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421#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6:04:38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5-26 07:53
三次命悬一线事,
两回痘猪肉儿吃,
挑粪最脏水库苦,

感谢龙行超版逐篇文章的及时点评,辛苦了!为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422#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16:15:41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12


亚侠梦中神游

田兰惠

“小神仙”这个雅号是刚上高中时同学们送给王亚侠的。他为人低调,行踪诡异,总爱一个人鼓捣一些小东西,而且秘不示人。平时与同学们交流很少,让大家感到深不可测。唯有喜好一个人小声地唱革命样板戏、“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固定节目”。然而他天生五音不全,经常遭到同学们调侃。我和他打赌说:“你就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一句,反复十遍,调儿可以不准,只要其中有两句能重合上,就不算五音不全。”他认真地唱了,可他竟唱出十个不同的调。唱到这水平,也是一绝啊!可这仙兄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自唱自听,自娱自乐。回抚顺以后,平时很少联系,偶尔在街上相遇,互相打个招呼,便擦肩而过。听说他成家后,小日子过得很幸福,媳妇还给她生了个大胖儿子。他平时经常在东、西公园出没,给一帮老头儿讲国内外大事,用自制的大笔在地上写写大字,引得人们围观。

1968年下乡,我和仙兄都分到四海三队,睡对面炕。了解多了,感情还算好。1971年“713”工程招民工,我和老傅、亚侠一同前往。我们所在北镇民兵团青堆子民兵十连,第一个任务是和64军某机枪连共同完成磨盘山隧洞西半段打通工程。上级要求工程时间很紧,平时三班倒。每个作业班是一个民兵排,一个解放军班负责空压机,我们负责打眼、放炮、清渣。我时任三排长,带班作业,和老傅、长征(苏长凡二弟)是“三人组合”,带领众弟兄配合默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经数月苦干,隧道提前打通,就差铺轨了。
我们休息睡觉的地方是地窝子,辽西叫“地窨子”,是在山坡上挖一长坑,上面架上房盖儿,半地下、半地上的简易工棚。进门左右各一大炕,尽头是烧炕的灶台。上边放洗漱用具。一炕睡一个班十来人。亚侠年龄最大,睡最里炕头,我睡在门口。这天和平时一样,收工,去食堂,吃过晚饭,回地窝子休息。地窨子不通电,弟兄们早早躺下,扯一会儿淡。渐渐的,鼾声四起。两炕一共二十几号人,其味、其声、其景可想而知。睡到夜深。突然一声接一声地狂喊把大家惊醒:“妈呀!哎呀妈呀!哎呀妈呀……”同时夹杂着锅碗瓢盆“叮铃哐啷”乱响。几只手电光柱乱扫。终于扫到发声源头——亚侠仙兄。大家齐问:“仙兄、亚侠、大哥。怎么了?啥事?”看仙兄被窝还是一桶状,丝毫看不到乱象。亚侠赤身站在地下,好像刚刚醒来,略显窘态。什么话不说,钻进被窝又睡了。第二天早晨,照例要洗漱、吃饭、上班。可是看亚侠,鼻青脸肿,四肢青紫,已不可能上班了。有一个工友说,他半夜正好醒来,亲见王亚侠突然像弹簧一样弹出被窝,大喊着,撞了东炕撞西炕,再撞立柱和炉台子。像只没头的苍蝇乱跑乱窜。早饭后我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只好如实交待。原来是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在隧道里正干活,通车了。火车飞驰压来,把他撞飞了。他说:“那个感觉非常真实,很恐怖,撞得很痛很痛,真是懵了!直到你们把我唤醒,才知道没撞死。万幸是做的梦!”看着仙兄鼻青脸肿的狼狈相,我既感到同情,又感到好笑。我的第一决定就是做梦还在工作,这得多高的觉悟!因此而受伤,应该算是工伤啊!
到连部跟几位领导(其中有董长荣、那学坤)讲完这件事,全都乐呵呵同意了——应该定为工伤!很快,这件事传遍了713工程全团,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
磨盘山隧洞终于完工了。青堆子十连被评为团的“硬骨头十连”,三排被评为团“四好排”。交工后的洞顶部五个隶书大字:“磨盘山隧道”,以及洞两边的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是我们老同学傅沈方的手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发表于 2016-5-27 20:01:59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5-27 16:15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12

那时年轻啊,再苦也不在乎。磨炼意志。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样,苦中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424#
发表于 2016-5-28 08:41:08 | 只看该作者
难忘老友小神仙,
喜爱自己搞钻研,
梦中通车算工伤,
老来大事讲解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425#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20:5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青淘吧 于 2016-5-29 16:57 编辑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5-28 08:41
难忘老友小神仙,
喜爱自己搞钻研,
梦中通车算工伤,

多谢龙行超版的认真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42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9 16:56:3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15


我与他

任秀英
原抚顺一高中二年五班学生。1968年插队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1971年抽调回城,抚顺师范学校学习一年。毕业后分配到学校,从事教师工作,直至退休。

我与他,是成千上万的老三届中的一员。1968年9月26日,二十来岁的我们,或激情、或无知、或无奈、或……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插队来到了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从此,便踏入了社会,开始了知青生活的岁月。
在这里我们经历了三年艰辛又原始的农耕劳作与生活。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却忘记不了当年风风雨雨的人生岁月,还有那些与我们一起走过风雨历程的朋友。
今天,上山下乡已成为历史,那里的生活也成为我们人生历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页。翻开一段尘封的岁月,回味一下当年的青春年华,也是对过去美好的回忆。
在那充满艰辛的日子里,我和他,也有过一次浪漫的旅游(在当时),那就是同游医巫闾山。
那是1971年8月8日,这天正是立秋。他约我去闾山游玩。来北镇近三年了,只知道医巫闾山,可从没去过(如今已成为全国旅游景点)。我欣然接受。那时我们正处于恋爱的萌芽期,对于我们俩人恋爱的事,大家似乎都有所耳闻。我们来到了医巫闾山,沿着弯曲的山径向上攀登。路过一处陡峭的山崖时,他要用手拉我一把,却被我拒绝了。
在那个封闭、愚昧的年代,相恋的人相互拉拉手都抹不开,感到很是不好意思。那时的恋爱,可以说是透明的。走到山上的一处小亭,眺望四处美景,心旷神怡,心中从未有过的快活、放松。时值立秋时节,鲜花满地,我采了一朵红艳艳的小花送给他,他欣然接受。这时我们四目相对,相互淡淡地一笑。此无语,心相知。顿时目光似乎凝固了,两颗鲜活的心简直要从胸膛里蹦出来了,我们却仅此而已。
从闾山回来后,他写了一首小诗送给我。


深深地爱着
这朵微笑的小花
她盛开在
美丽的闾山山峡

花1971年8月8日立秋和她同游闾山,在山上小亭她给这朵小花。
是火样的红
她是忠贞爱情
的甜蜜缩影
当你把她递给我
并说这是“有意义的象征”
此刻我接过了
你花一般的深情
每当
我看到这朵小花
我像见到你深情的眼睛
每当
我看到这朵小花
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之间烈火似的爱情

深深地爱着这朵小花
更爱你
给了我的衷情


这首诗我保留至今。
他又回到了公社,我又回到了生产队,照样迎着太阳起,伴着星星归地劳作。
70年代,人们对爱情的字眼还是讳莫如深的,对爱的理解还处于朦胧阶段。当时,也只是从小说或电影中多少有些揣摩。但在当时,生活的单调,乏味,苦闷,惆怅,使爱情的种子更容易萌动,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像磁石与铁,相引相吸。奈何相思总难藏,不小心,想他的念头出没心房。
我的心,时刻对他敞开,他的肩膀也可以随时让我依靠。然而,我却只能将他的音容笑貌刻在我的心上。我常常会静静地想他,默默地念他……
人世间,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里,思念是何物,真是难以诠释。人是有感情的,由感情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爱,由爱产生思念,又由思念升华了爱。这时,我也隐约地感到我对他的思念似乎成了我生命里的一部分,犹如隐藏在内心的一条河,是苦也是甜。
知青,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符号,它记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多少辛酸苦辣。插队岁月也已经成了历史长河中逝去的浪花。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一代知青伴随时代的发展,已进入了耳顺之年。当年的我们,如今已两鬓飞花,但往日情景却难以忘怀。在我们知青生活的海洋里,那不是能打碎的记忆,而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情愫。滤去那些苦恼和不愉悦的事,把幸福的记忆珍藏起来,成为美好的回忆。如同我们平淡爱情一样,继续我们平淡的余生。在快乐中享受人生,在健康中奏响今生的夕阳红。
人生当有无数种巧合,我与他的结合能算是缘分?抑或是巧合?还是天意?
能走到一起是缘分,坚持一起走是幸福。人生无奈苦短,珍惜每一份缘,珍惜人生路上的每一次相逢,珍惜生命,珍惜今天。
你是我一生最好的选择。你是我一生最美的守候。所有的守候只为一生相守。但愿月长圆,但愿人长久。人生的舞台我们一起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427#
发表于 2016-5-30 08:01:29 | 只看该作者
两小无猜青竹马,
一同下乡风雨加,
难忘同游闾山事,
小诗至今存着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8#
发表于 2016-5-30 09:16:01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5-29 16:56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15

为你们的 爱情鼓掌,为你们的爱情歌唱,生活美满幸福浪漫有加,双鬓染霜映夕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429#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6:59:2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5-30 08:01
两小无猜青竹马,
一同下乡风雨加,
难忘同游闾山事,

任秀英的这篇文章和前面发过的丁熙莹的《红高粱孕育了我的幸福》、 是众多的在知青岁月里收获了爱情的同学们情感经历的缩影。他们的爱情如一朵朵清新靓丽、沾满露珠的小花盛开在万绿丛中,给苦涩、单调的农村生活带来一缕欢喜。而王洪的《苦恋之歌》、张义的《青山几度夕阳红》则从另外的角度,展示了因种种原因,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哀。喜也好,悲也罢,都是一代青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的存在,使这部文集更完整、也更加充满生活气息。
   感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430#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17:07:4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16

记忆中的碎片(一)

苏长凡
原抚顺一高中二年级五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1971年回抚顺入挖掘机厂当工人。1978年脱产学习,1982年毕业于辽宁电视大学。后历任设计员、车间主任、处长、副厂长。2001年受聘北京外企至今。

岁月如歌更“如梭”!
自一高中读书算起,转瞬半个世纪过去了。活着的我们早跨过“活埋”的年纪,与故去的同学挚友——佟小群、张抚生、冯鲁英、李树纯、郭兆华、曲显春、周小诗七个人相比,我们仍在幸运地自由呼吸,仍能充满乐趣地享受生命的延续。所以,撬开记忆的闸门,让忘却但难以磨灭的记忆涌出,让逝去的时光再一次穿越流淌,借此来回味同学的情谊、青春的年华、蹉跎的经历。如歌的岁月——既是对天国同窗的默默纪念,也是对自己百味人生的咀嚼和品评。能参与征文活动真的挺好。可惜,我的文学兴趣、写作能力与同学相差甚远。而且除文昌外,我是同学中唯一的“退而未休”,每天提溜饭盒,早八晚五,忙忙碌碌地打工上班一老头。业余时间不多,写作兴致淡弱。既无力也无心,原本要错过此次活动的。
微信的开通得到意外的收获。老同学间的群聊,有意无意地把我和我的老伴儿赵醒华已封存淡忘的记忆一点点打开,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虽年代久远,无法将记忆贯穿在一起,但记忆中的一些碎片却不时地清晰地在脑海中蹦跳,在睡梦中更甚。
我突然感到,将记忆中的碎片取出,用文字记载下来,不管是只言片语,还是东一锤西一斧的不成章句。只要写出,就是对征文活动的支持,更是对自己漫漫人生痕迹的细心镌刻和不会久远的后续生命的一种参与。
那么,我就试着写《记忆中的碎片》吧。

离城
1968年9月26日。为落实毛主席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抚顺一高中约800名学生同全国的“老三届”一样,携着青春的年华,怀着懵懂的理想,离开城市奔赴农村,被推进人生或辉煌或灰黄但绝对难忘的历程。
一列火车停靠在抚顺城站。站台上人声鼎沸。送站的家长、亲朋都在做着不舍但无奈的道别。我那并不年老(45岁),推着自行车、拖着病体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也来给我送行。记不得当时都说些什么,反正我是既没有离别的伤感,也没有对将至新生活的兴奋,只是带着一种随波逐流的被动心态,在两名石油二厂工宣队师傅的带领下钻进列车。
列车启动,生活多年的城市渐行渐远。
车厢内的同学心绪各异。有兴奋的、欢快的、大声说笑或哼唱小曲的,也有平静的、耳语的、低头沉思或凝视窗外的。同样,我也记不得我当时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高兴还是惆怅,还是什么都不是。唯一的记忆是,公开夹起“握手牌”烟卷,肆无忌惮地吞云吐雾,开启了十余年的吸烟历史。
大约傍晚,列车停在青堆子火车站。
我们的脚踏上了北镇县土地,将要在18里外的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插队落户,开始数年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

欢迎的忠字舞和惊人的“护心镜”
抚顺知识青年的到来,在当地引起轰动。下车伊始,我们便感受到青堆子贫下中农有组织的欢迎热情。
没记得是否开过欢迎大会,只记得开放的车站聚集了好多农民。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锣鼓齐鸣、红旗招展(有点像宋丹丹的小品词)。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透过欢迎人群,在不远的黄土公路上有一群年轻的农家姑娘,上穿蓝地白花(或是白地蓝花)的罩衣,下着毛蓝色家织布长裤;略施胭脂的两腮微红,额头的汗水已汇成涓涓细流,在落满灰尘的俊俏的面颊上留下道道条痕;顺肩斜挎着红色的主席语录宝书袋,手执红色的毛主席语录,风尘仆仆、热情洋溢,整齐划一地舞动四肢,齐声歌唱“雪山顶上啊—哟呵、哟呵……”这是在跳欢迎我们的忠字舞!
忠字舞——“文革”期间盛极一时的群体舞蹈,多以藏族舞蹈和歌曲为原型,走火入魔地表达当时百姓对领袖的忠诚和热爱。或许,当年的忠字舞就是今天大妈广场舞的起源。
比起城市人的忠字舞,农村人的忠字舞虽然舞姿差强人意,但动作更强悍,更有力,节奏感更强!尤其是农村姑娘健硕的下肢踏到地面,发出“砰、砰”的声响,干燥地面的尘土被一遍一遍地踏起,形成尘雾,时隐时现地淹没这支忠字舞队伍中的舞者,恍若天上的仙姑下凡,令人震撼和难忘。
更抓眼球的是,每名跳舞姑娘丰满的胸前都挂着一枚硕大的毛主席像章,足足有碗口大!这在城市绝对没有见过!像章用凸起的玻璃罩着(后来知道是闹钟的玻璃蒙),随着姑娘们的舞动,像章时而静止、时而摆动,时而会将光线反射刺入你的眼帘,使你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集在“护心镜”般的像章上,内心由衷地感叹:贫下中农对领袖真忠诚,真有创造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4 01:48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