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351#
发表于 2016-5-12 12:41:15 | 只看该作者
为筹爱子出国费,
咬牙创业拼搏伟,
夫妻同心齐努力,
终达坦途得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5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5-12 12:41
为筹爱子出国费,
咬牙创业拼搏伟,
夫妻同心齐努力,

谢忠同学以坚韧的毅力攻克外语、技术等一道道难关,终于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感谢龙行超版的支持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53#
 楼主| 发表于 2016-5-12 14:5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青淘吧 于 2016-5-13 22:38 编辑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九十五

登天揽月上山下乡

丁文超
原抚顺一高中二五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1971年回城进师范。1972年~1986年五中教师,1986年~1990年市教育科研所。1990年~2007年市教育局,至退休。

1969年底,我被借调到公社搞档案彻查工作。
一天下午去厕所。在公社后院,看到在刚下完雪的小道旁,两行低矮的灌木丛中,一张被风吹动的手掌大小的一块报纸,发出哗啦啦的响声。我看了一眼,那是《参考消息》的一角,立刻想到那可不是一张普通的报纸。《参考消息》在当时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县团级的人才能看到。公社只有一份,只有革委会主任才有权看,而且看后要收齐上缴的。在当时,物资、文化生活极为匮乏的时代,知青很少能看到报纸,更别说《参考消息》了。我如获至宝,回头瞅了瞅没人,便迅速捡了出来,揉成一团放在兜里。出了厕所后,没回办公室而直奔宿舍,急忙打开报纸。那是《参考消息》的一角,找不到日期。但一眼看到了一条只有一百多字的新闻,标题是《人类登上月球》。看到标题我大吃一惊:人类登上月球!太不可思议了。急切地往下看,大意是说,九月几号(忘记了),美国飞船“阿波罗号”成功登上月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宇航员在月球上说:“我的一小步,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步。”我马上翻开桌上的“皇历”头,知道今天是12月25日,这天也真巧是我的生日。
9月份的消息,12月份我才知道,而且是在我生日这天捡来的消息。人类登上月球,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中国人现在才知道!我想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当时就知道了,可我们名为知识青年,却只能从偶尔捡来的消息中知道了它。那些不识字、没有消息来源的亿万农民,不知何时才能知道?唯物主义者们到底怕什么?这不是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绝好证明吗?为什么不让广大人民知道?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为了证明“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不能长敌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所以不能让人民知道,要让人们相信:“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才是他们的“宇宙真理”。用千百万知青的青春为他们信仰的主义去做无谓抵挡。知识是无用的,突出政治是首要的。
知青经过一年多的农村生活,大部分人闯过了劳动关和生活关,外表上知青已逐渐农民化了,但思想上却发生了根本变化。“扎根农村干一辈子”的思想,已成知青们要极力摆脱的噩梦。知青思想变得徘徊、迷茫、无助。面对“只有愿望,没有希望”的现实,他们只得埋头苦做。
知青们终于回城了。但知青的磨难并没有得以喘息。一个个新的考验又出现在他们面前:就业、成家、发展成为知青们新的生活目标。他们用自己逝去的青春继续拼搏,一切从头开始,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自我价值。
从1969年到1989年,我们这一代又碰到了一个更加绝望的打击。我们从小被培养形成的信仰、主义遭到了灭顶的摧毁。苏共解散、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明灯的熄灭、东欧的巨变、“伟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消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成为昙花一现。对此,人类发展的特殊时代,那些自称坚定的继承者们、信徒们没人出来解释。
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这一代受到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还能相信谁?我们从小的幻想、成年后的理想,怎么都变成了“妄想”!如今我们已经跨入了老年时代,对此无能为力了,唯一的是我们产生了思想。“欧洲的那个幽灵”去哪儿了?它对我们伤害还会回来吗?我想“回来”只能是“痴心妄想”。
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科学上的人类登月和现在的互联网。历史的记忆就是反人类的“文化大革命”和“欧洲幽灵”的灭亡。
2015年4月2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354#
发表于 2016-5-13 08:33:36 | 只看该作者
乡间消息真闭塞,
人类登月晚晓得,
又遇苏联大解体,
如今网络最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55#
 楼主| 发表于 2016-5-13 22:37:23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5-13 08:33
乡间消息真闭塞,
人类登月晚晓得,
又遇苏联大解体,

丁文超同学勤于思考,文章寓意深刻。感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5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3 22:49:23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九十六

难忘四海(一)

丁宝志
原抚顺一高中二年级五班学生。先插队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两年后转到山东诸城老家。1971年当了乡村教师。八十年代初调到诸城市教育局任教育督导室主任、聘为潍坊市人民政府督学。

从1968年9月26日来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小黑鱼沟村,到1970年8月21日离开,我在这里一共生活了666天。是来这里插队的原抚顺一高中二年级五班36名同学中最早离开的一个。离开那天,差不多全体同学到青堆子火车站送我。一辆破牛车上装着我简单的行李,大家跟在车后慢慢地走着,说着道别的话,心里都酸酸的。从此,我离别了同学们,只身一人回到了我山东诸城的老家,因为听说那里对知识青年照顾得好,将来安排工作也容易。
回到山东老家,还是一样的下地劳动,对这里的环境也逐渐适应了。但对远方同学们的想念却越来越强烈。经常一个人静静地沉思。同时,对那个生活不到两年的辽西小村的思念也与日俱增。每次回东北,当火车经过青堆子火车站,我都站在车窗前专注地向外远望;即便是深夜,也会提前准备,把脸贴在车窗玻璃上,在漆黑的田野里快速地搜寻着往日的树林、河流和高压线塔。
黑鱼沟村位于北镇县的最东端,东面隔黑鱼沟与盘锦垦区相望。全村四十多户人家,分成两个生产队。生产条件较差。

在村里安顿下不到十天,我们迎来了下乡后的第一个秋收季节。这里的秋收主要是收割高粱。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潜入一望无际的红高粱的海洋,很快全身衣服就被露水打湿。收庄稼是个体力活,又是个技术活。起初队里劳动力每人把八垄,生产组长安排我们把四垄,还是不跟趟。拿镰刀的右手磨起了层层血泡,左手也被高粱秸和高粱叶划得伤痕累累。大家咬着牙坚持,没有谁叫苦叫累。逐渐地,我们掌握了收割的窍门儿,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不少,最后多数同学都能和社员们一样干活了。一季秋收过后,同学们身上再也看不到城里学生那种矜持和娇气。
我们下乡后,最初是安排在老乡家里住。我、丁文超、苏长凡、佟小群四个人安排在赵九荣大爷家的西屋。赵大爷一家对我们特别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们。1968年10月的一天,我跟车到赵家屯去送棉花,棉花很多,我坐在高高的棉花包上,在坑洼不平的路上随着牛车的摇晃打着瞌睡。在下一个陡坡时,牛车失去了平衡,翻了个底朝天,我被整个压在了车与棉花包底下。当赶车的和路人把我救出来以后,我的左腿已经站不起来,膝盖钻心地疼痛。回到住处以后,膝盖已经肿得老高。赵大娘把盛在大碗里的白酒点着火,用手蘸着往我的膝盖上抹。火苗在她的手上蹿动,她伏着身子,紧皱着眉头,一边安慰我,一边快速地按摩。这时候,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体验到的,分明是一种母爱。她一连给我按摩了三天,每天都是上、下午各十分钟左右。她还把家里稍好点的饭菜端给我吃。几天后,我拄着棍子能行走了,大娘还要每天检查一次,嘱咐我别累着。赵大娘对我的恩情,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2000年8月,我在回东北时,特地从赵家屯站下火车,来到黑鱼沟,打算去看望大娘一家时,村里人告诉我:大娘大爷早已去世,几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我站在当年大娘家的门外,心里难过了好久。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新党章的高潮。到处弥漫着准备打仗的紧张气氛。入冬以后,地里的活干完了,知识青年们也宽松了起来。有一天大队长振龙把我叫到大队部,严肃地对我说:为了认真贯彻“九大”革命路线,从中央到农村,要大张旗鼓地开展阶级教育运动。公社党委已经开了大会,要求各个大队都要组织力量写村史、家史,开展忆苦思甜,提高社员的阶级觉悟。党支部经过研究,认为你是知识青年里文学水平最高的,决定把写村史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从今天起,你就脱产专门写村史。接着,振龙给我提供了几个典型家庭,让我先搞调查,掌握材料。
第二天,我首先来到了一队贫农赵海廷家。赵海廷年龄四十四岁,上有老母,下有四个孩子。由于孩子多,家里的日子过得不宽裕。赵海廷给我讲了他家在旧社会的遭遇:他的父亲从十四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扛活,一直扛了二十多年。有一年,父亲得了病,眼睛瞎了一只,扛活就没人要了。从此领着十三岁的赵海廷到处要饭。有一天,地主诬赖他父亲偷了地主地里的庄稼,用扎枪把他父亲腿肚子都打开了花。一年后,父亲便含冤死去。父亲死后,十六岁的哥哥只好到外村地主家扛活。繁重的劳动,挨打受骂,还吃不饱。不到半年,就得病死了。哥哥死后,家里的生活更没有着落。在十冬腊月的风雪中,海廷的小妹妹又连饿加冻死去了。这样,海廷一家在短短一百零二天死了三口。讲到这里,不仅赵海廷呜呜地哭,他的孩子和母亲也都哭出了声。我受到了感染,眼泪也不住地流下来。此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对赵海廷家旧社会的遭遇感到同情难过;另一方面,看到他家也是家徒四壁,孩子和老人衣着单薄地蜷缩在炕上的现状,胸中涌起的怜悯之情。晚上,我把白天的见闻和感想说给同屋的同学听,大家都唏嘘良久。此后,我又逐户走访了贫农李长生、赵臣、王子丰、孙庭文等二十多个家庭。他们每一家都有一本苦难史、血泪账。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走访,我不但得到了写村史的详细资料,更重要的是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农村的过去和现状。
那些日子,我边调查边写草稿,思想高度集中。有时夜里睡不着,有了什么想法,就起来趴在箱子上写。经过十多个日夜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两万多字的村史初稿。在一个下雪的下午,振龙让我在大队党支部会上念一念。叫干部们提提意见。我在会上饱含感情地念了一遍,大家听了以后,齐声说好。振龙非常高兴,表扬我为四海大队做了巨大的贡献。还说我的思想觉悟高,写作水平高等。并决定让我从第二天晚上开始轮流到三个生产队去宣讲,对社员进行阶级教育。
第二天晚饭后,我先来到第二生产队的队部,这里已布置得焕然一新,墙上贴着不忘阶级斗争的标语口号。会议开始,二队队长赵海元先领着学习毛主席语录,提出要求。我在念村史的时候,会场鸦雀无声,我念得也很投入。但不时被口号声打断,把我吓一大跳。当晚,因时间关系,我只念了村史的一半,第二天晚上全部念完。
隔了两天以后,我又到第一生产队,用了两个晚上把村史念了一遍。但不知什么原因,第三生产队一直没有安排去。在宣讲村史的同时,我还把村史刻版油印成二十多本。除了上交给公社几本,各生产队、知青点、小学校等都分到了两本。

这次历时二十多天的经历,是我来到四海大队以后思想上受到教育最深刻的一次。从接触的农民身上,我学习了他们很多优点。更深层地了解了农村和农民。这个收获是原来没有想到的。完成这项工作,给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社员群众中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影响。有一天,曾经当过生产队长的顾俊杰把我拉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悄悄说:“顾百勤让我给你说个事儿。他看你能干活儿,会写,会说,将来不用干农业也能挣出碗饭来。想把他女儿嫁给你。”这席话让我大吃一惊,赶忙拒绝:“不行不行,我将来可能不会在这个村子呆一辈子。”好歹把这门亲事给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357#
发表于 2016-5-14 07:39:14 | 只看该作者
下乡村称小黑鱼,
大娘如子爱深极,
撰写村史受表扬,
农民想要招女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58#
 楼主| 发表于 2016-5-14 13:13:55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5-14 07:39
下乡村称小黑鱼,
大娘如子爱深极,
撰写村史受表扬,

感谢龙行超版的认真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359#
发表于 2016-5-14 14:55:31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5-13 22:49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九十六

难忘四海(一)

昔日学友,如今已去。拜读遗作,感思万千。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60#
 楼主| 发表于 2016-5-14 18:37:20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九十七

难忘四海(二)

丁宝志

知识青年与社员的关系都很好。与一起干活的社员都是朋友。有时也结伴到社员家串门。因为是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所以大家平时对社员都很尊敬,很少有与社员吵架等事件发生。但是下乡第二年初夏,却发生了一件“不尊重贫下中农”的事。主角竟然是知青中最低调腼腆的生文。
第二生产队有个社员叫广才。年近四十,五短身材,面皮灰黑。平日好吃懒做,为人轻佻。两年前媳妇弃他而去,改嫁他乡,社员们都瞧不起他。知识青年来村以后,他经常往知识青年住的地方跑,衣着言行也都模仿知青。
这天晚上,广才到生产队部开会。他走进里屋时,炕上炕下都已坐满了人。他在炕头挤了个地方,仰面躺下。旁边几个姑娘立刻跳下炕躲开。广才一把抓住旁边盘腿静坐的知识青年生文的手用力掰。生文边抗拒边告饶,好歹摆脱了他。转身继续静坐。
广才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他见生文不理他,便提嗓唱起了人们早就腻透了的评剧小调:“春季里来月上窗,姐儿我孤灯下面守空房。想起了咱俩相好时,郎呀哥,半夜三更咱们——”他用眼角瞅着那些低声咒骂他的女人们,脸上现出得意的神情。生文此时也听不下去了,他拍了拍广才的肩膀说:“广才二哥,你别光唱那些黄色小调,贫下中农要表演革命的嘛。你给大家唱个沙家浜吧!”
“沙家浜怎么是评剧呢?那是京剧现代样板戏,你知道不?”
“那就唱个朝阳沟吧。”
“那个事儿是假的,是属于刘少奇那条线上的,我不唱,点个别的吧!”
由于对评剧的无知,生文开始为难起来。他忽然想起了前年有个评剧电影《箭杆河边》,其中老贫农有一段唱腔很好听。于是他把腿一拍,转向广才:“那就唱个《箭杆河边》吧!”生文话音未落,一霎间,人们同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声浪巨大,像要掀开房顶。姑娘们笑得前仰后合,就连广才的妹妹小金子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小伙子们笑得捧着肚子,把广才围在中间,摸着他的头,齐声叫着:“二赖子!二赖子!”就连一向严肃无语的洪林大叔、赵香大爷也抿不住嘴地乐。
生文被大家的笑声弄懵了。他茫然地环视着大家,嘴里嘟囔着:“笑什么,笑什么?怎么回事?”可大家不再理他,继续大笑。
终于,大家听到广才愤怒的吼声:“都别笑了!操他妈的,简直是侮辱贫下中农!”他跳到生文的面前,用手指着生文的脸,厉声喝道:“你为什么侮辱贫下中农?我要到公社去告你!”生文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助地摇着头。此刻他还在心里默默地自问:我说错了什么?我做错了什么?
直到第二天,干活休息时,一个叫印堂的青年社员才告诉生文事情的原委。原来两年前,公社电影放映队来村放映电影《箭杆河边》。片中有个好吃懒做的人物,外号叫“二赖子”,形象和情节都极像广才。从此大家背后都叫广才“二赖子”。去年夏天为了这事,广才和一个姓顾的社员大打了一场,甚至闹得广才要寻死上吊,惊动了大队书记赵才叔。赵才经过调解,最后在社员大会上宣布: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从今以后,任何人不准再管广才叫外号!谁要违犯,给广才割工分!这项纪律真管用,一年来还真的没有人再叫他外号,甚至连“箭杆河边”四个字也为人们所忌惮。生怕惹恼了广才吃大亏。但是这个外号是那么生动、准确,成为藏在大家心底难以磨灭的情结。现今这层窗纸被一个知识青年无意之间捅破,真是遂了大家的愿!憋了一年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
从这天开始,广才的雅号又被唤醒,从背后偷偷地叫,到后来公开地叫。生文也被大家视为敢说敢当的英雄。公社和大队干部也没找生文的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3 14:59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