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6-3-11 16:59:32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七
楹联伴我度晚年(二)
还有一副楹联是写给富玉冰的。富玉冰是我们班女生三杰之一——其他两位,一位是高桂玲,另一位是贾朋。富玉冰的父亲是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校长的地位虽然不能与民国时代相比,但也不是现在的人可以理解的。家学渊源,她写得一手漂亮的隶书。三十多年前她曾给我写过几幅,可惜多年辗转流离,尽皆散失了。我给她写的楹联是:
白雪留丹,笔走龙蛇悬玉腕;
青鸾愁黛,功成父子鉴冰心。
富玉冰喜欢在白纸上写红字,故说白雪留丹;青鸾,镜子。1999年前后,其家中诸多不顺,惹得很有担当的她一度愁眉紧锁。在种种逆境面前,犹未忘记对孩子的教育。其中,小儿子在小学四年级即拿到了由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亲自颁发的业余六段证书,距离业余最高段位仅一步之遥——围棋业余段位最高是七段。现在他已借此获得了理想的工作。这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富玉冰那颗纯洁的心——冰心。冰心,比喻心地清明纯洁,表里如一。说她心地清明纯洁,表里如一,还有一件事可以为证。1968年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不久,大队组织批判丁启明。多数人为了自保,不得不敷衍着说几句,也有个别人为了显示自己“革命觉悟”高,痛揭狠批。只有富玉冰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有人再三点到她的名字时,她始终保持沉默。而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需要很大勇气的。君子小人,高下立判。
说到另外一位女生三杰中的高桂玲,令我想起一件事。“文革”中我们班一位很注重形象的男同学,因为理发师理的发型不满意,索性剃成光头。但只有自己剃又心有不甘,便趁同学午睡的时候,在每个男同学的头上推了几剪子,大家醒来后不得不都剃成光头。算上始作俑者,一共有二十名男同学剃成了光头。一次高桂玲和我面对面坐着,她认真看了看,说:“你剃光头挺好看。”当时没有在意,后来皈依佛门,忽然想到我前生是否是僧人,因持戒不严,故又来轮回。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九年前到清原县青云寺给去世的小妹妹做超拔,当时写了一首诗:“瞻礼青云寺,超拔骨肉亲。晨钟惊宿鸟,暮鼓觉行人。渐悟佛经意,初聆梵呗音。西方非远路,全在净身心。”用的是新韵。当时自己对佛教是一窍不通,却能暗合佛家精神,不能不说是很奇妙,所以后来自己骑自行车到大伙房水库附近三慧寺皈依的时候,才说“单车三慧寺,双脚踩蹬疾。跋涉非嫌远,皈依但恨迟……”了。后来青云寺住持上宝下和老和尚世寿九十七的时候,自己无知者无畏,撰写一联托人带去表示祝贺:
三宝常住,九品池中,看大德白莲已达八千里;
六和永存,七世佛后,望高僧青云再度十万人。
联中嵌了宝和老和尚的法号和世寿,从意思上看真不错,所以受到好评。但从联律上讲,严重失律。不过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内容和形式二者兼顾,没有办法。三宝指的是佛、法、僧,六和全称六和敬,六和塔的名字即据此而来。
现在高桂玲随儿子就住在六和塔所在地的浙江杭州。高桂玲具有一种天生高贵的气质,但却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美人。她原来有两条粗粗的长过腰际的辫子,有一次我看见她将两条辫子盘在头上,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把她与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那篇如梦如幻的小说《已故少女们的郊游》中的玛丽安娜联系起来。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玛丽安娜的:“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坐着玛丽安娜,我们班上最漂亮的姑娘。她那双细长的腿交叉地搁在木板上,她的棕褐色的辫子在头上盘成一圈。她的面容高贵而端正,就像中世纪玛尔堡地方教堂里的石雕的少女头像,脸上的表情是如此开朗和妩媚。人们看到她的时候很少会毫不动心或者冷淡地把她当作一朵画出来的鲜花而看待。”遗憾的是,“文革”中她第一次进北京的时候,就被剪掉了留了十几年的辫子。我想她当时一定是很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是绝不敢在脸上表现出来的。后来她再也没有留过那么好看的辫子。高桂玲被剪掉了辫子,令我感到惊讶,但更大的惊讶还在后面。出了火车站——著名的北京站,便看见一群红卫兵押送着被剃了阴阳头——就是剃一半留一半——的人迎面而来。后来又听说烧书,烧字画,砸文物——“文革”期间毁损的文物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毁损的不知要多多少倍。不久即听说老舍先生投湖自尽——后来又听说当年已经准备授予老舍先生诺贝尔文学奖。而诺贝尔奖是不授予死人的,评奖委员会到中国调查后确认死讯,便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由此看来,高桂玲只损失了两条辫子,这在当年真可以忽略不计。后来,高桂玲随兄长去了贵州的六盘水。现在她定居浙江海盐。一个儿子子承父业,做了医生;另一个儿子是教师,住在杭州。我为她撰写了:
一代佳人,怜卿远嫁六盘水;
三生宿愿,祝我早穿百衲衣。
出句写高桂玲,因六盘水所在的贵州当时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地方,所以用了一个“怜”字;卿,古代对人的敬称,见《词源》;对句写我,因她那句“光头好看”,勾起前世僧人之联想,然此生出家已晚,希望来世早早剃度,修行成佛。
贾朋也是女生三杰之一,她的父亲是一家大型国有煤矿副矿长,母亲也是医生。这在大多是工农家庭出身的我们看来,可以算作是贵族子女了。知识分子父母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令她具有一种典雅脱俗的气质。虽然出身干部家庭,但她毫无矫揉造作之态,甚至比我们不少工农子女还朴素,这一点赢得了我们很多人的尊敬。因她的大家气质与才气,我曾把她比作民国时期的林徽因,送她的楹联是:
大家无俗态,少女有才情。
她的哥哥毕业于清华,姐姐也是名校毕业,如果没有十年浩劫,我想她距清华也不会太遥远。
当然,优秀的女同学并非仅富玉冰、高桂玲和贾朋三位,比如具有古典之美、如林黛玉的商秀芳,彼此接触较少;堪称才女的王雅洁,由于转到我们班较晚,当时了解不多;受到我们班长王绍福青眼相看的吕欣,我的同桌——过早凋谢的皮秀琴……都很优秀,挂一漏万,难免遗珠。
贾朋和我曾先后在同一所小学读书。另外还有一位徐伟也是小学校友。具有数理化天赋的徐伟在我们一年四班堪称佼佼者。这也许是继承了其父的基因吧——其父在20世纪曾是盘锦油田主要筹建者之一。徐伟后来也成了盘锦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退休之后,许多单位还争相聘他去担任技术指导,最近又担当了给老年大学讲课的任务,所以他现在是退而不休。徐伟为人坦荡,既无防人之心,更无害人之意,我用十个字概括他:
少立青云志,老怀赤子心。
世上好人不少,但心地纯洁如徐伟这样的还不多见。
应征的楹联是因为名利,送给同学的楹联是因为感情,但也有少数楹联既非为了名利,也非为了感情,而是其他。
比如,怀念胡耀邦的一副楹联:
光耀家邦,一生为宦无城府;
泽施朝野,千载做人有楷模。
就是有感于胡耀邦伟大的人格而撰写的。他落实干部政策解放了多少老干部,摘掉了多少“右派分子”和地主、富农的帽子,平反了多少冤假错案,这也正是他至今还活在千千万万人民心中的原因。他是我们做人的楷模,如果大家都能像他一样,我们中国很多不如人意的事情都不会发生。我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来为他做些什么,只能以一副楹联作为他即将到来的百年诞辰的献祭。
楹联增加了我排遣寂寞的方式,给了我抒发感情的载体,让我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我喜欢楹联,今后还会继续写下去,但不会再为名利而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