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留点遗憾 于 2016-6-2 09:51 编辑
(一) 队长似父 我在宁夏插队时的队长叫李明春,五十余岁,一张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脸透出西北老人一种特有的慈祥.在宁夏的第一个冬天,气温已达摄氏零下十多度, 每天尚未破晓,队上就组织全体社员赶早晌上工,到结了厚冰的湖上收割芦苇. 因为芦苇是队上的一项重大副业收入.没割多久, 我崭新的棉鞋帮就被留在冰面上锋利的芦苇根戳了几个窟窿,有的知青的手也割伤了.队长就向知青喊着:要注意安全,慢慢割,少收点没关系.又冷又饿的我,感激地望着队长,低着继续割着…… 我们定的是队上主要劳动力的最高工分标准,可在日常工作分配时, 队长总是分派一些较轻松的工作让我们做,如往大田里送粪、薅草等工作,难怪有些社员有意见. 队长总是对社员说:’娃这么远来,爹娘都不在身边.现在骨头还嫩着咧,不敢伤了他们的身子.”如此的关爱,久久感动着我们,哦,似父队长, 队长似父! (二)捕鱼捉蛙 1966年秋,天高气爽.因刚抵达宁夏行李未到,我们都呆在县城小坝等待.闲来无事,用缝衣针弯成鱼钩,找了根树枝做钓竿(宁夏无竹),拿了点米饭就去城边的大水沟桥墩下去钓鱼,没想到几个人一会就钓了一大洗脸盆,都有三四指大,太开心了. 我同队丁姓知青有顶小鱼网,可是一个捕鱼高手.跟他去捕鱼,我只有拎桶、捡鱼的资格.有一次,一网拉上来四、五条比手掌还大的鲫鱼,在地上乱跳,突然一条鱼跳到了渠边,我上去捡时,它又跳了起来,我向前一扑,一下滑到了渠里,搞得浑身是水. 宁夏渠多沟多, 因本地人极少吃鱼,所以渠沟里鱼可多啦.每次捕鱼返队,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战士归来鱼满仓”.不但乐,还改善了伙食,剩余的鲫鱼还可晒鲞. 宁夏初夏的夜晚,到处是一片蛙鸣声.有人说去抓些青蛙来尝尝鲜,大家一致同意.在稻田里,手电一照,手到擒来,很容易捕捉的.回来后都倒入水缸里暂养起来.可到天亮一看,发现抓来的许多都是烂蛤蟆(当地人称为烂呱呱),哈哈!原来我们连青蛙和蛤蟆都没有分清!后来有的老乡开我们的玩笑说,阿拉浙江的娃娃要吃烂呱呱,真冤死了!(当时是无知所为,青蛙是不能捕杀的,特说明一下) (三) 渡河碎忆 四十年前参加过的那场规模浩大的横渡黄河活动在记忆中已经慢慢淡去,只记得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庄则栋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但渡河前后经历的一些碎杂的事却记忆犹新…… 1967年7月16日上午,我和青铜峡各单位抽调的几十名游泳爱好者一起上了一辆大轿车去黄河仁存渡口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横渡黄河活动”.上车后,每个人发了二个直径约八寸的烙饼和二条新鲜黄瓜,算是公家发的免费中饭.与我坐在前面的同行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蒯大富(原清华大学,人称蒯司令,当时在青铜峡铝厂工作).他手抓黄瓜咬了一口,对我说,”小舟山,开饭了, 先减轻点负担.”我笑着答应,也开始吃起烙饼来.一会功夫,大部分人都开饭了,车厢里的欢语笑声混杂着啃烙饼和嚼黄瓜的声音,太美妙了. 2016年6月2日 于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