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九十八
三十年后回四海
丁宝志
2000年8月21日,我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三十年的四海大队小黑鱼沟村!
1970年8月21日,我告别了同学们,告别了小黑鱼沟,在赵家屯车站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回到了山东老家。过去的整整三十年间,我无时不在盘算着有朝一日,能再回到这个承载着我厉炼噩梦却又充满了复杂感情的辽西小村。那里毕竟记载着我人生历史的重要一章。
赵家屯车站是京山线上一个末等小站,除很少的短途通勤车,一般的客车在这里都不停。为了这次期盼已久的旅行,我提前好几天,翻着厚厚的《列车时刻表》仔细研读,精心策划。
8月20日夜里,我上了北京开往沈阳的95次列车。凌晨4 ∶52从锦州车站下车,未出站台,找到了即将开出的锦州——沈阳北的855次慢车。凌晨5 ∶12车从锦州开出,早上7 ∶39 就到达赵家屯车站。下车后,花了八元钱租一三轮摩托,沿一条小柏油路向黑鱼沟而去。
这次到黑鱼沟,计划速来速去。一是看看这里的变化;二是看望当年的房东赵九荣大爷和大娘。当年我在这里曾经得到他们父母般的关心照顾,三十年来一直不曾忘怀。打算在村里呆几个小时,中午到沟帮子上火车,晚上到沈阳。
到了黑鱼沟村,站在大街上环视周围,全没有了当年的印象。村里新房子不多,街道只是铺了柏油路面,其余外观起色不大,没有沿海一带农村欣欣向荣的气象。我凭着记忆来到赵九荣大爷家门口,问一路人,却说这家姓王;赵九荣老两口早在十多年前已经去世。他们的三个儿子在沈阳和锦州生活。我的心一下子凉下来,怅然若失地在门口站了好大一会儿。
我顺着街道走上河堤,这里是全村地势最高的地方,可以俯瞰全村面貌。凭着记忆和目光搜寻,找到了当年知青点的地方。但房子已非旧物。故地重游,当年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又重现在脑海,独自一人站在大树下激动了好一阵。
走下河堤向村里走去,迎面走来一位老者。我侧身路边给他让路,他却止住脚步,眯着眼睛紧盯着我看,然后一口叫出了我的名字。这确实让我惊讶万分。我赶紧答应,与他紧紧握手。他说:他干了大半辈子车老板,名叫赵海鹏。当年我经常跟他赶着大车出远门,给队里搞副业。他热心地问我的情况,我都一一实告。我们正聊着,从村里驶来一辆摩托车,到我们身边停下。从车上下来的人,也开口叫出了我的名字。他说他叫赵德勤,四十九岁,在镇林业站工作。赵德勤愉快地回忆起当年与我们一起在队里干活的情景。然后调转车头,请我上车,带着我来到村里。在村子中心一处小商店前停下。店门前几位坐着的老人立刻围拢上来。他们之中,少数我能叫出名字,多数却忘了。我们手拉着手,回忆着当年的事。他们问起了我的情况,又问了当年在这里下乡的同学们的现状。我都尽我所知告诉他们。交谈了半个多小时,和大家一起照了一张相,就告别了他们。我请赵德勤给我租一辆车,送我到沟帮子赶火车,他又用摩托带着我向前陆村驶去。在黑鱼沟村头。我们遇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赵德才和村民赵洪顺。当年德才是村里的民兵连长,与知识青年关系很好。他问过我的情况,指着身后路旁的一幢正在建设的砖混结构的新房说,这是他的新居,正在建设。他约我到他家去,吃过午饭再走。我看他满身泥水,正为新房忙碌,便以赶火车为由婉拒。双方各留下电话号码,便由德勤带着,到前陆村找了一辆出租面包车,中午赶到沟帮子。在一个小饭店吃过午饭,坐上火车,傍晚时分就到了沈阳。
晚上,我躺在沈阳二姐家的床上,激动的心情仍然难以平静。我回味着上午在小黑鱼沟村三个小时的一幕幕经历,又一次体会到了那里父老乡亲的殷殷深情。辗转反侧,思绪万千,竟吟成一首小诗:
曾经四海韬人生,
三十年后觅旧踪。
执手争说当年事,
最重桑梓父老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