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21#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22:03:2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7 09:03
插队之后始触农,
此生抛在为农中,
步步扎实为农友,

谢谢龙行超版的支持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2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22:07:24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34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五)

王绍华

访乡友范桂艳夫妇




访乡友范桂艳夫妇
我在龙凤大队当知青时,和一些社员成了朋友,我称他们为乡友,其中范桂艳夫妇俩,就是乡友中来往密切的一对。
范桂艳比我大一岁,老公比她大五岁。1969年我下乡到龙凤三队时,范桂艳已当了多年妇女队长,她老公也当了多年队里的出纳员。范桂艳一米七多的个子,容貌也好,用现在时髦的话,可称得上“美女队长”。她性格开朗,干活儿泼辣,有些农活儿男人也比不过她。而她老公性格则相反:内向,少言寡语,但工作很认真,将队里的财物管理得井井有条,说话总是笑呵呵的,从来不与人争吵。在大家的眼里,范桂艳在家里既主内又主外,老公从来不计较这些,小日子过得挺殷实。可能就是这些原因,每年生产队改选班子,社员们都把她俩选上来。
在生产队里,社员们朝夕相处,大家都喜欢和范桂艳在一起干活儿。那时我们都年青,农活虽然很累,但大家有说有笑,觉得亲近无忌。有一次,范桂艳带年青人到沈阳玩,晚上往回返时,因我们两口子没按约定时间集合,他们竟把我们扔下,连人带车走了,害得我们在沈阳火车站过了一夜。第二天回到队里,我很不高兴地问她,怎么不多等一会儿。她笑着说:“你们俩对沈阳熟,丢不了。”她哪知道,当晚已没有往东来的火车了,也没有客运班车。这件事虽然让我不高兴,但并没有影响到我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我已了解了她的性格,是一个心直口快、不计较小事的人。
后来,她家搬到我家不远处,两家成了邻居,互相走动得更频了。她有三个儿子,小儿子乳名叫“老肥”,和我儿子是同年同月生,相差只有七天。两家常带着孩子相互串门,亲密得像姐俩似的。直到现在,她儿子和我儿子都还记得他们小时在一起玩的情景。1980年以后,我们搬到城里,但一直没有断了与乡友的来往。有时我借工作之便,常到龙凤大队去看他们。退休以后,我和老伴也常过去,约几个乡友聚聚,聊聊过去乡下事,觉得又亲切又开心。
记得十多年前,有一次,一个下过乡的青年看望范桂艳。范桂艳就打电话邀了几个人,自然不能少了我们两口子。她在家里做了一大桌子菜,我们喝了很多酒,一直聊到很晚。从这次以后,我没有再见过范桂艳夫妇。后来才知道,生产队解体后,夫妻俩带着两个儿子,到云南租地种菜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愕然:六十多岁的人了,到那么远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种菜能行吗?不免为他们担起心来。
过去,我到过云南,走过云南不少地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产生了想到云南去看看范桂艳夫妇俩的念头。
2014年4月,我和老伴坐上了沈阳到昆明的列车。
坐在南去的列车里,我时而望着窗外,观赏着沿路风景,时而陷入沉思,回想起下乡当知青的日子。与社员相处的场面,像过电影似的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里。
记得有一次,范桂艳老公和我哥哥,到浑河边炸鱼,因出意外险些被炸伤。还有一次,范桂艳和社员们坐在生产队的大汽车箱里外出,因车侧翻出车祸,范桂艳险些丧命。还有一件很风趣的事,有一次我和范桂艳一起在地里丈量土地,我们俩一边量地一边说笑,别人说我俩很亲近,后来这话还传到我老伴耳朵里……
范桂艳在云南种菜的地方,是安宁市八街镇的一个村子,距昆明约有六十多公里。到达昆明后,我用手机告知她我乘坐的车辆和大约到达的时间。当听说我们快到时,范桂艳夫妇俩早就在路边等候了。见了面后,自然都很惊喜,都说对方见老了。看上去,范桂艳还挺精神,脸上已有了皱纹,但说话还像当妇女队长时那样,仍很爽快有力,而她老公却显得老多了,走路慢慢的,我几乎认不出来了。
在她简陋的屋子里,我们聊起了各自的情况,聊的最多的还是过去在一起的事,时而高兴,时而叹息。他乡遇故人,而且相隔那么遥远,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晚上,她把我们安排在八里地外镇里一个宾馆,范桂艳和我老伴一直唠到下半夜两点多钟,还觉得有聊不完的话。
从聊话中得知,他们共承包了一百多亩地,建了十三个塑料大棚,里面栽有黄瓜和西红柿。菜摘下来后用汽车运到昆明等市的批发市场。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黄瓜大批采摘,一天能运出四千多斤。我走进大棚,看到宽敞明亮的大棚里,黄瓜秧葱绿,上面挂满了黄瓜,地面上有自动灌溉设施。她说每年要雇四十多人干活,成了当地有名的种菜大户。种的菜都是按照上级要求的有机菜。看到一大片大棚和正在采摘的黄瓜,我很惊讶,真的出乎我意料:当年风风火火的“美女队长”,花甲之年竟敢跑到三千多公里外的地方,另辟出一条致富路。我不得不用一种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时代造就的女强人。
她说在那边已习惯了,趁着身体还好,打算再干几年,最终还要落叶归根回到老家。
老乡友的实干创业劲头,让我感动、钦佩,我祝他们梦想成真,平安、幸福。

摘菜的乐趣
我下乡的生产队,地处城郊,以种植蔬菜为主。
每年6月份以后,蔬菜开始陆续上市,生产队里的活儿也忙了起来。社员们都高兴这个季节的到来,因为蔬菜一上市,队里就有了进项,会按月给社员预支。男社员每月发35元,女社员30元。到了年末核算完总收入,扣除各项花销外,剩余的钱再分给社员。这个季节,社员干活儿的时间也长,常常两头不见太阳,工分也相应高些。所以从6月份以后,上班的人也多,虽然累点,但大家都想多挣点工分。
在这个季节里,田里到处都是绿色,笑声、歌声、嬉闹声交织在一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时不时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最有趣的莫过于摘菜时偷着吃,尤其是摘柿子、黄瓜时,大家就会背着组长,猫着腰边摘边吃。组长也心知肚明:这是管不住的,也不去管。其实,大家对这样的行为并没当回事,只要不往家偷拿就行。但组长要发现咬几口就扔的,也会大声吼“这是谁吃的,再发现就要扣工分了”,这话已习以为常,大家都不以为意,照吃不误。
我刚摘菜时,却不敢这样,认为这是集体的东西,不能随便吃,心里这样想,嘴却馋得慌。社员们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就把菜果塞到我手中:“吃吧,没事的。”后来,我也像他们那样,不考虑“瓜地不提鞋”了,也偷着吃。人可能有馋癖,像西红柿、黄瓜之类,吃两三个就会饱的,但一看见熟透、鲜新的就忍不住想吃。自然,吃多了尿也多,这时也不上别的地方,就地一蹲就方便了。因为菜秧子很高,叶子又密,蹲下来谁也不会看到,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人们最爱吃的是西红柿,西红柿中最好吃的叫“香蕉柿”。这种柿子呈黄色,个头不大,有点水果味,但产量低。现在的市场上几乎见不到这个品种了。那时我们生产队长,知道社员们都爱吃这种柿子,所以,每年总栽上一块地,到了摘柿子的时候,社员们自然吃得更欢了。
摘菜也有遭罪的时候,如摘芸豆、豇豆之类,就不像摘柿子、黄瓜那样兴奋了。这类菜秧架高,叶子密,若遇到太阳高照、天清风静的时候,菜地里又湿又闷,人在里面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浑身湿漉漉的。而这类菜也不能生吃,加上闷热得难受,谁也不爱多说话,地里显得很静。一到了地头,急忙找阴凉处,或用帽子使劲地扇着,这时有股凉风吹来,顿时就好受了许多。
到了夏秋季节,随口吃的菜就更多了:茄子、辣椒、萝卜、大葱、白菜等。不知是习惯,还是真的好吃,有人顺手就会摘下来,也不管泥不泥的,往围裙或套袖上蹭几下就吃。当然这也要背着组长的。尤其是吃萝卜很有办法,挑选个头儿大的,用萝卜叶子擦擦泥,往大石头一碰,萝卜就碰碎成几块,分着大家吃。有的萝卜真的很好吃,水水的、甜甜的,就像吃苹果似的。
那时,生产队要按上级要求计划种植,生产出来的菜都要送到商店,不能私自出卖。但生产队也会找些理由,每到年节,会给社员们分点鲜菜,当然也是要钱的,只不过便宜些,当时记上账,到年终从个人收入中扣下。平时,我也特意多买点,送给城里的家人,让他们尝尝有我劳动的果实。
我虽然在队里的时间不长,却学会了种菜的一套技能,包括偷吃菜蔬的技巧,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挺可笑的。
词二首

满江红
白发翁媪,聚一堂,畅叙前缘。
忆往昔,蹉跎岁月,并非等闲。
五十同窗话情谊,七十春秋说苦甜。
人生路,岂止你我他,难写全。
闹“文革”,遭劫难。
知青路,苦相伴。
人间有正道,干坤复原。
历尽沧桑廉颇老,
试问余生如何安?
君勿忧,快乐每一天,颐天年。
水调歌头
——青春在哪里?
青春在哪里?白发在呼唤。
越时空半世纪,回到省重点。

朝气托举学子,理想促我向前。
苦读伴窗寒,骤然风云起。
学生无书念。
简行装,到农村,挥锄镰。
乏我体肤,劳我筋骨得历练。
含一粒粟之辛,茹万颗子之苦
知青多体验。
大地春风荡,明月照我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923#
发表于 2016-8-18 08:10:21 | 只看该作者
妇女队长是乡友,
两家关系始终秀,
老不竟赴云南境,
蔬菜大棚显身手。

生产队里摘菜时,
最喜吃那西红柿,
不能吃的就受罪,
吟成极美两首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24#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22:47:02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8 08:10
妇女队长是乡友,
两家关系始终秀,
老不竟赴云南境,

感谢龙行超版的精准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2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22:49:36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35

诗三首

王治中
原抚顺一高中三年六班学生。1968年插队到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公社东砖台大队四小队。回城后在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工作,2006年退休。退休前为总工办工程师,高级主管,抚顺市九三学社石油一厂支社主委。


诗三首
相逢是首歌

丙戌花甲裹红妆,不减当年国色香。
举杯共祝同生日,相邻相伴诉衷肠。
红酒应助话沧桑,无奈离别太匆忙。
欣喜今生有相知,祈祝来时再同窗。

怀念
天气初肃近中秋,山庄静穆庭院幽。
与君漫步乡间路,不知何时再重游。

灵犀
年轻无初恋,老来钟晚情。
来自同生缘,更有心相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926#
发表于 2016-8-19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美诗三首皆颂情,
当年同窗总知音,
相聚相别牵情处,
都是真挚对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2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17:26:15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9 07:57
美诗三首皆颂情,
当年同窗总知音,
相聚相别牵情处,

谢谢龙行超版的支持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28#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19:54:2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36


我的高中生活情怀






艾静廉
原抚顺一高中三年六班学生。1968年作为知青集体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东砖台大队三小队。1973年抽调到锦州铁路运输学校理化师资班学习,1975年毕业分配到山海关铁路中学任教。1984年调入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子弟中学,任中学化学高级教师,直到2000年正式退休。


我的高中生活情怀
退休在家有空闲时间了,脑海里常常涌现一些高中时代的生活情景!

国庆15周年的记忆
1964年的国庆节恰是我国建国十五周年,那时十五周年是大庆年。抚顺市将组织全市各行各业队伍搞庆祝游行,我们学校的项目是组织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舞蹈方队。这个方队由二百人组成,全由我们学校学生装扮成各个少数民族,有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朝鲜族、彝族和高山族等。我们除了上课,每天下午都要排练,那个年代这就是政治任务,政治任务高于一切。
记忆中,舞蹈方队是十列二十行,每行代表一个民族。我被分配到蒙古族队列。学的是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舞步,什么平步、马步、踏踮步、硬肩、软肩、耸肩,动作挺复杂的,还要边行进边表演舞蹈动作。我们的舞蹈老师是抚顺市歌舞团的一名年轻漂亮的女演员,形象气质均让我崇拜,所以学起来颇有兴趣和灵性。到后来在“文革”中跳忠字舞,以及以后对音乐的乐感,简单的舞蹈动作比划得有点模样,说起来还真的要感谢那个时代的高中生活的影响!

游泳情趣
1965年暑假后,我们二中有三个年级六个班划归到抚顺一高中,学校搬迁到抚顺河东郊区。新校址离浑河较近,我们宿舍离浑河更近一些。体育老师抓住这有利的“天然资源”,体育课上安排了游泳课。那个年代对于内陆地区,游泳这项活动还算得上有点奢侈吧!特别是我们女孩子既保守又胆小,学起来还真是够难的了!我只记得老师教的蛙泳基本功,当时自己还能沿着河边顺水游走十来米吧!而逆流就不行了!游得次数虽然不多,但给我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回忆!直至后来我来到大连工作,有机会到大海里一试身手,和我爱人说我“会”游泳,爱人说那好就游游看吧。几十年没下水,何况是大海呐,我一下水整个就吓蒙了,大海的浪涛起伏,爱人站在一个地方(做标记)让我往前游,我划拉半天水,起来一看哪,几乎还是老地方啊!他笑得是前仰后合,连连说:我可看见“会”游泳的了!从此后我就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了!
但是我还是要感谢我高中时代的体育老师,首先是他交给了我游泳的基本动作(蛙泳);其次也留下了我的游泳情结。
因为是在大连,离海较近。再加上我的工作(在学校工作)每年有寒暑假,所以,有机会陪孩子到海边。虽然我游泳的水平不行,但是可以做孩子的启蒙老师,教教孩子基本动作。也就用了一个暑假的几天工夫吧,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游泳。想起来这不也得益于我们高中的游泳课和体育老师吗!
退休后我们有的是时间来打发了,为了尽可能地让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些,更有益晚年的身心健康,我又重拾起这一项活动,了却高中时代未得以完成的游泳情结!
自从被爱人笑话“会游泳”后还真的一直没敢去再游过。所以一切从头儿开始,先从浅水区练换气、练体力,会换气了再到深水区,直到在整个泳池自由自在了,就自定目标每次去游1000米~1200米。
不怕大家笑话,我这个土教练还教会了五个徒弟哪!如今我们一个小团队坚持游泳这项活动已经有两年半了!
坚持游泳后,我的身体素质大大增强,如今很少感冒,即便感冒也就只是用点小药,精神倍儿爽!心里永远怀念高中时代的游泳情结。

“阶级教育展览馆”的解说员
由于抚顺的资源丰富,享有全国的“煤都”之称。地理位置又是东北,所以抚顺在解放前同国家一起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1964年为教育国人忆苦思甜,不忘国耻,抚顺承办了规模宏大的阶级教育展览馆,定期组织全省各界人民来参观。参观人数、场数之多,使现有的解说员已经应接不暇了,当时恰巧我们抚顺二中的校址位于抚顺市市总工会“隔壁”。而且为了使我们学生既能受到教育又能得到锻炼,也算是假期生活的实践课吧,学校接下了义务解说员的工作。我很荣幸地被选拔进了义务解说员的队伍。
我们经过严格的思想教育,参观了整个展览馆,提高了认识的同时又直接观看了解说员的讲解。我接的任务是“万人坑”馆。
“万人坑”馆主要介绍的是:“1932年9月16日上午,日本出动几百人借口说村民通匪(指的是通东北抗日联军),将平顶山村团团包围,挨家挨户地将村民驱赶到村西的平顶山下,然后放活焚烧村的所有房屋,接着就对聚集在山脚下的近三千名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少开枪射击。顿时,惨叫声、哭喊声、谩骂声与枪声连成一片,一排排、一片片地倒地身亡。更加残忍的是丧心病狂的日军又对受伤未死者逐个刺杀,连孕妇和儿童也不放过。还有惨不忍睹的场面:将母亲怀中的婴儿高高挑起在刺刀尖上。屠杀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然后,日军又直扑附近的各个沟寨,将未来得及逃跑的二百多村民残忍杀害,并纵火焚烧房屋和牲畜。过后,日军又用汽油和坑木焚尸,并将尸骨掩埋在平顶山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
我的每一次动情讲解不仅使自身受到教育,也感染着每一位观众。看到观众受教育的神色,我就很有成就感。
这段经历不仅使我受到了思想上、身心上的教育,更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使我从一个不敢在人面前讲话的腼腆的小姑娘,锻炼成能在众人面前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讲解员了。由衷地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这段人生经历的历练!

难以忘怀抗旱劳动的师生情
抚顺处在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春天干旱少雨。那个年代各个行业都有着团结协作的精神。重点高中学校培养的也不仅仅是升学的尖子生,而是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那时对于我们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讲,粮食是我们的生命线。因连年的灾荒,要吃饱饭那是很困难的,所以有了灾害,各行各业都得去农村支援。我们学校去的是“抚顺县会元公社砖台大队”。我们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辛苦却也乐在其中。记得我班的宋殿武特能干,他不仅在劳动中干在前面,也特热心地为大家服务,无论谁的困难他都会跑在前面给予帮助,食堂和同学们需要的特殊用品,他常常要越过山头往返十余里地之外的供销社去买,从不计较。
更令我终生难忘的是,我突然病了,连续高烧不退,胡话连连,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山沟里,把我们班主任陈德学老师吓得整天守护着我,不时地用湿毛巾捂住我的头(用来降温),同学们都来关心我,送饭端水,嘘寒问暖,宋殿武跑到几公里外的卫生所给我买了退烧药,控制住了我的病情,使我很快地得以康复。至今我也没有忘记当年老师同学给予我的关照。
回忆起来,那个年代,我们所就读的省级重点高中,肩负着为国家重点大学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学校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给我们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得以锻炼的机会,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情趣、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能力兼而顾之,使“老高三”在经历了“文革”后的国家建设中成为各行业的中坚力量。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我们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充实而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29#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20:04:35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37

岁月放歌(一)

詹恒志
原抚顺一高中三年六班学生。二中、一高中学生会主席。1968年知青插队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东砖台大队三队。1971年转点到桓仁县桓仁镇。1978年回城,分配在抚顺石化北天远大公司任副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5年退休。


岁月放歌
我从小学时就喜欢唱歌,老师看我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也就特殊地培养我,在夏令营时让我领唱“夏令营旅行歌”和“歌唱二小放牛郎”。那稚嫩、纯正的童音打动了一位懂音乐的校长(夏令营由全区各个小学的优秀学生组成)。他教导我怎样发声——用气、用嗓,还鼓励我保护好嗓子,将来当个歌唱家。上初中时,我曾想报考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怎奈父母极力反对,未能如愿。
十送红军
抚顺二中(1965年暑假后部分高中班级划拨到一高中,我们班在其中)每学年都要组织全校文艺汇演,班长邵中恒和团支书戴玉芹组织班干部和部分文艺爱好者一起开会研究我们班准备出什么节目。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詹恒志嗓音好来个独唱,吕丹会吹笛子,就上个笛子独奏不就行了;也有的说这不行,没有代表性,还是弄个小合唱、快板群之类的好;还有的说谁写本子?写哪方面内容?众说纷纭……我说,我提议我们全班都上场,就出一个节目:表演唱“十送红军”。戴玉芹说,这个提议好,大家也表示赞同。她说:“我和班长负责动员、组织,詹恒志负责教唱和导演,全班齐上阵十送红军。”于是,经过简单的动员后,我们班就利用放学后半小时时间天天学唱。首先我给同学们讲解了这首歌是反映红军经五次反围剿后,实行战略转移(以后称长征)。出发前,苏区的百姓依依不舍,含泪相送,表演唱歌曲,大家在唱和表演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表达出军民鱼水、依依不舍的情感,还要体现红军必胜的坚定信念。

基本都会唱后,就开始组织表演了,我和尹素珍分别担任男、女领唱,又划分了“五送红军”的女生齐唱和“九送红军”的男生齐唱。我们按照同学的音色、音域和体貌特点分配了角色:有送军鞋的妇女,有手拿红缨枪的儿童团,有肩扛鸟铳和梭标的民兵……戴玉芹戴上红袖标束着皮带饰农会干部,张凤舞、周世纯饰演老人,艾静莲、马有乐饰儿童,赫威、孟祥武和佟克义等饰待出发的红军,仲跻明、王绍华和王治中饰民兵,大个子宋殿武、袁广仁打横额,黄庆仁、曹建华背锣鼓……各有角色。当时,除红军的军装是借来的,其余的服装都自行解决。


到了彩排那一天,同学们相互看着打扮都开心地笑了,好像自己真是演员了。临近汇演了,我们请来了学生会文艺部长田文昌,他又找来几个玩乐器的同行共同给我们伴奏。田文昌真是个文艺天才,他编了一段“十送红军”的前奏曲,曲调悠扬、深沉,旋律自如、和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汇演那天,全班同学都倾心至腑地演唱,和着那优美、亲切、深情的旋律,感染着全校的师生: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暤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完;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演出结束,立刻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我们班的“十送红军”一鸣惊人,轰动全校,得了一等奖。校长张世善高兴地说,你们演得太逼真了,感人至深哪!时隔五十多年,同学们回忆起那段往事还是兴奋不已啊。

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
提起学生时代的新年晚会,会使人兴奋不已。1966年新年将至,同学们都说要好好热闹热闹(这是中学时代最后一个晚会),班主任陈德学老师也鼓励我们说,咱们班有基础,要很好地准备一下。班委会也号召同学们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个人都亮出自己的绝活。于是,同学们就自行组织起了节目:吕丹的笛子独奏,戴玉芹、李洪兰、杨凤霞、王丽等同学的女生小合唱,马有乐、赫威、袁广仁和孟庆华表演的三句半,我和宋强还自编了一段相声“王杰精神颂”……
元旦前一天下午,全校各个班都兴高采烈地布置各班的教室:明亮的窗户,挂上鲜红的彩旗当窗帘,教室四周连同照明灯管都拉上了彩花;黑板上写上四个醒目的大字——“迎春晚会”,画面右下角画了一束鲜亮多姿的牡丹花,还配着迎春花,左上角画着一对大红灯笼;课桌摆成U型,留出表示主题的黑板,连同讲台板就作为舞台。桌上还铺上了台布,上面摆着瓜子、花生等干鲜水果。
新年晚会少不了各个班级都要选一个拿手的节目到其他班级去拜年,我们班早有准备——我们自导自演的表演唱“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半个月前就酝酿成熟了,由我出演主人公“库尔班”,戴玉芹、王丽、李洪兰、尹素珍、艾静莲、石景荣等同学扮演维吾尔族姑娘。歌曲由著名词曲作者陈克正、彦克编写,由著名维吾尔族歌唱家克里木改编并演唱,这个演唱在解放军第三届文艺汇演首次登台,一举轰动。那时还没有录像更没有光盘,我们就凭着记忆和歌词的描述以及画报上的人物开始编舞、串场、着装。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排练成功了。在班级里我们试着演练一遍,同学们都说很好,詹恒志真像库尔班大叔,那个腔调也像新疆人。
晚会开始了,我们这个节目组穿着华丽的维族服装——头戴花帽,穿绣衫裙和花鞋;我戴上特制的新疆胡须,头顶花帽,身穿裕袢,戴着一个奖章,手捧着冬不拉(用秦琴代替),腰里还挂着水葫芦,脚蹬一双马靴,可谓全副武装,真像一个地道的维族老汉。我们在走廊里一出现立刻引起各班哗然,纷纷拉我们去他们班拜年。盛情难却,我们只好说先从四楼三年部来逐班拜年。到各班先由团支书讲一套新年祝福词,最后说我们带来的节目是“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随之手风琴奏起,我就开始上台跑场,“东方刚升起美丽的彩霞,我赶着马儿离开了家耶……”随后维族姑娘上台,扮作河边打水样子,看见库尔班便询问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经过一番翩翩起舞的说唱交流,库尔班告诉姑娘们:“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我心里有说不尽的高兴话,乡亲们派我当代表,慰问解放军上哨卡。”这一首歌颂军民鱼水情的表演唱自始至终充满着欢快、热烈、幽默、挑逗的气氛,感染着观众,同学们都赞不绝口,我们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全校十八个班,我们都演到了,腿脚酸了,嗓子哑了,但是我们很高兴。
四十八年后,我们班为纪念升入高中五十周年搞了大集会。时年,我们都已年逾古稀,但同学们在一起还都像年轻时一样,尽情地畅谈、回忆,唱啊,跳啊……提起当年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大家又演、唱跳了起来,酒店的服务员,连同厨师也都围了过来观看:这帮老头、老太太演得太好了,这要是在年轻时,再化上妆,可以上老年组的“星光大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930#
发表于 2016-8-22 08:11:37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8-21 19:54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36

高中生活难忘怀,
点点滴滴忆起来,
学舞游泳当解说,
劳动情景慰病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 15:56 ,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