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156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动员下乡(一)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0:2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68年12月22日夜晚,窗户外面下着雨夹雪,腊月里的寒风吹打着窗户上的玻璃,啪嗒啪嗒地响声着,收音机里正在用一个强有力的男高音,播送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的最新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大学、高中、初中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紧接着,成都市区的主要大街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由解放牌卡车改装的宣传车,宣传车上的播音员们冒着严冬里的漫天细粒雪花,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把大喇叭的音量调整到不能再高,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毛主席的这一最新最高指示。在成都市区的大街小巷里不停地穿梭,巨大喧啸声在成都市的夜空上一遍遍地回荡着,迅速深入到广大市民的心中。
   第二天一大早,雨小了很多,铺天盖地的枯枝败叶被阵阵阴冷的狂风从树上摧散落地,在地面上恶狠狠地画着各自不同的的圆弧线,沿着无数条琢磨不定的螺旋轨迹,紧贴着地面不停翻滚,急速地旋转着,滴溜溜地打着一个又一个旋涡被抛到了半空中,漫天狂舞地发泄着,伴随着阵阵狂风,夹杂着细小的雨点,不断地砸在行路人的头上、脸上、身上。散落在地上。
    早饭后,雨总算是停了,风也静下来了。只有天空中出现的那几缕朝霞,顽强地刺透了满天密布的乌云,把微弱的光和热投向大地;在数九严寒的冬季,留给大地一丝温暖的希望。我急匆匆地走在赶往学校的路上,这一路上行人不多,唯有那狭长的人行道两边,靠近灰沙砖墙外侧面,雪白洁傲的腊梅花挺立在枯枝上,星星点点地顽强绽放着,散发出一阵阵淡雅的清香,迎着凛冽的刺骨寒风,向过往的行人频频点头,给严冬里人们的心灵深处带来一丝暖流,送来一线春天的蓬勃生机。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当我急匆匆地赶到学校,同学们也都早早地就来到了学校,正在大操场上整队集合。各班正在清点人数,几张嘴一起开口,几乎同时都在埋怨我:“还不赶快搞快点,就差你了。”好几只强有力的手伸过来,抓着我的胳膊,生拉硬拽地把我悄悄地拽进我们班的行列里。班长如重释负地转过身,小跑步到达主席台前,立正向学校值周老师报告:“六七级五班全体到齐。报告完毕”……
操场前端的简易舞台上,悬挂着《成都市32中学上山下乡动员大会》的大横幅被狂风刮得呼啦啦地作响。操场周围的红砖围墙和教学大楼外面,到处贴着《革命青年志在四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化道路》等大幅宣传标语。主席台前的扩音器里不断滚动播送着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大学、高中、初中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接着又不断播送着当代的革命歌曲;“迎着春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哪里有高山,就让哪里献出宝藏。哪里有荒山。要让哪里变成粮仓…… 红在边疆,专在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这慷慨激昂的歌声在校园上空剧烈地回荡着。
不一会儿,上山下乡的动员大会开始了,全校师生员工们整整齐齐的在操场上列队,学校革命委员会、解放军驻校军训团、工人驻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主要负责人,正在主席台上做着慷慨激昂的动员报告。他们的报告纷纷引用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经典语录:“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拿什么去鉴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民众相结合。愿意并且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这就是区别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最重要的分水岭。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与工农民众之中,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他明天不去个工农民众相结合,或者是反过来去欺压工农民众,那他就是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了。”
他们的发言中首先强调的第一条:全校800多名同学,一个不留,全部都到农村去。所有的同学都必须上山下乡,都必须要自觉地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紧跟毛主席伟大战略部署的决心,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一辈子不动摇。
在全校的八百多名同学中间,愿意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就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具体的就要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能够响应号召积极上山下乡就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
这几个报告再三强调了学校的基本态度,特别强调指出:凡是不下乡的,就是不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就是不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这就已经说明他的政治立场有问题了,虽然没有明说是反革命,但最起码也是不革命的。
他们在发言中,再三强调指出:对待那些不愿意下乡的同学,学校将要下大力气,对这批人进行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反复采取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说服动员工作,一直到把他们送到乡下为止。同时要按学籍处分的方式记入个人档案。在那个年代,这个处分一旦记入档案,那是永远也消除不掉的政治污点。跟随者一直到死都是无法消除。甚至影响到当事者全家所有成员和社会关系的政治前途。
接着,各年级的教师代表上台发言:他们发言的重点是表明自己对待毛主席最新最高指示的政治态度,表示要尽一切力量,动员所在年级全班同学全部都下乡,一个也不留在城市。同时,也要对自己有符合下乡条件的子女,更要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动员他们到农村去,
随后,各年级及各班的学生代表们也纷纷上登台表决心: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到农村广阔天地去滚
泥巴,要争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练就一颗红心,自觉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积极投身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践三大革命运动,在风口浪尖上锻炼成长,把自己锻炼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在讲台上发言的每一个人,表现得都是那么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充满着非凡的革命激情,嗓门一个比一个洪亮,语调一个赛过一个,措辞口号一个比一个更激烈,充分显示出一个比一个更革命。今天大会的三尺讲台上,所有发言的人都具备一个显著特征,唯恐落在别人后面,生怕被别人议论为有不革命之嫌。从他们发言的气势上,我们不难看出,大概在中国的辽阔大地上,比他们更革命的人已经找不到了。
操场上的全体同学也许都已经意识到,今天就是我们的学生时代,最后一次在操场上集合,这是我们参加的最后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任凭刺骨的猎猎寒风,吹在身上,刮在脸上,引起一阵阵刺痛和寒冷,下面听报告的数百名学生们一动不动,按照各年级班级的序列,直挺挺地列队站在大操场上,讲台上的麦克风,那些个高频率的大喇叭挂在高高的电线杆上,它们发出的一阵又一阵刺耳的喧嚣声,回荡在整个学校的上空,在人们的头顶上,耳朵边狂轰滥炸,在全校师生的心灵深处强烈地撞击着。没有任何人在会场中间说悄悄话,台下一片鸦雀无声。
这也难怪,在当时的那种政治背景条件下的风口浪尖上,如果被别人议论为不革命,其后果是我们谁也无法想象的。在当时不论是谁,都害怕承担所谓不革命的严重后果。那不仅会给自己的政治生命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也会给自己的家庭以及亲戚朋友都带来非常可怕的政治影响。至于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我们这些平头小老百姓如何得知,也只能做到领导怎样要求,百姓们怎样做就行了。只要是毛主席说的,都得句句执行字字照办。当初有一句话很流行: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要在执行中加深理解。
动员大会结束后,全校师生按照年级班级的序列,高举着大红旗,排着整齐的队列,扛着大幅标语牌,浩浩荡荡地到市里游行,我们学校的游行队伍来到羊市街的成都市革命委员会大门口,向当届市革命委员会的主要接待人递交了全校同学志愿下乡的报告书。
紧接着,我们全校的游行队伍来到人民南路广场,在毛主席巨幅塑象前肃穆列队,举起右臂握紧拳,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全市人民庄严宣誓:坚决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永远与工农民众相结合。苍天在上,厚土在下,赤胆忠心可照日月,革命豪情壮志凌云激荡胸怀。
在那难忘的十几天里,整个成都市大大小小的主要街道上,每天都簇拥着成千上万即将上山下乡的学生们表决心的游行队伍,人民南路广场上每天都汇成了知青的海洋。红旗的海洋,真所谓人如海洋歌如潮。
回到家以后,我把学校开动员大会的情况跟爸爸妈妈讲了。妈妈的意见是要我回老家东北抚顺农村,那里是我们家乡,亲戚多熟人多,不会吃亏。爸爸的意见正相反,他说:“孩子一旦回老家,孩子他爷爷的成分是地主,我们儿子回老家,肯定得住在他爷爷家,别人肯定会给他气受。说他是地主家的孝子贤孙,不论做什么,在政治上受牵连那是肯定的。还会影响到以后的进步。还不如就让他跟学校一块儿下,其结果也许还会更好一些。”


石建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0

主题

2226

帖子

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3826
QQ
沙发
发表于 2016-5-5 19:15:56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这个《最高指示》似乎是1968年12月22日在《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的。但广播的时间应该是在12月21日晚的新闻联播里播出的。因为时间久远,不知我的记忆是否有误?
    当时,《最高指示》与社论,都是提前一天广播,第二天才见报。往往是广播后,同学们就到学校去,参加游行、庆祝。
   与楼主商榷!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384
板凳
发表于 2016-5-7 11:37:54 | 只看该作者
动员下乡 写的真好!勾起往事的回忆。我们已是花甲老人,第二故乡的友情终身难忘。谢谢石建华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17:57:0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已是花甲老人,同是老三届的同学。友情终身难忘。不要称呼我为老师,我们更应当是朋友。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6

主题

8295

帖子

3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8392
5#
发表于 2016-5-7 18:28:46 | 只看该作者
雷午寨主 发表于 2016-5-5 19:15
我记得这个《最高指示》似乎是1968年12月22日在《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的。但广播的时间应该是在12月21 ...

当年应该是这样的。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384
6#
发表于 2016-5-12 14:37:33 | 只看该作者
在那难忘的十几天里,整个成都市大大小小的主要街道上,每天都簇拥着成千上万即将上山下乡的学生们表决心的游行队伍,人民南路广场上每天都汇成了知青的海洋。红旗的海洋,真所谓人如海洋歌如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7#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6:21:39 | 只看该作者
时间过得太久了,可能是我记混了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5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5384
8#
发表于 2016-5-13 10:22:46 | 只看该作者
石建华 发表于 2016-5-12 16:21
时间过得太久了,可能是我记混了

论坛有您真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2 11:11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