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4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南印象散记(十三)北固山怀古

[复制链接]

681

主题

708

帖子

259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05:3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卜桂仁 于 2020-9-26 07:24 编辑

东南印象散记(十三)

北固山怀古

31

   北固山由于北临长江,地势险固,得名北固。与金山的绮丽辉煌、焦山的雅藏深邃不同,北固山景观凸显的亮点是史迹横陈。北固山景区应该是京口三山中最小的一座,甚至连门票也比其他两处便宜些。
   镇江古称南徐州,是三国时代孙吴集团早期的政治中心,至今还保有许多以东吴掌故命名的道路和遗迹。三国故事是镇江人文历史的重头,而北固山更是三国遗迹中的亮点。北固山公园坐落在东吴路上,连地名都带有当年的印记。
   进入北固山公园景区,首先看到的是所谓“试剑石”和孙权、刘备仗剑相视的雕塑,为我们点名明了这座历史文化公园的主题。孙刘二人劈石斗狠的故事,是三国典故中极富有想象力的段子,雕塑艺术家用巧妙的形象构思,揭示出两位古代政治家之间联合与争斗并存的微妙关系。
   毗邻石阶的山坡上,有两座古人墓塚,墓碑分别是“东来太史慈”和“横江将军鲁肃”墓。太史慈墓旁竖有浮雕碑一通,赑屃(bixi)座上镌刻着一位英俊威武的古代武士形象。鲁肃墓规制稍大,阶梯也多一些,墓前有仗马两对,可能照应了鲁肃的身份。
   这两座古人墓都是当代修建的,青石台阶,连接墓道,石砌圆丘,覆盖封土。解说是从别处移来,其中鲁墓真伪还有争议。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两处遗迹的复制,增添了北固山三国文化的戏码。
   相传太史慈将军是东吴孙策部下勇将,可惜此君赤壁大战前就英年早逝,所以并无太多建树,只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增加了孙策义服太史慈的桥段,以凸现这位青年统帅超凡的政治风度和人格魅力。
   鲁肃先生则是东吴方面的重要谋士,他的知名度要比前者高出许多。他是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许多关键情节的衔接人物。书中刻画的鲁大夫为人敦厚诚实,不搞阴谋诡计。在东吴众臣中,鲁肃力主联刘抗曹,在对付曹魏的问题上,又属于主战派代表人物之一。
   周瑜死后,鲁肃接掌吴军帅印,嗣后多年,坚持联合蜀汉抗击曹魏的路线,保证吴蜀两方有了各自的发展空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鲁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公元217年,鲁肃病逝,时年仅46岁。
   捭阖三国人物,孙策、周瑜,包括曹操、诸葛亮在内,叱咤风云的精英多半少年得志,但其寿不永,令人扼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好像是那一时期人们的共同悲哀吧。
   吴蜀联合抗曹,是三国政治博弈的重头戏,而传说中的孙刘联姻,更是其中精彩一笔。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海内。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的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北固山后峰的甘露寺,相传就是孙权母亲吴国太的相婿现场。
   其实对这段故事,我觉得还是有许多细节可以商榷的。甘露寺地势高峻,空间狭小,根本不是举办大型活动的理想场所。孙权是假招亲,国太是真相婿,无论是假招亲还是真相婿,那崎岖的山道上也摆不开阵仗。
   甘露寺高据峰巅,犹如山峰之冠首,老太太偌大年纪,还有那些年高德劭的东吴群臣,老人们怎么能上得去呢。再看四周地貌,即便贾华将军不预设三百伏兵,刘备跑得了吗?只身来在这逃生无望的取死之所,无疑是肉包子打狗,刘备方面的文臣武将,怎么会同意他以身犯险,行此不归?
   对三国历史有兴趣的人都知道,关于孙刘联姻的故事,史学界众说纷纭,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不管这段史实是否存在,实地考察过甘露寺的人,都可以肯定甘露寺不可能是会亲的地点,诸多相关遗迹,也是后人附会。
   史实虽无可考据,作为传奇,还是很能引人入胜的。试想前期的三国戏中,如果少了龙凤呈祥这一段,戏份就淡了许多。这里我们还是要感谢罗贯中先生,为我们演绎了这段生动历史,也造就了一座满载精彩逸闻趣事的故事之山。

32

   人们常说,“盛世繁荣艺术,危难造就英雄。”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文人辈出的年代,早期繁荣和中后期战乱兵燹,把这里的江山风景和人文轶事表现得淋漓尽致。镇江处于南北交汇处,面临浩瀚大江,纵横南北,水面洪波涌起,隔岸山岛雄峙,宛如吴楚锁钥,地势险要,是历代文士的关注点。
   有专家说,北宋前期,文人吟咏多放眼在金、焦一带,主要表现风景壮美,抒发文人高雅、脱俗的情操;进入南宋,许多身为抗敌将领的爱国诗人笔锋投向了北固,格调也以旖旎闲适转向慷慨悲歌,抗敌保国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因为北固山是当时南北对峙的前沿。
   历史上的南宋,是一个洋溢着兴亡悲情的朝代。先受制于金,后覆灭于元,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过消停日子。半壁沉沦,烽烟四起,干戈寥落,胡骑纵横,朝廷势如累卵、危机四伏,百姓颠沛流离、生灵涂炭。江北的许多地域,早已经不在赵宋政权的掌控之下,“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在这历史的选择关头,朝野迅速分化成“主战”和“偏安”两个阵营。
   力图收复失地的是主战派,早期代表人物有李纲、宗泽、岳飞,后期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主战派一般都有比较鲜明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可以说,他们的表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精神。
   偏安派中大部分人注重的是利益,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他们不惜卖国求荣、认贼作父,残害忠良,寡廉鲜耻,个人生活上,更是且乐眼前,醉生梦死,荒淫无耻,毫无心肝。“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士人林升满怀悲愤的诗句,就是对这些人渣的无情鞭笞。
   南宋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时期。有人提出南宋朝廷的一系列妥协客观上维护了国家内部统一、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好的国内环境,使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著名奸臣秦会之先生,也以他的投降政策,韬光养晦,为南宋朝廷换取了十几年的苟延残喘的局面,被时人誉为“太平翁翁”。
   我觉得这些至少不应该是政治家的见识。偏安政策,是毁灭南宋的根源。纵观历史,南宋朝廷是一个孱弱、动荡、割裂的政权,在和金人、蒙古人的拉锯中艰难生存,老百姓承受着战争带来的沉重负担和背井离乡,亲情割裂的精神痛苦。统治者满足于偏安一隅,专务虚靡奢华,而不思图强进取,致使有强敌入侵,山河崩颓。而主战派人士们抗敌救亡的呼声,始终没有能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国家灭亡了,所谓的局部繁荣还有什么存在意义?抗战时期的上海,不是也有过表面的经济繁荣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以,只有抗敌保国,才代表了当时人民的真正愿望,是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镇江(当时叫京口)地处南北对峙的第一线,北固山横枕江流,石壁嵯峨,登高怀远,看气势磅礴大江东去,鱼龙变化尽收眼底,数过往英雄纵横捭阖,金戈铁马豪气冲天,往往会引发无穷的遐思和感慨,历来是古代文人们直抒胸臆、寄托抱负的上选之所。
   身在逆境,往往思有做为。心怀悲愤,常生愤世嫉俗,司马公云“《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南宋时期,政治动荡,主和主战两派斗争激烈,不愿趋炎附势的士大夫们面对山河破碎、身家飘零的巨大失落,激发起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入侵者投降派的痛恨,涌现出大批的爱国诗人和不朽作品。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当属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36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632
沙发
发表于 2020-9-26 07:39:5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名山称北固,
三国传说已遍布,
两宋历史令人叹,
涌出众多大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4 18:27 , Processed in 0.18001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