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抹不去的记忆……老北京的根与魂 【转帖】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6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06:58:46 | 只看该作者
门头沟大峪村附近也有一索家坟,经证实埋葬的是索尼的长子噶布喇和他的夫人。这二位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后赫舍里氏的父母。索家本打算凭借这个皇后打下自家的世世荣华,把门头沟的索家坟修的非常奢华,想让此地成为索家今后嫡子孙安息之地。不曾想赫舍里氏红颜薄命,外加儿子参与夺位战争,使索家过早失去了皇族的宠幸。所以京西门头沟的索家坟也就只埋葬了噶布喇夫妻俩,后世索家人就舍去了偏远的京西,把过世的家人们都埋在了西直门外的索家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6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06:59:59 | 只看该作者
八王坟
    八王坟,位于今日北京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这里,曾经埋葬着清朝的“八王”阿济格。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一直是清早期骁将。顺治元年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排位第八。1651年,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密谋承袭摄政王位,事泄遭幽禁,后被赐死——其骨灰埋葬于通惠河畔一处荒凉之地,即后世所谓之“八王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6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07:00:51 | 只看该作者
随着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长,开通了八王坟到公主坟的“大1路”公交,八王坟成了交通网的主干线上的著名节点,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6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07:01:35 | 只看该作者
而今的八王坟,以大望桥为中心,西接建国路,东启京通快速路,南北纵贯西大望路;地铁1号线横穿于此,设站点“大望路“。八王坟的地名也就渐渐被大望路所取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6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07:02:20 | 只看该作者
劲松—架松坟
   “劲松”原叫“架松坟”因其墓地上有六棵古代的龙松,弯曲着主干有架木支撑而得名。当年是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架松的主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清代开国功臣肃武亲王豪格,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约在20世纪40-50年代,架松坟的六棵古松先后枯死或被伐,这个旅游景点便逐渐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66#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4:4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67#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4:43:47 | 只看该作者
干面胡同的“干面”,与食品无关,据传此路曾经是去禄米仓运输禄米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居民戏称为“下干面”,故而得名。
    干面胡同是北京东城东南部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邻近紫禁城的东华门,明朝属黄华坊,清朝属镶白旗,现在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除了西口拆了部分院落变成了今天的丽亭酒店和北京联通大厦外,东段从朝阳门南小街起西连东四南大街,大约七八百米长,院落门脸大都保存完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68#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4:4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69#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4:45:13 | 只看该作者
我在61号院门口与一位在此院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老人攀谈了几句,他说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就住在此院的东跨院。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1954年自沪迁京后,也一直在中院正房居住,直到1978年迁往三里河,其学生王煦华至今还住在此屋。查询资料得知,这院子最早是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著名保守派人物李鸿藻的宅院,所以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中法大学创办人李石曾的老宅。民国时期这里成为北平市工务局局长汪申的宅院,日本侵华时期被日本特务机关占据,据说川岛芳子也曾在此住过。新中国成立后院子被政府接管,安排给科学院作为宿舍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96
2670#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14:1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31 20:16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