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9865|回复: 1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〇一三年国庆节-归乡手记》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815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456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一三年国庆节-归乡手记》

[2g[/upload]


   二〇一三年十月一日,国庆节凌晨三点,沉睡的北京城开始飘起绵绵的秋雨,把一丝寒意带给即将远行归乡的我。柔柔的小雨滴飘飞,落在我的脸颊,打湿了头发,浸润着额头,象是在亲吻着我。这时非但没有感到丝毫凉意,反而平添几分豪情。就在六年前的今天此时,我们也是在这淅淅沥沥的秋雨中,踏上离别三十八年的归乡之旅。

   六年后的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也是我陕北插队四十四年后,再次回乡的日子,这次杨健接到我,头一句话就嗔怪道:“看!又下雨了!只要和你一起出门准下雨,就你名字里带水。”我分辨说:“今天可又都是咱几条龙出游,不下雨才怪呢。”

   六年前那次,我们这几个属龙的老初一,是两辆车四条龙,一路秋雨绵绵相伴,道毁路封险情不断,这次我们一辆车三条龙。都说龙行伴祥云,龙出从风雨,吉人天相命里定,时运好赖呈天意,这谁想挡也挡不住。而这壮行的一抹秋水,尽至也成为我们一帆风顺踏上归乡之旅的好彩头。四点多钟,我们就在时急时缓、忽大忽小送行的秋雨里,一路畅行驶离杜家坎高速路收费站,上G4转G5,天亮时分就过了石家庄。 

[upload=jpg,360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  就是这一道道坎坎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  就是这一道道坎坎

就是这一把把黄土  就是这一撮子秃山  就是这一星星绿  就是这一滴滴泉

就是这一眼眼风沙  就是这一声声嘶喊  哦  这一声声嘶喊

拴着我的心  扯着我的肝  记着我的忧虑  壮着我的胆  拴着我的心  扯着我的肝

记着我的忧虑  壮着我的胆  壮着我的胆


就恋这一排排窑洞  就恋这一缕缕炊烟  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就盼有一座座青山

就盼有一层层绿  就盼有一汪汪泉  看不到那满眼眼风沙  听不到这震天的呼喊

哦  这震天的呼喊  暖暖我的心  贴贴我的肝  抖起我的壮志  鼓起我的胆

暖暖我的心  贴贴我的肝  抖起我的壮志  鼓起我的胆  鼓起我的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896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204
107#
发表于 2013-11-27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盖完了?封顶了?再回克,就加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896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204
106#
发表于 2013-11-27 15:3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千帆过在2013-11-17 18:51:00的发言:
  当年的小知青永远不会忘记在困境中帮助过自己的父老乡亲。

千帆大哥好!你说的是大实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7
QQ
105#
发表于 2013-11-27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总结的好!此楼可以封顶、剪彩了。“只是别给俄乡亲们添麻烦就能行咧。(俺这纯属要找骂)”,的确应该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815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4564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1:48:00 | 只看该作者

    这座楼盖成了之后,想想好象还是少点儿甚?《手记》里总是提到二〇〇七年那次回陕北的事情,不时地在进行着回顾和比较,遂发觉这座楼原本是在五年之前,就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地基。
    下面这个链接,是五年前在这【延河水】写下的《陕北还乡行—流水记》。尔格放这一哒儿里,既便于同学乡亲们,对回陕北归乡行的一路心程整个了解,也便于将来,俺要再回陕北了,再要记啥,就可以在这楼上盖加层咧。


 

以下是引用越江在2008-11-8 23:33:00的发言: 

陕北还乡行-流水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815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4564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二〇一三年国庆节-归乡手记》最终楼盘封顶工程完工,按规定程序还应要做最后的项目后评估。过去做建设工程是这一套,这里起个《归乡手记》图文音像楼盘,自当应套用此验收程序。人生做事情,犹如做项目,忆经历、叙过程、谈感悟、记教训...
    把几日归乡的过程和感想完整记述下来,算是圆满自己一个梦,了却一档心思,办完一档事儿。这岁数出趟远门总是会有一些阻力,回去一趟说容易也不容易,说不容易也容易,容易不容易,就看自个儿是不是,走得出去,记得起来,说得下来吧。
    今年诸多的不宜和不易挤作一堆儿,可一咬牙一跺脚,一拍屁股就颠儿了;完事儿全须全尾地回来,再磨磨唧唧地唠叨一通,就便成了善始善终。想咱这把岁数的人讨生活过日子,干点啥事儿,真就得这么简单才行了。
    明年是北京知青到陕北插队四十五周年了。论老理儿,逢五逢十算是大年口儿,凡事儿都要整点大动静出来,见网上现在已经忽悠开,那些有眼力劲的主儿,已经瞄上这口儿了。
    因为我们那本《北京知青在延长》的书一直还没最终落停,书的发行仪式至今没举行,是不是也惦着明年弄庆的时候,一哒儿介闹红火?那说不准明年就又要奔一趟陕北,咋地俺也是作者之一呢。
    想起临别时,看到老李眉宇间隐隐的那一丝忧虑,得知第二天他竟要跑千公里之遥,去接出车祸的回乡北京知青,这六十大几的老头真够他受的。他是那样无怨无悔地为我们老知青做着事情,可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真有点愧疚。咋总似锦衣还乡那劲头子?觉得乡亲们就该这么热情接待我们似的。更有甚者竟带了个旅游团来,十多口子人县上也得好吃好喝好招待,甭管他们是不是这哒儿插队的,反正是北京知青就得招待好,这就是咱陕北乡亲,这也使得自己平添些许不安。
    确实在我们北京知青当中,为自己第二故乡做过较大贡献的人很多很多,他们为延长争取资金、联系项目、招商引资;铺路修桥、建学校、修医院,干了许许多多发展家乡经济的好事实事,县上领导和延长的老百姓们都记挂着他们呢。可这些同学自己却都没有声张,即便回乡,经常也是悄悄回自己村里搂一眼,看望一下当年的老友而已。我想,他们这样做,也就是一种感恩的心理吧。
    今年我们都不会再收到,每年县里给寄的贺年卡了。严控三公消费和党的八项规定,对县委、县政府,以及乡镇各级的行政支出,大大加强了压缩力度。这对回乡的北京知青接待工作,也许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如果明年要搞四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的话,还需要多多考虑家乡人的这些情况了。
    其实现在一些知青回乡犹如旅游,也就盛个三五天,要撂上个三五百该也不算啥,自个儿落得个心踏实多好。俺这人狭隘,作为陕北人,当然是希望去游览陕北的人越多越好。大家呼朋唤友拖儿带女,到圣地延安红色教育一下,到黄土高原领略一番。了解一些中国革命,认识一点高原风情,再买上些陕北土特产回去。只是别给俄乡亲们添麻烦就能行咧。(俺这纯属要找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主题

4132

帖子

1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7289
102#
发表于 2013-11-17 18:5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到盖头坪《返销粮的故事》,非常感动。我对盖头坪一直关心插队的陕北,关心那把返销粮分给知青的支书有了新的认识。对她的人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越江在恩人坟前跪谢的画面、盖头坪与当年老支书的合影可谓异曲同工,当年的小知青永远不会忘记在困境中帮助过自己的父老乡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896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204
101#
发表于 2013-11-16 19:18:00 | 只看该作者
‘施恩不图报,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陕北农民没有说过这句话,但他们用行动在做,同时也影响着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9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86
100#
发表于 2013-11-16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寄钱给老年体弱的老支书就是感恩!回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896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204
99#
发表于 2013-11-16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我曾写过一篇“返销粮的故事”,拾翻出来。秦川妹所发照片中的老人就是当年的书记张明福。

                                             

                                 返销粮的故事

返销粮!那个年代的词了,是指农民在完成了交粮任务后,在第二年夏粮没下来前,也就是在青黄不接时,对于那些口粮不够的农民,政府将收购的粮食返回给农民的救命粮。

想必每个有过插队经历的知青,都有过眼冒金星、冷汗直流的挨饿经历,我们那时羡慕兵团战士,竟然是他们能够吃的饱,还不用自己做饭!看来“民以食为天”,有饭吃才是第一大事。

我们的知青灶共有15个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男校和女校。其中有9个女生6个男生。第一年我们吃的是国库粮—每月44斤。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小伙子,正是长身体最能吃的时候,从事的又是那样繁重的体力劳动,44斤粮食,根本不够吃,我们尝到了饥饿的滋味。记得不止一个人,上山劳动回来,饿的直打晃,腿软的抬不起来,根本下不了山。粮食粮食!我们缺粮食!而我们村因为前一年遭受雹灾,各家各户的存粮也不是很多,怎样度春荒,摆在每一个村民的面前。

一天晚上收工后,在公窑照例开会学习。昏暗的油灯下,地上、炕上衣衫褴褛的社员坐了一地、一炕,知青们混杂在其中,也未见得光鲜多少,不是说打成一片嘛,真成了一片,分不出谁是谁了。男人们叭嗒叭嗒抽着旱烟,女人们嘶嘶的纳着鞋底,老汉们靠着墙发出了呼噜声。“开会了,开会了!”书记张明福呐喊着。而社员们则是该干什么还在干什么,一派祥和,一派温暖。“今晚,咱就说说这个返销粮咋及分。”立刻,窑洞里安静下来,嘶嘶声没了,呼噜声停了,而我们,也就是知青们则是该干什么还在干什么,反正此事与我们无关。“队里研究决定了,北京学生,苦重,粮嘛,又不够吃,这个返销粮,得给娃们些!”知青们的耳朵支楞了起来,窑洞里鸦雀无声,“同意的,就扎下手。悄悄价,谁也莫言传,上头查下来,一绳子捆了去!”就这样,没有任何反对意见,我们队的知青在插队的第一年,在那青黄不接的春天,从农民的口中,拿走了一份本不属于我们的口粮。这是怎样的一份情谊,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

多年后,当我从村里人的口中得知,张明福,也就是那个老书记,年老体衰,光景不太好过时,我和我的老伴,几乎是在同一时刻,说出“寄点钱,寄点钱给他!”没想到的是,老人家在接到钱后,第一时间,就给我们打来了电话,感谢我们,走了这么多年还能记得他。可是当年少不更事的我们,吃了农民的返销粮,却没有一点感恩的表示。想起这些,多年以后,我仍然感到愧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3 15:31 , Processed in 0.248015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