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32

主题

102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201#
发表于 2016-4-9 14:11:37 | 只看该作者
顺口溜   七十七人写书,
            六十万字大著。
           伊人筹办连载,
           《中知网》上刊出。
           知青淘吧承重,
           数位版主辛苦。
           作者纷纷道谢,
           一幅和谐画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7:07:10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4-9 08:11
都是知青一家人,
自应相互来帮衬,
大家一同多交流,

“都是知青一家人,
自应相互来帮衬,
大家一同多交流,
晚年生活丰富存。”
龙行超版的话说到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来中知网是非常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7:19:57 | 只看该作者
老三届之醒狮 发表于 2016-4-9 14:11
顺口溜   七十七人写书,
            六十万字大著。
           伊人筹办连载,


顺口溜_答老三届之醒狮

大著连载本应该,
找对平台是运来。
版主支持加鼓励,
作者齐心笑口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6-4-9 17:28:4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五十六

忘不掉的陆家窝棚(三)

吴长厚

(九)
念初中时,政治课里就讲过,农民自私、散漫、组织纪律性差,只能做革命的同盟者……在陆家窝棚插队后,我对那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说教不那么信服了。我觉得农民质朴、诚实、不会搞那些复杂的不敢告人的事儿,农民同情弱者,不会恶意待人;他们并不自私,只是太穷了,没有资本没有能力做慈善,但他们同情比自己更穷的人。也许我把农民说得太好了。但是我敢说,陆家窝棚的广大农民在我心里就是这么好。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证明了的。
四队佟宝昌一家家风仁厚,为人善良。我们刚到四队就听社员们讲过,宝昌的老母亲救助一个流浪乞讨的老女人的事。当时已经入冬,佟大妈把老女人留在自己家里半个多月,管吃管住,临送走时又担心她挨冻,把自己的一套秋衣秋裤给她穿走了。佟宝昌一家四口,只他一个劳力,与其他农户一样粮不够吃,没有钱花。然而却能够尽己所能,救助素不相识的人,这种善举即使是城里的有钱人也不一定做得到。
知青食堂成立前,我们四队的几个男同学常常吃不上饭。佟大妈就多下米多煮饭,并把饭盆放在大锅里,我们几个同学谁来谁吃,都是热的。我们住的房子冬天很冷,烧柴又不足。佟大妈常会让我们住在他家的热炕上。
我们下乡一年后,佟宝昌当兵了,家里没有整劳力了。宝昌的哥哥(早年当兵转业在新疆安家落户了)把尚未成年的老弟弟佟宝田和老妹妹佟宝光接到了新疆,由他供养上学。佟宝兰大姐一家搬过来陪着佟大妈一起过。又二年后,佟宝昌退伍转业到黑龙江伊春当森林警察,他要把佟大妈接到身边一起生活。佟大妈的北上路线是先到沈阳铁西的妹妹家道个别,然后由妹妹买通票送上去黑龙江的火车,佟宝昌到伊春南岔站接佟大妈。佟大妈的两个女儿日子过得也挺拮据。我就把送佟大妈到沈阳妹妹家的任务承担下来。我非常愿意自己花钱去送这个慈祥善良的农民老太太,尽管我的衣兜里仅有十几块钱。事情过去四十多年了,佟宝昌一家人的一张张笑脸,时不时地在我眼前晃动,总是忘不掉。
四队王师孔家也是我们知青的“堡垒户”。特别是后两年,同学们各奔前程,像我这样的“剩人”全大队只有四五个了。在我孤单、寂寞的时候,我常到老王家去,唠唠嗑儿,解解闷儿,顺便给他们哥俩儿讲点儿文化课,赶上饭点儿就在那儿吃两碗高粱米饭,小葱蘸大酱。王师孔三个儿子,一个丫头;老伴儿很精明,是家里的“一把手”;两个整劳力和一个半劳力下地干活,每年年底分红都不少,日子过得稍好一些。他们看到我很苦闷,经常劝我:你用不着老那么愁,这年头呀,从来都是,农村的一个也走不了,城市的一个也留不下,你早晚也能走,晚走一年半载的怕啥呀。在我苦闷至极的时候,有人开导我,为我解心宽,不管他说的对不对,对我都是难得的,有益的。
(十)
在四队,许多年轻人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是肖凤生、肖凤辉、王树奎、温德贵、闫德余、高守贵;年龄稍大一点儿的有叶荣富、姚洪林、王国昌,还有我们的老房东李向武。无论是在队里干活的时候,还是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他们都帮助过我,是他们帮我们过了劳动关,帮我们过了生活关。不仅仅是我,还有四队的同学们,都应该好好地谢谢他们。
说到朋友,还有陆家中学的“坐地户”老师们,他们是陆生才、陆树芳、霍清生、叶荣财、赵淑丽,还有校长高守山等,我更是忘不掉他们。那时,家庭问题的黑锅压在我的心上,我觉得一年比一年沉重;性格也变得不那么灵性,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这几个“坐地户”老师,没有因为我有家庭问题而歧视我,从来没有对我另眼相看,相反却很同情我、关心我。他们常劝导我,凡事要往开里想,你现在不是挺好嘛,没有人欺负你嘛!想那么多有什么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帮不了他们什么忙,人家却有条件帮助我。四年多的时间里,大家对我的帮助实在难以计数。到陆家中学以后,我渐渐地推开了苦闷和烦恼,静下心来看了很多书,读了很多古代汉语原著,学了不少东西。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和关照,这些事是做不到的。
(十一)
1974年12月27日晚7点多钟,我正在办公室里烤着炉子看书。前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万景林急冲冲地赶到陆家中学,进门就喊:“长厚,你的调令到了,明天你到县里取调令。”接到这个通知,我没感到突然,心里也没怎么“激动”。前一年,省革委会有个226号文件(不是平反类的文件),里面有这样一条:对于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人,在“四清”或“清队”中由于受了刑讯逼供而死亡的,应定为非因公死亡;对于他们的下乡子女,在招工时应予以照顾。我就是凭着这个文件的落实而被单调回城的,所以我没感到突然。我的心情也不会怎么激动。也不会像别的同学那样,得到自己回城的消息就高兴得蹦起高儿了,就去感谢这个感谢那个。我没想感谢谁,只是觉出心里乱糟糟的,一时平静不下来。第二天起大早,我就往县里赶。到了县招待所我才高兴起来,因为我见到了抚顺劳动局的招工“大员”——赵青。赵青是我们抚顺一高中校友,我见到他,如同见到了亲人,当然很高兴喽。赵青把调令交给了我,还留我在他的房间住了一宿,我俩谈了很多话(此不赘述)。第二天我返回陆家窝棚,交待工作,收拾东西。12月30日中午,青年点欢送我,我用小饭碗喝了很多白酒,竟然没醉。晚上,学校欢送我,又喝了不少白酒,还是没醉。12月31日上午我背着行李卷,拎着一个装着衣服和书的兜子,沿着南大壕往西走了八里地,赶到赵家屯火车站,登上济宁到三棵树的列车,离开了此后四十年里一直魂牵梦绕的陆家窝棚。
(十二)
如今离开陆家窝棚恰好四十年了。我们这批老三届也都是七十岁或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经历过的许许多多的事情,已经开始一点儿一点儿地淡忘了。但是,对我而言,四十年前陆家窝棚那块地儿,陆家窝棚的那些人儿,当年发生在陆家窝棚的那些事儿,总像连续剧那样在我的大脑里反复出现,有时甚至很清晰。看来,陆家窝棚——我肯定是忘不掉了。
陆家窝棚是我的长达六年之久的生活载体。陆家窝棚供我吃,供我住,给我找活儿干,有朋友与我相处,给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给了我一片活动天地。在那个混乱的年月里,如果我留在城里,估计不会有人能够给我这种人提供这些条件。因此,我要感谢陆家窝棚的农民朋友和农家子弟们。他们不想知道我有什么家庭“问题”,他们关心我、善待我,给了我温暖。那段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很少有政治方面的压力,心里轻松多了。所以,发自内心地感谢陆家窝棚,确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陆家窝棚经济落后,文化落后,好像一张白纸上面一个字也没写,这就给我们老三届提供了直接向农民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机会和平台;主动的顽强不懈的实践,又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延伸和加宽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强了工作能力,增长了才干。比如,知青食堂掌握的二次资源(大豆及豆油豆饼,大白菜及白菜帮,磨米糠,秫秸等)怎么综合利用;实行的半供给式的经营核算模式;用豆饼换高粱,用高粱换猪肉,以定期改善伙食质量,等等。再比如,以知青为主体的大队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那一台节目,虽然不敢说精彩,但也足够火爆,还被邀请到县里和沟帮子站区演出。还有,我组织和训练中学生排球队,参加县里的比赛,组织首次运动会,等等。
我确切地感觉到,对农村和农民的长时间的深入观察和了解,有助于我对社会的现实及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有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的思想方法。这些都应该是我的更重要的收获。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正确的理念都是在陆家窝棚获得的。我应再一次强调——我应该感谢陆家窝棚。
对于四十年前的那段经历,我们应该在眷恋中反思,我们应该在审视中回忆——起码我现在是这样认为的。
有人说,下乡插队的社队是知青的“第二故乡”。我不以为然。因为这种说法是一种旨在粉饰现实的假说。有人说,下乡知青应“青春无悔”,我也不敢苟同。因为这是一个伪命题。
我认为,我应该这样说:我深切地痛惜早逝的青春。我庆幸自己熬过了农村的苦日子。我珍惜用青春和血汗换来的在陆家窝棚凝铸的精神财富。我感谢那些同情、关心、帮助过我的陆家窝棚的农家子弟们。我相信:我不会忘掉他们,不会忘掉陆家窝棚。
2015年4月5日于斗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16-4-9 18:22:20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4-9 17:28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五十六

忘不掉的陆家窝棚(三)

勤奋,好学,坚持正义,是抚顺一高中校友的美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206#
发表于 2016-4-10 07:43:49 | 只看该作者
老三届之醒狮 发表于 2016-4-9 14:11
顺口溜   七十七人写书,
            六十万字大著。
           伊人筹办连载,

握手老哥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207#
发表于 2016-4-10 07:54:37 | 只看该作者
热情朴实农家友,
关心知青去烦忧,
直到调令发下来,
终生难忘插队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02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208#
发表于 2016-4-10 14:10:12 | 只看该作者
我很佩服版主的阅读及分析归纳能力。《忘不掉的陆家窝棚》一文很长,内容也很杂,分三期连载,而我们敬爱的版主既能通篇贯通,又能分段解析,每期都写出恰当准确的点评,这都足以表明版主高度的文学素养和认真负责肯于吃苦的工作态度。而且我觉得不仅我有这样的感动,其他作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动。所以,我本人并以广大作者的名义向几位版主致以深切的敬意,并道一声,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21:52:55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五十七

  《斗室文丛》选抄(一)

    吴长厚

退休后,试着写了两本诗文。一曰《斗室小诗》,一曰《斗室独白》,合称《斗室文丛》。其中较多诗文表现了“一高中情结”,表达了一个知青出身的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知。今选抄若干分类刊出。

写给校友的诗
友聚二首
花甲同窗聚一堂,书生意气无相忘。
风华当年皆才子,光彩如今化沧桑。
名门佳酿沁心脾,辽西寒霜透脊梁。
卧薪尝胆“九•二六”,迷茫沉浮“红海洋”。
“十一•三”后启运长,诸子百家凤与凰。
流光溢彩叹苦短,鹤发童颜沐春光。
退休赋闲天伦乐,吟歌舞剑少年狂。
命俦啸侣话愿景,把酒临风喜洋洋。




斗室文丛选抄



致高中校友
昔日众生寄名门,八方星宿各称神。
今披花甲情义笃,常携陈酿酒味醇。
处世坚信哲与理,求学务致博而深。
气定神闲观时事,达观睿智性情人。

偶遇校友
离乡回城后,卅年得相逢。
旧容应犹在,名姓不对应。
相问职场事,互诉晚辈情。
偶言少年志,常叹理想空。
满腹沧桑话,缠绵至晚钟。
明日事繁多,步履又匆匆。

忆秦娥•下乡
锣鼓敲,马车成行彩旗飘。彩旗飘,手捧红书,肩挎红包。
六届知青全下乡,战天斗地当闯将。出工无酬,农家无粮。

长相思•秋收
南长垄,北长垄,垄垄飘香高粱红。处处丰收情。
男知青,女知青,扬鞭策马运粮中。个个兴冲冲。

睹物寄情诗

睹旧物有感
社稷时世有代谢,寒暑往来古至今。
江山恒存留古迹,吾辈循阶复登临。
江水横溢鱼冲浪,山岚飘逸马腾云。
罕王碑断文尚在,痛感今人逊古人。

登山
好雨连两日,天晴绿草鲜。循阶登山顶,目标在峰巅。
病体虽疲软,极目望南天。远眺宽心胸,深吸入丹田。
风过松涛吼,炎日蝉鸣喧。久留发诗兴,静默脱尘寰。
贵在多思想,高士酷爱山。

谒高尔山寺院
清晨登山顶,初曦抹塔身。小路通洞观,院外松榆椿。
乌鹊凄厉啼,炉香沁人心。游客皆信士,钟磬无杂音。

南乡子•浑河

何处是源头?葱茏阴翳努鲁沟。流转千古中兴地,幽州。女真马背称王侯。
明清设燕州。关东内外战未休。锁阳重镇落谁手?倭酋。弯弯清水变浊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21:55:3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五十八

  《斗室文丛》选抄(二)

    吴长厚

讽刺诗

向日葵
阳光育万物,黄葵得益多。趋炎乃本性,向阳为存活。
光顾头上籽,无视根茎叶。风过摇摇坠,根翻骨又折。

萤火虫
夏秋之夜月朦朦,快活当数萤火虫。
拎灯夜行非他用,求偶幽会自照明。

说狼——读《狼二则》有感
残忍贪婪著恶名,狡黠诡异难辨明。
行凶必见淋漓血,忍饥骗得呆子情。
蹲伏假寐难识破,打洞偷袭未得逞。
此公最喜东郭辈,唯惧屠夫担中空。

说驴——读《黔之驴》有感
本应安分顺和时,却常咆哮尥蹶子。
情理断难通半句,拉磨必得蒙二尺。
生来才力逊牛马,偏有山虎误神氏。
实为受“狎”曾大吼,“技止此耳”乃“蹄之”。

风筝
栩栩框架浮空中,白云清风春意浓。
全凭设计显姿态,一线拖曳作腾冲。
阵阵顺风虽好借,丝丝细雨却难经。
风狂纸破骨折断,此乃何物无姓名。

棺材板
原本厚实一段材,曾经蓄养百年栽。
不思人间安居处,偏作黄泉索命牌。
藏埋阴湿盛白骨,隐遁幽暗偎鬼怀。
当初倘遇光明吏,作匾为门进阳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1 19:53 , Processed in 1.1232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