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29
如歌岁月
陈德林
原抚顺一高中三年五班学生,现家住沈阳市皇姑区昆山中路。2006年12月在东北输油管理局退休。
如歌岁月
9月26日,对我的人生之路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是个里程碑。因为1968年9月26日是我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生活的开始。而1971年的9月26日又是我离开农村返城,正式结束知青生涯,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日子。巧合的很,恰恰都是9月26日。三年的知青生活使我收获很大,身体锻炼得强壮了,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逐渐变得成熟起来。所以每年的9月26日我都要做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来纪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们这一代人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已变成了今天的古稀老人。我们这一代人都生在建国前后,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有着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的一代人。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受雷锋精神教育,树立一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思想,毫不利己,助人为乐。然而我们这一代人又是经历磨难,步步赶不上点儿的最经风雨见世面的一代。特殊的历史环境让我们接受方方面面的艰苦生活考验,锻炼了我们的意志,磨练了我们的性格,使我们变得更坚强。
路,要靠自己走。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着社会发展的承前启后的任务。在生活中,这一代人是上有老,下有小,最需要我们做奉献的责任者,因此我们也是最光荣的一代人。我们现在老了,生活的担子也随着时间的逝去逐渐地减轻了,生活开始轻松。每遇知己回忆起往事,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心情又倍感安慰和激动,往事一幕幕像演电影一样又浮现在了眼前。
1966年,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凭着朴素的思想感情,凭着对领袖的一片忠心和热爱,放弃了高考,全身心地积极投入运动中,积极参加了全国的革命大串联,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停课闹革命,投身革命大辩论。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是非对错已无法辨清。每个人都抱着一片忠心,为真理而斗争。然而真理又在何方?人们不分吃饭、坐车、上下班,不分老和少,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都在辩论的海洋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同胞手足之间都会因观点的不同辩得面红耳赤。我当时就是由于和父亲的观点不一样,针锋相对,被父亲赶出了家门,真是亲情友情都不存在了。我离家后就再也没有搬回家住,直到参加工作以后。
1968年复课开始后,同学们才陆续回到了学校,半年后,抚顺一高中全校统一插队到辽宁省北镇县的两个公社,即青堆子公社和吴家公社。当时以班为单位,一个班级分到一个大队。我们高中三年五班集体插队到吴家公社东兴大队,又分了几个小组分别到各小队。1968年9月26日我正式成为吴家公社东兴大队一小队的社员,成为一名知青,开始了接受再教育的生活。
初到农村,一切都是新鲜的。我们一小队的九名同学选我当了青年点的点长。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就必须为大家服好务。当时国家对知青有很多待遇政策,我都要及时认真地找到队长落实好。我们在的小队生产队长很负责任,政府的每项政策都能落实好。在生产队长的支持帮助下,我把我们的青年点管理得很好。同学们都吃得好,住得好,菜园子管理得好,粮食蔬菜都很富足,从不断粮缺菜。我们点在当时被评为公社的先进青年点,经常出去讲用和介绍经验。我当时被选为“五七领导小组”的成员。在农村的三年中,我每年都自费订一份人民日报,除了自己学习外,还供给青年点的同学看,有时给贫下中农读读报。看报纸很有好处,这样能及时掌握国家的大好形势和各项方针政策,增加自己的生活信心,相信我们知青总会有机会回城的。
1971年9月,国家有了知青返城的政策。文化大革命停止了高等学校的招生,所以也就没有大学毕业生,中小学校师资短缺,急需培养。我们的母校原抚顺一高中改为抚顺师范学院。学校到农村选招我们老三届同学回城念师范,毕业后补充中小学师资队伍。我被第一批选中回城。当时心里既高兴,又很矛盾。高兴的是能回城;矛盾的是不愿回抚顺念师范,主要是由于和家里父亲矛盾很深,不愿回家。怎么办?我动了一下脑筋,心生一计:凭借自己各方面的关系,找到了当时负责招工返城工作的公社负责人张主任,说父亲已经插队到锦州郊区,全家都搬到了锦州,如果回抚顺没地方居住,请求把我留在锦州地区。
由于当时自己在公社领导眼里的印象很好,取得了领导的同情,做为特殊情况对待,经过和县里招工办协商,给予了照顾,把我留在了锦州地区。当时许多同学都很奇怪我为什么没回抚顺。这一切都是我个人做主。由于当时通信不方便,家里也不知道我的情况。同学们都陆续回到了抚顺,家里一直没有见到我。父亲几次到火车站去接都没有接到,又联系不上,也很着急。直到1971年9月26日我被分配到当时在锦州地区搞建设的国家建设部六局一公司上班时,我才写信告诉家里,让家里放心。
当时的六局一公司在锦州葫芦岛承担“六八四八厂”的承建任务,“六八四八厂”就是后来的渤海造船厂,是毛主席在1968年4月8日批示建的军工厂。
分到六局一公司工作,这就是天意,决定了我这一辈子的生活道路,铸定了我的人生旅途和前途命运的发展方向。六局一公司后改名为辽宁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基建单位。这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是比较新鲜的,尽管工作比较辛苦,但每天充满了欢乐。建设内容不同,视野广阔,很快我就适应了这个行业和单位,我对发展和前途充满了信心。
由于我是老高三毕业生,这在当时招工算是最高学历了,单位里的组织和领导很是看重。在我们这一批新工人里,老高三毕业的不多。先是把我分配到钢筋班学徒,因为钢筋工种需要看图、计算、下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种,在基建工程中占的位置很重要。我很喜欢,决心掌握这门技术,刻苦钻研,很快就学会了看图、计算下料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得到了领导和师傅们的好评。半年后,根据我的表现,我被组织提拔当了干部,负责人事劳资工作,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的志向是将来当一名工程师,所以在工作之余经常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下工地,虚心向他们学习,勤学好问,得到领导的赞赏,1975年把我送到“七二一”职工大学学习“工民建专业”。由于基础条件好,在学校的成绩比较优秀,两年后毕业,被分配做工程预算工作,进一步掌握了基本建设工程的全部程序。1981年国家建设部为了培养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才,选拔我考取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再一次圆了人生的大学梦。在大学里,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根据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了省直机关工作。为了发挥我所学到的知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我又被调到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工作,恰好把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担任总经理的职务是一件责任重大又很辛苦的工作。尽管工作忙累,但乐趣很多。完成一个住宅小区的建设,看到老百姓搬进自己亲自开发建设的新居,是自己最大的愉快和幸福,这就是事业的成就,工作的成果。
2006年到了退休的年龄,光荣告老还乡,真是感到一身轻松,再没有那么多工作压力了,深感这就是解放。退休后每天的工作就是以健康为中心,和儿孙们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夏天在北方,冬天去海南,过着候鸟般的生活,真是乐趣多多。看到儿孙们健康成长,就是自己的最大安慰和幸福。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又是短暂的。我们要爱惜生命,永葆青春,常回顾往事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过去的一切就好像是在昨天,真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啊!让我们忘掉自己的年龄,忘掉昨天的辛苦和波折,快快乐乐地过好今后的每一天,让健康和幸福永远陪伴着我们,让历史的回忆变成我们生活的动力,永远伴随我们的人生。
2015年4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