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8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知青应是承传和弘扬华夏养生文化主力军

[复制链接]

5

主题

5

帖子

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2 23:4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晓叶 于 2015-10-23 01:01 编辑

                  宁波  叶晓龙
   当年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几千万知识青年在国家最困难的特殊时期,凭借着心中燃烧的一股激情,奔赴祖国最艰苦的边疆、农村辛勤耕耘劳作,不但减轻了当时“文革”造成的城市经济困窘局势,而且带去城市的文明、带去文化才智、带去新颖的思维理念,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许多穷乡僻壤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时期,广大知青再次承担了改革开放初期不可避免的阵痛,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那么,我们在后知青时代,我们能否还是有所作为?  在研究知青过去的历史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去探讨一下作为一个群体在现今的作用,把知青文化知青精神与现阶段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这些问题不但直接关系着知青精神、知青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而且也对几千万知青在晚年生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养生文化与知青文化的必然联系的角度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知青应该成为承传和发展中华养生文化不可缺或的主体的积极意义。
 一、后知青文化和养生文化概述
    后知青文化或后知青时代,顾名思义,就是上山下乡运动终结,知青离开农村二次再创业直至之后的所有生活及精神的总和现象。它应该是在“前知青文化”的基础上,包括“后知青文化”和“知青后文化”二个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在更高的层次研究知青文化,总结知青精神的同时,也应该从更新的视角、讨论和实践后知青时代的生活和意义,这样才能在丰富和发展中国知青文、知青精神的内涵和作用的同时,向“知青二代”和全社会传递与时俱进的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的正能量。
养生文化: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文化萌芽于殷商时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也应该看到,在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养生只是贵族富豪和佛门道教等少数人的专利。作为大众养生文化现象多是在太平盛世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性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再仅仅是为了温饱,而是要不断地提高幸福指数。于是,大众养生文化才正真有了弘扬、发展的前提条件。于是,二种文化的并存融合也有了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知青是承传和发展中华养生文化不可缺或的主体
如今,成为了两鬓斑白的“老知青”们,能否再为国家分忧、为下一代减负?这也是中国知青精神如何能够更好发展、传承的课题。我认为,在承传和弘扬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基础上,创建我们知青文化特色的现代养生养老的范例或经验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这不仅对于我国当前面临的“未富先老”的社会困境,起到了良好为国家分忧,为子女减负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是实现我们老知青一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 银龄之梦的最好途径之一。
从客观上来讲,
    第一,拥有近3000万人数的知青,无论从人数上、年龄结构上,经历上,组织上,以及与时俱进、乐观远瞩的生活态度和团结融合的精神面貌上,具备了承传华夏民族特色的养生文化的条件,他们是一群不甘沉寂、奋发图强的知青群体,在他们两鬓斑白成为“老知青”的夕阳岁月里,激情犹存。他们深情地追寻着那段早已逝去的时光,执着地探索着那段青春岁月的深刻教训、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的同时,另一方面,作为当今社会“熟年人群”的他们乐观依旧的生活着,在人生的舞台上,在社会领域里,上至国家核心下至社区里弄的各个领域依旧发挥着五彩缤纷的社会正能量。他们是当今中国“熟年人群”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华养生文化承传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主流群体。
  第二,养生养老的特征和需求来看,因为知青已进入晚年,养生的问题已经日益重要的摆在知青面前。在老龄化矛盾日益突出的事实中,大多数老知青更是首当其中;几千万老知青几乎清一色是独生子女,为共和国在特定时期的计划生育国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也正因为历史的原因,目前在实际生活中,空巢现象已经产生,国家目前需解决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正是指他们这一代人,他们是最需要国家和社会的人文关怀。
  第三,从这个特定群体的意识来看,他们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有知识的新生儿,经历了共和国成长的风风雨雨之后,对于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了对物欲的奢求。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群体互助、团队精神已成为这个群体的共识,与时俱进、乐观远瞩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早已具备现代的养生养老观念。
  第四,后知青时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的知青群体活动,无论是知青书画摄影、文学艺术创作,无论是知青文艺会演、健康旅游,无论是知青聚会小酌、爬山垂钓,都体现了现代养生养老文化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说:后知青时期的知青文化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向“养生”转向,体现着明显的养生文化特点。后知青时代文化的发展,客观上承传和推动了中国大众养生文化的发展。本质上也体现了一种追求健康长寿和谐乐观的精神,带有积极的普遍的社会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因势利导,把 “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等知青精神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之道和道德品性修养有机结合,使传统的养生文化更具有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气息,发挥他的正能量。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从主观上来讲:
 首先,把知青养生养老问题在“整合知青资源、争取政策扶植、依法理性投资、共同承担义务”的原则下,共同出谋划策、齐心协力办好,是他们的愿望。一代知青,无论是在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动荡年代,他们为社会发展、为家庭生活,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尽到了最大的责任,如今他们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人生,经过了无数的磨难岁月的他们,更珍惜这美好的夕阳风采的年华,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快乐的金色晚年!知青文化充满着对昨天的感悟,对今天的执着, 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对明天的追求同样壮丽地写进一代共和国知青的历史。
 其次,“后知青时代老知青”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和敬重,当然,老知青要的社会关爱和敬重绝不是怜悯和施舍,而是在自身努力进取的基础上,向社会争取应有的关爱和敬重。这样这种爱和敬就会流露得更加清晰和自然。作为银龄时代的后知青群体,除了应当担负的社会、家庭责任外,现在我们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在我们自己了,我们应当发扬知青时代的那种赤诚精神,大家之间在网络和现实中彼此关心,彼此扶持,彼此照应,彼此帮助,把我们曾经模糊过的真善美,在后知青时代中,在无限美好的夕阳中发扬光大。而在汲取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借助当代先进的科技成果,把中华大众养生文化发扬光大,正是我们当代老知青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内容。也许昨天的梦已不再,但我们把知青今天的梦融入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梦,知青的历史将是完善和更有意义的。
  总之,从客观上来看,我们更有条件成为大众养生文化的实践者和继承者的代表,从主观愿望上来看,我们更希望能够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中国梦,应该涵盖了老知青的银龄之梦!
   三、养生文化与知青文化的必然联系和表现方式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绝不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 养生文化是与治国安邦、道德品性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正如知青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必须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联系的。从养生文化的特点来看,是强调个体必须通过“养性立德”来主动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以便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历史上儒,道两家在此观点上就有与养性、治国相统一的趋向。现代中医养生理论,也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这就证明,在养生问题上同样有着与历史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安定等广泛的社会意义。正因为这样,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应当责无旁贷肩负起承传和发扬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养生文化的重任。这样才使知青文化的传播弘扬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再从的表现方式来看,养生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主要方式方法就是要注重起居饮食、环境卫生、健体运动等良好习惯之外,更重要的是心态平衡和精神状态的养性修身。而后知青文化群体活动,恰恰都充分体现了养生文化最重要的养性修身的内容。我认为,后知青文化之所以能在后知青时代蓬勃兴起,是与广大知青不再沉湎在那段苦涩沉理岁月的伤悲、不再为“无悔、有悔”作无谓的争议有很大的关系。众人所知,近十年来,只要有过上山下乡运动的城镇,都有一批十分活跃的知青群体组织。这些组织,既无行政隶属,也无经济制约或补贴,也无所谓的精神领袖,有的只是一群以普通知青身份参与的热心人或义工。那么,就这样的一个群体,却能够在后知青时代的几十年里,不但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中老年人群和社区文化的主要骨干队伍;并且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的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知青文化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奇迹!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何种精神在支持着他们?难道仅仅是一种曾经共同拥有过的一段知青命运的知青情节吗?我想绝不是那么简单。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代经历过艰难困苦磨练过的知青,在他们的心灵里充满了对生活、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即使在“花甲之年”的后知青时代中,仍要为满天晚霞涂抹上自己的浓墨重彩、色泽艳丽的一笔。这就是知青精神和风采。也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的群体才能胜任承传和发扬华夏民族文化瑰宝--养生文化的重任。
   总之,综上所述,养生文化和知青文化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互为融通共进的文化经济现象,千百万知青不但应当责无旁贷的担当起承传和发扬的重任。也完全有条件成为大众养生文化的实践者和继承者的代表。 既为我们国家面临“未富先老”的社会困境分忧,为我们的子孙减负,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再作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5 07:36 , Processed in 0.17601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