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张树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那个年代(连载)

[复制链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06:14:08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谢谢您的精彩图片和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重返茶坊

十一

      我和郭建按照原来设想,打算18号的下午5、6点钟再走,但是感念乡亲们的盛情接待,届时估计可能难以脱身,也不想给大伙添麻烦了。再者说了,走的时候还得从延安转车,到延安以后可能还要去转转,怕时间上来不及,于是我们就临时决定,提前出发。这样,我们大约是下午的2、3点钟就到茶坊车站出发了。
       我和郭建之前都去过延安。插队的时候,我去过两次,一次是作为富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团的成员去延安开会,另一次则是和榆林桥队的知青小莫徒步去的延安。而郭建去延安好像要早得多,他曾在“文革”的初期,仿效红军长征,参加拉练的时候就已经去过了。凡是去过延安的人,差不多都在延河沿岸的围栏边上,以延河大桥和宝塔山为背景留过影。那个地方,大约是最佳的拍摄地点了。其实,到延安能短时间逗留,抽点时间看看城市的变化,或者是顺便买点土特产啥的都在其次。我们这次去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到延河边,那个照相的老地点再去留个影。
      等我们坐着长途车到了延安汽车南站,下了车一打听才知道,得坐半个多小时市内公交车才能到宝塔山,那个站的名字好像叫宝塔区政府啥的。看起来,还得亏早点从茶坊镇出来,否则可能还真来不及跑到那去照相了。好在我们一看车站的站牌,绝大部分的车都往区政府去。因此,差不多只要来车只管上去就是了。等我们来到宝塔区政府站,才知道当年照相的地方还得有一段路好走呢。先是得过地道穿过马路,由地下商场绕到地面出来,再沿着延河边往前走,走到延河大桥的西边,才到了大约是当年的那个摄影地点了。那天,刚好赶上有点濛濛的细雨,再加上临近黄昏,所以没有什么人照相。于是,我和郭建就在石砌围栏旁边分别照了几张,虽然细雨中天色显得有些晦暗,远处的宝塔山却仍然清晰可辨,多拱结构的延河大桥也依然保持了当年的原貌,毕竟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回京以后,郭建竟是个有心人,他将当年在延安照的照片和这次我们去照的照片,并列起来,同时发到富县北京知青网站上。我仔细辨认后,正如他所言,时隔40多年的两张照片竟是在同一地点照的,这点确定无疑了。宝塔依旧,延水涛涛,唯世事沧桑沧海桑田,往事已矣!
       40多年过去了,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第二故乡茶坊故地,历尽劫波旧貌换新颜,寻踪觅迹希图追寻记忆,怎奈物是人非换了人间,唯有乡亲们的浓浓的乡情依旧,知青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难以忘怀,老区人民博大的胸怀,百折不回、坚韧不拔的精神,潜移默化的铸就了知青的灵魂,造就了一代风流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22:02:04 | 只看该作者
西安生活散记

      出了学校的南门是金花南路,过了马路就是交大商场。我们平时逛逛商场就都是奔这里,距离近而且方便,想去就去了。若是到城里去还得坐车,所以一年也去不了几次。那会大家都是单身,除了吃饭,上班,业余也没有多少娱乐活动,所以那会还真没少闲逛交大商场呢。交大商场确实是座商场,但是人们在说起来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指这座商场,所谓交大商场包括了商场周边的邮局,书店,粮店,副食店,餐馆,理发店等等。改革开放以后,游商摊贩做小生意的也充斥了街道两旁。这里常常显得人流人往,熙熙攘攘的,挺热闹的。交大商场的两侧都是交大的宿舍区。穿过西边的宿舍区就是交大的教学区了。
      我常到交大商场去转转,有时候买点东西。书店也经常去,看看有什么新书。到邮局寄封信取个包裹什么的。就是揣个手啥也不买,只是和朋友溜溜也是常事儿。由于交通大学是1958年从上海(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原上海交通大学)迁到内地的,所以这个地方你会发现不少人都操着上海人的口音。甚至有些风俗习惯还打着上海人的印记。譬如,我常去的交大餐馆就是如此。餐馆叫什么名字小子已然忘却,只知道紧挨着交大粮店。餐馆的炊事员都是上海人,经营的品种大多是上海或江浙一带的食品,例如小笼包,粢饭,油条,豆浆之类的。其中小笼包和粢饭团都是是上海人早饭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之一呢。我那会儿还真在这店里吃过几次小笼包和粢饭团。小笼包味道不错。这还是我挣工资以来第一次买来吃呢。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大约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在饭馆吃到小笼包。印象深刻的当属粢饭团了。之前曾几次去过上海出差,都没有注意到街上卖这种瓷饭团的。直到这会儿才知道粢饭团是上海人的传统食品。卖粢饭团是现卖现做。炊事员用一块冷布包上些已经事先做好的糯米饭,基本上团成型后,在糯米中再挖开,撒上些白糖,加上一根炸好的油条,再用冷布团紧就大功告成了。我感觉吃起来味道也还不错,没吃过么尝尝上海的风味也还不错。见着这油条了,我就想起在上海时,看到上海早点摊买的那种油条了。
     记得那还是“文革”时期,我们“串联”的时候去上海,早上起来到街上见到有卖油条的,发现上海的油条与北京街头卖的大有不同,北京的油条极讲究造型,新鲜出炉的油条不仅个大还外焦里嫩,搁在框里都能站着。而这里的油条则实在不敢恭维,炸的又黑又瘦还直不起腰来,明显差个档次。多年过去了,这些年也再没有去过上海,不知道这油条炸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变化。想来大约是南方人对面食的加工处理总归是不如偏爱面食的北方人的缘故。上海人精于算计是出了名的。我串联时曾搜集了不少各省的粮票,印象中唯有上海市粮票有半两的粮票,怪不得油条炸得如此瘦小,大约是可以使用半两粮票购买的缘故呢。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以后,我在上海出差。晚饭吃完约上同事到街上闲逛,就在宾馆门口看见一个上海年轻小伙子,穿的西装革履的,手里托着个开着盖的小木盒,里面排列着几包烟,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卖烟的。原来人家不少上海人除了上班以外,业余时间都会设法卖点东西挣点外快。就譬如说刚才那卖烟的小伙子,下班以后,宾馆跟前站上一会儿,卖上几包烟再回家,不求挣多少,挣个块八毛的也不嫌少呢!搁到北京,我可很少见到这景儿呢,这些北京大爷们说不定还觉着丢不起这人呢,再者说还打量着挣大钱呢,有哪个看得上挣这仨瓜两枣的小钱呢。更有绝的呢,我们在月夜下还看到路边垃圾桶有两个人在拾荒。近前一看不禁愕然,原来是一对年轻夫妻,同样穿着讲究,女的打着手电照着,男的在垃圾桶里翻找瓶子等杂物,看起来配合相当默契,人家干的还挺起劲,并没有觉得就怎么着了。我们几个看了不禁感慨,心想也就是人家上海人观念开放,若是我等大约是拉不下脸来干这种事儿呢!这些年好像北京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街上,公园内等公共场合,也时常见到些中老年人,在外锻炼休闲之余,顺手捡些瓶子带回去攒着卖钱。只不过是类似于上海那种年轻人倒是很少见呢。说起捡瓶子来,我觉得最为夸张地要算是在开封所见了。小子在开封出差,顺便少不得要参观龙庭,清明上河园等景点。由于天气酷热,随身带着瓶装矿泉水在手里擎着,渴了就喝两口。但见景点周围不少人眼睛盯着我们手里的瓶子,只要见你喝得差不多了就会伸手来要空瓶子。若是你没有喝完没关系,但凡你走到哪他就会跟到哪,如影随形使人不胜滋扰。我带着半瓶水都坐上了接我们的车了,捡瓶子的人还在窗外伸手向我们要瓶子呢,真可谓是不屈不挠了。方才说的都是闲话,扯得有点远了。其实我还是想说说上海的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4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745
134#
发表于 2015-6-8 20:54:3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越说越近,我们苏家沟知青点的村长少立村(金少立)就在“西安交通大学”上的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你们没准还能认识呢。上海的事我很感兴趣,期待着您的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4:23:56 | 只看该作者
西安生活散记(续)

      我是在山东出生的,大约是3岁左右举家迁到上海生活的。据父母亲说当时就住在离苏州河不远的和平大楼里住。小时候的印象实在太模糊了,但是有些事儿仍然依稀记得。记得我常常到楼下给父亲买烟,就在楼门口附近。那时候买烟可以零卖,买几只都行,而且是现做的。烟卷是一种小的设备,大约有板凳大小,放上烟叶和纸可以根据需要现搓烟卷,搓完以后,两端切得还很齐,与买来的成包的烟卷一般无二。不光是这个,你像家里伞如果伞面伞骨坏了,想修修雨伞,牙刷毛掉了想给牙刷重新装上毛的都有。家里做顿饭吧,常常是现拿着簸箕去里弄买几个煤球回来做饭,不似北京习惯于在家里趸些煤球存着,以便用着方便。
      书说简短。交大商场餐馆的粢饭毕竟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革”期间,我父亲曾被下放到甘肃渭源县工作,在那里前后待了10年。有一次,他回京探亲路过西安,下车来看我。我曾带他到交大这家上海人开的餐馆吃过饭。父亲没来之前,我对粢饭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父亲来了以后,对餐馆经营的粢饭赞不绝口,声称这就是上海人爱吃的粢饭。由于父亲曾在上海生活过十余年,因此见到粢饭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呢。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才对粢饭这种上海人的传统食品有了感性认识。岁月匆匆,光阴似箭。西安一别多年,上海这些年也再没有光顾过,在交大商场品尝粢饭的情景虽难以忘怀。但是粢饭却再也没有顾得上品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8 08:40 , Processed in 0.18101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