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1257|回复: 20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燕津 .咬文嚼字》

[复制链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20:3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5 19:23 编辑

                              《燕津.咬文嚼字》
   
      自己在学校从事语文教学期间、在企业从事文字编辑期间、在自己写作期间,常遇到文字或文章需要叫真的地方,于是形成了四十几篇有着自己感触的咬文嚼字。这期间,有些咬文嚼字更正了自己原先的谬误认识,也有些咬文嚼字可能是自己的一己之见,不见得正确,放在这里与大家共勉,既希望对他人有所裨益,也希望对自己见解不同的有所商榷。
                       目录
        1、明日黄花昨日开
        2、七月流火不算热
        3、三个臭皮匠
        4、此醍醐非彼鹈鹕
        5、妺喜与妹喜
        6、“的”、“地”、“得”不应乱串岗
        7、哈密瓜与哈蜜瓜
        8、是“嘛”还是“吗”?
        9、李白床前没月光
        10、什么与孤鹜齐飞
        11、“屋漏”和漏雨没关系
        12、别扭的数字
        13、熊猫和猫熊
        14、你会写“冒”字吗?
        15、“尴尬”的尴尬
        16、风马牛为何不相及
        17、“shi”说
        18、到底知道不知道?
        19、祖国诞生60 年?
        20、正音
        21、古之“高考”
        22、坐着船儿过春节
        23、胜负难辨
        24、“勾心斗角”本是好词
        25、宫保鸡丁
        26、月份的称谓
        27、魔高还是道高?
        28、你“hold”住“ hold”吗?
       29、费解的标题
    30、人在囧途
    31、一人读错,亿人读错
    32、雾与霾
    33、你能弄懂这些词吗?
    34、读“pai”还是读“po”?
    35、学犬之谜
    36、马路为什么叫“马路”?
    37、无毒不丈夫?
    38、扑朔迷离的实践
    39、貂蝉与婵娟
    40、请给洋码子换个中文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20:34:27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字》之一:
               
      
                    明日黄花昨日开
     
             “明日黄花”,成语。
             该成语出自宋朝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其中“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指菊花。意思是说,相聚不要忙着回去,(现在赏花为好),等到“明日”(重阳节后),(花谢了,)(不用说人),连彩蝶都不感兴趣了。
            现在常比喻为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或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

            人们往往望文生义。
      
            从字面上看,既然是过时的东西,“昨日黄花”才对,于是,“昨日黄花”比“明日黄花”开得还要艳。
          我从事教学前,也是“昨日派”。 后改正了不少错误知识,包括这“明日黄花”。  

           把“明日黄花”说成“昨日黄花”的不止一两个,也不止一般人。
     
          那年那日,我在办公室看当天的《河北工人报》,头版刊登了一个标题,“某某街心公园景色已成昨日黄花”。字号很大,特明显,说明这些编辑们也上了“昨日黄花”的当。
      
          我拿起电话就拨通了该报的编辑部,指出谬误并说出成语来源,对方居然还半信半疑,说明“昨日”和“明日”确实混淆了许多人。

        其实我也希望,只要这类词语如果不产生歧义,顺从约定俗成,以误为正也未尝不可。
        再一想,不可。汉语词汇的起源许多是有其典故的,例如这“明日黄花”,如果随意改,就乱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70
板凳
发表于 2017-11-25 07:39:29 | 只看该作者
黄花到底在哪日,
流传谬误变常识,
其实真的须堪误,
否则流传大误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21:53:59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我也曾把“明日黄花”误为“昨日黄花”,教学后改正了。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21:55:21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字》之二:
            
              
“七月流火”不算热
      
      
       在企业办报纸当编辑时,收到的稿件中,常有反映职工在夏季炎热的气候中坚持生产的稿子,有时会用“七月流火”来形容酷暑。
      
       这是一个误解。
      其实,“七月流火”与炎热没有丝毫关系。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中的《七月》。《七月》中的第一句就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里的“火”,指的是天上的大火星(一恒星,非指行星中的火星,现在所说的火星古称荧惑)。
      每年夏历五月黄昏,大火星现于正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过了六月,就偏西下行,所以叫“流火”。
      “授衣”:准备寒衣。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全句的意思是:“七月里火星向西移,九月里该准备寒衣。”

      乍看“七月流火”一词,确实容易想到七月火一般的气候, 弄懂了词语来源,就知道“七月流火”与炎热的天气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说,“七月流火”不算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70
6#
发表于 2017-11-26 07:33:37 | 只看该作者
本月流火理解错,
至今持错人仍多,
看到解释已多处,
然而还是错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8:39:21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1-26 07:33
本月流火理解错,
至今持错人仍多,
看到解释已多处,


确实至今还有关于这个词语误解的存在,前不久我还看到把“七月流火"看做炎热的文章。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8:42:27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字》之三:
               
                     
  三个臭皮匠
   
         
         有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意思很浅显,三个普通百姓的智慧,能抵上一个聪明的诸葛亮。
      
         想一想,为什么不用“三个农夫”、“三个工匠”,偏用“三个皮匠”呢?
      查一查,正统字词典中没找到,俚俗“辞海”里却有着“辞源”。
      看看解释,不无道理。

      其中一说,“三个臭皮匠” 的原意为“三个臭裨将”。
      
       裨将,即偏将、副将。
      古代军队打仗,各路兵马除主将之外,还要有一名或多名副将,这些副将被称为“裨将”。
      裨将往往也非等闲之辈,起谋战韬略各有建树,三个臭裨将的智谋集中起来,不仅超越主将,还抵得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传来传去,“臭裨将”成了“臭皮匠”。

      还有一说,这则俗语来自江南乡间的 “三个臭皮匠,凑成猪革梁”。
     
      “猪革梁”,指旧时为使鞋子结实和美观,在鞋面上镶制两条猪皮包边的竖梁(今日僧人鞋上仍有此梁)。一个皮匠往往做不好这样的技术活儿,还得需要两个皮匠帮忙,共同完成,于是就有了“三个臭皮匠,凑成猪革梁”之说。
     “猪革梁”音似“诸葛亮”,俗语就被误传了。

     不管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也好,还是“三个臭皮匠,凑个猪革梁”也罢,反正不影响俗语的使用,也不容易产生歧义,只当茶余饭后的笑话听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70
9#
发表于 2017-11-27 07:48:19 | 只看该作者
俗语传承口误多,
严格考证有两说,
传到如今皆习误,
茶余饭后笑话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7 18:24:4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1-27 07:48
俗语传承口误多,
严格考证有两说,
传到如今皆习误,


不影响使用,知道其来源就行了。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9 04:21 , Processed in 0.18801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