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01#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3:51:35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2 08:34
下乡当了孩子王,
学生热情相互长,
结成友谊多朴实,

感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0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3:53:55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28


我的大学梦

李响
原抚顺一高中三年五班学生。1971年回城分配至原沈阳铁路局沈阳铁路分局抚顺站货运处任货运员。1984年提干。曾在沈铁抚顺站、沈铁抚顺地区职工学校、沈铁抚顺车务段从事教育工作。2004年退居二线,任辽宁省铁信实业集团视导员。2008年正式退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每当我茫然、纠结的时候,总是想起苏轼的这首《明月几时有》。以此来自慰与共勉。
我是1966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原本1966年7月1日是我参加全国高考的日子,也是我即将实现大学梦的日子。但是中央在高考前的5月16日下发通知(简称516通知),一场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便由此而展开,这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的大学梦随之被这场来势凶猛的政治洪流冲刷得荡然无存,当年我十九岁。
1968年,在“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感召下,我便背上行囊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耕耘,使我拿笔的手打磨出了血泡并结了膙。此时我的大学梦只能是望洋兴叹,可望而不可即。夜晚,疲惫地躺在床上,眼望着明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977年10月,中央又下发了恢复高考制度的通知。这无疑让我振奋,毕竟“大学”是我的多年夙愿。通知最后还特别强调要注意招收1966年和1967年两届高中毕业生。这更使我坚信,实现我的大学梦指日可待。当年的考试科目和考试范围并不难,但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复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我还要忙于工作,只能靠8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备考。当时我的具体工作是在原沈阳铁路局沈阳铁路分局抚顺站货运处搞核算。车站每天受理上百批货物发往全国各地,其运输费用全都由我一个人用原始的算盘核算。工作量虽然大,但不能有半点差错,速度相应地还要快,否则货主排成长排久等交不上款,必然是怨声载道。
下班的铃声终于响了,劳累了一天的我急忙往家奔。回到家里推开房门,看见妻子正躺在床上。日渐隆起的肚子和浮肿的两条腿使她走起路来非常吃力,而且她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分娩了,所以只好在家休息,不能上班了。她也是原抚顺一高中二年五班的学生,比我小一届,是1967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她的大学梦现已力不从心,无法实现,只认倒霉了。当时我们俩多亏有父母的照料,才显得有些轻松。一切安排就绪,我便挑灯夜战。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我复习功课进入最佳状态的时候。这时母亲轻轻推开房门,走进我的房间,手里端着一杯浓浓的牛奶,送到我的面前。我接过这杯奶的一刹那,辛酸的泪水一下子滴在母亲粗糙的手背上。此时,苦读三年高中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每个夜晚母亲就是这样陪我走过:每天总是把早已做好的可口饭菜凉了又热等我放学回来;换季的衣物总是提前给我收拾得干干净净,穿起来既新颖又得体,着实让同学们既羡慕又“嫉妒”。20世纪60年代是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各种票证自然就成了老百姓的稀罕物。母亲却用积攒起来的布票、棉票买来她所喜欢的花布和棉花,给我做了一床虽厚实但轻柔的大棉被。被面是一朵朵娇娆的红牡丹,在一片片翠绿的叶子的衬托下,栩栩如生。被子做好了,她小心翼翼地把它紧紧地包裹起来,放在衣箱里。原来是准备给我上大学用的被子。她总是说:“今年秋你就要考学走了,不知道考到什么地方?那里的冬天冷不冷?不过有这床大厚被给你御寒,我就放心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那春天阳光般的深挚博大的爱,我又怎么能报答得了!在这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学习,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始终名列前茅。“骄娇”二字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永远难消。
紧张的一个月复习和高考总算结束了。家似乎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不过此时我们的小宝宝出生了,这倒给全家又增添了许多的欢乐。与其说复习备考的日子寝食难安,倒不如说等待录取的日子更是使人心焦难熬。一个月,两个月……杳无音信,还是妻子有些沉不住气了,托关系找熟人,问到市里最权威的地方——市委文教部,答复是“你爱人报考的专业不对口,不予录取”。听罢此言,如五雷轰顶,“专业不对口”简短五个字,又把我的大学梦彻底击垮。如果当时在填报志愿栏中不吝啬这五个字,我绝不会犯下如此荒唐、低级填报志愿的错误。我一定会将错报的“北京广播学院”改写成“××铁道学院”,或许命运就不会跟我开如此大的玩笑。如果……只可惜世上没有如果,只有残酷的现实。抬头仰望着明月,“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既要照顾好年迈父母的生活起居,又要忙于工作;一边哄着可爱的淘气的宝宝,一边学习功课的逆境中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毕业于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学83级工业企业管理专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3#
发表于 2016-8-12 20:03:39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8-11 15:06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27

难忘的记忆

老父亲的影子,阅后仍然在我脑子里萦绕,淳朴的老父亲,对孩子是无声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4#
发表于 2016-8-12 20:12:17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8-12 13:5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28

人的命运,和社会紧密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905#
发表于 2016-8-13 07:44:13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8-12 13:5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28

正在准备考大学,
文革风暴全灭绝,
重新高考专业错,
最后电大把梦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0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2:21:0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3 07:44
正在准备考大学,
文革风暴全灭绝,
重新高考专业错,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07#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2:24:36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29

如歌岁月

陈德林
原抚顺一高中三年五班学生,现家住沈阳市皇姑区昆山中路。2006年12月在东北输油管理局退休。

如歌岁月
9月26日,对我的人生之路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是个里程碑。因为1968年9月26日是我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生活的开始。而1971年的9月26日又是我离开农村返城,正式结束知青生涯,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日子。巧合的很,恰恰都是9月26日。三年的知青生活使我收获很大,身体锻炼得强壮了,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逐渐变得成熟起来。所以每年的9月26日我都要做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来纪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们这一代人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已变成了今天的古稀老人。我们这一代人都生在建国前后,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有着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的一代人。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受雷锋精神教育,树立一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思想,毫不利己,助人为乐。然而我们这一代人又是经历磨难,步步赶不上点儿的最经风雨见世面的一代。特殊的历史环境让我们接受方方面面的艰苦生活考验,锻炼了我们的意志,磨练了我们的性格,使我们变得更坚强。
路,要靠自己走。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着社会发展的承前启后的任务。在生活中,这一代人是上有老,下有小,最需要我们做奉献的责任者,因此我们也是最光荣的一代人。我们现在老了,生活的担子也随着时间的逝去逐渐地减轻了,生活开始轻松。每遇知己回忆起往事,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心情又倍感安慰和激动,往事一幕幕像演电影一样又浮现在了眼前。
1966年,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凭着朴素的思想感情,凭着对领袖的一片忠心和热爱,放弃了高考,全身心地积极投入运动中,积极参加了全国的革命大串联,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停课闹革命,投身革命大辩论。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是非对错已无法辨清。每个人都抱着一片忠心,为真理而斗争。然而真理又在何方?人们不分吃饭、坐车、上下班,不分老和少,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都在辩论的海洋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同胞手足之间都会因观点的不同辩得面红耳赤。我当时就是由于和父亲的观点不一样,针锋相对,被父亲赶出了家门,真是亲情友情都不存在了。我离家后就再也没有搬回家住,直到参加工作以后。
1968年复课开始后,同学们才陆续回到了学校,半年后,抚顺一高中全校统一插队到辽宁省北镇县的两个公社,即青堆子公社和吴家公社。当时以班为单位,一个班级分到一个大队。我们高中三年五班集体插队到吴家公社东兴大队,又分了几个小组分别到各小队。1968年9月26日我正式成为吴家公社东兴大队一小队的社员,成为一名知青,开始了接受再教育的生活。
初到农村,一切都是新鲜的。我们一小队的九名同学选我当了青年点的点长。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就必须为大家服好务。当时国家对知青有很多待遇政策,我都要及时认真地找到队长落实好。我们在的小队生产队长很负责任,政府的每项政策都能落实好。在生产队长的支持帮助下,我把我们的青年点管理得很好。同学们都吃得好,住得好,菜园子管理得好,粮食蔬菜都很富足,从不断粮缺菜。我们点在当时被评为公社的先进青年点,经常出去讲用和介绍经验。我当时被选为“五七领导小组”的成员。在农村的三年中,我每年都自费订一份人民日报,除了自己学习外,还供给青年点的同学看,有时给贫下中农读读报。看报纸很有好处,这样能及时掌握国家的大好形势和各项方针政策,增加自己的生活信心,相信我们知青总会有机会回城的。
1971年9月,国家有了知青返城的政策。文化大革命停止了高等学校的招生,所以也就没有大学毕业生,中小学校师资短缺,急需培养。我们的母校原抚顺一高中改为抚顺师范学院。学校到农村选招我们老三届同学回城念师范,毕业后补充中小学师资队伍。我被第一批选中回城。当时心里既高兴,又很矛盾。高兴的是能回城;矛盾的是不愿回抚顺念师范,主要是由于和家里父亲矛盾很深,不愿回家。怎么办?我动了一下脑筋,心生一计:凭借自己各方面的关系,找到了当时负责招工返城工作的公社负责人张主任,说父亲已经插队到锦州郊区,全家都搬到了锦州,如果回抚顺没地方居住,请求把我留在锦州地区。
由于当时自己在公社领导眼里的印象很好,取得了领导的同情,做为特殊情况对待,经过和县里招工办协商,给予了照顾,把我留在了锦州地区。当时许多同学都很奇怪我为什么没回抚顺。这一切都是我个人做主。由于当时通信不方便,家里也不知道我的情况。同学们都陆续回到了抚顺,家里一直没有见到我。父亲几次到火车站去接都没有接到,又联系不上,也很着急。直到1971年9月26日我被分配到当时在锦州地区搞建设的国家建设部六局一公司上班时,我才写信告诉家里,让家里放心。
当时的六局一公司在锦州葫芦岛承担“六八四八厂”的承建任务,“六八四八厂”就是后来的渤海造船厂,是毛主席在1968年4月8日批示建的军工厂。
分到六局一公司工作,这就是天意,决定了我这一辈子的生活道路,铸定了我的人生旅途和前途命运的发展方向。六局一公司后改名为辽宁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基建单位。这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是比较新鲜的,尽管工作比较辛苦,但每天充满了欢乐。建设内容不同,视野广阔,很快我就适应了这个行业和单位,我对发展和前途充满了信心。
由于我是老高三毕业生,这在当时招工算是最高学历了,单位里的组织和领导很是看重。在我们这一批新工人里,老高三毕业的不多。先是把我分配到钢筋班学徒,因为钢筋工种需要看图、计算、下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种,在基建工程中占的位置很重要。我很喜欢,决心掌握这门技术,刻苦钻研,很快就学会了看图、计算下料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得到了领导和师傅们的好评。半年后,根据我的表现,我被组织提拔当了干部,负责人事劳资工作,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的志向是将来当一名工程师,所以在工作之余经常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下工地,虚心向他们学习,勤学好问,得到领导的赞赏,1975年把我送到“七二一”职工大学学习“工民建专业”。由于基础条件好,在学校的成绩比较优秀,两年后毕业,被分配做工程预算工作,进一步掌握了基本建设工程的全部程序。1981年国家建设部为了培养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才,选拔我考取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再一次圆了人生的大学梦。在大学里,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根据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了省直机关工作。为了发挥我所学到的知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我又被调到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工作,恰好把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担任总经理的职务是一件责任重大又很辛苦的工作。尽管工作忙累,但乐趣很多。完成一个住宅小区的建设,看到老百姓搬进自己亲自开发建设的新居,是自己最大的愉快和幸福,这就是事业的成就,工作的成果。
2006年到了退休的年龄,光荣告老还乡,真是感到一身轻松,再没有那么多工作压力了,深感这就是解放。退休后每天的工作就是以健康为中心,和儿孙们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夏天在北方,冬天去海南,过着候鸟般的生活,真是乐趣多多。看到儿孙们健康成长,就是自己的最大安慰和幸福。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又是短暂的。我们要爱惜生命,永葆青春,常回顾往事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过去的一切就好像是在昨天,真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啊!让我们忘掉自己的年龄,忘掉昨天的辛苦和波折,快快乐乐地过好今后的每一天,让健康和幸福永远陪伴着我们,让历史的回忆变成我们生活的动力,永远伴随我们的人生。
2015年4月2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908#
发表于 2016-8-15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下乡三年锻炼好,
首批进城被抽调,
几次入学升迁快,
如今潇洒退休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09#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26:3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5 07:38
下乡三年锻炼好,
首批进城被抽调,
几次入学升迁快,

感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30:2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30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一)

王绍华
抚顺一高中三年六班。下乡时投奔亲属,到碾盘公社龙凤大队第三生产队。1975年被调到碾盘公社,1980年被调到顺城区。2006年从顺城区外经委退休。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
1966年下半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红卫兵”大串联活动像潮水似的波及全国。年底,原大连海运学院几名大学生首开新径,徒步从大连走到北京。这个举动受到了中央的赞肯,人民日报还专题发文说:步行串联好。随之,“红卫兵”徒步串联,或叫长征,又在各地兴起。
中央对学生大串联很关注,为保障“红卫兵”有吃有住、安全无阻,沿线各地都设立了接待站。那时串联的学生走到哪,吃住都不花钱。
1967年的1月份,我们班有人提议:咱们也组织个长征队吧。结果有8人响应,策划了一番后,一个小小的长征队就诞生了,队员有:三年六班的宋殿武、宋福昌、刘玉林、詹恒志、王绍华、于萍、艾静廉和二年一班的张希伟。我们把长征队的名字叫作“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队”,还做了一面旗帜,上面绣上了长征队的名称,确定了长征的路线是:抚顺—沈阳—辽中—锦州—锦西—山海关,终点是北京。
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后,我们在隆冬的一天出发了。每个人穿着棉衣棉裤,打上绑腿,背着行李和包裹,负重能有二十多斤。为了沿途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还带着一台箱式幻灯机,由块头大的宋殿武背着,是从一个学校借出来的,还带了焦裕禄、王杰等英雄人物的幻灯片。

出发的第一天,大家挺有精神的,最前面的人举着旗,后面依次排着队,显得很整齐。由于大家很兴奋,又仗着年青,一路上有说有笑,第一天的路走得还算快。晚上,到了第一个接待站——沈阳农学院,大约走了六十多里路。我们放下行李,坐下休息一会儿,但再站起来的时候,浑身上下都觉得酸疼,步都迈不动了,上楼时紧紧抓住扶手,弓着腰吃力地抬着脚,走到楼上的宿舍里,一头又趴到床上起不来了。这时,我们都发现,脚掌上已磨出了大水泡,简单地处理以后(临出发时学过,用针把泡刺个眼插一根头发,引出水来),大家犯起愁来:明天的路还能走吗?

开弓没回头箭,那时,挂在“红卫兵”嘴上最响亮的毛主席语录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顽强地走下去。之后的每天,腿肿脚疼,几乎是蹭着走,队伍稀稀啦啦的也不成形了,8个人有时分成了三四伙,一瘸一拐的真像战场下来的伤兵,每天的路程也降到了四十里左右。一到接待站,先把鞋子脱下来,把脚上的大水泡用针挑开,敷上药水,脚疼得像针扎似的,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天。
为了找近道走,我们要穿过盘锦的芦苇荡。芦苇荡里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当地人拉运芦苇的马车碾过的小路。走在芦苇荡里,真有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觉。茫茫的芦苇荡四周望不到边,枯草在雪地里摇摆,左顾右盼看不到人,见不到房,很是凄凉。脚下是冰雪,还有割过的芦苇茬子,偶尔会看到野兔子从旁边蹿出,引起我们惊叫,打破了旷野的沉寂。这天,天空还不时地飘着雪花,北风嗖嗖的,只能低着头往前走。冬天天黑得早,眼看太阳就要落下去了,走在冰雪路上,不免担心起来:天黑前如果找不到接待站,就要走黑路了,弄不好会迷路的。还好,走着走着,终于看到远处影影绰绰的一个土围子,我们加快脚步,翻过土围子看见一幢房子,能有七八间,真是一处接待站,门前还挂着“红卫兵接待站”的牌子,这让我们又惊又喜。听接待人员说,这块地方叫幺堡,这座房子是附近农民集体盖的,土围子是用来防止夏天芦苇荡的水倒灌的。初冬农民来割芦苇时,就在这里吃住,一直到割完芦苇运出去,所以,这里有现成的炉灶、炕铺。听到这,我们真是很感谢当地领导想得很周到,能让路人在这里有过夜的地方。
听接待站人员介绍,再往前三十多里就可以走出芦苇荡了,直到东郭苇场(那是一个较大的镇,是苇场总部所在地)。第二天我们早早出发,艰难地穿越芦苇荡。临近中午我们终于见到了曙光,达到了东郭苇场,心情那个高兴,就好像当年红军长征到了吴起镇。休息一会儿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往锦州出发了。我们在锦州市休息了一天,给家里打个电话,或写封信,向家里报个平安。
走到锦西县(现为葫芦岛市),有三条路可通向北京。我们选择了最北边的一条,这条路是较偏僻山路,行人和车辆不多。这时,我们已走出十多天了,身体也逐步适应了,心情也好了许多,一路上唱着歌,轮流讲故事,行走的速度也快了。
一天,我们走进了锦西县新台门公社境内,突然有几个农民把我们拦住了,说他们在这里等了好几天,想拦住路过这里的“红卫兵”,帮助他们村里开展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没有答应,但他们拦住我们就是不放,无奈之下,我们答应在村里只呆几天。
进村住下后,我们很谨慎,没搞煽风点火式宣传。参加了几次社员大会,只是原则性地讲了为什么要开展文化大革命、什么是资本主义道路及在农村的表现等。
我们分住在老乡家,吃的是派饭,我们自己还规定了三不吃: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蛋。尽管这样,热情好客的老乡,还是给我们做些好吃的饭菜。让我们感到新鲜的是,他们吃的油是用棉花籽榨的,炒出的菜有点黑色,但挺香的,我们都很爱吃。几天下来,和一些社员处得很熟,生产队长和社员每天都到我们住处来,有时谈村里的事,有时天南海北地聊天。
不知不觉半个月过去了,眼看离春节很近了,我们提出要走。可社员们还是不让我们走。他们说,你们不能在家过节,就在这儿过吧,省得想家。真心实意的挽留让我们无法拒绝,也许在长征路上能过这样一个春节,会有纪念意义吧。当时我们这样想,就同意留下来过春节。
我们八个人都是第一次在外面过春节,又是在辽西农民家里过,都觉得挺新鲜。社员们过年吃的东西我们都吃到了,是在家里吃不到的味道。尤其是那黄澄澄的粘豆包,真是又粘、又甜、又香,那几天下来,我们几个人都有点发胖了。
春节期间,我们还到小队部放映幻灯片。帮助小学校的学生们排练节目,到乡亲们的家里巡回演出,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过完了春节,我们并没着急走,接下来的日子就与社员们一起干些农活儿。那时,全国农村都在学大寨,要干的农活儿很多。那些日子,我们就同社员们一起,运石头修河堤、修梯田,捣粪送肥,什么活儿都干。晚上,还组织了文艺队,教社员们唱歌跳舞,小山村时不时传出欢乐的笑声。

有一天,从广播里听到中央的通知,要求在各地串联的红卫兵立即回校复课。中央的指示谁也不能不执行,就这样,我们与老乡们恋恋不舍地告了别,乘火车回到了抚顺。从家出发到返回,共计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其中在路上走了十七天。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却考验了我们,煅炼了我们。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稍留遗憾的是,最终没能走到北京。

2012年原长征队成员相聚前排左起张希伟、宋殿武、宋福昌、刘玉林、詹恒志、王绍华、于萍、艾静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 23:16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