预先铺好垫子,双腿下跪,头点地:“奶奶,孙子给您磕头了。”“起来罢,好小子,这是奶奶的压岁钱。”眼面前儿,讲究的人家过年时还磕头,不过就是个形式,一条腿向下一屈,一只胳膊一伸,就算磕了。女的呢,拜年时来个“蹲儿安”,双手侧合腰前,身子向下一屈,也就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5:08:17 | 只看该作者
       “挪臊窝儿”
     这礼儿北京人还讲。孩子自出生起一个月内不许出门。(俗称妈妈“坐月子”)等到男孩满月的头一天,爷爷奶奶给孙子操持办“满月”酒。女孩则到满月的当天办。(多少也受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思想所影响)婴儿太小拉屎撒尿没有定时,襁褓里几近尿骚,华北地区民俗产妇过完产月要抱着婴儿从婆婆家回到娘家居住一段时间,这就是“挪骚窝儿”。没条件的在家里换换屋子,也算是挪了臊窝了。
   “女孩子不能倚门而站”
    女孩子不准靠门框。要是靠门框,肯定要被老人骂的,因为过去的风尘女子才爱靠门框呢。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而不能被视为“四旧”而遭到摒弃。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在一些讲究的老户人家里依然保留着某些传统生活方式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环境,图的是吉利,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49#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5:09:13 | 只看该作者
它是北京最长胡同,与天安门广场相邻,里面竟全是洋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658
2550#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5:09:48 | 只看该作者
  说起北京的胡同,大部分人能随口说出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国子监街等等。不过,您可知道北京最长的胡同是哪一条?
    答案是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含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全长近3公里,是北京城最长的一条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2 05:09 ,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