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抹不去的记忆……老北京的根与魂 【转帖】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81#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16:41 | 只看该作者
诗人北岛在回忆中写道:“1969年夏天,百万庄的朋友给我看了一份手抄的诗稿,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歪歪扭扭的文体,是郭路生的《相信未来》,这首诗让我感到很新奇,是我识字以来第一次看到中国人自己写出这样的文字,尽管无人能回答未来在哪儿。那朋友说不要把《相信未来》传给你不相信的人看,因为有可能被告发。我认认真真把这首诗抄了一遍,经历过抄家的惊吓,不知道该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最后我把它背下来撕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8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17:24 | 只看该作者
[tr][/tr]
绿树红瓦掩映下的百万庄小区大多采用三层楼的框架结构。在满足采光、通风、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北方气候因素,因此老式楼房的窗子都比较小,保暖效果更好,同时也起到节能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83#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1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8-25 12:19 编辑

1950年代的中国,在不加选择地接受苏联风格建筑的情况下,各地诞生了许多面目相近的住宅建筑群落。作家铁凝在小说《安德烈的晚上》这样描述主人公所在的城市,“如今,当90年代的我们经过这些由苏联人设计的纺织工人住宅区的时候,我们一面端详着那些面目相近、老旧而又略显笨拙的楼群,端详着楼房顶端那一溜溜熏得乌黑的排烟道,一面仍能体味出苏式建筑的用料实惠、宽大沉稳和向往共产主义的浪漫热情。”
    然而,这样的面貌并没有出现在百万庄小区,正是因为张开济在设计时,有意做出了取舍,同时引入了“邻里单元”的概念。邻里单元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及建筑师佩里于1929年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提出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概念。在苏联,曾一度被称为西方资产阶级反动城市规划理论,遭到批评。但随后,苏联提出的“小区”概念,则与“邻里单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自古便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但此邻里非彼邻里,前者描绘的是田园牧歌时代的居住关系,后者则是城市化背景中的生存法则。佩里概念中的“邻里”,旨在“在社区中,重新发现那些随着城市尺度增大和交通的快速化而消失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这在百万庄小区,有着充分的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84#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19:16 | 只看该作者
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是外面用墙包围,孩子们的活动空间是门外狭窄的胡同,而百万庄住宅区采用苏联传统城市住宅围绕式布局方法,由若干个周边式街坊组成,建筑沿道路布置,围合成一个较宽敞的内部庭院,形成较大的公共活动场地,孩子们可以在中心场地玩耍,家长则在自家楼上就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85#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19:54 | 只看该作者
[tr][/tr]
城市的发展,百万庄送走了很多老住户,也迎来了许多新主人。整个社区的面貌也不是原来的样子。图为一家租户在室外做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86#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20:31 | 只看该作者
  围合而形成的中心区是绿地和小学校,既确保了安全,又保障了生活和便利,“站在自家楼上就能看见远处玩耍的孩子”。曾经的百万庄居民通常都有不锁单元门的习惯,“第一代精英往往夫妻双双到各地工业建设第一线参与或指导工作,所以家里的孩子们就经常被寄托到邻居或同事家代管学习和生活。即使大人们不出差,由于经常加班工作,回家也很晚,孩子们也经常在邻居或其他同事家吃饭和学习。”在老一代百万庄人的记忆里,严肃的政治气氛与和谐的民居文化密不可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8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21:18 | 只看该作者
1977年至1978年间,一对母女在丑区院内玩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88#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21:54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这项方针对于从来没有设置过围墙的百万庄小区而言似乎有些无效。
    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曾经这样评价“大街坊”一类的建筑理念——“剥光了摩天楼,将它们孤立起来,用一个高架快速路网将它们连在一起。汽车在这塔楼之间自由地来回穿梭,用以抵抗并消灭了曼哈顿的拥挤文化。可他的理论是一个令人失望的都市:被疏散的拥挤。”
    这种“被疏散的拥挤”让城市缺少了一些生机,也让邻里之间缺少了几分“人情味”。197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其中写道:“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或许,被称为共和国第一社区的百万庄,其价值在今天才刚刚开始得以显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89#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2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8-25 12:24 编辑

                     寻根老北京四大菜市场
   上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还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居民的粮油、副食品供应全都凭票、凭本,那时的国营菜市场因其货品全、质量好、信誉高而深受老百姓喜爱。西单、东单、朝内、崇文门菜市场,曾经是北京城内最著名的四大菜市场,这四家菜市场分布在北京旧城的东西南北,为全市千家万户的生活提供服务,也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四大菜市场。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品的丰富,超市走入了百姓生活,逐渐替代了菜市场。西单、东单菜市场已经不复存在,朝内菜市场迁址,并改为超市经营,只剩下崇文门菜市场一家独自守候。现在崇文门菜市场也将搬迁,京城四大菜市场将全部离开它们的“出生地”,借此机会,我们寻根挖出这四大菜市场的前世今生,追忆老北京人曾经的生活和远去的那个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264
299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23:50 | 只看该作者
                    如同火车站一样的东单菜市场
     一百年前,临近“使馆区”的东单菜市场,拥有英文名称“EastMarket”(东市场),由法国人管理,当时是京城少有的“高档购物中心”
    东单菜市场是京城四大菜市场中,建成时间较早的一座。这家菜市场原名东单牌楼菜市,简称东菜市,坐落于东长安街的东单路口西北,东单二条胡同南侧。上世纪90年代东单菜市场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如今的东方新天地购物广场,东方新天地的东部,就是当年东单菜市场大致的位置。
    最初,东单路口还没有现在这些建筑,而是一大片空地,于是一些摊商就在此地摆摊售卖一些蔬菜、日用品还有小吃,当时这里只是简单的菜市,没有什么组织。我曾经见过一张东单菜市场的早期照片,从照片中人物的穿着,我判断照片拍摄时间大约在清末。在照片中,可以看到东单菜市场的正门朝南开,是一座圆弧形建筑,照片上清晰可见菜市场的中文名称“东菜市”和英文名称“EastMarket”(东市场)。
    照片上菜市场的名字很令人奇怪,一个普通的菜市场,竟然拥有英文名字。不仅如此,1917年,这家菜市场还由法国人管理。在我采访的很多老北京人中,他们提起东单菜市场,都认为这家菜市场是京城四大菜市场中档次最高的。为什么是这样呢?这还要从东单菜市场的地理环境说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25 19:13 , Processed in 1.2636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