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九十三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二)
谢忠
走出国门科技创新
知青的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回城后我被分配到交警支队,当了一名交通警察,这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工作岗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交通管理技术十分落后,每个交通岗都要安排4个人用人工按信号指挥交通。怎样才能把警力从繁杂的人工中解放出来,投放到更需要警力的地方?我运用在工学院学到的自动控制知识,开发成功无须人工介入的自动信号机,很快在抚顺各岗点推广使用,省总队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兄弟省份的同行也慕名前来学习,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应用,促进了交通管理技术的发展。我撰写的“城市交通治理之我见”论文被公安部《城市交通管理》杂志头版头条登载,向全国各城市进行推广。该论文又被评为抚顺市社会科学二等奖,我又被聘为抚顺市政府科技顾问。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潜意识里认为,要改革开放,必然需要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学习和交流,国家一定需要懂技术、懂管理又必须懂外语的人才。马克思说:“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推进改革开放,外语是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中日建交后,我发现到抚顺的外宾90%以上是日本人。我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抚顺的大型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日伪时期日本人留下的,如五大煤矿、石油一厂在日伪时期叫“西制油”、石油二厂日伪时期叫“东制油”……日本人来抚顺谈项目轻车熟路。另一个原因,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的日本战犯一个都没杀,改造后全部遣返回日本。侵华战争让这些战犯由人变成杀人的魔鬼,共产党的改造政策使他们由魔鬼变成了人。他们感激中国人民宽大的胸怀,感激不杀之恩,总想为抚顺做些善事以表谢罪之心。改革开放,我认为抚顺引进日本的科学技术机会一定比别的地方多。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日语学习班,又通过电视教学函授随大连外国语学院系统学习日语。
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作重点是“三通一平”。我作为政府科技顾问在接待来访的日本友人时,提出了交通科技管理的设想,受到日本友人高度重视。日本早就想敲开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大门,便邀请我们去日本考察。经向国家科委申报批准,我作为中国城市交通科技考察团的技术谈判代表随团赴日本考察,成为改革开放后警察系统最早走出国门的人。在日本考察期间进行技术谈判时,政府请的翻译只会公共日语,专业日语根本翻不出来。如交通控制中的“相位差”、“状态绿信比”,我用中文解释她都听不懂。我只好改用英语名词用日语讲出来,结果效果非常好,原来英语名词就是日语中的外来语。随后团长表态:以后再与日本谈判,谢忠你就是技术谈判代表兼日语翻译。还可以省下一个名额,再多安排一个出访人员。回国后,我负责向国家科委写考察报告,由于第一次出国考察缺少经验,评审时专家提出东京的气温和上海差不多,某些设备不适合抚顺这种高寒地区,还有些东西没考察到。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我作为中国城市交通科技考察团的技术谈判代表兼日语翻译第二次随团赴日本考察。日本是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个县(相当于中国的省),我们到与抚顺气候相近的北海道旭川进行考察,又从青森函馆海底隧道乘新干线返回本州。总体来讲,日本当时的科技水平要领先中国40~50年,尤其是以电子技术为主的交通科技对改进中国的交通管理非常适用。第二次考察回来的考察报告通过了,没想到配套资金出了问题。由于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紧缩银根政策,原计划答应给的配套资金“泡汤”了。
两次科技考察把日本人的“胃口”吊起来了,他们比我们还着急。当得知我们缺少配套资金后,日本友人提出用战争补偿款解决。真是“天上掉馅饼”了,还有白给的好事?!日本友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是带了日本国会批准的战争赔款来和周恩来总理谈中日邦交问题。日本看中的是中国这个大市场,要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中国当时提出的反帝反修外交政策,在国际上较孤立,想通过和日本建交打破西方和苏联对中国的封锁,中国提出不要战争赔款。钱都准备了,田中首相向周总理提议改为每个中国家庭给一台电视,周总理请示毛主席,毛主席不同意。田中又改为每个中国人一部半导体收音机,周总理再去请示毛主席,毛主席还是不同意。战争赔款就这样留下来作补偿款。这个故事我无法考证,但中国没要日本战争赔款确有其事。我便问需要什么条件,日本友人说:只要是侵华战争中的重灾区或因侵华战争应该补偿的项目都可以申请。我回答抚顺在侵华战争时发生了平顶山惨案,战后有战犯管理所。
日本友人回答这两条都具备补偿条件。经向上级汇报,得到的答复:可以争取。就这样,我作为中国城市交通科技考察团技术谈判代表兼日语翻译第三次赴日本考察,争取战争补偿款。从三菱商事到警视厅,再到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日本方面的材料都得到批准。回国后逐级申报,我拿着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和盖有省政府公章的文件,兴冲冲到北京国务院有关部门申报。没想到接待我的处长说:“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北京应该首当其冲,暂不会考虑抚顺。”我辩解抚顺发生过平顶山惨案和战犯管理所,北京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位处长说:“考虑到你们这么下功夫的努力,就给抚顺一辆多功能救护车吧。”虽然城市交通科技管理项目战争补偿款因中方国务院有关部门未批准而未成功,只给了一辆能在车里动手术的多功能救护车,但是通过三次考察对日本的交通科技管理的手段和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
此路不通便另辟蹊径。世界银行对辽宁中部城市群解决道路及交通问题提供长期优惠贷款,我作为抚顺市世界银行贷款交通控制项目组技术负责人,负责与世行专家进行谈判。世界银行是以美国及欧洲为主的西方国家组成的,来的专家都讲英语。工作需要就是动力,我便马上突击英语。世界银行向中国提出建议,为与世界接轨,准备为中国提供交通科技高级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参加人员除了懂技术、懂管理之外,要求英语必须过关。国家便委托上海海运学院英语出国培训部代为培训英语。通过在全国范围层层考试选拔,我有幸考取了这个培训班并被推选为负责人。在此期间公安部领导来培训班视察,说如果顺利通过英语培训,将组织人员去美国接受培训。由于1989年的动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制裁,取消了接纳中国城市交通科技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当中美关系松动改善后,经过考核,我作为中国城市交通科技考察团的技术谈判代表兼英语翻译,对美国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各大城市交通进行了详细的科技考察。美国这个世界上第一位超级强国,当时的交通科技水平普遍要领先中国两代,中美在科技领域总体差距要在50~60年。通过对美国的考察,了解了最发达国家交通科技水平,明确了我们的追赶方向。
美国、日本对中国的动向,引起了以德国、法国为首的欧盟的关注,他们也想分享中国市场的“一杯羹”。在一次科技研讨会上,德国专家邀请我们去德国等欧盟考察。经申报批准后,我作为中国城市交通科技考察团的技术谈判代表兼翻译随团对德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进行了详细的科技考察。德国的精密设备制造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尤其是液压举升技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城市交通拥堵、车辆乱停乱放也是重要原因,过去我们一直是束手无策。凭借我在德国考察时看到德国清理乱停乱放车辆时拍下的一张照片,我找到抚顺起重机厂的仪玉泉、谢玉波等朋友,按照我的构想和他们的液压技术,成功开发我国第一台液压式清障车和第一台无动力清障车。这两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中国清障车方面的空白。北京、沈阳、大连等兄弟城市闻讯前来取经学习,很快便在全国推广使用。
在国外的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和学识,明确了解决中国城市交通科技管理的方法和方向,也为后来在交通科技领域的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受益匪浅。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交通科技管理的新技术。中国是一个从畜力车时代走向机动车时代的国家,交通行为者(驾驶员和行人)交通法规意识都比较淡薄。表现最突出的是道路交叉路口机动车闯红灯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交通堵塞、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这是个困扰了交通管理者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不知用什么办法解决好。我运用英美的传感器技术和日本的照相机成功开发中国第一套闯红灯自动拍照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这项技术成果推广后,对于减少闯红灯违法行为效果显著。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每天都要派人去换胶卷、再冲洗成照片,繁琐而费时费力。当数码相机问世后,我发现数码相机和胶卷相机相比,具有不需要胶卷、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回传图片的优势。通过请教计算机软件专家,成功开发数码相机式闯红灯自动拍照系统,在指挥中心便可自动接收前端发回来的闯红灯图片,不需要换胶卷再冲洗成照片这种费时费力的繁琐劳动。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和沈阳市科技进步奖,得到省总队的充分肯定,很快在全国推广使用。在申请国家专利进行“科技查新”审核时证明,这项技术成果不仅是中国首创,在世界上也是首创,填补了交通科技管理闯红灯自动拍照技术的空白,美国人还来与我商讨引进此项专利技术事宜。
随着改革的深入,干部人事制度也发生了变化。选拔干部的标准提出了“四化”(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我是交警支队第一个、当时也是唯一的大学生,便由中层干部提为县团级的副支队长。有的同志发出“若知现在,何必当初”的感慨:早知提干要文凭,咱们也去念大学。评聘高级职称时,我参加了国家组织的高级职称外语考试。日语我考了98分、英语考了96分,当年在全国警察系统和抚顺地区都是最高分(后来得知高级职称只需掌握一门外语)。又凭借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和辽宁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学历、国家级杂志发表的十多篇论文、多项国家专利、获奖技术成果和多次代表中国对国外的科技考察实践,很顺利地被评聘为高级工程师职称。正如一位伟人的名言:“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不学无术对任何人都是没有益处的。”有了知识的储备,机会来时便有了发挥才能的地方。在部里开会时,北京的同行无不羡慕地对我说:“你怎么隔三差五总去出国考察,美国、欧洲、日本走个遍,有的国家还去了多次,作为首都的北京都没有这些机会?”我笑着回答:“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