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50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木匠生涯》 第一章 青春序曲 之一

[复制链接]

225

主题

743

帖子

74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3 18:4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峰 于 2025-1-13 18:43 编辑

    一九六六年春,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祖国的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地兴起,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冲击的教育系统,几乎在转瞬之间就处于完全瘫痪的状态,由此,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拉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持续十年之久的历史大幕。由于停课闹革命,连续几年无法升学,且又得不到妥善安置的大量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从繁华的大城市走向边远农村插队落户,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及至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后,全国各地等待分配的初高中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分期分批奔赴广大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革命运动,便形同汹涌澎湃的海潮,一浪高过一浪,六九年春夏之际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峰。那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政策是,所有在校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如无特殊原因,一律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贫穷落后的边远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毋庸置疑,这种时称“连锅端”的做法几乎影响到了包括独生子女在内的每一个家庭,我也是这场大潮中的一分子。那时候的北京城,莫说是在遍布京城的各所中学校园里,即便是在企事业单位,或者是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里,事关成千上万名别无选择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即将奔赴广阔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事,都是一个随处可闻,既十分敏感,又格外沉重的话题。谁家没有一两个,甚至更多——要么面临升学,要么继续待业在家吃闲饭——的初高中毕业生呢!不仅如此,社会上与之相呼应的各种宣传造势活动,同样也是偌大的一座古城中随处可见的、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确保所有在校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按照预定计划,从繁华喧嚣的大都市走向边远贫穷的广阔农村,在所有的中学校园里,各种宣传鼓动工作的喧嚣声不绝于耳;不同类型的宣传车辆开足了车载播音喇叭的音量,缓缓地在城区中穿街走巷;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针对本单位职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都在不断加大,方式方法层出不穷;城区内各个居民委员会的委员们,依照政府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挨门逐户进行宣传鼓动的身影络绎不绝;不同街区欢送知识青年走上插队之路的锣鼓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当然,按照那些知情人士的私下解释说:如此隆重的欢送场面,并非只为给那些肩挎缎带,胸佩红花的新一届插队知青足够荣誉的,相反,大多是做给那些拒绝让自家子女去农村插队落户,或者尚在观望犹豫的家庭看的。
    毫不夸张地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是新时代革命青年的神圣使命!”,以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把美好的人生无私奉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当中去!”等等一系列象征政治觉悟高低、是否积极革命的口号声,震天撼地般响彻在整个北京古城的各个角落里,张贴在沿街两侧墙壁上的鼓动性彩色宣传标语满目皆是。火车站内外每天都会挤满了为“知识青年”送行的亲友们,不同音量,不同音频的哭声和喊声,总会在整列火车的头尾连成线,在候车室大厅的内外连成片。
    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精神的强烈感召下,我不惜辜负已近花甲之年的父亲母亲,坚持让我就近回归河北老家插队务农的一片苦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麾下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作为自己未来人生的起步点。而做出这种选择的出发点却极其简单,首先,自幼崇尚岳飞、戚继光、董存瑞以及黄继光等杰出的民族英雄,故此素怀扛枪打仗,精忠报国的崇高理想。尤其让我看重的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隶属于北京军区麾下,又是国内各个生产建设兵团当中唯一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一支过硬队伍,对我这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来说,确实具有无可置疑的强大感召力。在我的心目当中,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所在地尽管地处遥远的塞外北疆,只是一支不佩戴领章帽徽,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特殊队伍,但毕竟那里是中苏两国边防军长期紧张对峙的最前线。对此,我是那样坚定地认为:军事化的管理体制,以及屯垦戍边、寓兵于农的经营理念足以说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尽管暂被排除在正规军的序列之外,但是至少也该算是预备役。一旦边境地区发生战事,肩负屯垦戍边双重历史使命的众多年轻兵团战士们,必定会被全副武装起来,甚至带上领章帽徽,从预备役序列迅速转入到正规军序列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果真如此的话,久怀扛枪打仗,佩带军功章的崇高理想岂不是顺理成章地就能够实现了吗?否则——至少对我个人来说——半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就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屯垦戍边自然也就失去了最为强劲的感召力。
    一九六九年九月五日,当我满怀一颗单纯、且又赤城的报国之心,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即将登上几乎满载知识青年的火车前往塞外北疆时,心情是何等的兴奋与激动啊!走起路来都要刻意地挺胸阔步,都要显露出革命军人般的精气神儿来!仿佛已经走在了实现人生崇高理想的大路上。
    伴随着火车汽笛的巨大轰鸣声,象征开启人生旅途的历史车轮开始缓缓启动,车厢内外原本只是此起彼伏的柔情细语,以及无以言表的啜泣声,顿时变作了连绵不断的哭喊声。车厢内的青年学子们纷纷拥向车窗,挥泪告别送行的亲友,车下送行的人群潮涌般尾随着列车,也在不断地加速奔跑,那情形仿佛高速运行的天体,带着强大的吸引力,与奔涌的人潮相吸相引,不离不弃,哭声、喊声也越发的响亮,以至完全淹没了火车行进的隆隆轰鸣声。   
    为我送行的是已近花甲之年的老父亲和长我两岁的六·七届毕业生,并且有幸刚刚进入北京电子管厂工作不久的三姐。母亲自幼缠成一双金莲小脚,而且久患较为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自然不便与父亲和姐姐同行,况且,自打我高高兴兴地注销了北京籍户口,她已经明里暗里不知哭过多少次了。   
    父亲是个不苟言笑,而且情感极少外露的人,对我的管教一向严厉。但是,就在汽笛轰鸣、车轮滚动的那一刻,他的眼中却饱含泪光。或许他不愿让我看出什么,长满了花白胡须的苍老面孔总是有意无意地转向别处,忍不住向我挥手示意时,很快又会转过脸去,微微颤抖的双手却频频地擦抹一双湿润的眼睛,姐姐则紧紧依偎在父亲身边不停地擦拭着泪水。而我却不愿看到那让人伤感的一幕,对我来说,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当众伤心落泪,都是一件很让自己丢面子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主题

743

帖子

74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1-13 19:10:09 | 只看该作者
    尤其让我感到不屑一顾的是,列车已经远远地驶离了北京火车站,车厢里仍有一些同学坐在一起,或者抱头哇哇痛哭,或者泪眼相对,亦哭亦劝。对此,我总是愤愤地想: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实现自己心中的远大理想,就必须从开启自己人生旅途的那一庄严时刻起,勇往直前、一路走下去,又何必如此懦弱,哭哭啼啼呢!
    然而,伤心落泪尽管构不成主流,却有极大的感染力,车厢里除断断续续的啜泣声,绝大多数同学要么沉默不语想着自己的心事,要么呆呆地凝望着车窗外飞速倒流的一切景物。是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少年时代,还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与召唤,憧憬未来呢?或许还有别的什么。
    不久,列车驶出了建国门外,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农地,粗壮挺拔、且已结满果实的玉米和高粱随风摇曳,手持农具的农民穿梭其间,时隐时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不知是谁突然惊呼一声∶“快瞧嘿,车窗外边儿的农地里到处都是一人多高、绿油油的庄稼,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青纱帐!电影《平原游击队》里鼎鼎大名的游击队长李向阳,就是利用这样的青纱帐,消灭那些灭绝人性的小日本儿的!”
    闻听此言,车厢两侧靠窗而坐的同学们顿时面朝外侧,靠近通道的同学们也都纷纷起立,各寻合适的位置,伸长了脖子,勾肩搭背地挤作一堆儿,兴致盎然地朝车窗外面望去。随之而来的便是稚嫩童声四起的、乱哄哄的议论声。
    “学校组织学农时,我在北京郊区……哦,我想起来了,是在近郊的顺义县
割过麦子。可是,这片农地里的庄稼长得这么高,这么粗壮,我还真不知道是什么!火车行进的速度要是再慢一点儿,也许……也许还能看出来。”一位离我很近的同学非常腼腆地压低了嗓门儿说。听口气,他对自己的无知既有那么一点儿难为情,又想顾面子,似乎还有点儿虚心向人求教的意味。
    “你不把麦苗错当韭菜就不错了,我来告诉你吧,”另外一位同学面带得
意、甚至卖弄的神色,尽量挤到靠窗的位置,然后手指窗外的大片玉米地,非常自信地继续说,“看到没有?现在看到的这一片是玉米地,每颗玉米的枝干上都结着两到三个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哥们儿,你总该吃过爆米花儿和水煮的玉米棒子吧?还有,你家常吃的棒子面儿窝窝头,就是用玉米粒儿磨成的粉做出来的。前……前边……哦,忘了是车厢左边儿还是右边儿了,就是火车刚出建国门时我们路过的那一片,顶尖儿有花、叶子相对窄小的那一片,是……是甘蔗。成熟的时候,皮呈紫红色,多汁儿、味儿甜,好吃极了,想想都会让人满嘴流口水!但愿我们插队的那片广阔天地里也会种植这种美味甘甜的农作物,干活儿累了,坐在地里吃半根儿,又解馋,又解渴。”
    此言一出立刻博得大家的一片啧啧赞叹声,仿佛嘴里嚼着甘蔗,流着口水似的。那位勇于施教的同学肯定见多识广,况且,还让我们这些尚待进入状态的新时代农民提前涨了知识,谁不佩服这样的人啊!但与此同时却也夹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我身边一位家庭条件不错的小学同学压低了头,小心翼翼地反驳说∶“我吃过甘蔗,紫皮、多汁、甘甜这些特征一点儿都不错。但是,听我妈妈说,甘蔗是炎热的南方才能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用来榨糖的,我们平时吃的白砂糖就是用甘蔗汁加工出来的,这种农作物咱北方的气候条件根本就不适合种植。所以,我觉得吧……,顶尖儿有花……花穗儿的那种农作物……好像……至少不应该是甘蔗吧?”
    “这位同学说得一点儿都不错,”一位背靠背与我坐在一起的六·八届高中毕业生,立刻认真地补充说,“甘蔗确实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的农作物,气候条件适宜的温带地区也有少量种植,在我们国家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各个省份,寒带和大部分温带都不具备种植条件。甘蔗可以当作水果生着吃,但主要还是用于榨糖。至于……至于枝头上像是长花儿的那种农作物嘛……,火车路过那片农地时,我也看到了,”他面露复杂、且又多变的笑容,故意斜瞥起两只明亮的大眼睛,看了看那位过于自信、比自己低几届的小学弟,说话的音量时高时低,语气中更是带足了调侃继续说道,“我是说‘像是’,啊,其实吧……其实那是高粱,枝头上的‘花儿’就是高粱穗儿,也是高粱的果实,目前还在成熟期。这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高产农作物,无论南天北地都能种植,它的果实人畜都能食用,只是口感远不及稻米、小麦和玉米等,因此常被用作牲畜的精饲料和酿酒的主要原材料。”
    “噢,噢,给那爱流哈喇子的傻哥们儿一大哄哦!”那位错把高粱当甘蔗者
的一位同班同学同样带着善意的调侃,或许也带着劝诫的意味大声说道,“喂,我说,傻哥们儿,这回你总该听明白了吧?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你还真敢开牙(‘开牙’原本是雄性蛐蛐儿争斗时向对方示威、示强,或者虚张声势的一种常态,在童少年之间也常被用来嘲讽那些自吹自擂、爱说大话的人),不懂装懂,硬把高粱当甘蔗,小学自然课本里描述甘蔗属性的那半页纸,全被你当作甘蔗吃进肚子里了吧?冲这,你就应该扎根农村一辈子,老老实实地去拜贫下中农为师,接受他们的再教育!否则难免会把内蒙种植的绿皮儿高粱也都当成……当成内蒙古特有的绿皮儿甘蔗吃!”
     在一片善意的哄笑声中,那位神情得意,而且说话显然太过自信的同学连忙缩脖弯腰坐回原处,半吐着舌头再也不吭声了。
    我当然知道农地里的庄稼是什么,家离东直门并不远,连跑带颠儿,半个小时之内准能走出雄伟壮观的城门楼外,又高又厚的外城墙下就是一望无际的庄稼 地。小时候常在夏秋两季与几个童年小伙伴,带上自制的罩子(通常先用粗铁丝 做成圆形或者三角型的罩口,骨架的疏密度则根据罩口的大小而定,然后再使用大约一毫米的细铁丝,从骨架下端开始转圈向上卷绕,直至封顶为止。被罩住的 蛐蛐儿不但无法逃脱,它的所在位置通过缝隙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不过,将其移放到其他容器时却需要格外小心才行,哪怕不小心伤到它又尖又细的爪尖儿,都会使它丧失战斗力。那时候的孩子们对蛐蛐儿的品种、外观和神态等都很有讲究,如果有人手持“棺材板儿——一种体型较小,头型扁平,顶端前突,下颚内收,形似棺材头的蛐蛐——儿”,或者不是全须全尾儿的蛐蛐儿,定会遭到童年 小伙伴们的一致嘲笑)到那里的农田中去捉蛐蛐儿、蝈蝈儿、油葫芦等,甚至还会顺手捕捉那些可做短距离飞行的蚂蚱和蝼蛄送给院里的大妈大婶喂鸡吃。有时,还会折断几根表面鲜亮的高粱秆儿当作解渴的甘蔗吃,当然须是上半截,而且相对细嫩易折的那种,才有更多略带甜味儿的汁液吃到。即便捕捉那些小虫时,不经意间也会放倒几株玉米、高粱,或者白薯秧等其它农作物,因此,被忙于劳作的农民恨恨地轰出庄稼地也是常有的事。故此,但凡被我践踏过的庄稼地,都能准确无误地识别出地里的庄稼是什么。
    或许是触景生情,话题又与农作物有关,无意中展开的一场议论却引起了大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敏感话题的浓厚兴趣。一位同学率先转移了话题,他 刻意加大了嗓门儿说道∶“哎,哎!我说同学们,看到眼前这些绿油油的庄稼, 我就在想,这会儿我们仍然还算是学生,但是,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农民已经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走在了大路上,可未来的农村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目的地 的生存环境究竟如何,以及能否尽快适应那里的生活条件等等都还是未知数。我 听人家说,内蒙古的冬天特别的冷,风和雪都特大,天气不好的时候,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水滴在地上……”
    说到此处,他突然伸长了脖子,探头探脑地朝四下看了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然后弯腰缩头,连连吐着舌头,双手拢在嘴边儿,挤弄出一脸顽皮的坏 笑,压低了嗓门儿,神秘兮兮地继续说,“还好最近几排座椅上没有女生,我听 大院里的一位邻居说——哦,鬼才知道那些传说是真是假啊——反正据说撒出来的尿落在地上,立马就成了一段儿一段儿的冰坨子,或者是满地滚的冰蛋子。要 是赶上极端的坏天气,那就更邪乎,露天撒尿,出门时都得随手带根木棍子,边 尿边敲才行呢!说实在的,我可最怕冷了,别说是在更冷的内蒙古了,就是在北京,每年冬天,我的双手双脚都会生冻疮,严重的时候,手指头肿得像是一根根又粗、又亮、又红的胡萝卜。最近这段时间,我妈妈可辛苦了,下了班就忙着跑商场,好不容易才在崇文区的一家商店里,给我买到一双特别沉重的大头鞋和一 副厚厚的、纯羊毛的皮手套。但愿内蒙古的冬天不辜负我妈妈的一片苦心,千万 可别把我的手指、脚趾冻得都跟又粗、又红、又亮的胡萝卜似的。要是因为冻疮影响了干农活,甚至被人看作后进分子,想想……都觉得难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主题

743

帖子

74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1-13 19:10:53 | 只看该作者
     “嗯,我也听说了,农村的生活条件特别的差,特别的苦……,各种各样的农活儿特别的多,特别的累。就咱这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是一群弱不禁风, 初中都没读完的中学生?哪一个不是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从今 往后天天都得干那些没完没了、又脏又累的农活儿,咱……咱能扛得住吗?大人们老在我们的面前说,我们还是一群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小孩子,根本就吃不 了农民的那份儿苦,我看……反正……我看也够呛。但愿……但愿我能咬紧了牙关 坚持下来,要不然……要不然总是处处落在太多人的后边,那得多丢面儿啊!”一位坐在我对面,而且自打小学起就是同校的同学说。显然,这位满脸稚气、却又十 分要强的同学对今后的未知生活缺乏足够的自信,而且充满了顾虑。
    “过去老听别人说:天下没有吃不了的苦,也没有累死人的活儿!所以……我觉得吧,只要不是落脚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我总觉得……给我们一点儿时 间,总能跟农民伯伯们一样生存下去……,你们说是吧?无非……无非就是那里的生活条件比咱在北京艰苦一点儿呗!”离我不远,背对着我的一位胡同发小,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地附和道。但他很快又忧心忡忡地继续说道,“不过,我还听说过,内蒙古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几天几夜都走不出去呢!刮起沙尘暴的时 候,黄沙滚滚,遮天蔽日的,根本就无法辨别方向。万一要是工作需要,非去沙漠不可的话,一旦迷了路,那可就惨了,很可能会被活活地渴死,或者被活活饿死呢!想想可能会被困在沙漠里,要么像小人书(连环画)里描述的那样,被狼群 撕碎吃光,要么被慢慢儿风干,最后变成一副枯骨,那有多可怕呀!”
    “没你说得那么严重吧?肯定是有人故意吓唬你。我猜,说这话的人,目的没别的,就是想阻止你上山下乡,可又不敢公然与上山下乡的政策唱反调儿,对不对?这种负面消极的话,前段时间里咱可没少听!我听我爸妈他们说,内蒙古幅员辽阔,从东部的大兴安岭起,一直延伸到西部的新疆,全长大约两千……多公里,横跨整个东三省,以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地,从南到北也有一千多公里呢!那里有取之不尽的各种矿藏,有广袤无垠的荒漠与戈壁,有延绵无尽、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有沃野千里,号称鱼米之乡的河套平原,有雄劲巍峨的阴山山脉,也有风景秀丽的湖泊与林海,更有孕育了我们华夏民族 的浩浩荡荡的黄河之水。而且,那里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呢!所以,我相信,国家绝不会把我们派遣到沙漠去的。再说了,沙漠毕竟只是占地面积很小的一部分,那里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既不能放牧,又不能种田,派我们到哪儿去干什么呀!没有农牧民,我们接受谁的再教育?你们谁听说过,广阔沙漠大有 作为啦?”一位极可能受到过高人点拨,或者求知欲强,兴趣广泛,预先做过大 量功课的同学,接过话茬儿侃侃而谈地说,“就是不知道我们即将扎根儿的那片热土是在哪里,是在牧区呢,还是在农区?如果是在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的大草 原就好了,天天骑着日行千里的神驹,头顶蓝天白云,策马扬鞭,高唱草原赞 歌,那才真叫飒(‘飒’可能是对‘神气’‘豪迈’、‘美滋滋’,或者‘飒爽英姿’等词汇的一种随意套用,但却是许多年轻人经常使用的一句口头语)呢! 最最关键的问题是,骑马放牧肯定不像割麦子、干农活那样辛苦。所以,我特别、特别地希望,我们的目的地就在牧区。”
     “城市和农村肯定存在千差万别,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成为新时代的农民来说,无论是在农区还是在牧区,艰难与困苦都可能随时随地伴随着我们。因此,我们既不要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产生畏惧,甚至悲观情绪,同时也不要把一切事情都想象得 那样简单,那么浪漫。总之,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起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正确思想,做好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长期思想准备,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为 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砖添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说这番话的,是同校的另外一名六·八届高中一年级毕业生,名叫葛建国,他担任路途中的学生组长,我是副组长。在中学校园的篮球场上,我曾与他有过 一面之交,他的诚恳与持重,给我留下了很深,也是很好的印象。   
    我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尽管不如他看得那么全面,那样深远,可基本想法却是一致的,态度也是坚定的。当然,我并不否认我同样产生过骑上骏马,在蓝天 白云下,驰骋草原的梦想,但是,那位同学描绘的一幅“飒”图——尽管具有那 位学长所说的“简单”与“浪漫”之嫌——还是在我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暗暗地想:“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只有经得起艰苦生活条件的长期考验与磨练,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可用之才。所以,所有在座的同学都应该向那位学长所说的那样,时刻‘做好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思想准备’。但是,如果真有机会穿上军装,跨上骏 马,手握钢枪,或者挥舞马刀,把入侵之敌干净彻底地消灭在祖国的疆场上,那 才真叫飒,才是真威风!而且,还能彻底实现身穿军装,扛枪打仗,驱逐外虏,立功受奖的崇高理想。”
     我们乘坐的车厢里座无虚席,乌泱泱的一百多人都是满脸童真的同校初高中学生,尽管其中一半以上只是面熟,但是小学、中学曾在同一所学校,甚至同在 一个班,或者同住一条胡同里的发小毕竟不少。无意中展开的、那些敏感话题的 议论虽然与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全都息息相关,但毕竟只是一些缠绕不清的疑问和挥之不去重重顾虑,来自其他人的道听途说非但起不到答疑解惑的积极作用,反 倒进一步加剧了同学们的心理负担。即便相当多的同学对各自的未来都充满了美 好的憧憬,能否实现还得经过时间和实践的长期检验。因此,思想单纯、但却非常活跃的同学们渐渐离开座位各寻知己,甚至扎堆儿凑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起 了闲天儿,那种无拘无束的光景较之此前的那些并无实际意义的议论来说,反倒增添了许多无忧无虑的欢声和笑语。
行进中的火车时而风驰电掣,时而又走走停停,经过一天多的颠簸,列车到达了呼和浩特火车站,许多心怀好奇的同学,顾不上旅途劳顿,也不顾负责接兵 的现役军人和学校领队老师的共同劝阻,便争先恐后地挤出车门外。 火车上坐得时间太久了,充满好奇,且又活泼好动的同学们,早想到各地的火车站走走看看,无奈前方各站的停车时间太短,而且受到接兵的现役军人禁止下车的严格管制,只能把自己继续禁锢在拥挤狭窄的座位上。况且,自从入境集宁(现称乌兰察布)地区,列车就进入了内蒙古地界,而沿途的所见所闻却并不像此前想象的那样:遍地黄沙,满目荒凉,不少同学已经感到安心了许多。此外,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中心——省会城市,是最能体现蒙古族的文化与风情,也是最能反映当地经济状况的中心地带,或许,插队落户的地方离这里仍有很远的路程,将来是否还有机会再到这里逛逛也未可知。因此,尽管停车之前接兵的现役军人重申禁止下车的规定,可毕竟这里停车的时间长,而且人人心中都充满了即将落户这里的异地情怀,大家当然都想走出去,亲眼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主题

645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47
地板
发表于 2025-1-16 10:56:4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楼主来到中国知青网,作品记录一代知青难忘的青春历程,拜读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主题

743

帖子

74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5
5#
 楼主| 发表于 2025-1-16 18:06: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安宁檬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19 05:14 , Processed in 1.279202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